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天氣涼,幸有豐收忙。從承德市區驅車北上,路過最多的便是大片田地裡農戶撿土豆、裝袋和搬白菜、裝車的農忙景象。
近年來,圍場按照「生態優先,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理念,確定了「南部鮮果、中東部乾果、西北部森林旅遊、接壩地區用材林」四個產業區,「旅遊環線園林苗木、縣城周邊時令果採摘」兩條產業帶,「木材加工、乾鮮果品、園林苗木、森林旅遊、林下種養」五大產業基地,制定出臺了《關於加快林業經濟發展的意見》《全縣林業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等政策文件,為全縣生態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力支撐。
生態林業扶貧
一地生四金可「造血
塞罕壩生態苗木基地位於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藍旗卡倫鄉。基地總面積4400畝,由承德木蘭林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集中流轉附近7個村農戶手中的土地建成。記者走訪過程中,剛好遇見一些工人正在將打包好的紫葉稠李樹苗裝車。
苗木基地的工人正將樹苗裝車。
長城網記者 周文穎 攝
「我有6畝多地,以前一直在家務農,種些玉米豆子之類的常規作物。一年下來,每畝地最多收入五六百,加起來也就三四千塊錢。現在好了,我把一半的地都流轉給了基地,租金每畝每年800元,三年一結。」藍旗卡倫鄉磚瓦窯村村民楊志說,「愛人做了乳腺癌手術幹不了活,夏天我在基地打零工,一年也能賺10000多元。加上基地的入股分紅,一年下來我能收入20000多塊錢,比種地合適,直接就脫貧了。」簡單聊了幾句之後,楊志便急忙小跑追上還未開遠的運苗車,為下一趟運輸做準備。
據統計,苗木基地通過土地集中流轉,惠及貧困戶134戶,每年每畝土地平均獲租金450元以上,土地租賃期限最短10年。3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勞力就近務工,通過打工獲取勞動報酬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吸納周邊鄉鎮1980戶貧困戶入股,每戶入股資金6000元。每戶每年分紅600元,五年到期後一次性返還入股資金。
剛鋪好反光膜的蘋果園。
長城網記者 周文穎 攝
據磚瓦窯村黨支部書記吳鳳琴介紹,當地貧困戶主要是因病致貧,最大的問題就是勞動能力不足。「我們還最大限度地放寬了對貧困戶的用工年齡限制,還儘量優先安排當地貧困戶來務工,特別是給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安排一些撿拾垃圾、除草、施肥管護等勞動強度小、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力保每一個貧困戶都能實現脫貧。」吳鳳琴說。
農業產業扶貧
新品種改良收入翻倍
在四道溝鄉四道溝村王忠志的果園裡,樹上的蘋果還都是青白色。天氣好的話,鋪上反光膜,只用三天時間,蘋果就能上色成超市裡常見的粉紅色。
「我原來有十五六畝地,一年產值大概三四萬塊錢。這片兒就是我通過新品種改良的三畝北方富士。山丁子倒接這種新技術的優點就在於不得腐爛病。別家種樹三年還是不開花的小樹,我的今年正是嫁接第三年,已經豐產,區別就是這麼大。」王忠志說。
王忠志家是圍場第一家也是圍場僅有的一家通過改良新品種增收致富的農戶。得益於圍場晝夜溫差大,加上經過了新品種改良,王忠志家的富士口感比山東富士還要甜脆。
「這3畝富士今年能達到10000多斤,已經都預定出去了,保證了50000元的收入。王忠志感慨地說,「這3畝富士的收入就相當於原來十五畝的總收入。」
作為有著30多年種果經驗的老果農,王忠志看到了技術改良對提高產值的巨大作用,準確把握住市場行情,打算將自己其他的土地全都種上雞心果。「沙果和金紅果一箱才20多塊錢,雞心果一小箱就能賣到130元。雞心果管理起來還省心,不用收果不用套袋,不用摘袋不用鋪防護膜,現代林果業就是要節省勞力才能掙錢。」王忠志說。
王忠志欣喜地等待豐收。
長城網記者 周文穎 攝
「鄉政府牽頭成立果品協會,各村、組成立種植、產銷專業合作社,形成『協會+合作社+農戶』的管理機制。截至目前,我鄉已擁有服務類專業合作社3個、銷售類專業合作社2個、註冊有「翠怡」品牌商標。2019年基地實現產值6500萬元,全鄉年收入3萬元以上的農戶達到200多戶。」四道溝鄉組宣委員李東偉介紹說。
隨著基地規模不斷擴大,當地餐飲服務、加工銷售等行業發展也得到了有效帶動。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外出務工人員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兩區同建
產業園扶貧精準有力
桃山小區是圍場城子鎮桃山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集中安置區。為實現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城子鎮同步規劃建設了玫瓏瓜大棚,強化園區產業支撐,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枝頭長勢良好的優質蘋果等待採摘。
長城網記者 周文穎 攝
戴雲剛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受益者,也是桃山村玫瓏瓜大棚的管理人員。據他介紹,玫瓏瓜產業園由村裡招商引資過來,2018年當地建好了大棚,2019年開始種植玫瓏瓜,銷往全國各地。海南的承包商負責提供現成的瓜苗,當地大棚只需在每年的五月份開始種植,八九月就可以採摘了。
「一棵秧上不管大小,只能長一個瓜。所以在玫瓏瓜生長的四個多月時間裡,打杈、掐花、對花、採摘等等一系列工作,就用到了好多附近的勞動力。這裡離家近,我在這幹活,每天能掙100多,加班的話,四個多月下來能拿到將近16000塊錢,是筆不小的收入了。」戴雲剛介紹道,「A級瓜賣98元兩個,B級瓜是188元每箱6個。刨去壞瓜,一個棚可以量產5000斤,收入47000元。今年整個園區的純收入就達到了130多萬元,毛收入170多萬元。」
今年採摘的最後一批玫瓏瓜已裝箱等待運輸。
長城網記者 周文穎 攝
據了解,玫瓏瓜產業園項目共流轉租賃桃山村土地121.8畝,建設96個玫瓏瓜種植大棚,冷棚面積合計98畝。冷棚租金按每畝1200元計算,年可收入11.76萬元,其中40%用於桃山村和十九號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60%用於扶持無勞動能力、無經濟收入的貧困戶,預計每戶扶持1600元,兩個村合計扶持貧困戶44戶。同時帶動60個貧困勞動力在生產期內長期務工,按每畝3000元工資計算,年可實現36.54萬元務工收入,實現就近務工脫貧增收。
生態產業,綠色發展。通過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圍場林業年產值已達到19.2億元,並先後成為河北省森林資源大縣、河北省造林大縣、河北省果品產業工作先進單位、華北地區用材林基地縣、全國生態示範區和全國重要生態功能區。
來源:長城新媒體
原標題:《【媒體聚焦】河北圍場:因地制宜精準扶貧 走出綠色發展致富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