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緣專欄:佛法中寶——菩提心 (上)

2021-01-07 重樓逾陀

撰文:賢護

不論初學佛或學佛多年,皆感到佛學博大 精密,深如淵海,只能取得一麟半爪,甚至連 捉摸也感到困難。因此,大家都渴望能掌握佛 法的根本,從心要去理解及開展各自的方向。

「菩提心」正是這根本,心要,在整個修 學過程中,從入門至成佛,不能一刻或忘。偶 爾忘失,將沉淪於生死大海。菩提心如阿伽陀 藥(萬靈藥),能對治任何煩惱,是最珍貴最 珍貴的寶。「佛法是世間寶,菩提心是佛法中 寶。」佛法是世間最珍貴的東西,而菩提心更

是佛法裡最珍貴的東西。華嚴經裡有:

「菩提 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

可見菩提心的重要。

菩提心是什麼?

菩提心是上求佛道,求智慧,目的在下化 眾生,亦即福慧兩足尊,當圓滿時,便是佛了。 因此,菩提心是諸佛必經之路。

菩提心的組成有三:

一.願 二.行 三.勝 義

一.願菩提心,就是發願,發救度一切眾生 的誓願,我將一直皈依佛法僧,直至達到圓滿 覺悟。因為只有佛法僧才能圓滿救度眾生,故皈依三寶,上求佛道,並抱著一個大目標,生 生世世,無量世去度生,不會貪成仙,成佛; 不會消極,無聊。常憶念菩提心的功德,天天 發願,分分秒秒發願,菩提心,不可須臾離也。

二.行菩提心,就是受菩薩戒,廣行十善、六 度、四攝,簡言之,就是去實踐利他的事業, 行菩薩道。

三.勝義菩提心,就是了悟一切如 幻的空性,眾生多一分我執,便多一分煩惱。 因此,要救度眾生,便要去除眾生的我執;要 去除眾生的我執,先要自己做到,再教化他們。 況且,沒有這空性的智慧,無能長久深入去救 度眾生。

以上的發願、行踐及勝義,不單是菩提心 的構成部分,更是菩提心的道次第。

菩提心的特質

由於菩提心與「自我」相違,故發菩提心 難得。發了以後,菩提心也易失,因五濁惡世 惡緣惡知識多,而我執、我貪、我見、我慢重, 自然不長久,浮沉於生死大海,乃至三惡道 中。

菩提心的特質更在統攝諸善,一切諸善如 沒有菩提心皆不算善,甚至有成惡的可能。如 父母愛子女溺壞,原意是善而成惡的例子。因 此,菩提心必包含佛法,至善。

菩提心是阿伽陀藥,即萬靈藥,任何煩 惱、苦惱,只要心懷菩提心,當可去除。更且 是不死藥,常懷光明,朗照世間,直至永遠。

菩提心既如此殊勝,要利益及報眾生恩, 莫過於發菩提心。也是報父母恩,拯救父母的 最好方法,當然,也是報佛恩之道。

發菩提心,自會無懼。為了利他甚至可犧 牲自己,那會懼怕呢?亦無憂,常充滿希望, 常懷度他心,忙碌不堪,那會憂呢?千方百計 度眾生,忙得不亦樂乎,不知老之將至,雖無 量劫亦不覺長遠,也不退怯;雖眾生難度,也 不生厭倦。

菩提心的根本

菩提心的根本在大悲,因看透眾生在生死 大海浮沉,痛苦中掙扎,禁不住生起大悲心, 要給他們快樂,度脫一切。所有動機、行持、 強忍、犧牲乃至空性,都源於這大悲根—本 大悲為上首。如果沒有這大悲心,一切都變得 沒有意義及不重要。

源於大悲,利他為主,於是立下大誓願, 要用最好的方法,最大的力量去消除眾生的苦 惱,遂有「佛道無上誓願成」的誓願。能發這 誓願,功德相當大,已成菩薩,儘管能力不 足,佛法認識不深,福德不夠,也是世間最尊 貴的人了。以此願心,智慧及福德必突飛猛 進,饒益無數眾生。以此願心,就是什麼也不 懂得做,只要勸人信佛,也是功德無量。何以 故?因為給予人最好,最究竟的寶— 三寶, 比世間任何布施,珍珠財寶都來得好。

