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河北圍場:因地制宜精準扶貧 走出綠色發展致富路

2020-12-13 澎湃新聞

十月天氣涼,幸有豐收忙。從承德市區驅車北上,路過最多的便是大片田地裡農戶撿土豆、裝袋和搬白菜、裝車的農忙景象。

近年來,圍場按照「生態優先,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理念,確定了「南部鮮果、中東部乾果、西北部森林旅遊、接壩地區用材林」四個產業區,「旅遊環線園林苗木、縣城周邊時令果採摘」兩條產業帶,「木材加工、乾鮮果品、園林苗木、森林旅遊、林下種養」五大產業基地,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林業經濟發展的意見》《全縣林業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政策文件,為全縣生態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生態林業扶貧

一地生四金可「造血

塞罕壩生態苗木基地位於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藍旗卡倫鄉。基地總面積4400畝,由承德木蘭林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集中流轉附近7個村農戶手中的土地建成。記者走訪過程中,剛好遇見一些工人正在將打包好的紫葉稠李樹苗裝車。

苗木基地的工人正將樹苗裝車。

長城網記者 周文穎 攝

「我有6畝多地,以前一直在家務農,種些玉米豆子之類的常規作物。一年下來,每畝地最多收入五六百,加起來也就三四千塊錢。現在好了,我把一半的地都流轉給了基地,租金每畝每年800元,三年一結。」藍旗卡倫鄉磚瓦窯村村民楊志說,「愛人做了乳腺癌手術幹不了活,夏天我在基地打零工,一年也能賺10000多元。加上基地的入股分紅,一年下來我能收入20000多塊錢,比種地合適,直接就脫貧了。」簡單聊了幾句之後,楊志便急忙小跑追上還未開遠的運苗車,為下一趟運輸做準備。

據統計,苗木基地通過土地集中流轉,惠及貧困戶134戶,每年每畝土地平均獲租金450元以上,土地租賃期限最短10年。3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勞力就近務工,通過打工獲取勞動報酬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吸納周邊鄉鎮1980戶貧困戶入股,每戶入股資金6000元。每戶每年分紅600元,五年到期後一次性返還入股資金。

剛鋪好反光膜的蘋果園。

長城網記者 周文穎 攝

據磚瓦窯村黨支部書記吳鳳琴介紹,當地貧困戶主要是因病致貧,最大的問題就是勞動能力不足。「我們還最大限度地放寬了對貧困戶的用工年齡限制,還儘量優先安排當地貧困戶來務工,特別是給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安排一些撿拾垃圾、除草、施肥管護等勞動強度小、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力保每一個貧困戶都能實現脫貧。」吳鳳琴說。

農業產業扶貧

新品種改良收入翻倍

在四道溝鄉四道溝村王忠志的果園裡,樹上的蘋果還都是青白色。天氣好的話,鋪上反光膜,只用三天時間,蘋果就能上色成超市裡常見的粉紅色。

「我原來有十五六畝地,一年產值大概三四萬塊錢。這片兒就是我通過新品種改良的三畝北方富士。山丁子倒接這種新技術的優點就在於不得腐爛病。別家種樹三年還是不開花的小樹,我的今年正是嫁接第三年,已經豐產,區別就是這麼大。」王忠志說。

王忠志家是圍場第一家也是圍場僅有的一家通過改良新品種增收致富的農戶。得益於圍場晝夜溫差大,加上經過了新品種改良,王忠志家的富士口感比山東富士還要甜脆。

「這3畝富士今年能達到10000多斤,已經都預定出去了,保證了50000元的收入。王忠志感慨地說,「這3畝富士的收入就相當於原來十五畝的總收入。」

作為有著30多年種果經驗的老果農,王忠志看到了技術改良對提高產值的巨大作用,準確把握住市場行情,打算將自己其他的土地全都種上雞心果。「沙果和金紅果一箱才20多塊錢,雞心果一小箱就能賣到130元。雞心果管理起來還省心,不用收果不用套袋,不用摘袋不用鋪防護膜,現代林果業就是要節省勞力才能掙錢。」王忠志說。

