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海鷗手錶在拼多多上開了第一家旗艦店。店鋪剛開,就售出了第一塊單價1萬的海鷗牌手錶。
購表的消費者或許不知道,他下單購買的,是世界上最便宜的採用陀飛輪技術的手錶。
1795年,瑞士鐘錶大師易·寶璣發明了一種鐘錶調速裝置,能夠校正地心引力對鐘錶機件影響。自誕生之日起,陀飛輪技術就被認為代表了機械錶製造工藝的最高水平,是當今世界精度最高的鐘表計時裝置。裝配有陀飛輪的手錶,歷來都被譽為&34;。
直到2007年,陀飛輪技術都被瑞士幾家大手錶廠壟斷,一塊陀飛輪技術的國外品牌手錶進口到中國,價格往往不低於30萬。
2007年開始,海鷗投入重金研發自己的陀飛輪技術。研發成功後,同樣的工藝,售價不過 3萬。這就意味著,中國人第一次可以花十分之一的價格,享受世界最頂級的鐘表技術。
事實上,65年前,中國的第一塊手錶就出自海鷗。海鷗的故事是中國製造業眾口相傳的傳奇之一:一家致力於自主設計自主研發的民族企業,孜孜不倦打破海外的技術壟斷,破除海外品牌的高溢價,讓中國人享受同樣質量更低價格的性價比。
今天,海鷗生產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機芯,並在中國人心中牢牢佔據了一席之地。在中國的很多城市,很多人對於一塊&34;的定義還是兩個字:海鷗。
海鷗也在跟著時代前行。今年7月,海鷗手錶在新電商平臺拼多多上開啟了官方旗艦店。再度喚起了眾多消費者對於民族品牌的記憶。
▲海鷗陀飛輪/三問系列手錶,圖源:海鷗表官網
縱觀海鷗發展史,這個品牌經歷了三大轉折:90年代石英表革命,海鷗短暫迷茫後重新聚焦機械錶,確立了高端表生產商的地位;千禧年之後,海鷗手握機芯出口、企業定製兩大現金牛,成為中國製造業支撐全球的典範;21世紀第二個十年,海鷗抓住拼多多消費升級趨勢,挖掘新電商流量,繼續服務更多中國人。
這個浮躁的年代,海鷗正身體力行證明:工匠精神還有市場,老廠牌也能轉身。石英表和智能手錶衝擊下,機械錶不止有奢侈品一條路,還可以走入尋常百姓家。
海鷗,牢牢握住生產
1955年3月26日,天津《工人日報》刊發新聞:我國自製手錶成功。四個鐘錶匠在華威鍾廠(天津海鷗表業集團前身)二樓,造出中國第一隻手錶。
這隻表結構仿造國外,平均一天跑慢1分半,但到底結束了中國&34;的歷史。次年,國家投資建設的第一家手錶廠——天津手錶廠誕生。
▲中國第一隻國產手錶,攝影:安舜
十年後,中國第一隻自主設計的&34;研製成功。技術人員將成品表從四樓扔下去,手錶自由落體後依然正常運行。1973年,國務院副總經理李先念批准,&34;手錶可以用&34;商標進入國際市場。&34;品牌誕生,中國開始出口手錶。
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張克新沒考上大學,去了海鷗上班。
海鷗是少數從零件、機芯到組裝全包的手錶廠。一隻手錶誕生的工序不少:上遊工廠湊齊100多個零件,然後分到裝配廠組成機芯,最後送到套件廠上錶盤。2000年之前,手錶廠只負責生產表頭,顧客還要在百貨站另行配錶帶。
張克新是裝配工人,兩年實習轉正後,一個月工資40元。他人生中第一塊表,是花60塊錢半價內購的,&34;。
▲工人在安裝機芯零件,攝影:安舜
90年代,電子表出現了。海鷗也加入這波浪潮,可隨著市場逐漸飽和,中國鐘錶行業開始萎縮。時任海鷗總經理的王德明回憶:每隻電子表成本9元,最不景氣的時候,出廠價只有5元,按照350萬隻的年產量,一年虧2000多萬。
此時,張克新正在東北跑銷售,&34;。他還在清欠部待了幾年,負責催債。
所幸,王德明發現了市場空白:瑞士搶佔高端市場,日本搶佔中端市場,但成本降不下來——這就是海鷗的生存空間。他當即決定停下電子表生產,返聘老師傅回來生產機械錶。
▲工人在安裝錶盤零件,攝影:安舜
海鷗是虧損企業,拿不到銀行貸款。王德明想了兩個法子:一是開發廠房後面的空地,通過土地招標掙錢;二是要求員工籌資入股,資金不著急還債,全部用於產品研發。
2007年,海鷗生產出&34;:陀飛輪表、問表和萬年曆錶。自此,海鷗成品表開始盈利,銷售額逐年翻番。零件生產也沒落下:全球四分之一的機芯來自海鷗,不少高端手錶品牌使用海鷗生產的零件。
藉助品牌紅利,被動入局電商
當時有經銷商想開淘寶店,銷售人員就隨手籤了授權書,心想或許可以清一清庫存。&34;起了大早、趕了晚集&34;1.5萬單價的表,以前一年只賣500多塊,通過家庭電視購物,一年能賣6000塊&34;不管你賣多少錢,出廠價就這麼多,我們要保證40%的毛利率&34;開直通車&34;單品突破&34;其實相比前幾年,聚划算坑位費下降了,但帶不動銷量了,商家抽傭也不少。我們這個行業天貓抽傭5.5%,再加上七七八八的服務費,現在將近十個點了。&34;我賣了四年海鷗表,天貓店20多萬粉絲,沒想到觀看人數只有兩三百&34;天貓有一個特點,你的客單價是一千塊,系統就只給你推這個消費人群&34;6月流量大爆發,訂單數接近650,客單價也漲到了880元。&34;我以為拼多多上300塊的表賣得最好,800塊的一天賣五六塊就不錯了,沒想到一天賣了二三十塊&34;每天一場直播,7月拼多多銷售額接近70萬,居然是天貓店的兩倍。&34;天貓是做存量,拼多多是做增量&34;圈外人士&34;去年,海鷗表線上銷售額首次突破線下,但疫情後線上也開始下滑了。&34;傳統電商平臺上失去的,在新電商平臺上奪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