以此願 心,即使任何能力沒有,躺臥床上,只要天天 發願,也能感染感召世間,變得祥和美好。以 此願心,珍惜每一刻,每一個機會去利益眾 生,縱使即時沒有一分成果,也樂觀精進,持 久不退。雖歷劫生死,只等待種子機緣成熟, 脫苦去障。

....待續

相關焦點

  • 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
    專欄56期:佛緣專欄:放下得失心自在編輯:滅空若人無堅心 尚不成小事 何況成佛道世間無上者師父常說:「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沒有得失之心,心裡沒有太多負擔、沒有憂慮或害怕。自己曾跟許多人一樣,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因為擔憂恐懼,對生活產生不安定感,尤其是經歷過幾次的金融風暴,原本脆弱的個性,更是如驚弓之鳥,不安的情緒讓生活充滿無奈與抱怨!現在回想起來,一切就如夢境一般,感覺似乎真實,但已消失無蹤。這些年來,在精舍上課、發心,在師父的帶領下,一步一步地學習。
  • 於曉非: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三輪體空大乘佛法修行的具體法門是什麼呢?佛陀在經中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就是六度,排在第一位的是布施——因為一個人之所以不願意布施,就是因為心中有我——要通過布施一步步地消融我們心中的我。在現實生活當中,往往一個願意布施的人總比那些不願意布施的人,似乎心中的我會淡泊些。
  • 佛緣專欄:改變你一生的地方 (三)
    同一番話,修道者的言行跟一般人不同,因為那是經過修煉、感應、發自真心, 有對應性,有加持力,出自菩提心,能真正利益眾生。」他頓一頓,續說:「我很幸運,得到如此的恩典;很感恩,能改變一生。在此祝願你早日得到加持,更希望眾生能 得遇明師,早日成佛。」離去,就這樣的離去?
  • 菩提心是什麼樣
    真的是讓自己明白佛陀有多偉大,他的大恩大德無論怎麼報也是難以報答的。祖師們出家也是個個灰頭土面,只是很少把這些記錄下來而已。自己正是明白了出家之艱難,所以更要把握好當下來之不易的機會,於不可行中強行。母子之情,親子之愛,人皆如此,出家人自然不能例外。但是如此骨肉情深,卻不能親承膝下,只能在筆墨文字上表露出來,真的是讓人不忍就目。
  • 菩提心指的是什麼?
    在佛法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性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上的無上圓滿的智慧之心。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什麼是發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欲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
  • 菩提心要鞏固,你只有一個方法:不斷的聽聞佛法,如理思惟.
    此中有三頌:已圓滿白法,及得利疾忍, 菩薩於自乘,甚深廣大教。
  • 佛教常說的「菩提心」是什麼?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
  • 什麼是「佛緣」?
    修佛是修心,佛無處不在,修佛不在表像,而在內心。佛不是要我們崇拜他,模仿他,表象的相近並不能代表本質的相同。佛是心靈打造的幻象,太過於執著外在,反而會迷失其。心中有佛,便是與佛有緣。對己對事負責是佛緣佛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皈依三寶 (下)|學佛過程中這2種人最需要皈依!
    專欄36期:佛緣專欄:皈依三寶 (下)編輯:賢護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三寶即 時降臨,為苦難者作怙主,以財、法、無畏布施,去除眾生的苦惱。二、富足的人們――在順境,富裕中的人們,有感於幸運之神眷顧,有感於自我在芸芸 苦難眾生中能安穩,順暢度日,產生一種酬報的心態,有感恩往酬神;有感恩而皈依三寶, 決意生生世世追隨三寶,保持延續那順境。
  •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 獅子吼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大集經》云:「菩提心是安立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從諸佛菩薩及大乘高僧大德的傳記中可以看到相同的一點:他們都是依靠修持無上菩提心而順利獲得最勝妙的安樂。系縛在三界生死牢獄中的苦難有情眾生,只要生起剎那的菩提心,那麼立刻就可以被尊稱為諸佛之子,世間的人天都應向他禮敬。
  • 利根慧能大師 非常珍惜自己的深厚佛緣