王忠志欣喜地等待豐收。

長城網記者 周文穎 攝

「鄉政府牽頭成立果品協會,各村、組成立種植、產銷專業合作社,形成『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機制。截至目前,我鄉已擁有服務類專業合作社3個、銷售類專業合作社2個、註冊有「翠怡」品牌商標。2019年基地實現產值6500萬元,全鄉年收入3萬元以上的農戶達到200多戶。」四道溝鄉組宣委員李東偉介紹說。

隨著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當地餐飲服務、加工銷售等行業發展也得到了有效帶動。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外出務工人員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兩區同建

產業園扶貧精準有力

桃山小區是圍場城子鎮桃山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集中安置區。為實現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城子鎮同步規劃建設了玫瓏瓜大棚,強化園區產業支撐,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枝頭長勢良好的優質蘋果等待採摘。

長城網記者 周文穎 攝

戴雲剛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者,也是桃山村玫瓏瓜大棚的管理人員。據他介紹,玫瓏瓜產業園由村裡招商引資過來,2018年當地建好了大棚,2019年開始種植玫瓏瓜,銷往全國各地。海南的承包商負責提供現成的瓜苗,當地大棚只需在每年的五月份開始種植,八九月就可以採摘了。

「一棵秧上不管大小,只能長一個瓜。所以在玫瓏瓜生長的四個多月時間裡,打杈、掐花、對花、採摘等等一系列工作,就用到了好多附近的勞動力。這裡離家近,我在這幹活,每天能掙100多,加班的話,四個多月下來能拿到將近16000塊錢,是筆不小的收入了。」戴雲剛介紹道,「A級瓜賣98元兩個,B級瓜是188元每箱6個。刨去壞瓜,一個棚可以量產5000斤,收入47000元。今年整個園區的純收入就達到了130多萬元,毛收入170多萬元。」

今年採摘的最後一批玫瓏瓜已裝箱等待運輸。

長城網記者 周文穎 攝

據了解,玫瓏瓜產業園項目共流轉租賃桃山村土地121.8畝,建設96個玫瓏瓜種植大棚,冷棚面積合計98畝。冷棚租金按每畝1200元計算,年可收入11.76萬元,其中40%用於桃山村和十九號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60%用於扶持無勞動能力、無經濟收入的貧困戶,預計每戶扶持1600元,兩個村合計扶持貧困戶44戶。同時帶動60個貧困勞動力在生產期內長期務工,按每畝3000元工資計算,年可實現36.54萬元務工收入,實現就近務工脫貧增收。

生態產業,綠色發展。通過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圍場林業年產值已達到19.2億元,並先後成為河北省森林資源大縣、河北省造林大縣、河北省果品產業工作先進單位、華北地區用材林基地縣、全國生態示範區和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

