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善心、菩提心、慈悲心

2022-01-06 立志普渡眾生

平常心,具體表現為對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敗的概率有準確的預測。既積極主動,要盡力而為,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

平常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的對於周圍所發生的事情的一種心態。
有些人認為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等等觀念的匯合而已。那只是表象,實際上這是對自己能力充分認識以後的一種態度,「沒有能力,爭了也白爭;沒有能力,貪也貪不到」,對於自身能力的判斷,需要在成功與失敗之間長期實踐才能做到充分認識。

善心,形容好心,善良的心意;一種好的心態,好的思想。

善心善行
概述
善行是善心的結果,而善心是善行的出發點,我想大家都會認為我說的模稜兩可,但是做什麼事都要講究結果,就算過程精彩也是為了結果打基礎。如果你有善心而沒善行就好像紙上談兵,談了很多還是無從下手,所以沒有善行的話,善心就猶如一堆廢墟,如果你一直說你有善心,但你從來沒有去表現你的善心,這就是沒用的。 無論心是怎樣,但行動才能給人帶來實在的東西,才能解決實在的問題,這是很重要的,因為人不可能以精神為糧食。一個社會也不可能靠善心來支持,也許心很重要。但造成結果的卻往往是真實的行動。

好處
有了善良的行動,就可能造福於不同的群體。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定義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簡稱。「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菩提心的人格定位
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佛學中末那識是由第八識阿賴耶識創造產生的。阿賴耶識中有相分,理分,自證分,證自證分。菩提心的緣起是其中的證自證分在第七識中的體現。

菩提心的心理過程
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欲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的模糊,變得迷茫,但是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了,又能剝開求知慾的模糊性,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從而下決心探求生命真諦。這種情況叫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

慈悲心,指一個人對某物或某事懷有不忍之心。中國古象雄文化的宗教體系經過幸饒佛陀和不同時期的佛陀傳播,將 慈悲心、靈魂不滅、輪迴轉世和因果報應等象雄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更有效和深入地在中亞等廣大地區傳播,影響著古時印度教、耆那教、後來印度佛教的產生。佛典上總講:中國有大乘根器,是佛法歸處。藏區以及印度、尼泊爾、布丹、蒙古國、俄羅斯等地區仍然有很多古象雄文明中產生的宗教文化的遺蹟和寺廟、僧侶,從藏區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古象雄佛法。中國古象雄文化是世界佛教的起源。

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大般涅槃經記載,慈悲有三種:(一)生緣慈悲,又作有情緣慈、眾生緣慈。即觀一切眾生猶如赤子,而與樂拔苦,這是凡夫的慈悲。三乘(聲聞、緣覺、菩薩)最初的慈悲亦屬這一種,故亦稱小悲。(二)法緣慈悲,指開悟諸法乃無我之真理所起之慈悲。系無學(阿羅漢)之二乘及初地以上菩薩之慈悲,又稱中悲。(三)無緣慈悲,為遠離差別之見解,無分別心而起的平等絕對之慈悲,此系觀音菩薩發之大願,故特稱為大慈大悲、大慈悲。以上三種慈悲,並稱為三緣慈悲。所以慈悲心是佛心。

平常心、善心、菩提心和慈悲心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說(聽)到的最多詞語。那麼,在實際應用中,怎麼才能區分「我」發的是什麼心?

就拿吃素和放生舉例:平常心想,「我」吃素和放生與否取決於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否和是不是受人表揚;善心想,「我」吃素和放生與否是看為了誰和為什麼要這樣做;菩提心想,「我」吃素和放生是感恩,生命都是平等的,「我」對「它」的保護,也就是為了以後能得到「它」對「我」的保護;慈悲心想,「我」吃素和放生是為了眾生都是平等的,看到「它們」受到傷害,等同於「我」受到傷害;而看到「它們」歡喜,等同於「我」也是同樣歡喜,這是感同身受。

佛教所指的平常心即是在一切環境當中不起分別執著(一相三昧),在一切行為當中不起分別執著(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無門慧開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平常心是道

這首偈子,表達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若無閒事掛心頭,一年四季各中不同的天氣都各有各的好,全是佛性千變萬化的遊戲,悟道者一概笑而納之。
難是難在,「若無閒事掛心頭」不是口頭說說即得,而是必須痛下功夫,才能到達的境界。無門慧開評道:「趙州縱饒悟去,更參三十年始得。」雖然趙州明白「平常心是道」,卻也花了三十年的實踐工夫,才達到知行合一、理事圓融的境界!

