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真義】給人利用才有價值

2022-01-08 佛光山星雲大師

"給人利用才有價值"這句話,是一位到我們佛學院授課的唐一玄老師,他在課餘閒聊時跟我說的;這種與一般大眾認知有所不同的觀點與言論,可說道盡了我這一生的心聲。

一般人,大都不願意吃虧、被人佔便宜、給人利用;但我認為,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人,不要害怕給人利用,有東西也不要怕和人分享,因為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關係的存在,彼此是一種因緣的組合。因此,"給人"就是給自己,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就像是一棟房子,即使蓋的再豪華,但擋住了道路,給人不便,就沒有利用的價值,只有被拆除;又如一堆枯草,可以用來燒菜煮飯,它有利用的價值,你就要好好的愛惜它。自古以來,忠臣給國家利用,甚至受了冤枉、委屈都無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佛光山開山不久,佛學院學生都會利用出坡時段,藉由作務鍛鍊身心。一些遊客看到了,往往會說:"這些學生好可憐,竟被寺院利用來做工。"有一個學生卻歡喜的說:"我們是利用這些工作來修行呢!"同一件事,兩種不同的思考,說明了各人心中的價值不同。

為了方便信徒來山禮佛,我設立朝山會館供應食宿;但往往一些遊覽公司訂了數十桌,臨走時,只投了幾百塊的油香錢。服務人員心生不平,不斷向我反應,我則安慰他們,自己吃虧一點,被人利用、佔便宜,也是一種廣結善緣。

我認為,每個人都要想方法給人多多利用;到了沒有利用的價值時,生命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因此,生命存在與否,並不重要;能給人利用,發揮生命的功能,才是重要。就像牛馬,多負重一點,多多為人服務,才有豢養的價值;即使是一碗水,能夠用來澆花,讓花盛開,這就是水給人利用的價值。

另外,諸如器官捐贈,當你捐出一個眼角膜,就能把光明帶給別人;當你捐一顆心臟,就能給對方生命的動力;當你捐贈骨髓,就是把生命之流,流入他人的生命之中。器官移植,帶給別人生機,也是自我生命的延續。

發心的人到了最後,即便死了,都能發揮生命的價值;怕給人利用的人,即使活著,也沒有用處。因此,要給人多多利用,否則當一個活死人,生命有何意義可言呢?

人是靠因緣而生存在這個世間上,一個人的力量是單薄的,能給人利用,就是廣結善緣;因緣愈多,成就愈大。所以,每個人都不要輕易放棄任何結緣的機會,結緣會讓我們的事業開拓人脈,並且擁有比別人更多成功的因緣。