來源:長城新媒體

原標題:《【媒體聚焦】河北圍場:因地制宜精準扶貧 走出綠色發展致富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擺脫「等靠要」自強摘貧帽——河北圍場推廣以「八頃經驗」為引領...
    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圍場」)八頃村共有411戶1186人,2016年,全村共有貧困戶190戶450人,是河北省206個深度貧困村之一。短短3年時間,八頃村通過發展金蓮花種植基地、菊芋種植基地以及給村民在基地、園區務工提供就業崗位,帶動全村經濟取得長足發展。2019年底,八頃村整體脫貧。「精神上的貧困是真貧困,精神上不脫貧不算真脫貧。」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河北承德:綠色引領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綠色引領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河北承德全力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範區建設冬日塞罕壩,大地被白雪覆蓋,天空卻屬於落葉松、樟子松和雲杉,茫茫林海遮蔽了連綿白雪,盡顯生態之美。該市聚焦「水源涵養功能不穩固、精準穩定脫貧難度大」兩大瓶頸問題,實施「水源涵養能力提升、綠色產業培育、精準扶貧脫貧、創新能力提升」四大行動,探索獨具特色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路子,力爭到2030年全面建成「涵水產流、阻沙保土、永續利用」的京津冀水源涵養功能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綠色發展先行區、著名國際旅遊城市。
  • 「脫貧攻堅黨旗紅」河北石家莊:紅色山村吹響綠色發展號角
    石家莊市稅務局在扶貧工作中探索實施扶貧新路徑,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採取產業扶貧、電商扶貧等精準舉措,幫扶的兩個貧困村已實現脫貧出列,群眾收入大幅增長、生活條件明顯改善,致富奔小康之路紅紅火火。變廢為寶,紅薯葉鋪就寬廣小康路「她二嬸子,走,趕緊去摘紅薯葉了,儘早!」
  • 【聚焦精準扶貧】方永堂:生態土雞產業託起幸福小康夢
    【聚焦精準扶貧】方永堂:生態土雞產業託起幸福小康夢 2020-10-19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決勝2020】憑藉精準扶貧「秘方」,陝西寧夏走出更穩脫貧路
    中新網12月9日電 題:憑藉精準扶貧「秘方」,陝西寧夏走出更穩脫貧路作者 朱延靜錯落有致的村舍、忙忙碌碌的車間、情不自禁的笑容……這樣的場景正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國大地上。近年來,陝西、寧夏等地憑藉著針對自有短板打造的精準扶貧「秘方」,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脫貧之路。
  • 【媒體聚焦】我縣開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暨國家「一號風景...
    【媒體聚焦】我縣開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暨國家「一號風景大道」體驗行主題集中採訪活動 2020-09-23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攻堅】中醫藥扶貧,助力貴州遵義走出健康富強的綠色大道
    內容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記者:吳瀟湘  立足當地資源,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以中藥產業帶動扶貧,紅色城市遵義走出一條健康富強的綠色大道——  12月的黔北大山深處,水藍色的天空雲霧氤氳,重重遠山層巒疊嶂。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中醫院,53歲的村民任大姐正在辦理出院手續。  「6年了,氣喘胸悶。
  • 河北廣播電視臺:寫滿真情實意的扶貧答卷
    今年以來,河北廣播電視臺先後開設了專欄,聚焦全省各地各部門在脫貧攻堅中的新進展、新成效以及各地湧現出的好經驗、好做法以及典型人物,全景、全面、全方位聚焦河北省脫貧攻堅情況。《河北新聞》《全省新聞聯播》節目推出全媒系列報導「村光依舊笑春風」,聚焦農業產業和各地特色農產品,聚焦脫貧攻堅和農民增收,通過講述扶貧村裡的一個個故事,反映新農業下農民如何致富脫貧。其中,《西紅柿中的「愛馬仕」,帶動脫貧新模式》《穿外衣的草莓》《小多肉做出大文章》《像花兒一樣的水培蔬菜》《土培豆芽,您見過嗎?》
  •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讓移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周紅珍從「靠天吃飯」到「茶林淘金」盤活600畝茶林,109戶移民戶一起奔小康腳穿套靴,手握鋤頭,今年65歲的胡耀根正在茶林除草。今年3月,市庫區移民事務中心安排86萬元資金用於移民村產業發展,通過實地考察,兵和村把目光鎖定在山裡的600畝油茶林,以移民佔股的形式發展移民產業項目,帶領移民戶共同致富。「我們成立了瀏陽市民諧種養專業合作社,村裡109戶移民都是股民。我們還選出了7名代表,引導移民戶發展油茶產業。」合作社負責人吳玉輝說。
