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和父母的4次分離,一次是離開母親的子宮、一次是孩子踏上學習的徵程、一次是結婚組建新的家庭、一次是父母離世只剩一人。
當母親懷胎十月生下了我們,我們就經歷了和父母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分離,我們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個體,也開始了自己嶄新的生活。
而第二次分離就是當孩子踏上了去學習的旅程,不只是簡單的幼兒園,也寓意著孩子和父母將進行長時間的分離,從幼兒園到小學,一直到大學甚至考研。
而第三次分離就是孩子結婚生子,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不只是生活上和父母分離,就連身份也和父母分離,成為了別人的老公老婆,也會有自己的孩子。
而第四次分離就是父母奶奶,從此生命和孩子分離,而那個時候,就再也沒有父母可以是我們的依靠和依賴。
而對於我們父母來說,最難過的應該就是孩子第一次去上幼兒園的時候,看著整日裡和自己朝夕相處的孩子背著書包走進幼兒園,父母的內心也是悲喜參半。
不過,送孩子去幼兒園也是父母必須要經歷的一件事情,孩子去幼兒園可以學習到何種各樣的知識和技能,也可以交到很多朋友。
只不過,幼兒園作為孩子們第一個交朋友的場所,也是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一步,家長都非常的支持,也非常的配合老師們的工作。
在前段時間,幼兒園組織孩子們互換新年禮物,並且將消息都轉達給了家長們,琳琳(化名)就收到了通知,並且還非常用心的給孩子準備互換禮物。
再三對比之下,琳琳挑選了一個比較適合小朋友,並且又不會輕易的被其他小朋友比下去的離去,當然價格也比較昂貴。
結果第二天到了學校的時候,琳琳還忐忑自己女兒的禮物會不會太便宜,結果回家就看到女兒的互換禮物,只是一個紙片人,而且做工也比較粗糙,最貴不超過2塊錢。
一想到自己的禮物左挑右選,又價值千元,卻只換回來不超過10塊錢的禮物,琳琳也覺得憤憤不平,便發到了網絡上,想讓網友幫忙出出主意。
而網友們的想法也眾說紛紜,但多數還是覺得媽媽的做法不對。
殘天:家長的錯!一千多元的文具拿去交換,肯定就是想炫耀,就這麼簡單。這種活動就不該出現超過五十的東西。
用戶:本來就是孩子們交換禮物的遊戲,孩子願意就說明孩子喜歡,不能用價格來衡量,千元的文具,在孩子眼裡,和紙人是等價的,大人有什麼好計較的。
靄靄浮塵:這千元文具是想在幼兒園折現回來麼?捨得買不捨得送不還是窮人麼,這文具家長還是留著傳家吧!
夜賞星星:我家小孩那時候幼兒園我記得學校也有這個活動,不過老師也怕有的家長買了貴的換回便宜的禮物就給了一個金額限制,所以小朋友拿到什麼都很開心。
那麼,為什麼大家都覺得是這位母親的錯呢?
首先,太奢侈的東西會給孩子養成不正確的消費觀,畢竟,在孩子小時候,他們的觀念都建立在父母給建立的基礎之上。
也就是說,如果在孩子小時候,父母給他們的價值觀樹立的是不正確的話,那孩子長大之後,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喜歡用錢去代替衡量,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是不好的。
其次,如果父母在金錢上太過於顯露,那孩子也很可能出現攀比的心理,與人相處的時候看不到別人身上的優點。
而且,對於穿著普通的朋友,那孩子很可能會看不起他們,而那些穿戴比自己的好的小朋友,他們則會攀比,而攀比心一旦產生,那對孩子的未來也是沒有好處的。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覺得孩子們互換禮物真的提倡嗎?你覺得家長送的禮物選多少價位的才合適呢?歡迎留言討論!
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