最早是馬祖道一提出來的。從南泉普願傳到趙州從稔手上,更是發揚光大,成為他獨特的宗風。所以,學人向趙州從稔問道時,他常常就順手從眼前的平常事物拈來回答,舉幾個著名的公案:
僧問:「學人迷昧,乞師指示。」趙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趙州云:「洗缽去!」其僧忽然有省悟。

僧問:「萬法歸一,一歸何所?」趙州云:「老僧在青州,作的一領布衫重七斤。」
其他像吃茶去、大道通長安都是膾炙人口的禪語。
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顯現,當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遙遠的地方追尋。

可能你會想。沒有善良的心怎麼會有善良的行動呢?不然,善行的話往往會有兩個舉動,一個就是你們所想的由善心而出發的,還由一個就是出自瞬間迸發的熱情,所以沒有善心的出發點也可能以善良的行動給別人帶來幸福快樂。善行與善心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給別人一種幸福,一種快樂,一種安慰,一種實在的東西,你有了心而沒行動,人家會感覺到幸福,快樂,安慰嗎?也不會。
辯駁
善行重要於善心
我認為善心與善行的關係就好似決心與恆心的關係。往往有決心的人總是會失敗的。而有了恆心的人總會做事成功。

最後我還想問你們個問題,你們有善良的心而沒去行動,你敢說你很善良嗎?請搞清楚當你說出善良的時候,應該有你所做的事實依據。要不然人家問你你善良在哪啊?你總不能回答我有善心啊,這樣你能說服人家嗎?不能吧。所以你應該有實際的行動。如果你在有了善良行動的基礎下你就可以雄赳赳氣昂昂的說我是很善良的,因為那個時候你就有事實的依據,你也可以為你的話負責,人家問你怎麼善良的時候,你也可以有很多的依據回答人家。

所以這個社會需要的是實在的東西,也就一位著這個善行的重要性,我也不是完全不重視善心,只是我比較看重善行,就是因為善行是實際的,而善心是虛的。我想你們也會追求實際的。

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善呢?讓我們再次引用牧師的話:「善心是發自內心的,善心是選擇出來的事物。當人不會選擇的時候,他就不再是人了。」「人選擇了惡,在某個方面也許要比被迫接受善更美妙吧。」
真締
自由選擇的善才是真正的善;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才有真正的善。

菩提心與慈悲心的分類:

世俗菩提心:尋求無上菩提的發心,它是凡夫相續中可以生起的相似菩提心,可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們應當清楚,若歸納而言,菩提心有兩種,即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如《華嚴經》中云:「任何眾生為無上菩提而發願亦稀罕,與之相比,為無上菩提而行持更為稀罕。」如同想去往某地一樣為了他利而想獲得菩提的意樂即是願菩提心,如同正式啟程前往該地一般真實踏上能獲得佛果的正道並想修持此道是行菩提心。想要成辦自他二利的智者通過了知這兩種比喻的差別而依次會明白願行兩種菩提心意義的不同。

在住於輪迴中時願菩提心可以出生廣大的果報,《華嚴經》中云:「善男子,譬如金剛寶雖壞損,亦勝過一切上等金飾,且不失金剛寶之名。善男子,同理,發菩提心之金剛寶縱然離開勤奮亦勝過一切聲聞緣覺功德之金飾,亦不失菩提心之名,復能遣除輪迴之一切貧困。」然而,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相比,並不能接連不斷產生福德。從何時起,為了能使無邊無際所有眾生界從業惑的束縛與輪迴的牢獄中解脫出來,乃至輪迴未空前以不退利他之心真實受持行菩提心,自此以後如果未失毀這一行心,那麼即便是在睡眠或陶醉等放逸的狀態中,福德也會連續不斷屢屢產生,量等虛空。

勝義菩提心:證悟自心遠離戲論的法界義,也就是指無分別智慧,這在登入聖地菩薩的相續中才有。

佛菩薩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的人是最有福報的,這是因為,慈悲是一種最高級的智慧與定力,他往往能讓我們做出最好的選擇與最恰當的行為。

慈悲的人更容易看到事情的真相,在做出選擇的時候,他們不會被表面所迷惑,而是遵循自己內心,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與行為,才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充沛的幸福感。

另外還有「十心」本為佛家用語。有多種含義,包括菩薩、修行者和眾生的「十心」。

1 大地等心,扶持增長一切眾生之諸善根。
2 大海等心,一切諸佛之大智法水悉流入。
3 須彌山王等心,如須彌山王,能令一切眾生安住出世間最上善根處。
4 摩尼寶心,如摩尼寶王,樂欲清淨而無雜染。
5 金剛心,心如金剛之銳利,能悟入一切法。
6 堅固金剛圍山心,其心堅固,不為一切諸魔外道所壞動。
7 蓮花等心,不為一切世法所汙染。
8 優曇缽花等心,如優曇缽花之希有,於一切劫中難值遇。
9 淨日等心,心之智光清淨如日,能除一切眾生之愚痴闇障。
10 虛空等心,其心廣大不可量知。[舊華嚴經卷四十]。