  • 信義街道: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信義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結合轄區實際,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走出了具有信義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今天的「鄉村振興這一年」特別節目,我們就來看看信義街道的脫貧攻堅之路。渭南經開區信義街道下轄11個行政村,92個村民小組43個自然村,共有6659戶279950口人,耕地面積5.12萬畝,屬於典型的城鄉結合鎮辦。
  • 歡快的「小雞苗」帶來致富新希望 行唐縣因地制宜抓好產業扶貧
    原標題:歡快的「小雞苗」帶來致富新希望 行唐縣因地制宜抓好產業扶貧   一隻只小雞從生產線上傳送過去,分揀員把公母雞分揀出來,然後對雛雞進行紅外線斷喙和免疫注射
  • 中醫藥扶貧助力遵義綠色發展
    再次踏上打工路的任大姐也許想不到,改變她困境的契機源於2018年中央組織部聚焦「脫貧攻堅」選派283名幹部到西部地區、老工業基地和革命老區掛職鍛鍊的一項決策。2018年4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侯衛偉掛任貴州遵義市副市長。2019年9月,遵義市政府與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上海中醫藥大學籤訂合約開展赴遵援建活動。
  • 渝北:產業扶貧精準施策 村民增收「細水長流」
    人民網重慶12月18日電 一處處水果產業基地,促進了貧困戶增收;一個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帶動了貧困戶致富……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渝北區因地制宜推進「雙十萬工程」建設,通過一戶一策為貧困戶量身定製產業發展計劃,大力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符合渝北實際的、有特色的產業脫貧致富路,讓老百姓的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 發展現代農業 激活鄉村旅遊
    多年來,河北省灤平縣將精準扶貧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綠色富民產業,激發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具有當地特色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生態建設中發展現代農業,換得生態致富、綠滿山鄉。
  • 潮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潮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2020年03月24日 16:35   來源:潮州日報
  • 廣州國資系統走出一條「授人以漁」的「扶貧+扶志+扶智」路
    開展人才對口培養,引導企業與當地院校建立校企合作關係,開辦「廣州港班」「廣汽班」「廣建班」「地鐵班」「廣電班」「粵菜師傅班」「刺檸吉班」等,招收貧困地區生源就讀,實行訂單培訓,廣州國資系統走出一條「授人以漁」的「扶貧+扶志+扶智」的道路。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廣州國資系統為對口扶貧地區貧困勞動力落實就業崗位1920個。
  • 聚焦智慧財產權精準扶貧:桑植靠什麼打造「世界樣本」?
    桑植,曾是湖南省西北邊陲一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如今,正以地理標誌產品培育為主要著力點,打造「智慧財產權精準扶貧的世界樣本」,受到境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桑植模式是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和桑植縣共同探索的產業扶貧新路,充分發揮智慧財產權的獨特優勢,開啟『造血式』扶貧新模式,具有長效性和可持續性。」專程來桑植考察的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中國辦事處主任劉華對這一樣本作出高度評價。桑植何以打造「智慧財產權精準扶貧的世界樣本」?
  • 漳平利田村朱佳釣勤勞走出一條綠色致富路
    當我們提及2017年收入多少時,他進了房間,拿出一本紅皮的《扶貧手冊》給我們,說:「這上面記得非常清楚,都是茶葉的銷售收入以及家庭基本情況。」當我們看完《扶貧手冊》,遞還給他時,他發出感嘆:「現在黨和政府對農民的扶貧政策真是好!」  勤勞樸實的朱佳釣,今年39歲,個頭不高,1米6出頭,談吐有節,有點像個生意人。
  • 中信銀行合肥分行:推進精準扶貧 助力鄉村振興
    「路修好了,進出村子方便不少。村裡小龍蝦往外賣也方便不少,日子越過越紅火。」這是近年來,安徽馬鞍山市和縣善後鎮皂角村全體村民的切身感受,也是中信銀行合肥分行發揮國有銀行擔當,打響精準脫貧攻堅戰的縮影。「精準扶貧,既要有『幹勁』,也需要『巧勁』。」這是中信銀行合肥分行負責人常說的一句話。
  • 鐵路扶貧讓山區人民致富之路不再遙遠
    「我當時想,把路修好,對老鄉們來說太重要了……」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雲桂公司貴南高鐵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周軍偉向記者講述鐵路扶貧故事。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建設是致富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