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看到這樣的文章出來,就會想到又是我們要給準備推出的nd系列鏡片造勢了。
黃婆賣瓜,可以說是,也可以說不是。因為在本帖當中,基本不會提到太多產品的問題。而在不斷地實踐和研發過程當中,碰到不少的問題,也積累了不少的心得。當中有不少的信息,我想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非常有利於日後的拍攝。
所有的一字一句,都是來自於一路以來個人在濾鏡選擇上的磕磕碰碰總結下來的經驗和學習到的東西,作為其中的nd選擇和搭配,完全也是個人的選擇,僅供後來者參考!
一、關於插片nd的大小問題
一直以來,很多客戶在購買鏡片的時候,都會聽我們說到,nd都是正方形的,所以購買100x100或者84x84就是配套的尺寸。那麼nd為什麼都做成正方形了?
說法一:因為nd在使用的過程當中,不需要上下移動,所以都是正方形的。
事實呢?
另一個問題,曾經有人問過我
說法二:「聽說nd一定要插在最靠鏡頭的一側」
對嗎?
我們簡單的把gnd看成是把畫面的一半減掉光線,把nd看成是把整個畫面的光線都減掉。
那麼,從光學上面來說,先減掉整個畫面,再減掉半個畫面,和,先減掉半個畫面,再減掉整個畫面,其實是沒有任何區別的。也就是說,從理論上來說,nd前gnd後,還是gnd前nd後,其實是沒有區別的。
但是,但是在實際的使用當中,是會有一些問題的。
把nd插在最靠鏡頭的一側,好處就是可以儘可能的和鏡架貼合,降低了漏光的機會。如果插在第二條槽,或者其他的gnd前面的話,漏光的風險就非常大了。這是其一。
其二,看看下面的圖片:
當nd插在gnd前面的時候,還會出現這樣的問題。通常拍攝的時候,從鏡頭前方照射來的強光往往較多,從鏡頭後方找過來的比較少(如偶然公路上拍攝的時候,突然後面的車子經過,亮起大燈)。而這種前方的強光,則會因為gnd和nd的高度差,形成了一個gnd-nd之間把雜光進入鏡頭的機會。由於樹脂鏡片的表面沒有辦法鍍膜來減低反射,因此這樣的順序插片在實際拍攝當中是會有影響存在。而nd比gnd要短也是造成這個問題的其中一個因素。把nd放在gnd後面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會小很多,畢竟從後方產生強光的機會相對較少,而且一般因為拍攝者的身體會形成一個遮擋。
而另一方面,nd比gnd要短的話,如果要插在前面,在操作的時候其實是很不方便的,因為前面隔了一塊gnd在那裡,在推拉nd的時候往往會受到gnd的阻擋。在推拉nd的時候往往會受到gnd的阻擋。
如果把nd做成長方形的話,那麼無論在操作使用上,或者避免上述問題的出現,都要好得多。
至於nd做成正方形的原因,其實,在同樣大一塊原材料上面,如果我們把nd做成100x150mm的大小的話,那麼切割兩塊100x150mm得nd,就已經能夠切割3塊100x100mm的鏡片出來,說到底就是因為廠商節省成本的原因。我們看到早期英國formatt的hd系列的玻璃nd,原來也是做成100x144mm的,可時候來都變成100x100mm,難不成都是為攝影者著想嗎?其實秘密都在這裡。
二、關於偏色的問題
時過境遷,早些年仍然在流行的插片樹脂類的nd減光鏡,由於其偏色和素質的關係,已經逐漸淡出市場了。
而隨之而來的蜂擁而出的各種國產、進口品牌的玻璃減光鏡。縱觀歷史,玻璃減光鏡經歷了以下的歷史:
1、浮法染色玻璃時期
這種製作方法,也就是在玻璃成型之前混入燃料,玻璃出來之後就直接是黑玻璃,整塊玻璃(連心)都是黑的。這種製程時至今天仍然有絕大部分的品牌仍然在使用。可是浮法玻璃生產的nd存在無法避免的缺點:
