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論(菩提心是大乘菩薩的心)

2021-01-07 文殊經函與文殊智慧劍
文殊菩薩

頂禮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

菩提心三個字的含義,有的人認為很簡單,其實真正論述菩提心,十年也講不完,很多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了正確發菩提心,單單就如何正確發菩提心,用了20幾年的時間。這些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什麼要用20幾年時間修持如何正確發菩提心?因為他們想修持憤怒尊的頂峰--文殊菩薩化現的憤怒尊大威德金剛。

文殊菩薩的智慧化現的大威德金剛

大威德金剛修持分《大威德單尊》與《大威德13尊》,我們知道,如果沒有任何佛教修行的基礎,沒有修持前行,是萬萬不可以修持兇猛恐怖無比的憤怒尊的頂峰--文殊菩薩化現的憤怒尊大威德金剛。什麼叫前行?就是修持高層頂端法門時,修持前的準備工作,猶如天寒地凍的北方冬季駕駛汽車前,需要花幾分鐘時間預熱汽車,冬季天寒地凍預熱汽車工作就是《前行》,比如《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詳細名字《大圓滿龍欽心髓-能顯遍智妙道前行儀軌》,此書作者是根讓仁波切。

文殊菩薩智慧化現的大威德金剛。

不管修持《大威德單尊》還是修持《大威德13尊》,不可以直接修持,需要修持前行,前行就是先要修持文殊菩薩的智慧與觀音菩薩的慈悲,智慧與慈悲的結合就是菩提心。修持憤怒尊前,必須先修持文殊菩薩的智慧與觀音菩薩的慈悲,只有按次第修持,智慧與慈悲結合,就是菩提心,所以,修持大威德金剛前必須修持菩提心--如何正確發菩提心?

菩提心從本體的角度來劃分: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其中勝義諦菩提心是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菩提心境界。

如何生起菩提心?修持四無量心,什麼叫四無量心?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舍無量心。

慈無量心: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

悲無量心: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

喜無量心: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舍無量心: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佛教經典經續裡面舍的含義,舍:猶如人住的房子,大乘菩薩的心住於平等舍,舍:大乘菩薩的心住的地方,大乘菩薩的心安住於平等舍的一種境界。

大乘十地以上等覺位菩薩--觀音菩薩

簡單總結一下本文的論述次第,想成就大乘菩薩的心,大乘菩薩的心就是菩提心,如何生起菩提心?修持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可以慢慢升起菩提心。

大成就者龍欽巴尊者

龍欽巴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實修法》中講:修慈心的利益是暫時令眾人悅意,究竟成就報身,修悲心的利益是暫時沒有損害,究竟成就法身,修喜心的利益是暫時沒有嫉妒,究竟成就化身,修舍心的利益是暫時獲得成就機緣,自心成為法器,究竟成就體性身。

諸佛菩薩慈悲的總集--觀音菩薩

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如何實修?按次第,先修持舍無量心,後修持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為什麼要先修持舍無量心?

本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按字面排序應該先修持慈無量心,但如果首先沒有修成舍無量心,對一切眾生就沒有平等觀,那麼慈,悲,喜三無量心就會偏於自己喜歡喜愛的一方,不慈悲自己討厭厭惡的眾生,達不到清淨平等的大乘菩薩的心。

(1)舍無量心,就是平等,是大乘菩薩平等寬宏的心,對任何眾生沒有嗔恨的心,就是大乘菩薩的心,文殊菩薩的《菩薩戒》:不傷害任何眾生。對一切眾生沒有親蔬愛憎,一視同仁的平等心,同時也願一切眾生都能遠離貪愛嗔恨之分別心,心安住於平等舍中,這就是舍無量心,也是大乘菩薩的心。

大乘菩薩--文殊菩薩

(2)慈無量心,身語意三方面修持,慈身業:不殺生,身體不傷害他人,行為調柔平靜,慈語業:口中不辱罵譏諷他人,唯出善言,慈意業:內心不仇恨嫉妒嫉恨他人,唯念利他。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心。

