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擾亂清淨心的煩惱事很多,佛以智慧來化解煩惱,使眾生得到開悟從而回歸清淨之心。通過學習理解,可以指引我們走正確的道路,逐漸改變我們的內心,斷除一切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
特技演員證道因果
有一次,一團擁有很多舞者和特技演員的戲團到王舍城來,並且在頻婆裟羅王的王宮表演。其中有一位漂亮的女舞者在竹竿頂端上唱歌舞蹈,這時候有一位名字叫做優迦紳那的年輕富家子在觀賞她的表演後,瘋狂的愛上她,就與她結婚。
婚後,由於她不願意留在王舍城,他只好跟著這戲團到處去,但他既不會跳舞也不會特技表演,對戲團毫無貢獻,所以當戲團到各地去表演時,他就是幫忙搬箱子或開車的司役。
後來,他們生了一個男孩,他太太經常對著孩子唱著:「你的父親是照顧車騎的人,是個搬箱子和行李的人,他一無是處!」
優迦紳那聽出諷刺的含意,就問她:「你是不是在說我?」
「沒錯,我正是說你。」
「既然如此,我要離開你們。」
「你在不在這裡有什麼差別嗎?」他的太太這樣回答他,而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唱這首歌。
優迦紳那知道太太之所以傲慢,是因為擁有特技演員的身手,他就請也是特技演員的丈人教他特技。經過一年的訓練,他也成為一位傑出的特技演員。
後來,戲團再度回到王舍城表演,並且公開宣稱優迦紳那要表演特技,表演當天,戲團豎起一根長竹竿,優迦紳那就爬到竿子上面,訊號響起後,他就在竿子頂端表演。這時候佛陀透過神通,看見他,也知道他了解佛法的機緣已經成熟了。
佛陀就進入戲團表演的場地,並且運用神通使觀眾的注意力全部轉移到他身上,而忘了鼓掌喝採優迦紳那的特技表演。優迦紳那發現無人注意他時,便坐在竹竿上,心裡滿不高興,而且十分沮喪。佛陀就告誡他:「優迦紳那!有智慧的人不執著因緣和合的事物,反而精進修行,希望解脫生死輪迴。」
優迦紳那就在竹竿上正念現前地思惟佛陀的教誨,立刻證得阿羅漢果。然後走下來,出家,加入僧伽為比丘。
有一天,佛陀停留在竹林精舍的時候,眾多比丘在討論為什麼優迦紳,那會因為一位漂亮的女舞者而隨戲團到處跑碼頭呢?
佛陀聽到他們的話後,說優迦紳那的某一世出生在迦葉佛時,有一天,他和太太遇見一位比丘在化緣,由於有些食物,他們就供養這比丘,並且許下虔誠的願望:「尊者,願我們能如實知見佛法。」
當時,那位阿羅漢比丘運用神通觀察未來,發現他們會達成願望,就微微一笑。前世的優迦紳那並不知道阿羅漢言行舉止的涵意,反而輕蔑的說,這比丘像個戲子。由於他這種輕浮的說法,今生才會與戲團到去跑碼頭。
了解佛法的機緣已經成熟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的人。所謂機緣成熟,不過是指外因須得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是種客觀現象,並不玄乎。佛不是「萬能的主宰者和創造者」,佛是通過講經說法教化大眾,正因為世上沒有這個『萬能者』,我們才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才需要如法地修行。試想,這世上如真有個創造一切的主宰者,他創造了萬物也創造了魔性和苦難,那我們豈不就成了一種被創造的犧牲品?還是一種遊戲的產品?
出景德傳燈錄言佛一不能滅定業者:謂佛能空一切相,斷一切眾生之惡,而不能自免定業也;二不能度無緣者:謂佛能化導一切眾生,而不能度無緣之人也;三不能盡生界者:謂佛能度世間一切眾生,而不能令眾生界盡也。
第一佛不能替眾生轉定業,第二是佛不能渡無緣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任何外因必然通過內因才能發生作用。對於我們而言,佛就是外因,他確實渡不了無緣之人。作個不恰當的譬喻:好比我們溺水,他伸手救我們,我們不相信他在救我們或不相信他能夠救我們,我們死活都不願將自己的手伸向他……學佛同生活中的事是一個道理,一個好老師再肯教,而學生不肯學,老師總不能變戲法式的將學生『弄得』 有知識。佛不是原始民間信仰中所迷信和臆測的那種玄乎的、萬能的『神仙』 ,絕不可能變戲法式的把我們變得同他一樣,他所做的事教給我們一種理論和方法,需要自己精進修行,解脫生死輪迴。
佛門常講『諸行無常』,因緣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世上絕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一切都在運動和發展著,我們只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接受佛法的知識,我們就是『有緣人』。當機緣與因果成熟了,自會對佛法生出嚮往和信任,自然就會被正法接引。無緣不是絕緣,只是當下無緣,一切都是變化的,人的成長和價值取向更是同樣如此,因此,關於有緣無緣,我們也不能以眼下暫有的現象而輕率地下定論。
世間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是因果的循環,我們能來到這裡,必然有過去的因,我們現在的所做,未來必然會得到相應的結果。
正念
正念來自四念住經,它在二千六百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正式介紹,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禪法。有時正念也被稱為「觀禪」或「內觀禪」。
正念是通往成佛的八正道之一修行者的念,是否是正念,由他是不是具備正知來分辨,以正知來修行念,即是正念。以正念來觀察身、受、心、法,即是四念處,或稱四念住。
惠能大師說:"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相;念者,念真如自性。」簡單地說修行分為兩個層面,神秀禪師的「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我們一開始是要能夠以正念來轉邪念,轉妄念;接下來我們將邪念,妄念連根撥起的時候,正念和妄念是相對而存在的。只要我們將妄念連根撥起,我們不需要刻意保持正念而能夠常在正念之中。
邪正俱打卻,菩提性宛然:也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就是修無念為宗。心經裡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明白就放下,連明白也不可留,不可執,這樣就能進入空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