a、浮法玻璃製造的方片nd無法準確保證每一批次的減光檔數。由於每爐玻璃的黑色深度都只是個大概值,鏡片成型之後,再通過打磨鏡片的厚度來控制黑色的深度(打磨得越薄,灰度就越淺,因此通常成型的時候都做得比預期深色,也預留足夠的厚度)。以前的圓形浮法玻璃減光nd就是這樣製作的。因為圓形nd具有邊框壓圈將鏡片壓住固定,所以厚一些薄一些在使用上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對於方片可就不一樣了,因為方片是要插到支架的軌道裡面去使用,所以厚度必須要維持在2mm左右,太厚了插不進去,太薄了會掉。因此就會出現前述的問題,每一批染色玻璃打磨到2mm之後,最終的減光檔數都是隨機的。關於這點,你如果不相信我的話,儘管去找幾片著名的BigStoper來看看,測一下,看看是否準確的如標稱的減光nd1000?非常的不幸,我手上一片鐵盒精裝版的BigStoper實際測過居然減到了nd4000。
b、色偏難以控制。這點無需多說,用過的已經有太多的了解。BigStoper嚴重的片青藍(請看這裡),國產某XX的嚴重偏紅。
c、沒有鍍膜。抗眩光能力差,如果沒有鍍防汙鍍膜的話,那麼很難清潔維護。也毫不忌諱地說,鉑銳第一代的圓形ND400就沒有防汙鍍膜,非常難清理,用過的也都有體會。
d、畫質(相比後面新出的各種新型nd)相對較差,這是因為光線必須穿越玻璃厚度進行衰減的關係。再加上絕大部分國產nd用的只是普通的青光玻璃,染色之後根本就無法分辨到底是什麼玻璃,所以商家說是肖特就是肖特。目前其實全世界的肖特玻璃產地都集中在浙江和深圳兩地,肖特的牌號也很多,有些是用來製作展示櫥櫃的。時代已經進步了很多,真的別再停留在無忌的年代只知道肖特,其實現在很多大品牌早就已經不再使用肖特,比他更好的玻璃多的是。
e、暗角問題無法避免。如我在很多帖子裡面都提到過,如下圖,由於邊角部分光線斜著進入,其穿越鏡片的路程要比中央部分的長,因此在穿越途中被吸收掉的部分就比中央要多,暗角就此產生,並且檔數越深暗角越嚴重。
2、鍍膜反射減光鏡時期
這種技術跟目前國產某兩個廠(一家在深圳,一家在河南鄭州)所做的玻璃漸變鏡方式一樣,如下圖,通過鍍膜的反射實現減光。
最早把這種方式用在nd上的其實是一個非常少人知道的品牌,因為剛好論壇裡有朋友用過,才讓我對其有所了解。
通過反射鍍膜講不需要的光線反射出去,最大的好處在於,光線的衰減僅僅發生在玻璃鏡片表面那薄薄的一層鍍膜之內,因此邊角進入的光線與中央進入的光線之間的衰減量差異幾乎微乎其微,暗角幾乎不產生。但是,這種減光鏡卻很少有品牌在做,原因為何?
a、控制色偏相當困難。詳細可以參考帖子
某品牌的反射鍍膜減光鏡
鉑銳第二代nd1000,IR ND1000X
暗角雖然沒有了,可是偏色偏成這個樣子,又怎麼能用呢?
b、因為反射型鍍膜的關係,與gnd一起使用的時候會極其容易造成鏡片之間的反射眩光,以及導致這裡所提到的實際減光程度變少的問題。
c、色偏嚴重。看看上面的例子你就知道,要通過反射鍍膜去做到一片色偏很小的nd鏡相當困難,絕大部分都偏色很嚴重。
d、邊角色偏問題。不知道還有幾個人記得以前曾經推出過的IR CUT抗紅外濾鏡?或者曾經使用過B+W的486M UV/IR CUT濾鏡,你也可以參考一下如下連結:
https://www.schneideroptics.com/Ecommerce/CatalogItemDetail.aspx?CID=677&IID=7204
當中有一段說明:
「IMPORTANT NOTE REGARDING WIDE-ANGLE LENSES.
