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孫悟空初出茅廬便大鬧地府,地藏菩薩為何不出手?諦聽:動不得。
吳承恩寫《西遊記》並不是出於對於妖魔鬼怪神話的喜愛,而是將他在官場中所看到的聽到的事以神話故事形式表達出來。因此《西遊記》中每一個經典情節的背後都蘊藏著一定的哲理,不能說細思恐極,但細細想來也滿是生活的智慧。
小時候我們在看《西遊記》時,更多是被《西遊記》中精彩的故事所吸引。如今,我們已然到了中年,在回過頭來看這本書時,在書中看到的除了當年的故事之外,我們還更容易看到故事背後的是是非非,甚至有些時候,我們在故事中看到了現實中的自己。
花果山上的一塊靈石,經受日月的精華,誕生一石猴。石猴出生之後,便迅速的與花果山本土的猴子打成一片,他憑藉著自己的勇敢無畏,為猴子們找到了水簾洞,成為了猴王。孫悟空天生不甘於平凡,如果猴沒有夢想,那與鹹魚有什麼區別?
孫悟空親身經歷了一個老猴子的死亡,死亡的恐懼戰勝了初當猴王的喜悅。於是他打定主意外出求學,以學得長生不老之術。他獨自駕領小船去到了西牛賀州的靈臺方寸山,拜到了菩提祖師的門下。當然悟空學藝的過程也頗為曲折,在這裡我們不再贅述。他習得了長生不老之術,習得了七十二變與筋鬥雲,因在人前賣弄法術被菩提祖師趕下山來,自此悟空的求學之路也便戛然而止,未來的路便真正的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如菩提祖師所料,孫悟空果然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他憑藉著學來的本事,先與花果山的眾位妖王拜了把子,之後大鬧龍宮,尋得如意金箍棒作為自己的兵器,孫悟空的日子快樂極了,與眾位妖王日日笙歌宴飲,不再懼怕死亡帶來的威脅,仿佛人生已經到達了巔峰。
孫悟空在自己求得長生不老之術後,面臨的下一個問題便是如何幫助他的猴子猴孫,解決長生不老的問題。真是想啥來啥,孫悟空在夢中被黑白無常抓去了地府,在得知生死簿與猴子們的生死有著很大的關係後,他便趁機大鬧地府,劃掉了生死簿上所有猴子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猴子猴孫們長生不老的問題。
在這裡有一個讓人不解的問題,孫悟空大鬧龍宮豪取金箍棒,是因為四海之內皆沒有可以對抗孫悟空的神人,但地府不一樣,地府除了閻王爺之外,還有一個強大的地藏王菩薩,他為何不出手制止孫悟空呢?並且當時孫悟空並沒有身份背景的加持,他只不過是一個來自於凡間的妖猴。在這種情況下,其中的原因便更引人深思。
地藏王菩薩有著普渡眾生的宏圖偉願,他曾經說過: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如果這麼容易做到,顯得地藏王菩薩的目標也太低了。地獄從來都是人滿為患,從來沒有空過。於是他便一直在地府坐鎮。地藏王菩薩的道行在原著中並沒有直觀的體現,但是他座下有一神物,普天之下盡人皆知,那便是諦聽。
在《西遊記》中真假美猴王那一集,當眾人無法分辨孫悟空的真假時,其中一個鑑定機構便是地府。而鑑定官員便是地藏王菩薩的坐騎——諦聽。諦聽除了擔任地藏王菩薩的司機之外,他還擁有著另一神奇功能,那便是可以分辨事物的真假。在西遊記中是這樣描述諦聽:
它若伏在地下,一霎時將四大部洲……可以照鑑善惡,察聽賢愚。
由此可見,寥寥數字便可以看出諦聽具有分辨三界之中一切事物真偽的能力。除了分辨真偽,他還能夠追本溯源,還原事物的本來面貌。
諦聽當時也是分辨出了孫悟空與六耳獼猴誰真誰假,但他並沒有正面的回答。諦聽當時給出的理由比較官方,原著是這麼記載的:
當面說出恐妖精惡發,騷擾寶殿,致令陰府不安。
表達的意思雖然委婉,但是非常明確。那便是地府之中無人可以降服六耳獼猴與孫悟空,因此他沒有說破,而是將問題推到了如來佛祖那裡。不得不說諦聽可以算得上是一名出色的司機,不但能夠承擔起保駕護航的責任,踢皮球的功夫也真不是蓋的。
回到當初孫悟空大鬧地府的時候,諦聽在當時,必然也是知曉了孫悟空的實力。除此之外,他應該還知曉了孫悟空從出生到求學再到如何來到地府的前因後果。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孫悟空在菩提祖師處學藝,必然也沒有躲過諦聽的耳朵。
地藏王菩薩即便是能夠出手,制止住孫悟空,但他也無法抗衡孫悟空背後的靠山。菩提祖師是一個能夠藏匿於西牛賀州而不為上仙所知道的人,西牛賀州原本是如來佛祖的地盤兒,但菩提祖師能夠在如來佛祖的地盤上肆意傳教,由此來看菩提祖師的實力可見一斑。
有的網友可能會說,明明菩提祖師在孫悟空下山時便已與他劃清了界限,諦聽難道聽不出來嗎?我想諦聽應該是知道這件事,但他還可能聽出更深層次的東西,那便是菩提祖師為何單單交給孫悟空躲避三災七十二變此等調皮搗蛋的神通?
或許在菩提祖師早早的知道孫悟空本就不是一個安分守己的猴。於是他有意教給孫悟空這些本領,讓他出來將三界攪動一番。在這一層面上講,地藏王菩薩便更不能插手管這件事了。
綜合上文可知,地藏王菩薩在孫悟空大鬧地府時,一定是被諦聽所勸,果斷不再插手此事。至於之後的真假美猴王,水更深,諦聽沒有得到授意便直接推給了如來,由此可見,諦聽深得此道。
這件事或許是吳承恩在現實中經歷過的事情,官場之上,人人皆有背景,哪怕前面打鬧的是一個猴,但仍舊要顧及它身後的人,給上幾分薄面。最好的處理方式,或許便是不參與,不發表看法,這可能是最好的處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