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密宗教理,可由三毒證道,超越認知的菩提心

2020-12-15 普通人看世界

一般人認為,密教著重的是各種各樣神秘修行方法,哲學思想相對貧乏。這種觀點未能完全反映密教教義的本來面目。密教作為在大乘思想基礎上建立起的宗教派別,其佛學思想底蘊是十分深厚的,某些方面雜揉其它宗教的內容,對佛教學說應該說有相當程度的發展。今天評價密教往往過分重視其晚期出現的一些縱慾行為,但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行為畢竟不能代表其思想主體。只要我們承認密教是佛教整體發展的一個環節和有機組成部分,就不能簡單地把它定位成神秘、墮落、庸俗的宗教體系。

事實上密教擁有大量的密典,數量不在顯教經典之下。這些經典對空宗中觀方法的運用十分嫻熟,另一方面對有宗分立法相的方法也都有極為巧妙的吸收。可以說,密教的思想基礎正是大乘思想的主幹部分,而且,它更深一步,運之於現實人生,不以悲觀消極的狀態,來定位人生,相反提倡轉染為淨,變苦為樂的修行實踐,這無疑是對現實幸福的積極追求。密教更多地擺脫小乘苦空的影響,直接展示喜悅的宗教體驗,是大乘佛教各派所未能涉及的。

簡單說來,密教哲學的基礎是菩提心論。其價值觀則可歸結為那個為眾論所評「大樂」思想。

菩提心,一般認為指的是眾生發起修行正法、證得覺果的願心,在密教中,往往把菩提心等同於佛性、自性。這不難理解,佛教中常言發心即是解脫,願心本身即是本性。

密教對現實世界的認識和空宗相似,從其對立存在這一點上否定世界存在的真實性,也就是說,正因世界有種種千差萬別的現象,所以沒有一種現象可以說是世界的本體,把物質或精神視作不變的本體,密教覺得都不可接受。密教經典提出,只有對立兩極徹底合一的狀態才算是終極真實體。這個真實體沒有千差萬別的事象可談,所以「不二」、「平等」;不經歷生滅變易,所以叫「金剛」;沒有任何染心妄念,所以可以稱作「淨心」。《瑜伽大教王經》中說:「實相菩提非有無,亦無二邊無中道。離相寂靜如虛空,三世諸佛何所證?」

實相菩提是徹底超越一切名言事相的真實體,是超越存在的存在,甚至談不上什麼證悟的問題,因為本在其中,本心流露而已。關於此點,《名義經》中有精採的解說:自心如實證覺已,彼所覺心不可得。自心如實正了知,而諸魔心亦如是。

這就是說,自心證悟的狀態中,沒有任何證悟的體驗,不留悟痕。自心如實地發生作用,所謂魔心也是一樣。證悟不是完成了某種認識作用。話說到這份上,確實無法訴諸於理論認識了。但是密典還要進行慈悲的宣說,《瑜伽大教王經》中從四個方面說菩提心的特徵。

其一,「菩提心本無生滅,性淨無法無所受,無著無染如虛空,是即堅固菩提心。」菩提心遠離生滅,其中沒有任何執著、染汙可談。也沒有「法」、「受」之類的事情。

其二,「此性本來無有性,無相無為體凝寂,此法源自無我生,是即堅固菩提心。」菩提心的存在嚴格說來不是存在,它超越人類的認識,因為它沒有任何特徵可供認識,可供認識的東西肯定是有生有滅的事相。

其三,「法界本來無所生,寂然無性亦無相,洞達空性無邊際,此即菩提真實心。」菩提心沒有生起萬物,也不是沒有生起萬物,生不生都是事相特徵,不能用來認識菩提心。

其四,「諸法自性皆清淨,本來寂靜無所有,亦無菩提亦無佛,及彼眾生及壽者,有見如夢如幻化,無見之見亦復然,離有離無取捨之,是即堅固菩提心。」這是說眾生的認識作用也只是如夢如幻的作用而已,不能等同於菩提心。

