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賢護
不論初學佛或學佛多年,皆感到佛學博大 精密,深如淵海,只能取得一麟半爪,甚至連 捉摸也感到困難。因此,大家都渴望能掌握佛 法的根本,從心要去理解及開展各自的方向。
「菩提心」正是這根本,心要,在整個修 學過程中,從入門至成佛,不能一刻或忘。偶 爾忘失,將沉淪於生死大海。菩提心如阿伽陀 藥(萬靈藥),能對治任何煩惱,是最珍貴最 珍貴的寶。「佛法是世間寶,菩提心是佛法中 寶。」佛法是世間最珍貴的東西,而菩提心更
是佛法裡最珍貴的東西。華嚴經裡有:
「菩提 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
可見菩提心的重要。
菩提心是什麼?
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求智慧,目的在下化 眾生,亦即福慧兩足尊,當圓滿時,便是佛了。 因此,菩提心是諸佛必經之路。
菩提心的組成有三:
一.願 二.行 三.勝 義
一.願菩提心,就是發願,發救度一切眾生 的誓願,我將一直皈依佛法僧,直至達到圓滿 覺悟。因為只有佛法僧才能圓滿救度眾生,故皈依三寶,上求佛道,並抱著一個大目標,生 生世世,無量世去度生,不會貪成仙,成佛; 不會消極,無聊。常憶念菩提心的功德,天天 發願,分分秒秒發願,菩提心,不可須臾離也。
二.行菩提心,就是受菩薩戒,廣行十善、六 度、四攝,簡言之,就是去實踐利他的事業, 行菩薩道。
三.勝義菩提心,就是了悟一切如 幻的空性,眾生多一分我執,便多一分煩惱。 因此,要救度眾生,便要去除眾生的我執;要 去除眾生的我執,先要自己做到,再教化他們。 況且,沒有這空性的智慧,無能長久深入去救 度眾生。
以上的發願、行踐及勝義,不單是菩提心 的構成部分,更是菩提心的道次第。
菩提心的特質
由於菩提心與「自我」相違,故發菩提心 難得。發了以後,菩提心也易失,因五濁惡世 惡緣惡知識多,而我執、我貪、我見、我慢重, 自然不長久,浮沉於生死大海,乃至三惡道 中。
菩提心的特質更在統攝諸善,一切諸善如 沒有菩提心皆不算善,甚至有成惡的可能。如 父母愛子女溺壞,原意是善而成惡的例子。因 此,菩提心必包含佛法,至善。
菩提心是阿伽陀藥,即萬靈藥,任何煩 惱、苦惱,只要心懷菩提心,當可去除。更且 是不死藥,常懷光明,朗照世間,直至永遠。
菩提心既如此殊勝,要利益及報眾生恩, 莫過於發菩提心。也是報父母恩,拯救父母的 最好方法,當然,也是報佛恩之道。
發菩提心,自會無懼。為了利他甚至可犧 牲自己,那會懼怕呢?亦無憂,常充滿希望, 常懷度他心,忙碌不堪,那會憂呢?千方百計 度眾生,忙得不亦樂乎,不知老之將至,雖無 量劫亦不覺長遠,也不退怯;雖眾生難度,也 不生厭倦。
菩提心的根本
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因看透眾生在生死 大海浮沉,痛苦中掙扎,禁不住生起大悲心, 要給他們快樂,度脫一切。所有動機、行持、 強忍、犧牲乃至空性,都源於這大悲根—本 大悲為上首。如果沒有這大悲心,一切都變得 沒有意義及不重要。
源於大悲,利他為主,於是立下大誓願, 要用最好的方法,最大的力量去消除眾生的苦 惱,遂有「佛道無上誓願成」的誓願。能發這 誓願,功德相當大,已成菩薩,儘管能力不 足,佛法認識不深,福德不夠,也是世間最尊 貴的人了。以此願心,智慧及福德必突飛猛 進,饒益無數眾生。以此願心,就是什麼也不 懂得做,只要勸人信佛,也是功德無量。何以 故?因為給予人最好,最究竟的寶— 三寶, 比世間任何布施,珍珠財寶都來得好。
以此願 心,即使任何能力沒有,躺臥床上,只要天天 發願,也能感染感召世間,變得祥和美好。以 此願心,珍惜每一刻,每一個機會去利益眾 生,縱使即時沒有一分成果,也樂觀精進,持 久不退。雖歷劫生死,只等待種子機緣成熟, 脫苦去障。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