【吾曰雅集】佛說: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2021-02-14 吾曰爾語

不執為空,無相為門。入此門,空山明月。出此門,煙火人間。來的時候塵埃一片,歸去時候一片塵埃,拿起不虧,忘卻不欠。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佛說:每個人所見所遇到的都早有安排,一切都是緣。緣起緣滅,緣聚緣散,一切都是天意。笑著面對,不去埋怨。悠然,隨心,隨性,隨緣。註定讓一生改變的,只在百年後,那一朵花開的時間。

佛曰:愛別離,怨憎會,撒手西歸,全無是類。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

佛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無須精心去處世。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問曰:「世間為何多苦惱?」

佛曰:「只因不識自我。」

禪語梵音間,前塵舊事中, 這一生際遇似真似假。若是血肉相連的愛,一個人的離開,會讓另一個人隨之萎謝。你離開,我衰敗,心花零落,落地成灰。

佛曰:世間最可怕的不是錯事,而是錯心,事情錯了可以改正,心錯了,還會繼續做錯事。

心善自然美麗,心慈自然柔和,心淨自然莊嚴;淡泊寡慾可以養神,寧靜致遠可以養志,怡情適性可以養和,觀空自在可以養心。

種下一個善念來,收穫一種良知;種下一種良知,收穫一種道德;種下一種道德,收穫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種下一種好性格,收穫一個人生。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和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樂。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痛苦。

一切問題,都是時間問題,一切煩惱,都是自尋煩惱。心中無塵,心自安。煩惱由心生。

同一樁事,想得少則無憂,想得多是自尋煩惱;同一個問題,看到光明的一面則喜,看到灰暗的一面則憂。人生的苦樂,不在於碰到多少事情,而在於心裡裝著多少事情。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