總之,菩提心是不可思議,絕對形而上的存在。密教受大乘有宗的影響,強調轉染為淨的解脫可能性,相反,認為身在染中,對染必須善加利用才能得度。

首先,密教認為染淨只是一種人為區分,本性不二,只是由於人的認識,才產生了相對的狀態。染與淨本無定態。《真實攝經)中說:「應知法界無分別,見貪可離斯可罪,是故染淨性真常,此中知者無餘事。」

染性與淨性本來真實如一。淨是真實的,染也是真實的,所謂虛妄只是說認識產生了虛妄作用,淨性與染性本是一體兩面的事。從這個邏輯出發,染本身也成了淨,關鍵在於染如何加以把握。染成了解脫的重要途徑。對染產生厭惡,希望離染得淨根本上就是避火投水,必須從現存狀態中直入解脫。

以染治染的思想雖是密教十分強調的方法,但並非密教的獨家專利,般若類經典早就有過鑽木燃火、以楔出楔的說法,只不過密教明目張胆地把它付諸於實踐罷了。所謂「奇哉自性淨,隨染欲自然,離欲清淨故,以染而調伏」,直破要旨,公開宣稱要用染法來達至清淨。換句話說,就是證悟到染的本性,染淨不二。

麻煩的是,密教在說染法時強調淫慾,這多少和人們的常規道德觀念不符。其實,關於淫慾的問題完全不必總放在道德範疇裡討論。《大品般若經》中早就說過,「淫淨」和「色淨」以及「一切種智淨」,從根本上說沒有區別,貪瞋痴也是一樣。又如《維摩經》裡說,佛為增上慢人(抱住成見不放且自高自大之人)說戒定慧是道,沒有增上慢的人,佛對他說貪瞋痴也是道,不必另作他求。又如《大智度論》裡喜根著薩說: 「淫慾即是道,瞋痴亦如是,如此三事中,無量諸佛道。若有人分別,淫怒痴與道,是人去佛遠,譬如天與地。」

淫慾中生成無量佛道,打通相對達至絕對,不可能捨棄染的一面。喜根菩薩又說:「若人計吾我,淫將入惡道,見有無法異,是不離有無。若知有無等,超勝成佛道。」

道理更深一重,那些認為淫入惡道的人恰恰是抱住我相不放的人,他們沒有領悟至高無上的、非有非無的本體,所以對淫抱有恐懼,害怕入惡道。其實並沒有什麼淫可淫,更沒有什麼惡道可入。證悟了有無的本性不二,才算是成就佛道。

三毒即是道,由三毒而證道,是密教的基本思路,在宋紹德所譯《佛說大乘隨轉宣說諸法經》中,有偈說到三毒,頗為精採:

若人慾成佛,勿壞於貪慾,諸法即貪慾,知是則是佛。

貪慾及恚痴,無有能得者,是法皆如空,知是則成佛。

見非見一相,著不著亦然,此無佛無法,知是名大智。

如人於夢中,得道度眾生。無道無眾生,佛法性亦然。

道場無所得,若得則不有,明無明一相,知是為世尊。

眾生即菩提,菩提即眾生。菩提眾生一,知是為世尊。

密教這種重視染,不輕視惡的思想值得我們深思。善惡一性論超出了道德觀的範疇,對於我們把握某些基本的道德範疇有很好的參考作用。密教對人們指出,所謂善惡、染淨、貪不貪等只是人們具體行為中相對存在的狀態,人們不應該把清淨心的一面作為執著不舍的目標,而陷於另外一種貪慾之中,如此則層層不休。追求清淨和染汙是同種心態的產物。