    慧能大師,來到韶州城中大梵寺講堂,為僧眾廣開佛緣,講解佛法。眾人為慧能大師安排好法座,恭迎大師升座講法。韋刺史和各級官僚三十多人,儒家學士三十多人,僧人、尼姑、道士、俗人一千多人,一起向慧能大師作禮,祈願能聽到佛法的要旨。這是壇經開篇。
  • 這種人慧根最高,佛緣深厚,看一看是你嗎?
    《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法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我們其實每個人都有慧根,都是與佛有緣之人,只是每個人的慧根高低、佛緣深淺不同而已。這世間有一種人慧根最高,佛緣深厚,看一看這種人是你嗎?我們先來看一看你的佛緣到底有多深?
  • 菩提心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怎樣發菩提心?
    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以成佛作為自己的目標,並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解脫。菩提心發起來了,我們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修行也就有了內在的動力,就能夠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從而去達到這個目標。發菩提心非常重要,過去的諸佛菩薩為什麼能成為菩薩,成就佛果?就是在因地上發了菩提心。如果不想度眾生,不發菩提心,就變成二乘人焦芽敗種,就沒有辦法成佛。
  • 菩提一葉:家人的和睦相處也是菩提心
    現在我們很多人學佛都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也就是發了利益一切眾生心的人,很多人的家庭卻不能和睦相處,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經常吵架,搞的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學習佛法,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沒有重視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們根本沒有注意菩提心而導致的結果。
  • 這3種人佛緣深厚,即使不拜佛,佛菩薩也會用心「庇佑」
    佛教認為有佛緣的人,為人謙和有禮,博學多才,能夠破解很多的災難。因此很多人都希望自己也能夠佛緣深厚,讓佛菩薩保佑自己生活和修行,能夠一帆風順,最後度過苦海活得自在。想要獲得佛緣也是如此,修行的「因」一定要修對,就好比種子不是樹的種子,陽光土壤再好也長不出大樹。如果修行,心態不正,方式不對,怎麼努力都是白費的。所以很多人平日裡時常燒香拜佛,但是卻沒能夠獲得佛緣,而這3種人佛緣深厚,即使不拜佛,佛菩薩也會用心「庇佑」。
  • 佛緣專欄:極樂淨土教言·最偉大的建設
    專欄43期:佛緣專欄:極樂淨土教言 最偉大的建設編輯: 寂慧於一切法,了知善惡在惡土中,如何一點一滴地去改善,變為淨土?諸佛已從不同角度去拯救眾生,去除他們的 苦惱,為何仍有那麼多眾生受苦?為何三惡道中仍充斥慘號?為何黑暗仍布滿大地?宇宙間還有 不少暗角,是日光照射不到,於中,眾生何其蒼 白。眾生為何如此短壽,更會突然夭折?縱使發 心向善,亦會因無常到來,前功盡廢。還要忍受 輪迴之苦,流轉六道。
  • 什麼是大菩提心?
    發起大心,大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大菩提心。安住正道,道是道路,我們要行在正道上,正道就是自性,換句話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自性相應、跟性德相應,這就是正道。這個道不是小道,不是小乘道,是菩薩大道,是無上真正之道,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究竟圓滿的性德。
  • 有聲書I《光明之旅》No.64三、殊勝的菩提心—— (四)行菩提心--六度菩薩行 3.精進度
    精進度包括:甲冑般的精進;精勤地把所懂得的佛法知識應用於生活中的精進;積善不厭的精進。
  • 「佛緣」深厚的人,往往有這三大特徵,具備其中一點就算有佛緣
    相信大家在各種影視劇和書籍中都聽過這麼一句話:「施主你與佛有緣」。隨著這句話的廣為流傳,網絡上的人在說這話時,也多了點調侃之意。但其實佛緣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佛門營銷獲取信徒的手段。所謂佛緣,是心與佛的交流,與佛有感性上的聯繫,且善心較大,對佛法有很深的心念,能夠在修行上快速精進,達到解脫自在。許多人以為這是佛和菩薩庇佑的結果,其實佛和菩薩並沒有這樣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