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為佛教中的「菩提心」
問心(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中常說的「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即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淨土者,亦鬚髮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
-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成佛的心,也可以理解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菩提心的本體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正覺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 獅子吼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大集經》云:「菩提心是安立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在如理生起出離心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有決定度化利益一切眾生的慈悲心;第二,要有為度化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因為只有成佛,才是真實度化利益一切眾生最究竟的方法。
-
菩提心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怎樣發菩提心?
要發什麼心呢?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以成佛作為自己的目標,並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解脫。菩提心發起來了,我們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修行也就有了內在的動力,就能夠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從而去達到這個目標。發菩提心非常重要,過去的諸佛菩薩為什麼能成為菩薩,成就佛果?就是在因地上發了菩提心。如果不想度眾生,不發菩提心,就變成二乘人焦芽敗種,就沒有辦法成佛。
-
自他交換發菩提心
> 自他交換發菩提心的交換不是說自己和他人交換,是把自己愛我、尊我的自利心,交換到愛他、尊他的利他心。 要發自他交換菩提心,首先要知道自利心的危害。《入菩薩行論》中說: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 眾生受到的刀兵毒害、天龍惡鬼的障礙和侵害,甚至受生於地獄、餓鬼、畜生道等等,都源於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了殺生等惡業。
-
於曉非: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凡夫與智者之間的區別,首先在於我們凡夫心中執著著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的我,因此佛陀告訴我們的修行法門,首要目的是對治我們凡夫心中的我,打破我們凡夫心中的我執。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只要當下的行為能夠淡化、消融心中對我的執著,就算是佛教的修行。如果當下的行為不能淡化、消融心中對我的執著,甚至強化了心中對我的執著,雖然行為本身也許在別人看來似是修行,但嚴格講都不是佛教的修行,至多只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行。
-
平常心、善心、菩提心、慈悲心
善心善行概述善行是善心的結果,而善心是善行的出發點,我想大家都會認為我說的模稜兩可,但是做什麼事都要講究結果,就算過程精彩也是為了結果打基礎。如果你有善心而沒善行就好像紙上談兵,談了很多還是無從下手,所以沒有善行的話,善心就猶如一堆廢墟,如果你一直說你有善心,但你從來沒有去表現你的善心,這就是沒用的。
-
神秘的密宗教理,可由三毒證道,超越認知的菩提心
密教作為在大乘思想基礎上建立起的宗教派別,其佛學思想底蘊是十分深厚的,某些方面雜揉其它宗教的內容,對佛教學說應該說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今天評價密教往往過分重視其晚期出現的一些縱慾行為,但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行為畢竟不能代表其思想主體。只要我們承認密教是佛教整體發展的一個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就不能簡單地把它定位成神秘、墮落、庸俗的宗教體系。
-
佛教:阿耨觀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在佛教中,很多人可能會奇怪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普度眾生,但世間受苦難者如此眾多,菩薩又是怎樣一一感應的呢?其實,觀音在佛教歷史文化中具有三十三應身像,且每一尊皆有不同寓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其中之一的阿耨觀音:佛經中稱阿耨觀音「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阿耨〞是梵文,代表最高成就者。
-
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應該如何面對無理毀謗的人
無論遇到什麼事、什麼人,我們最好是觀清淨心,不要隨便毀謗,否則業力的顯現不可思議,來世的果報會非常可怕。佛經中說,惡口誹謗的人死後直墮地獄,因為業力現前,舌頭變成廣闊無垠的田地,許多農夫在其上驅牛耕犁,他們腳在踏下去再抬起來的每一步中,都有一種兵器會翻出來,把舌頭割成一塊塊的碎肉……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對佛教、對眾生有意義的話,或者跟生活有關不得不說的話,那可以說;但無關緊要的無稽之談,尤其是傷害眾生的語言,一律不要說。
-
幾個簡單例子說清楚願菩提心的三種境界
原文 作者:渡心大乘佛教,之所以為大,是因為願力大,以慈悲心,利益一切眾生。體現了世間和出世間的包容和博愛。《大寶積經》云:「大心菩提心,諸心中最上,解脫一切縛,具足諸功德。」依靠這樣的願力,才可能獲得圓滿佛果。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實修菩提心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菩提心是什麼?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有時候有一點慈悲心,就覺得這是菩提心;有時候有一點愛心,就覺得這是菩提心。他們經常聽到大家說「菩提心」這三個字,但卻不知道真實的菩提心是什麼。所以,今天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菩提心,然後再介紹菩提心的修法。
-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才能發起菩提心?
很多學佛的朋友都經常會聽說「菩提心」三個字,但是卻不盡了解菩提心的真正含義,以及如何才能發菩提心,今天昱遠居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兩個字,是來自於古印度的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識是「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簡單來說就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之心。可以認為,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然後,我們來看如何發菩提心?其實,如果戒律持到一定清淨程度,菩提心就發起來了。
-
讀《金剛經》,必須懂兩種菩提心,都是哪兩種,要如何發菩提心呢
佛教文化中,在中國的漢譯佛典中,若論歷來持誦者最多的經文、感應最為昭著者,應該有《金剛經》、《心經》等。尤其《金剛經》從禪宗的達摩祖師到了五祖、六祖後,更是盛行。也因此,禪宗之風靡四海於國內外,讀誦此經者較為普遍,但要讀懂《金剛經》,就必須懂得佛說的兩種菩提心,和如何發菩提心。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須菩提恭敬地請教佛陀,說:發菩提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善男善女們,應該怎樣來安住這來之不易的菩提心,又該怎樣降伏這有分別的妄心。因為整部《金剛經》就是圍繞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而展開的,所以說第二品是金剛經的總綱領。那麼為什麼金剛經中向佛請法的人是須菩提,而不是其它的入室弟子呢?
-
菩提心論(菩提心是大乘菩薩的心)
菩提心三個字的含義,有的人認為很簡單,其實真正論述菩提心,十年也講不完,很多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了正確發菩提心,單單就如何正確發菩提心,用了20幾年的時間。這些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什麼要用20幾年時間修持如何正確發菩提心?因為他們想修持憤怒尊的頂峰--文殊菩薩化現的憤怒尊大威德金剛。
-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常說的"六根清淨"中的"六根"是指什麼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_如何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_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意思,一些修行人因為這個弄得頭很大,很迷茫,整天喊著發菩提心,可是他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意思,那菩提心是什麼意思,小編要通過以下例子及一些自己的經驗比喻來分享關於菩提心的發起及菩提心的妙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佛教常說的「無我」「無常」,是什麼意思?
佛家常說「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一期,將為大家帶來趙樸初《佛教常識問答》中「無我」和「無常」的教義講解。答:「離有情義」、「依他起義」和「無動作義」,都是說明無我的道理的。「有情」的梵語是「薩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
-
菩提一葉:家人的和睦相處也是菩提心
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寇浩東在大乘佛教修持過程中,自我們初發菩提心到最終圓滿佛果,在這這個中間諸佛菩薩當然是我們至關重要的所依助緣,這點我們很多人都會知道。如《華嚴經》中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不依眾生,誰也無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覺。龍樹菩薩也說過:「眾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於眾敬如師。」眾生是趨入菩提之根本助因,如果想得到佛果,即應當把一切眾生與自己的上師一樣恭敬承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