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魯孫:乾杯划拳吃酒席

2021-02-07 現代大學周刊

記得有一回臺北青商會倡導「不乾杯運動」座談,同座有章樂綺、邱清華、丹扉等多人。我心想:「這叫我怎麼說才好?總不能呼籲大伙兒別抽菸別喝酒吧?」況且,當時的省主席林洋港先生就是個酒量極佳的人;再說,好歹公賣局的菸酒收益,對省府收入還可以幫相當大的忙呢!如果大家從此絕口不喝酒,那對經濟可能深受影響。

所謂「唯酒無量不及亂」,不喝過頭便無傷大雅。

那天,我本是抱著「先聽聽別人怎麼講再做打算」的心情,可是丹扉女士可真厲害,她非要我先講不可,我拗不過,只好硬著頭皮講了。我說:「今天我先不談幹不乾杯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才能喝酒?』我想,提倡不乾杯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不要大家喝醉,因為醉酒傷身;若是有海量的人,喝到微醺也是人生一樂。當然,喝得嘔吐狼藉,胡言亂語,那是極不好的,如喝得陶陶然飄飄欲仙而神智清明,那是很舒服的事,會喝酒的朋友們,想必都有同感吧!」

從前的人喝酒不易醉,現在的人喝酒,往往一兩杯下肚,就滿臉通紅,頭腦昏昏然,其原因何在呢?依我看,這與喝酒時間的長短快慢大有關聯。當我們赴宴會的時候,到底什麼時候開始喝酒才不易醉呢?

現在有許多人,一進飯館剛坐下來,看見花生米、炸小魚等等小菜一上桌,酒來了,大伙兒便迫不及待五魁八馬鬥拳鬥酒,幹起杯來,等到剛上頭菜,有的人舌短氣粗,有的人醉眼模糊,醜態百出,往往尚未終席人已先醉,弄得「家家扶著醉人歸」,雖然賓主盡歡,可是家人伺候醉鬼的滋味,也不好受。

從前我們在北京吃館子,大抵都在吃完四熱炒、頭菜上席之後,主人方才舉杯敬客。此時,有四熱炒在腹內墊底,乾杯豪飲,也就不至於那麼容易醉了。

我十六七歲就在外頭應酬,難免要碰到喝酒的場合,家人為怕我喝醉,出門之前總要叮一句:「少喝點兒酒啊!」但是,在外頭交際應酬,有些場合真的非喝酒不可,怎麼辦呢?我的方法是:先在家裡吃一盤雞蛋炒飯或紅燒肉,在腹中添點油水再赴會;而在酒席上喝酒也要有個限度,微醺輒止。因為在筵席中,如果席上有人鬧酒,鬧得當場還席,對於賓主都是件尷尬的事。

北方人宴客,主人一見客人喝酒喝得差不多了,便向茶房示意,那些受過訓練的茶房一見客人酒也喝了八九成啦,本來還有三個菜要上,他便隨機應變提前把甜點(如:冰糖蓮子、杏仁豆腐等)端上來了,因為大家都懂得吃酒席的規矩,上到甜菜就等於暗示客人:不能再鬧酒了。等甜菜上完後,把剩餘的菜端上來,客人這會兒就不好意思再喝酒啦!

記得前清時代的交際場合曾流行一句話:「一筆好字、兩口二簧、三斤黃酒、四圈麻將,是交際四大要件。」就我們現代人聽來當然是極腐敗的說法,但細細體會,我們不可否認,事實上這些交際習慣,在目前的社會中依然存在。

而我們與人相處,多少入境隨俗,不能寫一手的好字嘛,開口能哼兩句流行歌也行;缺乏喝酒海量的話,舉杯隨意亦可;不打麻將嘛,玩玩橋牌也不錯。其目的,是跟大伙兒玩在一起,不掃人興罷了。跟人相處,總不能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讓人望而生畏,敬鬼神而遠之吧!

吃酒席免不了要相互敬酒一番。關於「敬酒」,一般有個原則:就我而言,凡向人敬酒,若是自己準備乾杯,必定先把杯子的酒斟滿,而且一定喝得乾乾的。現在有很多人不懂規矩,向人敬酒,自己只斟半杯(北方人管這叫「戴帽子」),卻要求對方乾杯,甚至於嘴上說乾杯,自個兒卻留了個底(北方管這叫「穿高跟鞋」),等而下之的是,向人敬酒要對方乾杯而自己隨意,這是極失禮的一件事,同時讓對方秤量你虛偽沒有誠意。

從前財政部顧問彭樂韜先生精於子平堪輿相人之術,他說:「我與人吃飯喝酒,凡是對方和我乾杯時穿高跟鞋或戴帽子,我就不跟此人交朋友。」其理由是此人既缺敬意,又乏誠意。因此,在交際場上,諸如此類不成文的規矩是應當要懂的。

至於晚輩向長輩敬酒,則很少乾杯,大致上都是晚輩乾杯,長輩隨意,若是長輩豪興自己願意乾杯,也未嘗不可啊!