(3)悲無量心,菩提心的根基就是悲心,菩提心的源頭就是悲心,就是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什麼叫眾生的眾苦,墮落三惡道,三惡道就是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廣義講六道輪迴的眾生都是眾苦,俠義講最讓眾生受無量無邊痛苦的三惡道,稱眾生的眾苦。

什麼叫眾苦因?眾生造無量無數的十不善業就是眾苦因。什麼叫十不善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恨,邪見。眾生墮落三惡道的因,造了無數無量的十不善業,所以,悲無量心就是讓眾生永離造十不善業的眾苦因。斬斷眾生造十不善業的眾苦因,讓眾生永離眾苦。

(4)喜無量心,看別人事業愛情有成,就嫉妒嫉恨他人,看別人工作事業愛情婚姻或某方面獲得成功成就,就嫉恨嫉妒他人,這就是沒有喜無量心,什麼叫喜無量心,看別人事業愛情婚姻取得成功,我也和別人一樣的高興快樂,沒有半點嫉妒嫉恨別人的心,看別人工作事業愛情婚姻或某方面獲得成功成就,我也和別人一樣的高興快樂,沒有半點嫉妒嫉恨的心,就是喜無量心,就是大乘菩薩的心。

大乘菩薩--觀音菩薩

論述菩提心,按次第:世俗諦菩提心~勝義諦菩提心,勝義諦菩提心是大乘菩薩(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菩提心境界,今天就不論述。

今天論述世俗諦菩提心,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嗔恨心,自私自利的心,會失去並摧毀菩提心。

捨棄六道輪迴的眾生,自己管自己,對墮落三惡道受苦眾生沒有升起慈悲心,捨棄六道輪迴痛苦的眾生,不管眾生,就是捨棄願菩提心,沒有菩提心。

有的人感覺修行很麻煩,自己基礎又不好,修行起來感覺非常吃力,乾脆不修行,這就是捨棄了佛果與智慧。不修行就沒有智慧,不修行就不會成佛。大乘菩薩《菩薩戒》的根本:願菩提心的兩個條件(1)不能捨棄六道輪迴的任何眾生,不管不顧,

(2)(感覺修行艱難,想放棄修行)不能放棄佛果與智慧。

如果捨棄六道輪迴的眾生與放棄修行,就是壞失了《菩薩戒》的根本。

自私自利的心很容易摧毀剛剛通過四無量心修出來的並不穩固的菩提心。破除自私自利的三個訣竅法門:修自他平等,修自他交換,修自輕他重。就是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你為了某事,生氣打別人,別人會怎樣,別人會受傷進醫院,別人身心會非常痛苦,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比如,我騙別人的金錢財富,別人會怎樣,窮困潦倒的人只有一點生活費的小錢,別人可能就會沒錢吃飯餓死,……等等,站在別人角度考慮問題,這些叫《修自他平等,修自他交換,修自輕他重》,把自己看輕,把別人看重,尊重別人,叫自輕他重。這些都是大乘菩薩的心。

本文的名稱《菩提心論》或《菩提心是大乘菩薩的心》,是專門論述菩提心的一篇《論臧》,按次第修持,先把世俗諦菩提心修好,比世俗諦菩提心更高層次的是:勝義諦菩提心。勝義諦菩提心是大乘菩薩(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的菩提心境界,我們現在只能修持世俗諦菩提心,不可能修持勝義諦菩提心,猶如一個人小學沒畢業,就想進入大學學習。

撰寫本文,參考了文殊菩薩撰寫的《菩薩戒》,《菩薩戒》還有一本,是彌勒菩薩撰寫的,兩本《菩薩戒》都可以修持。撰寫本文,參考了根讓仁波切撰寫的《大圓滿龍欽心髓-能顯遍智妙道前行儀軌》,如有錯誤與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導,謝謝。

