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三寶 (下)|學佛過程中這2種人最需要皈依!

2020-12-21 重樓逾陀

專欄36期:

佛緣專欄:皈依三寶 (下)

編輯:賢護

若有貧窮人 無財可布施見他修施時 而生隨喜心隨喜之福報 與施等無異~(《過去現在因果經》)

世間有兩種人最需要皈依:

一、在苦難中的人――如貧窮之人;凡事皆有逆緣,人生不順 暢,怨憎到處之人;遇到生、老、病、死苦之人;在受到至親離去苦惱之人;各種渴愛不得 滿足之人。這些人飽受痛苦煎熬,猶如渺小之人面對大自然大水、火、風等侵襲的無助與恐 懼,自然需要依靠與保護。最軟弱的時候,最不知所措之間,渴望得到救贖,皈依。三寶即 時降臨,為苦難者作怙主,以財、法、無畏布施,去除眾生的苦惱。

二、富足的人們――在順境,富裕中的人們,有感於幸運之神眷顧,有感於自我在芸芸 苦難眾生中能安穩,順暢度日,產生一種酬報的心態,有感恩往酬神;有感恩而皈依三寶, 決意生生世世追隨三寶,保持延續那順境。有些人明白到福報會有用盡的一天,急忙皈依三寶,積集資糧,增加智慧,使福報不斷增長,一天好過一天,是居安思危的一 種心態。

因此,每一個人皆需皈依,不管順境逆境,皆受到保護,從而不斷學習、修行,使順境 延續下去,逆境得到改善。佛菩薩曠劫修行,功德無量無邊,能追隨他們,不多不少定可沾 染點功德,足以令皈依者受用不盡,如能依教奉行,最終功德當如他們般大,可說是最佳的 積資方法。因此,皈依者在受保護外,更要學習佛法,直接積集功德,而非單靠三寶的施與 。

學習佛法外,還要發起菩提心,願度一切眾生,願去除一切眾生的苦惱。勸誘他人皈依, 使令重踏自己的皈依之路。 眾生學佛,難行能行,最怕是孤單獨走,除了信心不足外,更怕沒有人幫助,獨立難支 ,亦擔心不能見佛,無以依靠,未能受到保護。

因此,見佛聞法,是生生世世中最大的渴求 ,依靠。見佛聞法,需有很大的福德因緣,從因果上說,先結善緣,使令不失。最佳莫如皈 依三寶,天天發願,不忘不失,日日發誓,誓在三寶麾下過活。生生世世作皈依,直至菩提 ――直至菩提我皈依。除此上求佛道外,另一方面,亦要下化眾生,發菩提心,誓度一切眾 生,以諸佛種種方便力,度脫一切眾生,在因果上,福慧雙修,總會有成佛的一天。

佛陀時代,很多僧侶在樹下,冢間,或險道上孤獨修行,不免感到害怕。佛陀教他們專 心念佛,或是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生天,即六隨念,便可克服恐懼,乃至克服死亡,六 隨念法門,不單是佛弟子重要的修行法門,亦是每一眾生平常應有的恆課。念佛念法念僧, 即念三寶,這是宗教性,個人的終極依歸,其他宗教亦可以他們的教主教法為對象;念施念 戒是憶念自己走過的修行道路,或是念自己曾做過的功德,使對人生的奉獻,人生走過的道

路有所安慰無愧;念生天是未來的渴求,渴求人生的提升,嚮往更美好的未來。這法門更適 合臨終關懷。臨終輔導除了為苦主助念外,還勸其無間斷地念佛,或念三寶,且述說臨終者 生平曾作過的好事、功德,使心開意解,安詳往生,亦即念施念戒。

最後勸其為來生定下目 標,如往生淨土、升天進入天界、或是見佛聞法、或是再生而行菩薩道,即念生天。所有這 些,已隱含皈依三寶的意念,亦需心靈有所皈依的基礎下,才能成辦。因此,皈依三寶是一 切善法,乃至修行的重要基礎,只有結合三寶的功德,才能使善法倍增,方向正確,不會出 錯,乃至通向成佛大道。因此,真正了解皈依的意義及功德,必急不及待求受皈依,而不會 隱晦暱藏,不肯皈依,或否認自己是佛教信徒。

皈依有深淺的不同,有只是隨喜的結緣皈依;或為求利益福報的皈依;有為諸惡不作, 離垢離潰鬧,虔誠的清淨皈依;有為利益有情的大乘皈依,願生生世世常行菩薩道,下化眾 生。生生世世皈依,上求佛道,皈依直至菩提。

