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人的觀念,應該如何來理解這個佛法之「正念」?

2021-01-07 蓮華聖路

作為一個愛好學佛者,但凡只要稍稍涉入一點佛學理論,便會碰到一個關於何謂佛法「正念」的問題。又譬如最平常的念佛法門,要求修持者淨念相繼,要念到所謂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一心不亂」境界,才算得上是稍有成就。但是當我們研究此處時,便不禁又會生出疑問,此處的「念而不念」,究竟「念」是正念,還是「不念」是正念呢?

對於身邊沒有善知識的人來說,在遇到問題之後,苦思無果,而又無處可以指點迷津,確實是人生一大苦惱。沒有辦法之下,只能求之於浩瀚如煙海的古人典籍,好在古之高僧、大德無數,所流傳下來的著術、語錄也是頗豐,只是我不易從中找出我們所急切需要的答案而已!

但是究竟何謂「正念」呢?過去祖師們給出的答案是:「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比如「念佛」時,念到一定程度,非但沒有雜念,就連這個「佛號」的念頭都起不來,剩下的就是一片清淨。這大概便所謂的是「念而不念,不念而念」的「無念」境界。然而,這個「無念」又是指什麼呢?其實,所謂的「無念」含義有兩層:無與念,無者無妄想,念者念真如。如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有言:

「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

可是,到此我們又碰到「心」、「念」、以及「真如」等,這幾個概念。要知道我們平常所說的這個「心」,也就是所謂的塵勞之心,其實在嚴格意義上應該是指「念」而言的。所謂心中念頭紛雜,此念才息,彼念又起,亦有時萬念並至,胡思亂想不能自已,由此而起種種煩惱。而這些念頭,念念遷流不息,如同河流一樣,不能有一刻止息,從而構成了我們的這個「心」。

所以我們這個「心」正是由這數不清的念頭所組成,如同所有的這些水滴構成了整個河流一樣,而由這無數的念頭共同構成了我們的這整個「心」。如我們平時常說的「起心動念」,便是因為只要念頭一起,便體現出我們這個「心」的作用,而我們此「心」,之所以能夠起這些「念」即念頭,那是因為「真如」的作用。故而祖師言:「真如是念之體,念是真如之用。」

由此可知,這個「心」、「念」、「真如」,其實只是站在不同角度理解的同一個概念。只因其作用、範圍、角度的不同,而生出的種種差異,所以我們可以勉強的定義為:真如是心之本體,念是心之用,而所謂的「無念」則是由用歸體,由心之妄念歸到心之真如本性。所以說所謂的「正念」應該是:歸到真如本性之念,才稱得上是「正念」。

然而,從辯證法的角度講,有「正念」的存在,必然就有所謂的「不正念」,即平常所說的「邪念」。但站在我們普通人的角度,該如何區分這個「念」的正、邪之分呢?其實這些正、邪觀念,都是後天形成的觀念,其實並無一個既定的標準,隨著時間、空間的推移,是會隨時改變的。事實上,我們是無法找到一個真正的「正念」所在,所謂起心即違,動念即乖,我們所有能想到的,自認為的「正念」,其實都不是、都不對。

所以佛言:「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又祖師有云:「不見一法即如來」,因而,只有將所有的念頭,當然包括所謂的「正念」在內,都統統推倒以後,不存邪念,自然便剩下正念了。因而祖師們要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要隨時觀照自己的念頭起處,因為「念頭」是造種種業的最初起因,故而《心經》中要說「照見五蘊皆空」。這大概也就是佛在《楞嚴經》的「七處徵心」中,為何沒有給阿難真正指出一個「心」之所在,而是將阿難的答案一一否決的道理。

但是我們應該如何保持這個佛法之「正念」呢?如在《金剛經》中,長老須菩提問世尊云:「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從此問中,我們可以簡單的得出幾個概念,如「護念」、「應住」、「降伏其心」,此處的「護念」大概就是指護持佛法的「正念」。「應住」該是指停留、定在這個「正念」上。而「降伏其心」應該是指降伏這個塵勞妄想之心,要掃除所有的妄想念頭之後,剩下的便是「正念」。