相關焦點

  • 何為佛教中的「菩提心」
    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淨土者,亦鬚髮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
  •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 獅子吼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大集經》云:「菩提心是安立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華嚴經》云:「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在如理生起出離心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有決定度化利益一切眾生的慈悲心;第二,要有為度化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 菩薩止持之大乘學處
    菩薩止持之大乘學處天佑六度四攝為菩薩行的根本,菩薩大戒同樣依之建立。自馬鳴、龍樹開大乘,始有成佛之道。菩薩由於慈悲之念,發起猛烈願心(出離心亦同期升級);一發永發,絕無退理。隨著大乘理論與團隊的不斷成熟,戒法逐漸脫出根本乘,形成菩薩戒思想。這是值得肯定的:因為要服務於大乘佛法的修行,教義重心必然要從以出離心為本的解脫思想,轉移至以菩提心為要核的菩薩道思想。菩薩律儀原散列於大乘契經、論典之中。
  • 於曉非: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修行大乘佛法的人,首先在世俗諦上,當見到生活遇到困難的人,一定會在心中生起一股悲心。在悲心的驅使下,世俗諦的要求是他必須得去布施。為什麼?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是智慧,佛陀認為我們凡夫之所以輪迴於生死不能解脫,就在於無明、糊塗,因此佛陀給出的引領著我們趨向涅槃的解決方案,根本是打破無明見真實。在大乘佛法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詞叫「bodhi」,音譯為「菩提」,意譯為「覺」。
  • 有聲書I《光明之旅》No.64三、殊勝的菩提心—— (四)行菩提心--六度菩薩行 3.精進度
    有聲書I《光明之旅》No.63三、殊勝的菩提心—— (四)行菩提心--六度菩薩行 3.忍辱度有聲書I《光明之旅》No.62三、殊勝的菩提心—— (四)行菩提心--六度菩薩行 2.持戒度有聲書I《光明之旅》No.61三、殊勝的菩提心
  • 神秘的密宗教理,可由三毒證道,超越認知的菩提心
    可以說,密教的思想基礎正是大乘思想的主幹部分,而且,它更深一步,運之於現實人生,不以悲觀消極的狀態,來定位人生,相反提倡轉染為淨,變苦為樂的修行實踐,這無疑是對現實幸福的積極追求。密教更多地擺脫小乘苦空的影響,直接展示喜悅的宗教體驗,是大乘佛教各派所未能涉及的。簡單說來,密教哲學的基礎是菩提心論。其價值觀則可歸結為那個為眾論所評「大樂」思想。
  • 《小乘》《大乘》《大乘密宗》修行的成就果位
    獲得阿羅漢果位,雖然脫離六道輪迴的束縛,但是,並不是究竟的成就,以後,還要發菩提心進入大乘的修持軌道。大乘菩薩,文殊菩薩大乘菩薩修行獲得的果位。如果修持遠道因相乘,根據《十地經》《入中論》等等經論所述,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此第經歷五道,菩薩十地(初地菩薩~二地菩薩……十地菩薩),實修世俗諦菩提心與勝義諦菩提心,以六波羅蜜圓滿福慧二資糧。
  • 修持菩提心,應捨棄的四種黑法
    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者為四?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尊教;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救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也就是:第一種黑法:欺騙上師及堪受供養者此處之「堪受供養者」可以指是堪布、阿舍黎、值得讚嘆承侍者。
  • 菩提心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怎樣發菩提心?
    要發什麼心呢?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以成佛作為自己的目標,並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解脫。菩提心發起來了,我們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修行也就有了內在的動力,就能夠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從而去達到這個目標。發菩提心非常重要,過去的諸佛菩薩為什麼能成為菩薩,成就佛果?就是在因地上發了菩提心。如果不想度眾生,不發菩提心,就變成二乘人焦芽敗種,就沒有辦法成佛。
  • 菩提心指的是什麼?