相關焦點

  • 皈依三寶 你賺大了!
    冥冥黑夜中,三寶為燈燭;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寶為雨澤。」由此可知,皈依三寶的功德如此之大!沒有皈依三寶會是怎樣?沒有皈依的人即使拜佛燒香,也只能算是佛教的尊敬者,不能算做佛教徒,如果是佛教徒,第一具備的條件就是皈依三寶。
  • 佛教基礎 | 皈依是什麼意思?
    ,一般都會選擇皈依佛門、皈依三寶。「三寶」這個詞大家應該比較熟悉,有那麼句話,「無事不登三寶殿」,佛教裡的「三寶」分別指的是佛、法、僧。什麼是皈依?就是依止、仰靠、頂禮,將佛法視為自己的信仰。當然,作為一名在家人,皈依佛門需要受持相應的皈依儀式,這得請寺院出家師父來主持,自己需要選擇一名認為德高望重、修行不錯的出家法師作為自己的皈依師父,辦理皈依證,雖然要有相應的儀式,但內心裡的皈依才是最重要的。
  • 《戒律學綱要》什麼是皈依三寶
    什麼叫作三寶?佛法僧,何得稱之為寶?這是很要緊的。一個人要想信佛,必須先來皈依三寶,但在皈依之前,又必須先要了解三寶的大意,否則,莫名其妙地皈依,便不得稱為真正的皈依。但是,我們不用諱言,今日的三寶弟子之中,接受皈依之時,未必已經明白了三寶的大意,皈依師們也未必開示過寶的大意。說起來,這是可恥的!
  • 皈依的好處居然這麼多!
    盜賊想:釋迦牟尼佛恩德很大,幸好皈依偈只有四句,如果皈依偈有五句的話,我可能已被打死了。在他心中好象皈依偈的聲音與疼痛成了無二無別,並且腦海中一直迴響著朗朗的皈依偈聲。他到一個橋下躺了下來,這時,橋上來了許多鬼魔,它們說:「這裡有一個皈依三寶的人。」而不敢過橋害他,便嘈嘈嚷嚷地逃走了。
  • 【星雲大師對你說】-皈依三寶
    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是超越世間的聖財。 佛是教主,法是真理,僧是導師,三者都是讓眾生得度的重要因緣。經典譬喻:佛如良醫,法如妙藥,僧如看護。對於患病的人來說,唯有同時擁有三者,才能病癒。人生也是如此,唯有依靠佛、法、僧三寶的力量,才能離苦得樂,才能獲得自在解脫。 佛如光,能圓熟眾生。光有照耀、溫暖、成熟三個功用。
  • 皈依三寶有什麼好處?(宣化上人)
    深信三寶皈依佛,就不墮地獄;皈依法,就不轉餓鬼;皈依僧,就不墮畜生。節選自《大悲咒句解》 ◎ 宣化上人 講述三寶,你知道是佛寶、法寶、僧寶。你們要知道,世界上最高貴的,也就是佛寶;最高貴的,也就是法寶;最高貴的,也就是僧寶。再沒有比這三寶再高貴的。不但世界上,就是出世界,乃至於非想非非想處天,也不能高貴過佛法僧三寶。所以在十法界裡面,佛法界是最高的。
  • 皈依三寶有什麼禁忌嗎?
    統攝一般人不敢皈依三寶的立場,通常有五點,這五點使得社會人士產生莫大的錯覺與誤會,致使他們遲遲不敢皈依三寶:一、以為皈依三寶就是要開始吃素了。基於這因素,有許多人一聽到皈依三寶,當下逃之夭夭,不見蹤影,這是不敢面對皈依的因素之一。其實皈依三寶,並沒有要求我們非吃素不可,真正要求我們吃素應該是受完在家菩薩戒之後,才有明文限制,但是個人發願受完皈依,有意念想吃素,這是最好不過了。
  • 觀照|皈依佛法僧三寶
    對一個佛教徒而言,皈依三寶是最初,也是最終的一件事情。要成為佛教徒就必須皈依三寶,所以皈依三寶是佛教徒不可欠缺的條件。不論任何時代、地域,也不論大乘、小乘,皈依三寶都是最受重視的。自古以來,三寶分為:現前三寶 住持三寶 一體三寶等三種就是指釋尊在世時的三寶而言。
  • 你以為自己皈依了 但可能並沒有
    這裡主要指的是對皈依作法時師父有關皈依問題和三白羯摩作法的開示及自己對三說內容的了解。除此之外,自己對皈依的含義、為什麼三寶是我們的究竟皈依處等問題的了解也是一個重點。弘一律師曾經說過:「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歸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
  • 為什麼我們要皈依佛法僧三寶?有什麼好處嗎?初學佛最好看看
    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佛、法、僧三寶。心屬清淨解脫法,身屬三寶法。三寶的功德力量,主要來源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對三寶的信仰。學習佛教,需要了解佛家三寶的功德和利益。我們要學習佛家三寶的功德,是要踐行三寶的功德,做到莊嚴、利他、慈悲。那麼皈依佛法僧這三寶的原因是什麼呢?
  • 《大乘起信論》講解二:皈依一體三寶即皈依當下一念心的無上清淨