而世尊答言,卻很是簡單:「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因為本無一個「正念」的存在,而去求一個「正念」的念頭本身便是妄念,所以禪宗祖師講「放下」,拋開萬緣,當下即是,當處即是,無處青山不道場。

相關焦點

  • 了解佛法機緣成熟的故事,淺釋佛法的機緣及正念
    生活中擾亂清淨心的煩惱事很多,佛以智慧來化解煩惱,使眾生得到開悟從而回歸清淨之心。通過學習理解,可以指引我們走正確的道路,逐漸改變我們的內心,斷除一切煩惱,增長我們的智慧。特技演員證道因果有一次,一團擁有很多舞者和特技演員的戲團到王舍城來,並且在頻婆裟羅王的王宮表演。
  • 如何正確理解和學習正念?擔心自己做不到怎麼辦?
    今天看到有朋友對正念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剛接觸正念,似乎明白又不是很理解感覺做不到又想學習。1、無法自我接納,容易自我攻擊,指責……的人如何正確的學習正念。2、如何正確地理解什麼是正念,用什麼方法可以進入正念。
  • 佛學 | 成峰法師:正念改善生命品質(下)
    正念作為佛教「八正道」之一,今年來逐步為心理學界、醫學界了解和運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正念來處理問題,請看成峰法師的講解。  佛法把煩惱總括為貪、嗔、痴三大類。用一位禪師的話解釋:貪就是需要,嗔就是拒絕,而痴就是沒有觀察到貪和嗔的出現和離去。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經常覺得自己有煩惱。
  • 正念的奇蹟
    當你理解了某人的時候,你會情不自禁地慈悲對待他。    7、正念的第七個奇蹟是轉化!當我們修習正念的時候,我們就接觸到了生命中的那些使人淨化和使人神清氣爽的因素,並且開始轉化我們自己的痛苦和這個世界的痛苦。
  • 【佛法學習】 引發止觀之因——密護根門
    一、以什麼來防護根門。1、保護正念。防護六根的種種法,要數數修習,使正念不忘失;2、恆常殷重而行。對於正念,恆常恭敬地、殷重地修習。     二、以正念保護什麼以正念所防護六種根門(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 什麼是正念?為什麼說佩戴佛牌需要正念
    今天要談的是正念。然而什麼是正念呢?正念又如何利益我們的人生呢?
  • 《瑜伽師地論》根律儀(2):密護根門、防守正念
    由住「正念防守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儀」,乃至「防護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即以正念為根律儀體。此文舉正念,實兼正智。什麼稱為密護根門?要如何保護自己的六根?密護根門是總說,所防護的是六根,能防護的是用防守正念乃至正修行意根律儀。「謂防守正念」,修行人用正念來保護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就叫做「密護根門」。
  • 正念與冥想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其他有關冥想的定義:印度瑜伽師們將冥想視為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但從佛法的角度來講,解脫更重要的是」見地「,方向比努力更為重要,而不單純依靠冥想或禪修就能夠達到解脫的境地,因此佛法和其他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八正道「,以獲得究竟的自在和無煩惱的狀態。
  • 佛緣專欄:如何培育「正念」,實踐四無量心– 「慈悲喜舍」!
    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更應該清楚意識到一件事,那就是:學法就是為了訓練自己的心識,強化自己的內在。佛法不只是知識,不只是學習四聖諦的知識,而是為了內心的覺悟。我們的心有股非常強大的力量,大到可以支配我們的心情和情緒,如果我們不引導自己的心,我們的情緒將會起伏不定,恐懼與焦慮更會隨之而生。因此,培育我們的心。佛陀說,一顆有接受訓練的心,才會帶來快樂。
  • 正念 日日是好日的正念生活
    我把這樣的生活叫做正念般的生活。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時刻,感受正念,練習正念,日日是好日。正念來自佛教用語,和正見,正行一起都是修行的法門之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卡巴金博士(Jon.Kabat-Zinn)為首的心理學家們將東方古老的正念修行帶入到西方,融合了西方的心理學的理論觀點和實證科學創立了MBSR正念減壓療法。在抑鬱症,強迫症等心理疾病的康復上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療效。將正念這個禮物帶給我的是林紫心理機構和陳德中老師。
