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日盼夜盼,終於將孩子盼到了適學年齡。孩子上學了,寶媽們也就「解放」了。
可千算萬算,愣是沒算到即使孩子上學了也輕鬆不了,反而更加忙碌。老師布置的課後作業層出不窮,也是讓家長們絞盡腦汁,不敢有半點鬆懈。
今非昔比,現在的幼兒園非常注重孩子的實踐和交流,不管遇到什麼節日,都喜歡藉此機會舉行各種小活動。
聖誕節,幼兒園為了加強學生間的互動交流和感情,便組織了互換禮物的活動。
原本積極簡單的小活動,卻因為禮品的價值引發了矛盾,嚴重違背了舉行活動的初衷。
01千元文具只換回一個「紙人」,寶媽群內吐槽引爭執
張女士(化名)看到老師發布的聖誕節互換禮物活動後,滿心歡喜,周末帶著孩子在商場裡千挑萬選,終於選了一件稱心如意的禮品,即價值千元的一套精美文具。
原本想著給這個節目增添點驚喜,到時候小朋友們看了應該也很高興。
女兒放學回家興高採烈地向她展示換回的禮物,她一看立即沉下臉,原來女兒用自己價值千元的文具套裝,只換回了一個不能碰也不能跳的手工「紙人」,成本最多三元錢。
她越想越不甘心,想著孩子參加如此活動,怎會有如此不當回事的家長?氣急之下直接在家長群裡吐槽:有沒有用心給孩子準備禮物啊?就這個拿得出手嗎?
隨即,還附上自己購買文具的發票,以及女兒換回的小紙人。
一石激起千層浪,家長群裡你一言我一語,甚至還引起了爭執,就連老師也控制不了場面。
「小紙人」的家長認為,自己為這個節目用了心,是手工做的,事先也不知道會與她這麼昂貴的禮物交換,何況她也認為這樣完全沒必要。
02幼兒園的失誤
其實這場爭執,幼兒園也有錯,舉辦互換禮物的活動本是好心,讓孩子了解分享和物權的含義,不想卻辦了壞事。
班級裡每個孩子的經濟條件、教育方式和背景等,都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差距,因此老師組織這類活動時,應該做好明確的細則規定,比如禮物價格的參考區間,最好是家長和孩子的手工作品等。
沒有任何考慮,就冒冒失失地舉行互換活動,不能做到等價對換,引起家長間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
03購買千元禮物家長的做法,極為不妥
首先,家長在挑選禮物時,就應該考慮禮物的價值,要與孩子現階段年齡所需相匹配。也許在你眼裡價值不菲的禮品,在孩子眼裡連一根棒棒糖都不如。
因此,家長協助孩子參加學校舉行的活動時,要選擇適宜孩子年齡段的。
其次,還要起表率作用,看到孩子的禮品不等價,也不應該直接在群裡吐槽,可以私底下與老師溝通、協商,換回自己準備的禮品。
孩子的世界比較簡單,內心單純,他們所在乎的物品的價值,並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而是能否讓自己快樂。
04保證孩子初心不變的情況下,如何正確引導他參與交換活動?
1、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面紅耳赤地指責
傅首爾曾送給兒子一雙2000多元的鞋子,可兒子根本看不上,原因是沒有他39塊錢鞋子上的鎧甲勇士圖案。
其實,孩子看中的是對物品的喜愛程度,並非價格。
如果孩子在互換活動中沒有做到等價對換,哪怕是一文不值的禮物,也不要著急指責,傾聽孩子為什麼換回這個禮物,尊重他們的選擇就好。
了解了孩子的換物心理,也方便下次準備更貼切的禮物,不至於「經濟受損」。
2、給物品貼上標籤
不管物品價格高低,在孩子們的眼裡一律同等。
因此,準備交換禮物時,我們可以跟孩子一起為每件禮物貼上標籤,溝通哪些可以交換,哪些可以直接免費送給小朋友,哪些是父母的物品,不可以隨意支配。
3、恰當的金錢觀
雖說孩子的世界不應該有金錢的銅臭味,但我們還是應該讓他明白父母的錢並不是大風颳來的,每一分每一釐都摻雜著汗水,要珍惜。
另外,也可以在生活中通過一些簡單的小事、小商品,讓孩子明白價格的差異,逐步樹立簡單的金錢觀。
教育不僅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家長的一次次歷練。
不管怎樣,我們都應該讓孩子保持純潔的內心,喜歡就是喜歡,而不是用世俗的眼光束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