    「無邊德藏僧」,皈依真正的三寶,既皈依外在的表現為語言文字的,表現為僧相的,表現為佛相的這些三寶,也皈依於自性三寶。自性清淨的三寶,這在六祖《壇經》裡邊有對應的解釋。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凡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 宗舜法師: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真正皈依?
    這裡主要指的是對皈依作法時師父有關皈依問題和三白羯摩作法的開示及自己對三說內容的了解。除此之外,自己對皈依的含義、為什麼三寶是我們的究竟皈依處等問題的了解也是一個重點。弘一律師曾經說過:「無論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歸時,最重要點有二:第一,要注意皈依三寶是何意義。
  • 皈依吧功德不可思議!讓自己正式成為佛門弟子!
    常見有人徘徊於佛教大門之前,猶豫不決,欲受皈依,始終不敢跨上這一步,欲永絕佛緣,卻又難斷對佛一片嚮往之心。因皈依乃學佛第一步,亦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沒有第一步,後面的路很難走長遠。又,人一旦皈依,內心立即油然產生一種自我之身份認定,內心也自然漸入於學佛解脫的軌道,以前所猶豫的問題,也往往自然變得無解而解,無通而通。有些事,先解,再做;有些事,先做,再解;有些事,邊做、邊解,邊解、邊做。
  • 佛教知識丨什麼是皈依?皈依是什麼意思?
    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皈是迴轉,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迴轉依靠,或皈投信賴的行為,都可稱為皈依,所以皈依兩字,也不是佛教之所專用。小孩子皈投向他母親的懷抱,依靠母親、信賴母親,所以能有安全之感,這一安全感的產生,便是出於皈依的力量。因此,凡是由於皈投信賴而能產生安全感的行為,均可稱之為皈依。
  • (完整音頻1-5,反覆聆聽,非常重要)修行第一步.修四前提.1三皈依觀 2頂禮三寶 3供養三寶 4持誦大乘經典
    (A)坐中修(一、二、三、四)皈依三寶的最終目的,是究竟成就無上菩提之道,現世獲得平安吉祥。這一過程,既貫穿了佛法的整個修行,也離不開三寶的時刻加持。所以皈依之後還須要反覆修持三皈依法,藉由三寶功德的加持,轉化現有的生命,一步步增福消業轉凡為聖,最終獲得最殊勝的境界。
  • 請解釋「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的含義?
    「皈依佛,兩足尊」:就是在兩足尊的諸佛前作皈依。「兩足」指長有兩足的人類與天人。「尊」是殊勝的意思。佛陀度化的弟子雖然遍於凡夫的六道之中,但善根成熟的眾生主要是以善道中的人類與天人為主,佛陀的十大名號之一的「天人師」,也是指佛陀是天人與人類的導師的意思。另外,在獲得了出世功德的四類聖者中,佛陀是聲聞阿羅漢、緣覺阿羅漢,以及菩薩這前三類聖者的導師。由此可見佛陀是一切有情之中最為殊勝的。
  • 《三皈依觀法》(全)講稿 能傑法師
    這一過程,既貫穿了佛法的整個修行,也離不開三寶的時刻加持。所以皈依之後還須要反覆修持三皈依法,藉由三寶功德的加持,轉化現有的生命,一步步增福消業轉凡為聖,最終獲得最殊勝的境界。所以學佛的人,為了解脫三惡趣的怖畏和流轉生死的痛苦,就要皈依三寶仰求救護。這是學佛的第一步。 ………………………………021 【2】皈依的抉擇(1-5)    《瑜伽師地論》六十四卷中說,謂由五處觀察乃可皈依,①由身業清淨故。②由語業清淨故。③由意業清淨故。④於諸有情起大悲故。⑤由成就無上法故。
  • 怎樣皈依最如法?讓法師來告訴你!
  • 什麼是皈依、兩足尊、離欲尊、眾中尊?弟子又該如何修智慧?
    佛法僧三寶學佛第一個入門就是皈依三寶。「三」是數量,少了兩樣或多了一個都不行,剛剛好是「三」:佛、法和僧,這三樣加起來就是三寶,指這三樣東西在這世上都是寶。如果這個世間上沒有這三樣東西,眾生的福就很薄了。
  • 閻羅王與一對學佛夫妻的對話:學佛人都該看看!
    有一對夫妻,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布施,參加法會,聽聽弘法,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有大福報,可以往生淨土。平常帶到這裡的人,很少提自己會念佛,所以今天有人一來便開口自己念佛,為了慎重起見,再查了一次。  等查完之後,閻羅王氣定神閒的回答:「他們沒有抓錯人,你們的確要帶到這裡。」  先生不解的問:「我在生時也禮敬佛菩薩,也常布施,也皈依三寶,逢人也稱讚學佛很好,難道沒有功德嗎?為什麼會被抓到這裡?」  閻羅王回說:「你雖然學佛,但是心態是求福報,所以功德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