顯然,密教並不是故意要為作惡縱慾尋作藉口,相反,它倒是在人類千百年來沿用的單向思維面前提出了質疑。密教是佛教發展的兩大體系之一,與顯教一起構成了整體的佛教,今天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密教由於推崇某些與社會道德觀念不合拍的修行方法,在各地的發展中走過了十分崎嶇的道路。目前比較完整地保存了這一形態的地區只有中國的西藏。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修菩提心?
    說的就是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基石,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為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為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
  • 菩提心是什麼樣
    請看下面的附錄: 附錄: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爾時,善財童子合掌恭敬,重白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大聖!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我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大聖!則已領受一切佛所記,則已了知一切諸乘門,則已堪受一切如來所護念,則已能攝一切佛菩提,則已能持一切佛法藏,則已能持一切諸佛菩薩秘密藏,則已能於一切菩薩眾中為上首,則已能為破煩惱魔軍大勇將,則已能作出生死曠野大導師,則已能作治諸惑重病大醫王,則已能於一切眾生中為最勝,則已能於一切世主中得自在,則已能於一切聖人中最第一,則已能於一切聲聞、獨覺中最增上,則已能於生死海中為船師,則已能布調伏一切眾生網,則已能觀一切眾生根,
  •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才能發起菩提心?
    很多學佛的朋友都經常會聽說「菩提心」三個字,但是卻不盡了解菩提心的真正含義,以及如何才能發菩提心,今天昱遠居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兩個字,是來自於古印度的梵語,翻譯成中文的意識是「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簡單來說就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之心。可以認為,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然後,我們來看如何發菩提心?其實,如果戒律持到一定清淨程度,菩提心就發起來了。
  •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_如何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_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意思,一些修行人因為這個弄得頭很大,很迷茫,整天喊著發菩提心,可是他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意思,那菩提心是什麼意思,小編要通過以下例子及一些自己的經驗比喻來分享關於菩提心的發起及菩提心的妙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何為佛教中的「菩提心」
    問心(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佛教中常說的「菩提心」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作無上正真道意、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無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覺意。即求無上菩提之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淨土者,亦鬚髮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
  • 菩提心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怎樣發菩提心?
    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以成佛作為自己的目標,並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解脫。菩提心發起來了,我們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修行也就有了內在的動力,就能夠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從而去達到這個目標。發菩提心非常重要,過去的諸佛菩薩為什麼能成為菩薩,成就佛果?就是在因地上發了菩提心。如果不想度眾生,不發菩提心,就變成二乘人焦芽敗種,就沒有辦法成佛。
  • 菩提心指的是什麼?
    在佛法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性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上的無上圓滿的智慧之心。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什麼是發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欲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
  • 讀《金剛經》,必須懂兩種菩提心,都是哪兩種,要如何發菩提心呢