Please note however that, in contrast to mass-colored (integrally colored) filter glass, the (486M) UV-IR cut filter is based on thin-film technology. More than 30 interference coatings are vapor-deposited on one side, while the opposite side is MRC-coated. In wide-angle lenses, the laws of physics lead to shallower incidence angles for peripheral rays. For geometric reasons these rays have to travel further through the interference coatings than rays traveling vertically through the coatings in the center of the lens. With increasing angle of incidence, this leads to a change in light color towards blue. This effect can clearly be seen by looking at an UV-IR barrier filter from an angle. The color of the reflected light changes, with a similar effect on the light traveling through the filter. The filter is therefore not suitable for lens systems with an angle of view of more than 60°」
其實大概的意思就是,這種抗紅外濾鏡,是通過鏡片表面的鍍膜將紅外線反射掉來實現的。但是因為邊角部分光線穿越鍍膜的「旅途」與中央部分的有差距,因此光譜組成成分會發生變化,這塊鏡片只適合視角60度以內的廣角鏡頭。換句話說,也就是超過60度視角的廣角鏡頭不能用,那用了會怎樣?我們試過,會有邊角色差,也就是邊角的位置跟中央顏色不一樣,其實跟現在X3底相機的「紅心綠角」問題一模一樣。
而反射鍍膜減光鏡的原理跟UV/IR CUT濾鏡的原理其實是一樣的,因此在超廣角鏡頭使用的時候,也會出現類似的邊角色偏問題。只不過通常猶豫鏡片本身的色偏就已經很嚴重,幾乎沒機會讓你去體會這邊角/中央的色差問題了。
3、創世減光鏡時期
為什麼用個這樣的名字?一來確實找不到什麼其他名字,而來這一代的減光鏡目前只有鉑銳在做。
看完前面,你或許也大概了解了玻璃減光鏡在製作上面主要存在的幾個問題,一是色偏,二是暗角,三是畫質。而色偏的控制上,鉑銳的減光鏡一路以來都是有口皆碑,從第一代的nd400,到第二代的IR ND1000X,我想已經太多朋友用過也了解過了。但並不說鉑銳的東西一點缺點都沒有。過去鉑銳第一代的ND400使用進口的玻璃原材,具有相當好的色偏控制,但當時的鍍膜並不太理想,弄髒了之後不太好擦乾淨。而第二代的ND1000使用了國產的浮法玻璃製造,顏色精準度比起第一代的ND400更加準確,並且也改進了鍍膜方式,增加了防汙鍍膜的同時並不影響畫質,具有相當好的畫質還原和色偏控制。第二代的ND1000雖然同樣是採用浮法玻璃的製程,但是卻有很多不同,其一我們用的絕對不是清光玻璃,所以畫質相當好。第二我們是有多層的抗眩光、增透、以及防汙鍍膜。第三,因為我們做的是圓形擴口的設計,所以檔數也是相當的精準。
而第三代創世ND,使用了鉑銳自行研發的Genesis Glass減光玻璃,徹底解決掉了nd鏡產生四角光衰(暗角)的問題,並且就算nd4000也不會有暗角。這裡面的秘密在於,我們採用了類似中央灰減光鏡的結構(如下圖),注意這裡說的是中央灰減光鏡,而不是中灰減光鏡。這種鏡片的製作難度極大,成本極高!各位可以自己淘寶一下看看目前僅有施奈德和alpa還在生產的這玩意要多少錢一片!我們精確測算了nd8、nd128、nd1000、nd4000在2mm厚度下會造成周邊衰減程度和灰度分布,來製作了中間厚,周邊薄的減光玻璃。然後,再通過鍍膜去把邊角的色差進行校正,使得鏡片在使用後連一丁點的邊角色差都不會有。有人可能會疑問,我怎麼看不出來鉑銳的鏡片中間厚,周邊薄?呵呵,這就是技術機密,我們把它隱藏起來了。最後,鏡片兩面都鍍上多層的抗眩光、增透和防汙鍍膜。鉑銳創世減光鏡的抗眩光能力是相當好的,只不過很多人很少碰到這樣的機會拍攝,沒有去體會而已。相比其他沒有鍍膜的浮法玻璃nd來說,真的沒什麼可說的了。鉑銳創世——目前唯一的具有鍍膜、唯一具有多層鍍膜的無暗角減光鏡,這句話真是不虛,一點不假!別的品牌就沒法在nd上做鍍膜嗎?絕對不是,但是因為成本很高……為啥不做,你懂的。
所以,不要老是跟我說鉑銳的東西貴,一分錢一分貨,多少研發的血汗在裡面。你可以不購買也可以不欣賞我們的產品,但是不要踐踏了我們的智慧。
三、偏色都是可以校正的
這句話你相信嗎?
