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佛教中的「菩提心」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問心(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佛教中常說的「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即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淨土者,亦鬚髮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

菩提心依種種緣而發,據菩薩地持經卷一載,發菩提心有四種緣,以如是四種緣為增上緣,欣樂佛之大智而發心,即:

(一)見聞諸佛菩薩之不可思議神通變化。

(二)雖未見神變,但聞說菩提及菩薩藏。

(三)雖不聞法,但自見法滅之相,故護持正法。

(四)不見法滅之相,但見濁世眾生為煩惱所擾,而難得發心。

另發菩提心經論卷上發心品載有四緣:

(一)思惟諸佛。

(二)觀身之過患。

(三)慈愍眾生。

(四)求最勝之果。

無量壽經宗要以「四弘誓願」作菩提心,且將之分為隨事發心(由具體之事項而發)與順理髮心(由普通之真理而發)二種。大乘義章卷九對發心立三種之別:

(一)相發心,見生死與涅槃之相,遂厭生死,發心求涅槃。

(二)息相發心,知生死之本性寂滅,與涅槃無異;離差別相,始起平等之心。

(三)真發心,知菩提之本性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歸於自己之本心。

摩訶止觀卷一上謂,藏教、通教、別教,乃至圓教之菩薩各因推量生滅、無生、無量、無作之四諦理而發心,故稱推理髮心。大乘起信論則說信成就發心、解行發心、證發心等三種發心,於信成就發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種發心。密宗主張,發心為阿字五轉之一,復基於「菩提心論」行願、勝義、三摩地等三種菩提心,而說四種發心:

(一)信心,指對於求無上菩提毫無疑惑之心。以其為萬行之基礎,故又稱白淨信心。

(二)大悲心,發白淨信心後更立四弘誓願。亦作行願心、行願菩提心。

(三)勝義心,於諸教中選擇殊勝之真實。亦作深般若心、勝義菩提心。

(四)大菩提心,決定舍劣擇勝之際,十方諸佛即現眼前證知,諸魔見此則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

以上四心雖一度區分,但本為一體,以至佛果間無須臾或離,此是為自行化他、世間出世間修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稱有相菩提心;然以本來有相即無相,如虛空離一切相,故與無相菩提心相契。

於日本淨土宗,源空著選擇本願念佛集,以為菩提心是雜行,而加以廢斥。基於此理,淨土宗鎮西派區分為聖道門與淨土門之菩提心,且謂菩提心為總安心、三心為別安心,而主張不應排斥發菩提心。另外,淨土宗西山派區分為行門與觀門之菩提心,主張廢前者,後者即是「三心」。淨土真宗則分為自力菩提心與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願誓與眾生信樂,即真實之信心為願作佛心(願成佛之自利之心)、度眾生心(濟度一切眾生之利他之心),故稱他力菩提心、淨土大菩提心。

版權聲明:凡註明 「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或音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如需轉載,請與鳳凰網(010-62111406)聯繫;經許可後轉載務必請註明出處,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