相關焦點

  • 唐魯孫:閒話元宵
    要說起元宵的餡,最有研究的就是民國奇人唐魯孫。唐魯孫,出生於1908年,滿族鑲紅旗人,是珍妃、瑾妃的堂侄孫。他自幼出入宮廷,對老北京傳統、風俗、掌故及宮廷秘聞了如指掌;年輕時隻身出外謀職,遊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又熟諳各地民俗風情。2017年底理想國重新修訂排版《唐魯孫作品集》系列。在《什錦拼盤》一書中,唐魯孫先生專門用一章的篇幅介紹了元宵在南北各地的吃法和風俗。
  • 酒場喝酒喜歡划拳助興,可「五魁首、六六順」的含義,你知道嗎?
    划拳 在現在的這個社會,但凡是涉及到社交方面的場合,都少不了酒場。不管是朋友兄弟、同學同事還是親人們的聚會,都少不了在酒席上聯絡感情,所以"酒桌文化"應運而生。
  • 農村新生兒過滿月宴席,看看主家酒席都上什麼菜,吃得太過癮了
    老公這邊的親戚給小孩做滿月宴辦酒席就再他家,晚上我夫婦二人帶著三寶便步行前往。老公掏出大紅包,一番推搡,終是沒有收下。 現如今的滿月宴、度晬宴、十六歲成人禮、老人做壽等,很多人家都不收禮金了,大夥就圖個熱鬧,你家我家有事聚在一起方顯人氣,這是泉州人很豪爽大氣作風。
  • 說說餘干喝酒與划拳文化!
    你還別說農村的鄉俗還真是如此,特別是咱上餘干這一帶,你要是不會喝酒、不會划拳,興許在嶽父家還真有些吃不開。因為在那個年代,老家有請新女婿上門吃酒的風俗、而且是同家族的每戶都要請(上餘干話叫請姐夫、女婿就女婿為何叫姐夫?這個說法正確與否我到現在還弄不清!還望有鄉賢能夠賜教!)你想,這要是遇到個老婆是大戶人家的女兒,你沒點酒量、不會划拳豈不真是應付不來!
  • 喝酒划拳的來源和歷史
    01划拳的歷史。划拳又叫豁拳、猜枚、猜拳、拇戰,漢族民間飲酒時一種助興取樂的遊戲,起源於漢代。即飲酒時兩人同時伸出手指並各說一個數, 誰說的數目跟雙方所伸手指的總數相符,誰就算贏,輸的人喝酒。《七俠五義》上面就有划拳的記載。即使從那時算起,也有八九百年的歷史。根據明朝人謝肇浙所寫的《五雜俎》這本書,划拳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手勢令。作為中國古傳至今仍時尚流行的飲酒遊戲,它增添酒興,烘託喜慶,是一種漢族民間的酒令。其技巧性頗強,給玩者留有神機鬥智的餘地,且因玩時須喊叫,易讓人興奮,極富競爭性。
  • 吃酒席—致曾經的記憶
    人生最重要兩件事莫過於婚喪嫁娶,而婚喪嫁娶都要置辦酒席來答謝前來賀喜或悼喪的親朋好友。現如今國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辦酒席也與時俱進了。事主們有的在家置辦酒席,還有很多人圖省事在飯店或酒店置辦酒席。現在在酒店或飯店置辦酒席是稀鬆平常的事。
  • 餘干划拳文化
  • 忻城人知道喝酒怎麼划拳嗎?一篇划拳口訣大全告訴你!
    一、划拳的基本規則兩人同時伸出一隻手,用攥起的拳頭和伸出一到五個手指,表示從零到五這幾個數字,與此同時,嘴裡喊出從零到10的數字,如果兩人伸出的手指表示的數字相加與其中一個人嘴裡喊出的數字相同,那麼這個人就算贏了這一拳
  • 流傳千年的划拳辭令,「五魁首、八匹馬」,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由於水平不夠,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人們更喜歡在喝酒的過程中划拳。其中,划拳的方式還也伸出了幾十種,包括猜枚、猜拳、拇戰等,如今最流行的是拇戰。在「拇戰」的過程中,既考驗人的反應能力,也考驗速度,要求參戰者做到說辭與手勢的統一,在混戰中將對手扳倒。非常有趣的是,「拇戰」以數字為連結,附帶一些極富內涵的詞彙,如「五魁首」和「八匹馬」等。那麼,他們代表的是什麼意思呢?
  • 帶你了解餘干人的划拳文化
    馬上要到春節了回家一定難免三五好友聚會有一種餘干人的特色那就是划拳
  • 喝酒划拳「五魁首」「七個巧」都是什麼意思?
    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和父親去走親戚,他酒量大愛喝酒,在酒桌上特別愛划拳。每次都是兩個人同時先來句:「哥倆好!哥倆好!「,然後伸出右手比劃,嘴裡喊「五魁首」或者「七個巧」等,每喊一次,手上的動作還不一樣,當時不懂他們在喊什麼,只知道在划拳,一桌子人都在看他們划拳,非常熱鬧。