    也因此,禪宗之風靡四海於國內外,讀誦此經者較為普遍,但要讀懂《金剛經》,就必須懂得佛說的兩種菩提心,和如何發菩提心。《金剛經》不僅在佛家弟子受持念誦,即文人藝術、科學界都有供養書寫持誦者,都不在少數。而有敘述者這般評價:「《金剛經》可稱佛家之五千文,古人謂「東國首重般若」,更詳切點,應該說東國首重《金剛般若》。可見,金剛經對中國的佛教文化影響之大。
  • 修四無量心與菩提心的方法與技巧
    《菩薩地論》中又說有發菩提心的四因:一、因為具足圓滿菩薩種性的緣故,而發起菩提心。二、因為佛陀、菩薩及善知識的攝受而發起菩提心。三、因為看見眾生的苦痛而生大悲,因而發起菩提心。四、於遠劫的輪迴苦痛及菩薩的種種無間難行苦行,心無怯弱、勇志無畏,因而發菩提心。
  •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 獅子吼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如《大集經》云:「菩提心是安立一切佛法根本,一切法住菩提心故便得增長。」「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在如理生起出離心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有決定度化利益一切眾生的慈悲心;第二,要有為度化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因為只有成佛,才是真實度化利益一切眾生最究竟的方法。
  • 佛教常說的「菩提心」是什麼?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華嚴經》中說:「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
  • 佛緣專欄:佛法中寶——菩提心 (上)
    「菩提心」正是這根本,心要,在整個修 學過程中,從入門至成佛,不能一刻或忘。偶 爾忘失,將沉淪於生死大海。菩提心如阿伽陀 藥(萬靈藥),能對治任何煩惱,是最珍貴最 珍貴的寶。「佛法是世間寶,菩提心是佛法中 寶。」佛法是世間最珍貴的東西,而菩提心更是佛法裡最珍貴的東西。華嚴經裡有:「菩提 心者,如一切佛法種子」。可見菩提心的重要。
  • 勇敢的地藏王菩薩,萬能的菩提心
    地藏菩薩度盡六道一切眾生後,自己才成就佛果的誓言,是菩提心最響亮的代言詞,更是十方三世諸佛菩薩共同的願行。地藏菩薩這一如黃金般珍貴的發願究竟是哪一種菩提心呢?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下菩提心的分類。菩提心有兩種: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 菩提心論(菩提心是大乘菩薩的心)
    菩提心三個字的含義,有的人認為很簡單,其實真正論述菩提心,十年也講不完,很多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了正確發菩提心,單單就如何正確發菩提心,用了20幾年的時間。這些佛教的高僧大德大成就者為什麼要用20幾年時間修持如何正確發菩提心?因為他們想修持憤怒尊的頂峰--文殊菩薩化現的憤怒尊大威德金剛。
  • 菩提一葉:家人的和睦相處也是菩提心
    現在我們很多人學佛都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也就是發了利益一切眾生心的人,很多人的家庭卻不能和睦相處,有的和父母不和,有的和妻子不和,大部分的夫妻經常吵架,搞的人心惶惶不能如理學習佛法,這些都是因為我們沒有重視菩提心的修行,也就是我們根本沒有注意菩提心而導致的結果。
  • 修持菩提心,應捨棄的四種黑法
    為了能夠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寶積經.大迦葉品》中提及:要善於守護白四法、捨棄黑四法。講到「黑、白」各四法,是一種藏傳佛教中的說法,經典中未明說「黑」或「白」,但我們可將它理解為:黑法是該捨棄之法,白法則是該取之法。四種黑法,是四種該捨棄的事情:《寶積經•大迦葉品》云:「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者為四?
  • 自他交換發菩提心
    >        自他交換發菩提心的交換不是說自己和他人交換,是把自己愛我、尊我的自利心,交換到愛他、尊他的利他心。用這種利他心,換掉自己的自利心,再發增上責任心,這時發起的菩提心,就是自他交換發菩提心。        《入菩薩行論》講:若有欲速疾,救護自及他,彼應自他換,密勝應受行。        相對於七支因果發菩提心,修自他交換發菩提心得到菩提心更快,也更勇猛一些,還有很多殊勝的功德。
  • 什麼是大菩提心?
    發起大心,大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大菩提心。安住正道,道是道路,我們要行在正道上,正道就是自性,換句話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自性相應、跟性德相應,這就是正道。這個道不是小道,不是小乘道,是菩薩大道,是無上真正之道,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究竟圓滿的性德。
  • 幾個簡單例子說清楚願菩提心的三種境界
    《大寶積經》云:「大心菩提心,諸心中最上,解脫一切縛,具足諸功德。」依靠這樣的願力,才可能獲得圓滿佛果。一 修自他平等的菩提心三界眾生無論何時何地,都一樣希求自我安樂,不希望感受一絲痛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推己及人說的就是自他平等。比如同行的兩個人,一個人,沒有鞋穿,另一個把自己的一隻鞋給他。同樣的感受一隻腳有鞋穿,一隻沒有。
  • 勝義菩提心,絕不妥協的根據地
    此種狀態就是菩提心。是菩薩道的自信、驕傲和英勇精神。勝義菩提心非常重要且強而有力,它所指的不是一個過程,而是無始以來的一種體驗。就如同不依緣、無條件的佛性這個概念一樣,你已然圓滿開展,毋須被喚醒。世俗、相對的佛性這個概念是為了鼓勵那些已經感覺無望的人所量身訂做的。這就好比是說你擁有喬治華盛頓精神,卻不是說你本人可以成為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