我說的屁話你也敢相信的話,那就太傻了。
這句話,對,也不對。因為是有程度範圍的。
輕微的偏色,一定範圍內的偏色,可以通過ps調整或者白平衡校正恢復其「大致的」、「本來的」、「該有的」面貌,和沒有偏色時候的狀況差別不大。
原理:
假設鏡片輕微的偏藍,那麼我們只要通過調整白平衡的RGB比例,把R稍微增加一點,把B稍微減少一點,重新調整至平衡,那就可以恢復「原貌」了。
但是,嚴重的偏色,其實是校正不回來的。這點問題,其實已經有不少人碰到,所以我經常都說,購買的話你必須對於偏色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否則不建議考慮。這不是在嚇人,以為已經有很多人被嚇倒了。也有把某品牌的big stopper吹到神一樣厲害的,其實偏色不可怕,都是可以校正的,還是那句話,你信嗎?
原理:
假設鏡片嚴重的偏藍,證明這塊鏡片會大量的吸收進入到畫面當中的紅光,因此感光器最終得到的的RGB數據當中,R分量的信息就少得可憐。這時候無論我們採取的是ps的方法或者白平衡的方法,把R的計算比例調的很高(調的太高會單通道過曝),把B大量的減少(你也不可能減為零),可是這樣仍然得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對於這裡的原理,不做詳細的論述,對於很多新手可能比較難以理解,只要大概知道個結論就是了。
很多吃過虧的人就知道,會出現以下的狀況:
1、強硬校正,某處會出現大量的噪點。(原因如上例當中的R信噪比太低,強硬調高白平衡的R比例,也得不到精確數據)
2、強硬校正,主要的顏色偏差調過來了,但是會有其他的顏色不對。
3、強硬校正,畫質會很差。
道理很簡單,就和炒菜一樣,主要的原材料不足夠,你怎麼去變化調味料的比例或者施展ps大法,都不可能變出那道菜。
四、到底該如何搭配?
從方便操作,以及整個系統的統一性來說,選擇插片nd擁有最好的方便性,在需要同時結合cpl和gnd的時候也更加方便。有條件的話nd8、128、1000、4000各一片,幾乎任何場景都能拍了。至於防漏光方面,鉑銳的創世減光鏡連海綿都做了獨家的最優化設計。
圓片和方片到底哪個好?如何選擇?
鏡片好壞因材質、製作工藝、銳度、色偏、暗角控制等因素來決定,形狀並不影響鏡片的好壞,只是每種鏡片各有其優缺點和針對性。
————————————————
圓片:邊框本身就是全封閉的
方片:需要通過鏡片上的海綿進行堵漏
————————————————
圓片:需要的時候先擰到鉑銳支架接環(或鏡頭)上,然後才能安裝支架;不需要的時候拆除稍顯麻煩
方片: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插到支架上
————————————————
圓片:單獨使用nd的時候,可以直接安裝到鏡頭上(若口徑不一致可通過一個梯度接環),即可使用
方片:需要安裝接環、支架之後才可插上
————————————————
倘若經常使用gnd或者nd+gnd的話,那麼支架經常掛在鏡頭上,這樣的話選擇方片更為方便;而如果只是單獨使用nd進行搖黑卡或者不安裝支架的情況下,例如使用圓形黑白濾鏡+nd的時候,選擇圓片會更加方便。
而在使用高檔數的nd,必須要非常注意防護漏光的問題,請參考以下內容:
長曝慢門必讀手冊
我們把能夠進入鏡頭視角範圍內的光線暫且稱之為有效光源,其他所有鏡頭視角以外,不該進入的所有光線暫且叫做雜光
當我們使用了一塊高度減光的鏡片之後
請牢牢地記住這句話:
光線是一種持續的能量,是和時間相關的
因此,在同樣的一個時間段裡面,例如在1秒之內,當有效光源與雜光的比例非常小的時候,只要稍微有一點點的雜光出現,就會對最終的畫面形成非常大的幹擾,導致畫面對比度的急劇下降,並且形成預想不到的光斑。
有效光源與雜光的比例非常小
這句話似乎很難理解?慢慢地去想一下,雜光其實無時無刻都存在的,但是什麼時候它會變大?