相關焦點

  •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 獅子吼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大集經》云:「菩提心是安立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發菩提心是一切諸佛菩薩之同行道,修持一切安樂之因,一切有情善聚之源。如果能生起真實無偽的菩提心,則已得八萬四千法門之心要總匯。佛教的大慈悲與大智慧,不二雙運於菩提心之中。喚醒和發展菩提心,就是讓我們佛性的種子漸漸成熟,等到我們的慈悲行變得圓滿和周遍一切時,那顆種子必將莊嚴地開花成佛。因此,菩提心是整個修行的源泉和根。
  •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成佛的心,也可以理解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菩提心的本體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正覺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
  • 佛教常說的「菩提心」是什麼?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
  • 幾個簡單例子說清楚願菩提心的三種境界
    原文 作者:渡心大乘佛教,之所以為大,是因為願力大,以慈悲心,利益一切眾生。體現了世間和出世間的包容和博愛。《大寶積經》云:「大心菩提心,諸心中最上,解脫一切縛,具足諸功德。」依靠這樣的願力,才可能獲得圓滿佛果。
  • 自他交換發菩提心
    要發自他交換菩提心,首先要知道自利心的危害。《入菩薩行論》中說:盡世所有樂,悉從利他生,盡世所有苦,皆從自利起。        眾生受到的刀兵毒害、天龍惡鬼的障礙和侵害,甚至受生於地獄、餓鬼、畜生道等等,都源於為了自己的利益,做了殺生等惡業。
  • 菩提心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怎樣發菩提心?
    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以成佛作為自己的目標,並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解脫。菩提心發起來了,我們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修行也就有了內在的動力,就能夠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從而去達到這個目標。發菩提心非常重要,過去的諸佛菩薩為什麼能成為菩薩,成就佛果?就是在因地上發了菩提心。如果不想度眾生,不發菩提心,就變成二乘人焦芽敗種,就沒有辦法成佛。
  • 於曉非:菩提心——大乘佛法修行的根本
    在生活中的每時每刻,只要當下的行為能夠淡化、消融心中對我的執著,就算是佛教的修行。如果當下的行為不能淡化、消融心中對我的執著,甚至強化了心中對我的執著,雖然行為本身也許在別人看來似是修行,但嚴格講都不是佛教的修行,至多只是方便行,不是究竟行。三輪體空大乘佛法修行的具體法門是什麼呢?
  • 菩提心論(菩提心是大乘菩薩的心)
    菩提心三個字的含義,有的人認為很簡單,其實真正論述菩提心,十年也講不完,很多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了正確發菩提心,單單就如何正確發菩提心,用了20幾年的時間。這些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什麼要用20幾年時間修持如何正確發菩提心?因為他們想修持憤怒尊的頂峰--文殊菩薩化現的憤怒尊大威德金剛。
  • 讀《金剛經》,必須懂兩種菩提心,都是哪兩種,要如何發菩提心呢
    佛教文化中,在中國的漢譯佛典中,若論歷來持誦者最多的經文、感應最為昭著者,應該有《金剛經》、《心經》等。尤其《金剛經》從禪宗的達摩祖師到了五祖、六祖後,更是盛行。也因此,禪宗之風靡四海於國內外,讀誦此經者較為普遍,但要讀懂《金剛經》,就必須懂得佛說的兩種菩提心,和如何發菩提心。
  • 佛教:阿耨觀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在佛教中,很多人可能會奇怪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普度眾生,但世間受苦難者如此眾多,菩薩又是怎樣一一感應的呢?其實,觀音在佛教歷史文化中具有三十三應身像,且每一尊皆有不同寓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其中之一的阿耨觀音:佛經中稱阿耨觀音「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阿耨〞是梵文,代表最高成就者。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實修菩提心
    不僅僅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也講四無量心。南傳佛教的修法,比如《清靜道》、《俱舍論》,裡面就有四無量心的修法。所以,四無量心是整個佛教各宗派都會修的,只是大乘佛教尤為強調。我們平時講慈悲,但並不一定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區別。慈心是希望所有眾生擁有幸福快樂,悲心是誠心實意地希望眾生遠離所有痛苦。所以,佛教講的慈悲心比世俗的愛心高一個級別的原因,就是深度和廣度的不同。
  • 修四無量心與菩提心的方法與技巧
    《入行論》的第一品中講的都是關於菩提心功德的部分。譬如:菩提心是所有善業當中最殊勝,《入行論》中說:「以是善行恆微弱,罪惡力大極難擋,舍此圓滿菩提心,何有餘善能勝彼。」諸佛菩薩經過多劫深思,探討,什麼方法是對眾生獲得成就最有利,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菩提心,《入行論》中說:「佛於多劫深思維,見此覺心最饒益,無量眾生依於此,順利能獲最勝樂。」
  • 菩提一葉:家人的和睦相處也是菩提心
    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寇浩東在大乘佛教修持過程中,自我們初發菩提心到最終圓滿佛果,在這這個中間諸佛菩薩當然是我們至關重要的所依助緣,這點我們很多人都會知道。如果沒有佛陀引導我們,我們就如同迷途於曠野的盲人,根本不可能從三界輪迴中得到解脫,但如果不依靠眾生,那我們菩提樹之根就沒有了。如《華嚴經》中說:「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不依眾生,誰也無法生起大悲菩提心,而成等正覺。龍樹菩薩也說過:「眾生菩提因,若欲成佛果,於眾敬如師。」
  • 神秘的密宗教理,可由三毒證道,超越認知的菩提心
    這些經典對空宗中觀方法的運用十分嫻熟,另一方面對有宗分立法相的方法也都有極為巧妙的吸收。可以說,密教的思想基礎正是大乘思想的主幹部分,而且,它更深一步,運之於現實人生,不以悲觀消極的狀態,來定位人生,相反提倡轉染為淨,變苦為樂的修行實踐,這無疑是對現實幸福的積極追求。密教更多地擺脫小乘苦空的影響,直接展示喜悅的宗教體驗,是大乘佛教各派所未能涉及的。
  • 菩提心是什麼樣
    則已領受一切佛所記,則已了知一切諸乘門,則已堪受一切如來所護念,則已能攝一切佛菩提,則已能持一切佛法藏,則已能持一切諸佛菩薩秘密藏,則已能於一切菩薩眾中為上首,則已能為破煩惱魔軍大勇將,則已能作出生死曠野大導師,則已能作治諸惑重病大醫王,則已能於一切眾生中為最勝,則已能於一切世主中得自在,則已能於一切聖人中最第一,則已能於一切聲聞、獨覺中最增上,則已能於生死海中為船師,則已能布調伏一切眾生網,則已能觀一切眾生根
  • 佛學:金剛經的菩提心,是一切正願的開始,菩提之根本
    須菩提恭敬地請教佛陀,說:發菩提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善男善女們,應該怎樣來安住這來之不易的菩提心,又該怎樣降伏這有分別的妄心。因為整部《金剛經》就是圍繞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而展開的,所以說第二品是金剛經的總綱領。那麼為什麼金剛經中向佛請法的人是須菩提,而不是其它的入室弟子呢?
  • 佛教:金剛經中的這一句話,是我們修行的核心,一定要記住
    《金剛經》又被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的大乘經典,在中國的文化史上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不知道有多少歷史名人都與金剛經有著不解之緣,背誦金剛經,書寫金剛經。我們修行最大的問題就是此心不能清淨,怎樣獲得清淨心是我們修行中最大的難題,也可以說是千古難題,這是我們修行的核心,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就為我們問過這個難題,一定要記住了: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
  • 什麼是大菩提心?
    發起大心,大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大菩提心。安住正道,道是道路,我們要行在正道上,正道就是自性,換句話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自性相應、跟性德相應,這就是正道。這個道不是小道,不是小乘道,是菩薩大道,是無上真正之道,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究竟圓滿的性德。
  • 修持菩提心,應捨棄的四種黑法
    講到「黑、白」各四法,是一種藏傳佛教中的說法,經典中未明說「黑」或「白」,但我們可將它理解為:黑法是該捨棄之法,白法則是該取之法。四種黑法,是四種該捨棄的事情:《寶積經•大迦葉品》云:「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者為四?
  •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讀完醍醐灌頂!
    《金剛經》善現啟請分:云何降伏其心?也就是一個人起了妄念時,如何降伏這顆妄心?讀完醍醐灌頂!先看以下經文: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