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於命終時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十種心即:
(一)無損害心,謂念佛之人於諸眾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損害,令得快樂。(二)無逼惱心,謂念佛之人身心安靜,於諸眾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傷,令得脫苦。(三)樂守護心,謂念佛之人於佛所說之正法,當須不惜身命,守護愛惜。(四)無執著心,謂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觀察,於一切法不生執著。(五)起淨意心,謂念佛之人能離世間雜染之法,復於利養等事,常生知足之心。(六)無忘失心,謂念佛之人求生淨土,成佛種智,於一切時念念不舍。(七)無下劣心,謂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於諸眾生尊重恭敬,不生輕慢。(八)生決定心,謂念佛之人不著於世間言論,於無上菩提,深生正信,畢竟不惑。(九)無雜染心,謂念佛之人修習功行,種諸善根,心常遠離一切煩惱雜染。(十)起隨念心,謂念佛之人雖觀如來相好,而不生愛著之心,於無念之中,常念彼佛。

相信看到這裡的人,都具有一顆耐心和求知若渴的心。人生不管是發什麼心,都要行動起來,並且堅持下來。今天發這樣的心,不行動等於紙上談兵;明天覺得行動起來有各種各樣的困難,於是就放棄了等於半途而廢;後天堅持下來了以後,覺得還是可以往更高層次發展,迎難而上等於逆流而上。

你屬於哪一種呢?