相關焦點

  • 佛法的真義是什麼?佛用這8個字來概括,太經典了
    在《金剛經》中,佛和須菩提所探討的佛法,其實就是無相法,整部經書,從開始到結束,一直都是圍繞著」無相「而所說法,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須菩提不再著相,也就是要讓他知曉佛法的真義。眾生之所是眾生,就是因為他們有「法」這個概念,因為有「法」可修,有法可學、可得,才不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既然是無法可說,佛為什麼要說法呢?答案是為了普度眾生,因為眾生愚昧,他不得已才以」有法說非法「。
  • 佛陀敲鐘,喚醒迷人,見佛法真義非是研究歷史名相
    我們都知道病藥有類別,而修行法門千萬,就像是地藏經和金剛經。這是有相和無相兩種修證法門。金剛經是無相證空性起修,而地藏經則是從有相的方便法悟道。無相有相皆入菩提,但這要是學亂了,就是自己拿起矛去刺自己的盾,其實這並不是矛盾,而是修行人沒有見道的迷惑。心經中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空色不二,就是一實相。只是修行的法門不同,而不是法義的矛盾。
  • 【佛法真義068】無我
    佛教講「無我」,一般人聽了會害怕,以為「無我」就是沒有「我」了,因為人最關心的就是我。但我們所關心的這個「我」,是真的嗎?佛經有一個譬喻:有一個有錢人,娶了四個太太,富翁最喜歡的就是四太太,最年輕、美麗。但到了百年,富翁即將去世時,想到黃泉路上很寂寞,就想到平時最愛的四太太,希望她來陪著一起死,「你陪我一起走吧!」
  • 《佛法概論》問題解答
    佛法的立場是什麼?答:凡宗教和哲學,都有其根本的立場:認識了這個立場,即不難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有情即有情愛或情識,即有精神活動者。小如螻蟻大至人類。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世間的問題雖多,但根本問題為有情自身,因此,釋尊單刀直入的從有情自體去觀察,從此揭開人生的奧秘。 佛教是宗教,又是無神論。
  • 普通人如何走進佛法,虔誠地誦讀「阿彌陀佛」可以正果嗎?
    佛法文字晦澀精深,讓你望而卻步了嗎?佛學的典藏經律浩如煙海,用巴利文、梵文、藏文書寫的經文,如同給寶藏加持了一頂金鐘罩,對普通民眾來講,簡單的辨識都難登天。即便是入手漢語譯註的經文,似乎也不是那麼容易體悟到個中真諦。
  • 信佛的人有三種,第一種人最勢利,了解後你就明白自己要什麼了
    第一種人:燒香祈願、求神拜佛,只為消災免難、富貴平安、萬事順利,但是並不了解神與佛為何要平白地幫助他們、保佑他們。猶如將神與佛當成地方賢達、土豪劣紳,若想在地方上出人頭地、平安無事,便得拜偈送禮,以期他們高抬貴手,打點照應,那樣還是算是神明與佛嗎?
  • 佛法的大乘與小乘到底有什麼區別?遠不止渡人渡己這麼簡單!
    眾所周知,佛法有大乘與小乘之分,小乘重於度己,而大乘則重於普度眾生。在梵文中yana的意思便是乘,即「乘載,道路」。在佛教的歷史中,有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後期佛教的出現。當然,這一稱呼原始佛教並不承認,他們仍採用原來的名稱,直到今日依舊如此,這一點在緬甸,泰國等佛教中都有據可循。《法華經》中有一段論述大乘佛法,便是類比小乘佛法。大致意思是小乘佛法的修行需要捨棄世間,超脫三界,即出世修行,而大乘佛法則是不捨棄世間的眾生,入大千紅塵度化世人的入世修行,這與小乘佛法的差異是十分明顯的。
  • 有佛法,就有辦法!
    記得剛入佛學院時,才十來歲,正是血氣方剛的年紀,難免心煩氣躁,口沒遮攔,後來藉著精進念佛,我減少了妄念煩惱,道業也逐漸成長。  一九五三年,我在宜蘭雷音寺主持佛七時,突然感到身心俱泯,大地空曠,此後耳邊佛號聲不斷,有時即使在室內行住坐臥,但是外面的人說話、走路,我都清清楚楚。有一次,我在大仙寺主持佛七,居然有人聽到我在睡覺時念佛,聲音了了分明。
  • 人生真義
    自古以來,說明這個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約有數種: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說,世界本來是個幻象,人生本來無生;「真如」本性為「無明」所迷,才現出一切生滅幻象。一旦「無明」滅,一切生滅幻象都沒有了,還有什麼世界,還有什麼人生呢?又像那耶穌教說,人類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後仍舊變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從上帝的,靈魂升天;不信上帝的,便魂歸地獄,永無超生的希望。第二是哲學家。
  • 反覆誦讀《般若心經》,理解其真義,般若的智慧會改變你的人生
    有的人俗世纏身,人忙,心也忙,有的人無論多忙,總是可以抽出時間放鬆自己的心。別人常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佛經浩瀚如海,人們常聽到《金剛經》,《心經》。其實心經就是金剛經的演化版本,也可以說是金剛經的精華濃縮之所在。《般若心經》早佛法中的地位極其重要。
  • 佛法:學佛人,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六道中」