其實,雜光就來自於周邊的環境光,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變多變大。而是因為我們通過人為的手段,在鏡頭前面添加了高度減光的鏡片,導致了有效光源在同一個時間段裡面急劇的減少,所造成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麼在低光的時候使用nd400就非常容易出現我說的問題,而很多人只有1/128s或者幾秒的快門根本就不會出現我說的現象。
形象的說,當鏡頭前的光線被劇烈的減低以後,相機需要通過非常長的一段時間曝光,才能讓有效光線在感光器上面形成有效的畫面信號。這時候如果有些壞分子通過鏡片邊緣的黑化處理效果不好,鏡片表面反射,片夾反射等各種因素形成的渠道,甚至繞過減光鏡直接進入鏡頭的話,噩夢就開始了。
因此,在高度減光的時候,鏡片和鏡頭之間的密閉性以及遮光罩是非常重要的,那種情況下雜光的幹擾,後患無窮,相不相信,等各位自己以後試過就知道了。
五、我的選擇
大家問題最多的也就集中在於,檔數如何選擇?如何和其他鏡片搭配使用?
對於中性灰和成像素質的追求,nd方面的配置我是選擇了鉑銳創世的玻璃nd:
nd8——適合絕大部分場合使用,例如溪流、瀑布,這部分場景對於水流的霧化不適合太過於強烈,保留一定的拉絲效果最好,這時候nd8最為合適。同時拍攝相對平靜的湖面或者水面,nd8的曝光時間基本恰到 好處,可以將水面粼光平面化,會讓畫面變得更加乾淨。
nd128——適合早晚黃金時間拍攝海邊,讓最終快門在30秒-2分鐘左右,拍出棉花糖似的水面效果。或者 風速較快時拍攝天空拉出雲線,登頂拍攝流雲運動等場景最為合適。
nd1000——大白天消除人群或者強烈陽光下拍攝瀑布溪流等場景,可以讓快門降到1/15到2秒左右。
nd4000——大白天想要達到4-30秒左右的慢門,拍出具有一定程度霧化效果的水面,或者白天的雲層拉絲, 以及晴天之下拍攝強烈對比效果的黑白畫面(通常結合紅鏡使用之後可達到nd16000)。
檔數當然是儘可能齊全的最好,如果沒有條件的話,至少也要有兩片,一片nd8+一片nd1000組合,或者一片nd8+一片nd128,這樣也能應付大部分場合了。
有了減光鏡這東西,或許你有機會拍出下面的作品,沒了它,就一定不用想了,就這麼簡單。
鉑銳極光漸變鏡0.6反向+創世減光鏡ND128X
鉑銳極光漸變鏡1.2反向+創世減光鏡ND8X
鉑銳極光漸變鏡0.6反向+創世減光鏡ND8X
鉑銳極光漸變鏡0.6軟邊+創世減光鏡ND128X
鉑銳極光漸變鏡0.3軟邊+創世減光鏡ND8X
鉑銳創世減光鏡ND1000X
鉑銳極光漸變鏡0.6硬邊+創世減光鏡ND8X
鉑銳創世減光鏡ND128X
鉑銳極光漸變鏡0.3軟邊+創世減光鏡ND128X
鉑銳創世減光鏡ND1000X
鉑銳創世減光鏡ND1000X
鉑銳創世減光鏡ND4000X
國外相關作品參考:
六——如何安裝
1、插片的安裝很簡單,就不用多說了。記住兩點:
一個就是nd要插在最靠鏡頭的一側軌道上;
第二就是鉑銳插片nd的海綿上下兩個弧形分別要在上下兩個位置,方向不要插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