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
菩提心三個字的含義,有的人認為很簡單,其實真正論述菩提心,十年也講不完,很多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了正確發菩提心,單單就如何正確發菩提心,用了20幾年的時間。這些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什麼要用20幾年時間修持如何正確發菩提心?因為他們想修持憤怒尊的頂峰--文殊菩薩化現的憤怒尊大威德金剛。
大威德金剛修持分《大威德單尊》與《大威德13尊》,我們知道,如果沒有任何佛教修行的基礎,沒有修持前行,是萬萬不可以修持兇猛恐怖無比的憤怒尊的頂峰--文殊菩薩化現的憤怒尊大威德金剛。什麼叫前行?就是修持高層頂端法門時,修持前的準備工作,猶如天寒地凍的北方冬季駕駛汽車前,需要花幾分鐘時間預熱汽車,冬季天寒地凍預熱汽車工作就是《前行》,比如《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詳細名字《大圓滿龍欽心髓-能顯遍智妙道前行儀軌》,此書作者是根讓仁波切。
不管修持《大威德單尊》還是修持《大威德13尊》,不可以直接修持,需要修持前行,前行就是先要修持文殊菩薩的智慧與觀音菩薩的慈悲,智慧與慈悲的結合就是菩提心。修持憤怒尊前,必須先修持文殊菩薩的智慧與觀音菩薩的慈悲,只有按次第修持,智慧與慈悲結合,就是菩提心,所以,修持大威德金剛前必須修持菩提心--如何正確發菩提心?
菩提心從本體的角度來劃分: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其中勝義諦菩提心是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菩提心境界。
如何生起菩提心?修持四無量心,什麼叫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慈無量心: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悲無量心: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喜無量心: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舍無量心: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佛教經典經續裡面舍的含義,舍:猶如人住的房子,大乘菩薩的心住於平等舍,舍:大乘菩薩的心住的地方,大乘菩薩的心安住於平等舍的一種境界。
簡單總結一下本文的論述次第,想成就大乘菩薩的心,大乘菩薩的心就是菩提心,如何生起菩提心?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可以慢慢升起菩提心。
龍欽巴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中講:修慈心的利益是暫時令眾人悅意,究竟成就報身,修悲心的利益是暫時沒有損害,究竟成就法身,修喜心的利益是暫時沒有嫉妒,究竟成就化身,修舍心的利益是暫時獲得成就機緣,自心成為法器,究竟成就體性身。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如何實修?按次第,先修持舍無量心,後修持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為什麼要先修持舍無量心?
本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按字面排序應該先修持慈無量心,但如果首先沒有修成舍無量心,對一切眾生就沒有平等觀,那麼慈,悲,喜三無量心就會偏於自己喜歡喜愛的一方,不慈悲自己討厭厭惡的眾生,達不到清淨平等的大乘菩薩的心。
(1)舍無量心,就是平等,是大乘菩薩平等寬宏的心,對任何眾生沒有嗔恨的心,就是大乘菩薩的心,文殊菩薩的《菩薩戒》:不傷害任何眾生。對一切眾生沒有親蔬愛憎,一視同仁的平等心,同時也願一切眾生都能遠離貪愛嗔恨之分別心,心安住於平等舍中,這就是舍無量心,也是大乘菩薩的心。
(2)慈無量心,身語意三方面修持,慈身業:不殺生,身體不傷害他人,行為調柔平靜,慈語業:口中不辱罵譏諷他人,唯出善言,慈意業:內心不仇恨嫉妒嫉恨他人,唯念利他。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心。
(3)悲無量心,菩提心的根基就是悲心,菩提心的源頭就是悲心,就是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什麼叫眾生的眾苦,墮落三惡道,三惡道就是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廣義講六道輪迴的眾生都是眾苦,俠義講最讓眾生受無量無邊痛苦的三惡道,稱眾生的眾苦。
什麼叫眾苦因?眾生造無量無數的十不善業就是眾苦因。什麼叫十不善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恨,邪見。眾生墮落三惡道的因,造了無數無量的十不善業,所以,悲無量心就是讓眾生永離造十不善業的眾苦因。斬斷眾生造十不善業的眾苦因,讓眾生永離眾苦。
(4)喜無量心,看別人事業愛情有成,就嫉妒嫉恨他人,看別人工作事業愛情婚姻或某方面獲得成功成就,就嫉恨嫉妒他人,這就是沒有喜無量心,什麼叫喜無量心,看別人事業愛情婚姻取得成功,我也和別人一樣的高興快樂,沒有半點嫉妒嫉恨別人的心,看別人工作事業愛情婚姻或某方面獲得成功成就,我也和別人一樣的高興快樂,沒有半點嫉妒嫉恨的心,就是喜無量心,就是大乘菩薩的心。
論述菩提心,按次第:世俗諦菩提心~勝義諦菩提心,勝義諦菩提心是大乘菩薩(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菩提心境界,今天就不論述。
今天論述世俗諦菩提心,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嗔恨心,自私自利的心,會失去並摧毀菩提心。
捨棄六道輪迴的眾生,自己管自己,對墮落三惡道受苦眾生沒有升起慈悲心,捨棄六道輪迴痛苦的眾生,不管眾生,就是捨棄願菩提心,沒有菩提心。
有的人感覺修行很麻煩,自己基礎又不好,修行起來感覺非常吃力,乾脆不修行,這就是捨棄了佛果與智慧。不修行就沒有智慧,不修行就不會成佛。大乘菩薩《菩薩戒》的根本:願菩提心的兩個條件(1)不能捨棄六道輪迴的任何眾生,不管不顧,
(2)(感覺修行艱難,想放棄修行)不能放棄佛果與智慧。
如果捨棄六道輪迴的眾生與放棄修行,就是壞失了《菩薩戒》的根本。
自私自利的心很容易摧毀剛剛通過四無量心修出來的並不穩固的菩提心。破除自私自利的三個訣竅法門:修自他平等,修自他交換,修自輕他重。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你為了某事,生氣打別人,別人會怎樣,別人會受傷進醫院,別人身心會非常痛苦,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我騙別人的金錢財富,別人會怎樣,窮困潦倒的人只有一點生活費的小錢,別人可能就會沒錢吃飯餓死,……等等,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這些叫《修自他平等,修自他交換,修自輕他重》,把自己看輕,把別人看重,尊重別人,叫自輕他重。這些都是大乘菩薩的心。
本文的名稱《菩提心論》或《菩提心是大乘菩薩的心》,是專門論述菩提心的一篇《論臧》,按次第修持,先把世俗諦菩提心修好,比世俗諦菩提心更高層次的是:勝義諦菩提心。勝義諦菩提心是大乘菩薩(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菩提心境界,我們現在只能修持世俗諦菩提心,不可能修持勝義諦菩提心,猶如一個人小學沒畢業,就想進入大學學習。
撰寫本文,參考了文殊菩薩撰寫的《菩薩戒》,《菩薩戒》還有一本,是彌勒菩薩撰寫的,兩本《菩薩戒》都可以修持。撰寫本文,參考了根讓仁波切撰寫的《大圓滿龍欽心髓-能顯遍智妙道前行儀軌》,如有錯誤與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