  • 金沙農村酒席上的招牌菜,你吃過幾種?
    大廚把菜弄好後,再由「端盤子」的人將菜端到每桌客人面前,他們往返於酒席與廚房之間,是酒席上最消耗體力的人。 這絕對是貴州農村酒席上最經典的菜之一。看著很肥膩,很多人都害怕吃。其實,經過旺火將多餘的油脂煉出來後,皮質也變得綿香有嚼勁,撒上一點鹽後不僅不油膩,反而很美味。
  • 吃摘|唐魯孫:吃在北平之專賣小吃的小飯館
    北平的小飯館專賣小吃,不辦酒席的小飯館跟二葷鋪:在科舉時代,每逢大比之年,赴京應科考的舉子,一般有錢的公子哥兒大半都是帶足了盤川的。南方舉子對於純粹北方口味,有很多沒出過遠門的人,一時是沒法子適應的。於是帶一點江浙口味的,像「禎元館」「致美齋」這類小飯館,就應運而生了。致美齋最拿手的菜是「醬爪尖」。
  • 為什么喝酒一定要乾杯?不乾杯就喝不了酒嗎?
    的辯題中,自稱是一位酒文化推廣員的正方辯手劉風在辯論時說到古人喝酒時乾杯是為了防止對方下毒,所以要用碰杯這種動作來把酒撞到對方的杯子裡,以證明雙方沒有下毒。純糧君頓時露出疑惑,平時咱們喝酒前都會幹杯,乾杯好像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而乾杯呢也總能給各種酒局平添幾分熱鬧之意,但「乾杯」這種行為是怎麼來的呢?
  • 【了解】酒文化,划拳口訣你知道多少?
    划拳時起拳要帶「好!拳!」能很好地起到拉動現場氣氛的感觀作用,各種手部姿勢代表的數字含義如下所示:★握拳不出指—————————0-5★單出拇指——————————1-6★拇指加中指—————————2-7★拇指加中指和食指——————3-8★拇指加中指、無名指和小指——4-9★五指全出——————————5-10這就叫「拳拳不離大拇指」,划拳前定好規矩
  • 喝酒划拳的那些「口訣」
    豁拳:又稱「豁指頭」、「划拳」、「拇戰」等。豁拳是兩人對行的一種賭賽令,因為方便痛快,是現今仍較盛行的一種酒令。酒宴上,酒館中時有所見。行令基本方法是兩人邊喝數邊出指,說對雙方所出指數之和的為勝。「拳令」是肢體動作令中當之無愧的龍鬥老大。「拳令」應該是從手勢令演化而成。《全唐詩》卷879記有一種「招手令」云:「亞其虎膺,曲其松根。
  • 流傳千年的划拳辭令,「五魁首」「八匹馬」,是啥意思,知者甚少
    導言划拳也叫酒令,是一個從古到今一直活躍在民俗飯桌的經典互動小遊戲。它始於漢朝的手勢令,唐朝尊稱划拳為「拇戰」、「招手令」、「打令」等,《勝飲篇》記述:「皇甫嵩手勢酒令,五指與手掌節指有名,通籲五指為五峰,則知豁拳之戲古已有之。」
  • 農村怪象:只隨禮而不去吃酒席的人越來越多,這是為啥呢?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農村的一些現象也和以前不同了,就拿吃酒席這件事來說,以前是給別人隨禮後,一家老小都去吃酒席,而現在很多人都是「禮到人不到」,那麼這到底是為啥呢?第一,現在生活條件好了,酒席不再受到追捧了在我小的時候,農村生活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的,平時幾乎吃不到帶肉的葷菜,只有過年或者村裡其他人家過紅白喜事辦酒席的時候才能吃到,那時候物價低,普通鄰居隨禮只要五塊錢就算不錯了,酒席當天,隨完禮以後,大人帶著孩子一起上陣,一方面是因為好久沒有吃到可口的飯菜了,既然隨了禮,就要在酒席上吃好喝好
  • 贛南農村辦酒席上的招牌菜,你吃過幾種?
    小編作為地地道道的客家人,說實在話,贛南農村酒席其實味道不比大飯店差,這是個人感覺(請勿噴)。為什麼這麼說呢,農村酒席都是以柴火燒菜蒸飯,吃過柴火飯的都知道好吃。
  • 醬酒知識:划拳辭令,「五魁首、八匹馬」,到底是什麼意思?
    到了漢代,划拳(又叫作拇戰)等喝酒時的助興遊戲,就普及開了,所謂的拇戰其實玩法和我們現在基本是一樣的。就是說雙方同時伸出手指頭,各說一個數字,然後加在一起,誰猜對了,誰就是贏家。後來到了西晉時期,除了有「請酒喝」,還漸漸有了罰酒的歷史記載。在西晉時期,在《金谷詩序》中,就有一則大家逐一賦詩,不能言者,便自罰三鬥,這也是最早的自罰三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