  • 如何在混亂中保持狀態——《正念的奇蹟》讀書筆記
    1首先,什麼是正念?作者講「專注工作,保持警覺和清醒,準備好應對任何可能發生的狀況,隨機應變,這就是正念。」我的理解,正念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把歪掉的思維,走掉的心神收攝回來,這就是正念。這真是一種了悟,其實這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把自己隨時都放在當下的時間上,對待所作的事不要有分別心,因為因緣際會,你必須在這個時間做這件事,所以,這就是你的生命。你得把自己放在上面。甚至就算隨時切換,也不受打擾。
  • 如何成為一個清醒的現代人
    對於家,心底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由此可見,現實利益是和思想觀念緊密相連的。 那麼在現實的生活中,有多少人是這麼清醒的生活呢?又有多少人每天渾渾噩噩的虛度人生呢?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清醒的現代人呢?這本書馬東、羅振宇、陳嘉映、施展等傾情推薦。邀請讀者穿越時空,與19位閃爍著光芒的思想家對話,來一次思想的碰撞、一場觀念的探險。
  • 10中常見正念方法丨正念是如何工作的?
    最近不少朋友和客戶問我如何理解正念(英文:Mindfulness)、正念是如何工作的。這個概念比較複雜,恐怕無法簡單回答,在此整理一些相關內容,供大家閱讀了解:正念的定義及其來源正念一詞對應兩個概念:一個是佛教術語,一個是現在西方流行心理學範疇的名詞。
  • 第八周答疑:想成為正念冥想導師要如何認證?
    Q2:老師,在《穿越抑鬱的正念之道》這本書的第二章,第24頁的第二段,「沒有人能夠跑得比我們自身內在體驗更快,而得以逃脫」,能不能多講講這句話,我覺得有些抽象,能不能用比喻等形象的語言來解釋一下?謝謝!
  • 行住坐臥,恆具正念
    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應該毫無意義地散亂觀望,要一門心思護持自己的正知正念。在走路的時候,目光不能太遠,也不能太近,而應按佛經中所說的那樣,恆時垂視一木軛許的地方(大概一米左右),然後緩緩而行。   這樣的威儀實際上有著重大意義。我剛才也講了,作為修學佛法的人,自己的身體、語言還是要值得注意。怎麼樣注意呢?
  • 如何用「正念」應對焦慮?
    提到正念(Mindfulness),人們最先想到的是一種新生事物,比如靜坐或冥想。然而,正念並不是新生事物,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當做佛法教義,也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修煉方法,主要用來緩解修行人的苦楚和實現自我覺醒。
  • 《正念的奇蹟》:47歲流亡法國,他的這本書讓千萬人走出迷茫
    一行禪師寫到:「洗碗時,人們就應該只是洗碗,也就是說,洗碗時,應該對『正在洗碗』這個事實保持全然的知覺。乍一看,這似乎有點傻——為什麼要強調如此簡單的事呢?其實,這正是關鍵。『我正站在這裡洗碗』這個事實,是不可思議的實相。
  • 康菲爾德:正念禪修結合心理學自我療愈的踐行者
    按同樣方法,對大多數讀者來說,分析救命藥物的生化結構,也許同理解龍欽巴尊者關於自性空的說法難度相當。我們都在尋求的是這些經典背後的經驗,那些豐富深刻而自在的經驗。當洛拉帶著癌症來到靈磐禪修中心時,或者沙隆法官來學習寬恕時,他們每個人希求的是精髓,是那點亮這些文字的心悟。可是如何找到它呢?
  • 正確理解佛法中所說的執著
    又該如何正確理解佛法中的「執著」呢?首先,佛法的理念與我們現實中應具有的人生觀並不矛盾,只是佛法對」執著」這一概念的意義和內涵有著更深一層的解讀、更高境界的領悟。在佛法中是以培植、開發自身的慈悲與智慧為初發心、以」自利利他」為目的樹立的理想,是一種願力。
  • 正念減壓(MBSR)|全球最權威的正念治療課程
    在這個瘋狂內卷的世界裡,我們就真的只能一邊卷,一邊焦慮了嗎?02.在第六周課程前後,還有一次為期一天的正念止語課程,你將通過一天的密集練習來沉澱和培育對身心的覺察。學習正念與宗教、信仰無關,也不需要任何知識或練習基礎。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學習正念減壓。7、如何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