    在佛法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性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上的無上圓滿的智慧之心。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什麼是發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欲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
  • 勇敢的地藏王菩薩,萬能的菩提心
    地藏菩薩度盡六道一切眾生後,自己才成就佛果的誓言,是菩提心最響亮的代言詞,更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共同的願行。地藏菩薩這一如黃金般珍貴的發願究竟是哪一種菩提心呢?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下菩提心的分類。菩提心有兩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 何謂「菩提心」、「大悲心」
    問:菩提心與大悲心有何差別?聽起來都很類似,都是希望對眾生能夠拔苦予樂?答:從字面上來區分的話,因為菩提有「覺」的意思,所以菩提心其實比較偏重於覺悟、自利的部分。所以我們說三乘菩提:「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佛菩提」,就是說菩提心其實是三乘共通的,也就是出離三界的心、一份出輪迴的意願。聲聞行者、獨覺行者也都同證菩提,具備空正見,而不是菩薩行者才有的。但是大乘菩薩道的不共,在於它不酖著於無餘涅槃,而是陪伴眾生一起出離輪迴、同證菩提。所以大乘菩薩道的不共發心,其實就是「大悲心」,以眾生為根本的獨特殊勝發心。
  • 佛教常說的「菩提心」是什麼?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
  • 讀《金剛經》,必須懂兩種菩提心,都是哪兩種,要如何發菩提心呢
    原文大乘正宗品: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成佛的心,也可以理解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菩提心的本體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正覺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 斷舍四種黑法,依止四項白法,為不忘失菩提心之方便者
    《寶積經·大迦葉品》云:「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者為四?欺誑師長,已受經法而不尊教;無疑悔處,令他疑悔;救大乘者,訶罵誹謗,廣其惡名;以諂曲心與人從事。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失菩提心。」攝言之,即是對上師和堪受供養之人行欺騙。別人本來沒有疑悔的使其產生疑悔之心。對已發菩提心的菩薩以瞋恨心說惡語誹謗,以及作欺騙眾生的行為等。四
  • 黃念祖:大乘無量壽經宗要
    發菩提心不僅是淨土宗單獨注重的。任何一個大乘法門,不管你是參禪,你是學教,尤其是密宗。密宗之所以殊勝,所以成就快成就大,唯一的原因就是特別重視菩提心。看經看教種種都不能離開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心呢?也就相當於剛才六信都深信,對於娑婆毫無留戀,一心只願同眾生都到極樂世界去精修。所以小經的信願也就是菩提心。
  • 心定法師:世間學佛的捷徑 了知諸法空性發起菩提心
    大乘佛教所講的菩薩道,例如六度波羅蜜、四攝法,是在說人與人之間如何能互相尊重與包容、融和歡喜,怎麼樣達到和樂相處,自利利他。自利利他能夠圓滿,萬德莊嚴,就是人間的佛教。但人間佛教的本意,是說唯有在人間修行佛法,才有辦法成佛。佛出生在人間,修行成道也在人間。人與天、阿修羅、地獄、惡鬼、畜生這幾類的差別,在於人能克制自己。為了達到道德的真善美,他可以克服一切的困難。
  • 受菩薩戒不是走形式 按菩薩的準則去實踐
    慈悲的根本就是菩提心(圖片來源:資料圖)如果說忽略修學基礎造成了宗派修學的困境,那麼,菩提心教法的缺失,則使本為大乘的漢傳佛教有著濃厚的出世色彩,偏離大乘慈悲利他、積極入世的精神。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即使按照菩薩戒的行為規範來做,也不是合格的菩薩行,因為心才是決定行為性質的根本。菩薩的內涵就是慈悲,而慈悲的根本就是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確定以生命覺醒及幫助一切眾生覺醒作為自己盡未來際的目標。可以說,這是人生最為崇高的志向。如果看到輪迴苦而希求解脫,那是出離心,是聲聞的發心。
  • 發大菩提心,徹見本來面目
    發大菩提心,徹見本來面目 「真如自性」,這個地方本自清淨,蘊含一切色與空,無論外界如何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