「若人慾了之,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淨則國土淨,境隨心轉就是這個道理。

相關焦點

  • 柔軟心、慈悲心、平常心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世上很多事,當你心大了,事就小;當你心小了,事就大;當你心沒了,事就消。一起一落是人生,一朝一夕是日子,學會修心,修的柔軟心、慈悲心、平常心,眼裡有星辰,身邊有清風,心中有暖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腳下的路就是一條通坦的人生之路。
  • 菩提心論(菩提心是大乘菩薩的心)
    不管修持《大威德單尊》還是修持《大威德13尊》,不可以直接修持,需要修持前行,前行就是先要修持文殊菩薩的智慧與觀音菩薩的慈悲,智慧與慈悲的結合就是菩提心。修持憤怒尊前,必須先修持文殊菩薩的智慧與觀音菩薩的慈悲,只有按次第修持,智慧與慈悲結合,就是菩提心,所以,修持大威德金剛前必須修持菩提心--如何正確發菩提心?
  • 菩提心是大乘佛教的根本 | 獅子吼
    《華嚴經》云:「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在如理生起出離心的前提下,才能真正生起菩提心。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要有決定度化利益一切眾生的慈悲心;第二,要有為度化利益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網圖其實慈悲所代表的意思儒佛道三家都有,如孟子的「惻隱之心」,老子的「慈愛之心」以及佛家的大慈大悲之心等等,在這三家文化之中,對慈悲之道研究得最出名的恐怕還是佛家在四無量(慈悲喜舍)心中又被稱為慈無量與悲無量,前面的大中小是根據境界之不同而劃分,後面的四無量則是因所發的四種廣大的利他心而生成。諸此種種大同小異之處,佛經中在所多有,大家可以自己去看,但究其實,則大體上不出慈悲的本義。
  • 十念法,我們的慈悲系止於心
    真正發菩提心的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依照慈雲灌頂法師教給我們「十念法」就可以了。早晨念十念,灌頂法師教給人的一念是一口氣,一口氣裡面佛號不拘多少,念十口氣,這個時間不長;晚上在睡覺之前也修十念法,這個人決定往生。符合經典裡面的教導,不間斷,每天都做,一天不缺,一生不間斷。
  • 慈誠羅珠堪布最新開示:實修菩提心
    文:靜怡苑心靈樂園菩提心是什麼?有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菩提心,有時候有一點慈悲心,就覺得這是菩提心;有時候有一點愛心,就覺得這是菩提心。他們經常聽到大家說「菩提心」這三個字,但卻不知道真實的菩提心是什麼。所以,今天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菩提心,然後再介紹菩提心的修法。
  • 什麼是大菩提心?
    發起大心,大菩提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就是大菩提心。安住正道,道是道路,我們要行在正道上,正道就是自性,換句話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跟自性相應、跟性德相應,這就是正道。這個道不是小道,不是小乘道,是菩薩大道,是無上真正之道,沒有比這個更高的,究竟圓滿的性德。
  • 菩提心指的是什麼?
    在佛法中,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菩提心,諸佛菩薩悲智的品性也是靠菩提心來成就的。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礎上的無上圓滿的智慧之心。菩提心是指人類的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在三層人格分類法中,顯意識,潛意識,集體潛意識。菩提心屬於第三層的集體潛意識。對比佛學的唯識分類法,集體潛意識是指第七識,末那識。什麼是發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的菩提心,在潛意識中創造的是求知慾,是一種欲望,其指向性變的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的真諦,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自證所迷惑。
  • 菩提心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怎樣發菩提心?
    要發什麼心呢?就是我們經常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以成佛作為自己的目標,並幫助一切眾生走向解脫。菩提心發起來了,我們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修行也就有了內在的動力,就能夠孜孜不倦地去追求,從而去達到這個目標。發菩提心非常重要,過去的諸佛菩薩為什麼能成為菩薩,成就佛果?就是在因地上發了菩提心。如果不想度眾生,不發菩提心,就變成二乘人焦芽敗種,就沒有辦法成佛。
  • 居高臨下的慈悲
    居高臨下的慈悲        我們佛法講慈悲,慈愛眾生、悲憫眾生。
  • 「心燈禪修營」菩提心的三大要素,你了解嗎?(上)
    我們大乘佛法修行的核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不管你是哪種法門最後都是圍繞它來發心,圍繞它來修行,圍繞它來驗證,圍繞它來真正的圓滿。2. 沒有出離心的所謂菩提心其實還是世間法,從得失上來講,還是流浪在生滅之中,從知見上來講,還是擺脫不了真正的所知障的幹擾。3. 菩提心就是,我們講的三主要道的三大內容、三大要素:出離心、慈悲心、般若。
  • 道證法師著作:《發菩提心》
    反過來說,我們對眾生慈悲,就是對自己的心影慈悲,結果當然是自己得利益呀。所以說,菩提是覺悟到:原來一切都是我的心啊!由著覺悟的智慧自然就會行出慈悲,自然而然就愛護眾生,不會去傷害自己的心影,不會自找麻煩。所以菩提就是有智慧的慈悲,不是世俗感情用事的慈悲。
  • 「菩提」二字漢文意義為「覺」,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具真性菩提、實智菩提及方便菩提三種意義:一、真性菩提是我們的一念心性,此性上至諸佛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十法界有情,個個具足。這屬自性本具的如如理,別名「本覺」。
  • 慈悲心
    母親總是心懷憂慮,你們到底是一家人,你心又軟,將來他們說兩句好話,指不定你又被哄回去了,留我一個人夾在中間當惡人。我自認為是一個金口玉言的人,不知怎地,母親就認定了我是一個心軟耳根子軟的人。我知道你,她幽幽嘆道,你話說的越狠,越是對他們有留戀呢,真要沒感情,都不會生氣咧!你的心比你以為的要軟和。我的心軟和嗎?我也不知道。
  • 心善地道亦善,心惡地道亦惡
    學習佛法以調心為要,惡的心態一定要斷除,善的心態要增大為菩提心,這是學修佛法的善巧和方便,佛慈悲學佛發心很重要,如果發大的善心,我們所做的一切善事,如布施,供香,禮佛等,都應具足發善心殊勝,哪怕是在佛前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的小小善根,也能成為解脫之因,而沒有善的發心,外表上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為解脫之道,
  • 弘新開示:人生的最高境界,平常心
    (〇八)順逆境界皆考驗,金剛妙心時時煉。慈悲心中歡喜顏,平常心中乘法船。(〇九)如如不動金剛心,妙用無礙大智慧。平常心中開普度,真佛心中妙行願。(一〇)言行合道是真功,智慧通達平常心。如來心中真妙語,道破千古妙真理。
  • 《彌陀經》若發10種菩提心,當往生彼佛淨土
    「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下面這10種心,是什麼心呢?給諸位說,就是菩提心。講「發菩提心」這一句叫總說。菩提心怎麼個發法?什麼樣的心才是菩提心?
  • 慈悲,是最好的養生!
    1.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寬容。
  • 心定法師:世間學佛的捷徑 了知諸法空性發起菩提心
    人可以修梵行,可以修清淨心,可以克制任何欲望,達到人格的完美。人不同於其它眾生,是因為有慚愧心、有羞恥心,所以有一股強大的力量,要向上追求。人有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有了歷史作借鏡,可以對不好的方面加以改善,好的加以保存、繼續發揚。人間因為還有苦、樂,所以知道離苦而得樂,追求這些目標。所以在人間裡頭,有比天上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