    本師釋迦牟尼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但如果只是為了獲得保佑與福報而信佛,實際上不過僅僅停留在民間信仰的層次,與佛法真義還相去甚遠。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以消災賜福來吸引信眾的宗教,而是佛陀對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實現徹底覺悟解脫的正道。信佛,就是要敬佛、學佛,依照佛陀教誨,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精進修行。
  • 艾揚格瑜伽的真義
    他對於古典瑜伽知識的貢獻是如此之巨,以至於他的名字居然成為瑜伽的同義詞,這才造成了字典將艾揚格解釋為瑜伽的一個分支的事實。 以體式為門 瑜伽開始的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但是艾揚格卻將這門學問帶給了全球大眾。
  • 佛法沒有錯,不過很多人迷信,以至於走偏了路
    佛法的本質是救人於水火,通過自性的覺悟來開發出自身所具備的佛性。而很多人流於形式主義,盲目迷從,以至於走偏了路,看看這位古人的做法,我們現在很多學佛人是不是也在做呢?王縉,唐代宰相,詩人王維的弟弟。安史之亂時,王縉與名將李光弼共同駐守太原。他擅長謀略,為眾人所推崇。
  • 佛法開示:離相無執,以法為鏡,學佛從崇拜到深入經藏
    我們都知道,佛說法無量,修行有很多的法門,如果我們執相了,那麼就會相互起爭端。這裡佛陀就告訴我們學佛要離相,佛應機而說法,隨緣而度化,佛教導我們要懂得其中的真義。八萬四千之多的法門,皆歸於菩提。佛陀主張我們要「依法不依人。」因為佛法是究竟解脫義,而不應該成為欲望的貪執,盲目的崇拜。以法為鏡,透過這面鏡子,看到了我們的五欲貪求,分別妄想。
  • 【佛法真義】貴人在哪裡?
    在世間上做人,難免會有一些困難、挫折,一般人總想意外獲得貴人相助。但我們的貴人在哪裡呢?世間上的貴人很難找,在我一生九十多年的歲月中,我的體驗,貴人可遇不可求,與其辛苦等貴人來幫助我們,不如做自己的貴人。宋朝蘇東坡曾問佛印禪師:"我們手上拿念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拿念珠是要念誰呢?""念觀世音!""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拿念珠要念自己呢?
  • 學習佛法要有正確的目的和方法
    佛法就像一盞明燈,能夠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能夠給迷惑的眾生指明努力方向,找到人生的目的。人生如果沒有佛法的指導,他的一生必定是盲目的,空過的。普通人內心都會有很多疑問,人死了之後還有來世嗎?來世會個怎麼樣?來世到到那裡去?這些疑問,只有佛法才能給我們答案。人活著著到底為了什麼?
  • 沒利用價值的人,圈子越來越差
    我想了一下,因為大部分人沒有利用價值,沒有利用價值的人,他圈子只能是和他一樣平庸的人。「被人利用了」和「利用價值」裡的「利用」是兩個意思。傻子都可能被人利用,老實人也經常被人利用算計,這裡的利用的意思是被壞人算計,吃虧上當被騙錢的意思。而後者「利用價值」的利用是產生利益的意思,進一步說是通過雙方合作開發出新的價值,增量價值。
  • 佛法開示:不違因果,觀世音菩薩在世間,真修行人常有這樣感應
    在佛法修行中,我們都知道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應化分身度脫一切悲苦眾生。歷來皆有眾多殊勝的感應事跡。民俗之間有言:家家觀世音,戶戶阿彌陀。這代表了我們與佛菩薩的善緣深厚啊。首先我們要懂得這裡面的真義。我們都知道觀世音菩薩,在心經中言「觀自在」。這個觀可不是說耳朵聽,眼睛看,這是流於淺表的文字相偏見。我們都知道眾生六根短淺,地上的螞蟻難看清,耳朵隔牆難聞聲。行走百米喘不停,行住坐臥久不立。所以說若以六根為見,這無法自在解脫,更何況觀這個世間之音。在首楞嚴經中就開示我們,觀世音菩薩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照見空色不二一實相。
  • 什麼是勝義佛法與世俗佛法?
    一進入修行學佛,幾乎每一個傳法的師父都說他的法是最好的,可以說一千個師父難找到一個說他的法是普通,何從分辨高低好壞,都是憑嘴巴在說,學佛的人往往都是凡夫,根本無法識別高低好壞,所以這就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了,因此要真正弄清楚佛法的高低正邪,必須要注意分清勝義和世俗的佛法,以及假佛法,同樣一字不差的一本儀軌但性質都會不同,一種性質是勝義的,一種性質是世俗的,這就相當於同一個沒有差別的藥
  • 了解佛法機緣成熟的故事,淺釋佛法的機緣及正念
    後來,他們生了一個男孩,他太太經常對著孩子唱著:「你的父親是照顧車騎的人,是個搬箱子和行李的人,他一無是處!」優迦紳那聽出諷刺的含意,就問她:「你是不是在說我?」「沒錯,我正是說你。」「既然如此,我要離開你們。」「你在不在這裡有什麼差別嗎?」他的太太這樣回答他,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唱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