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

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

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

一切為心造,無心自解脫。

※ 下拉屏幕參與文章評論


編輯:吾曰爾語;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投稿、合作、轉載、建議

聯絡主編郵箱:rock.hl@163.com


點擊下列標題     溫故往日經典


【攝影作品投稿】若有來世,但做一貓

【爾語原創】我想和你消失一整天

【爾語原創】昨夜,星空很江戶

【爾語原創】攝影 | 冬日暖陽

【爾語原創】攝影投稿 | 光陰的故事

【爾語原創】文章投稿 | 故鄉,擋不住的渴望

【吾曰雅集】別在拼搏的年紀談淡泊。

【爾語原創】手機攝影投稿 | 我言秋日勝春朝

【爾語原創】攝影投稿 | 把生活過成一首詩

【爾語原創】手機攝影投稿 | 春,聆聽萬物甦醒的聲音。

【爾語原創】手機攝影投稿 | 我喜歡出發

【爾語原創】手機攝影投稿 | 以一場春雪送別這個冬天

【爾語原創】攝影投稿 | 慢下來,讓靈魂跟上

【爾語原創】手機攝影投稿 | 最美的光陰,是守著內心的簡靜

相關焦點

  • 佛說四十二章經 完整版
    所說諸疑陳佛進止。世尊教詔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爾時世尊為說真經四十二章。接物度生隨機演教。開彼疑惑示其戒敕。敘以輪貫乃成四十二章焉。佛言。凡經首標佛言者。皆是弟子阿難等結集之時。敘佛平生所說。故云佛言。辭親出家為道。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沙門梵語。合雲沙迦門。曩已略其二字。此雲勤息。謂能勤修眾善勤息諸惡。又雲。息惡取止息之義也。
  • 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精品收藏)
    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我者,則吾必在汶上矣。」閔子騫(公元前536年—卒年不詳),名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門十哲之一,列弟子德行科。閔子以孝聞名,為二十四孝之一,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邢疏:此章明閔損之賢也。「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者,費,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數畔。聞子騫賢,故欲使之也。
  • 佛說四十二章經 | 張奕辰篆刻
    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  佛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問之曰:汝昔在家,曾為何業?對曰:愛彈琴。佛言:弦緩如何?對曰:不鳴矣!弦急如何?對曰:聲絕矣!急緩得中如何?對曰:諸音普矣!佛言:沙門學道亦然,心若調適,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惱。意若生惱,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淨安樂,道不失矣。
  • 佛說四十二章經
    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天神獻玉女於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眾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問道意。佛為解說,即得須陀洹果。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佛言:夫為道者,猶木在水,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
  • 什麼是「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一次在路上,孔子與弟子走散,孔子呆在東門旁發呆,子貢問鄭國人孔子在何處。
  • 未來佛丨佛說彌勒出世(三)
    增一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四三〇    爾時,雞頭城中長者,名曰善財,聞魔王教令,又聞佛音響,將八萬四千眾,至彌勒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彌勒漸與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心開意解,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與諸人民廣分別義。
  • 《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一講(1)
    佛言: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五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闢支佛;飯百億闢支佛,不如飯一三世諸佛;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難。
  • 《建設佛化家庭》有聲書 | 連載21
    說是語已,大德阿難,鬱伽長者,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節錄鬱伽長者會)《六度集經》節錄昔者菩薩為清信士,所處之國,其王(實)行真(道),勸導臣民,令知三寶。黎庶巨細,見王尚賢,多偽善而潛行邪。王以佛戒,察觀民操。有外善內穢,違佛清化。即權令而勅曰:敢有奉佛道者,罪至棄市。訛善之徒,靡不釋真,恣心從其本邪。菩薩年耆,懷正真弘景之明。
  • 問佛.(深度好文)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佛曰: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我問佛:為何人有善惡之分? 佛曰:人無善惡,善惡存乎爾心 。
  • 《六度集經》卷第五
    即自誓曰。吾寧就湯火之酷。葅醢[zū hǎi 古代把人剁成肉醬的酷刑]之患。終不恚毒加於眾生也。夫忍不可忍者。萬福之原矣。自覺之後。世世行慈。眾生加己罵詈捶杖。奪其財寶妻子國土。危身害命。菩薩輒以諸佛忍力之福。迮(ze 除)滅毒恚。慈悲愍之。追而濟護。若其免咎。為之歡喜。盤達龍王本生       昔者拘深國。王名抑迦達。其國廣大。
  • 《佛說入胎經》
    今天,覺燈(登)堪布與大家分享《佛說入胎經》,這部佛經展現了佛陀無礙透徹的特殊智慧以及極為科學的崇高思想,堪布要求每個人至少讀兩遍。若遲違者罰金錢五百。難陀曰。可爾。即至門首頂禮佛足。取如來缽卻入宅中。盛滿美食持至門首。世尊遂去即與阿難陀。世尊現相不令取缽。如來大師威嚴尊重不敢喚住。復更授與阿難陀。阿難陀問曰。汝向誰邊取得此缽。答曰。於佛邊取。阿難陀曰。宜授與佛。答曰。我今不敢輕觸。大師默然隨去。世尊至寺。洗手足已。就座而坐。難陀持缽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難陀。汝食我殘不。答言。我食。佛即授與。
  • 佛說入胎經
    難陀曰。今可暫放。禮世尊已我即卻回。孫陀羅曰。共作要期方隨意去。以莊溼額而告之曰。此點未乾即宜卻至。若遲違者罰金錢五百。難陀曰。可爾。即至門首頂禮佛足。取如來缽卻入宅中。盛滿美食持至門首。世尊遂去即與阿難陀。世尊現相不令取缽。如來大師威嚴尊重不敢喚住。復更授與阿難陀。阿難陀問曰。汝向誰邊取得此缽。答曰。於佛邊取。阿難陀曰。宜授與佛。答曰。我今不敢輕觸。大師默然隨去。
  • 佛說地藏菩薩陀羅尼經-天人龍神所供養 十方菩薩皆來集
    諸妙勝樂一切皆集。爾時眾會皆悉堅固難動。不動如地。心無去來不可毀壞。如是大眾得未曾有。以何因緣我等身體今皆大重不能自勝。當於爾時有一帝釋。名曰淨有。於大眾中不遠而坐。於是淨有即從座起。而整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 佛部部主:大日如來-中央毗盧遮那佛
    大正藏第 09 冊 No. 0278 《大方廣佛華嚴經》爾時,普賢菩薩以偈頌曰:  「盧舍那佛遍十方,  出一切化莊嚴身, 彼亦不來亦不去,  佛願力故皆悉見。過去世時.久遠已前未有佛時。有曼殊室利大士菩薩。出世教化無量微塵數說不可盡一切眾生。令發菩提之心。修金剛三密三摩地盡當成佛。又更爾時曼殊室利。其時便於大會眾中。當自發誓廣弘大願。願我心等虛空遍周法界。如太空中法界無盡。我則當自盡其志力。廣度蒼生無有休歇。曼殊室利大士菩薩。則向大眾之中發大音聲告言。諸仁者誰能與我同願同行。能承我願與我為子紹繼我法。
  • 佛說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與佛無異。於何佛所初發道心受持誰經。唯願天尊。為我解說。  佛告式幹梵志。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令汝歡喜。乃往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時。有世界名勝花敷。佛號彌勒。恆以慈心四無量法教化一切。彼佛說經名慈三昧光大悲海雲。若有聞者。即得超越百億萬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無有疑慮。時彼國中有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聰慧多智廣博眾經。世間技藝六十四能無不綜練。
  • 宋詞中的「雅詞」是什麼,有什麼特點,本文帶你了解一下「雅詞」
    《花間集》裡所收錄的五百首詞,就代表了早期的士大夫所作曲子詞。可以說:《雲謠集》是民間的俗文學,《花間集》是文人的通俗文學。《雲謠集》·書影直到北宋中葉,黃庭堅為晏幾道(晏殊的兒子)的《小山詞》作序,說這些詞「嬉弄於樂府之餘
  • 《佛說入胎經》原文
    阿難陀問曰。汝向誰邊取得此缽。答曰。於佛邊取。阿難陀曰。宜授與佛。答曰。我今不敢輕觸。大師默然隨去。  世尊至寺。洗手足已。就座而坐。難陀持缽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難陀。汝食我殘不。答言。我食。佛即授與。難陀食已。世尊告曰。汝能出家不。答言出家。然佛世尊昔行菩薩道時。於父母師長及餘尊者所有教令曾無違逆。故得今時言無違者。即告阿難陀曰。汝與難陀剃除鬚髮。答曰。如世尊教。即覓剃髮人。
  • 佛說阿彌陀經——智者學佛
    亦稱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 「鍾振振 唐詩新解」第十五集
    大意是說:做周太常的妻子,好命苦哇!一年三百六十天,丈夫倒有三百五十九天在齋戒,不能同房。而不齋戒的那一天呢,他又喝酒喝得爛醉如泥,即便同房,神智也是不清醒的。要之,但凡讀得懂《漢官儀》中的這段文字,就不至於在引用時略去「諺曰」前面的那個故事。因為只有引出那個故事,我們才能夠分辨:「生世不諧」的,是周太太;而「醉如泥」的,是周先生——並非同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