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扶貧讓山區人民致富之路不再遙遠

2020-12-26 中國網

「我當時想,把路修好,對老鄉們來說太重要了……」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鐵路扶貧幹部和典型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上,雲桂公司貴南高鐵建設指揮部指揮長周軍偉向記者講述鐵路扶貧故事。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建設是致富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交通便捷了,外面的人才能進來,裡面的人才能出去,經濟才能發展,黨十八以來,中國鐵路在14個集中連片特困等老少邊貧地區累計完成鐵路基建投資3.3萬億元,佔鐵路基建投資的78%;投產新線3.6萬公裡,佔全國投產新線的83%。這些新投產的鐵路覆蓋了274個國家級貧困縣,其中100多個國家級貧困縣結束了不通鐵路的歷史。值得一提的是,在完善貧困地區鐵路網的同時,鐵路部門統籌推進的154個無軌站覆蓋約600個國家級貧困縣,不僅讓貧困地區融入了「高鐵經濟圈」,更打通群眾出行與物流運輸的「最後一公裡」。

發揮行業優勢,運輸扶貧破除「腸梗阻」、鋪就「致富路」。鐵路部門聚焦中西部等深度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創新貨運組織方式,加大國際貨運班列開行力度,加快鐵路專用線建設,不斷打通「腸梗阻」,為促進產業鏈順暢提供了強有力支撐。實踐充分證明,在貧困地區走向富裕的路上,一趟趟疾速前行的火車發揮著橋梁紐帶的作用,不僅將中心城市和偏遠山區連接在了一起,還讓山區群眾可以走出大山,共向致富。

鐵路創新幫扶方式,成為扶貧的源頭活水。近幾年來,鐵路部門持續向定點扶貧4縣區投入3.1億元、派駐扶貧幹部324人,特別是2018年以來投入2.4億元、增派扶貧幹部43人,他們教會了貧困戶科學種植養殖方法,指導幫助貧困戶走上產業持續發展的致富道路。既有產業扶貧,更有消費扶貧、建設扶貧。鐵路12306開設「扶貧推介」板塊、各大車站開設扶貧櫃和扶貧小賣部、2019年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累計完成鐵路基建投資4175.8億元……扶貧路上,鐵路部門不遺餘力,盡心盡力服務貧困百姓,讓我們感受到了鐵路作為大型國有企業的責任擔當。

「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百餘個國家級貧困縣開通鐵路,讓山區民眾的出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助百姓幸福。我們堅信,只要堅定決心不鬆勁,精神抖擻向前進,更加注重產業幫扶,更加注重志智雙扶,才能把山區人民一個不少、一戶不落帶入全面小康。

相關焦點

  • 扶貧「慢火車」 開通致富路
    7269次列車每天往返於懷化和塘豹之間,列車沿線穿行的區域大多是苗族和侗族聚集地,沿線群眾親切地稱這列火車為「流動致富銀行」。▲停靠在湖南省麻陽郭公坪站的7272次列車,當地果農菜農挑著擔子準備上車。這趟「慢火車」所經過的地區多為「老少邊窮」,經濟欠發達。為盤活沿途百姓致富渠道,鐵路部門開「綠燈」允許乘客攜帶大量鮮活貨物乘車。
  • 鐵路扶貧給貧困戶暖暖的幸福
    9月2日至6日,國鐵集團宣傳部、扶貧辦組織了「鐵路扶貧一線見聞」採訪活動走進了陝西勉縣。社會各界、特別是貧困地區的民眾從新聞報導中感受到鐵路部門打出建設扶貧、運輸扶貧、消費扶貧、產業扶貧的「組合拳」,在「精準扶貧」中助力貧困地區走上小康路。收官之年,一鼓作氣不放棄,決戰決勝攻堡壘。
  • 放飛「扶貧鴿」!他是廣西板蘭村的致富帶頭人……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在窮鄉僻壤的板蘭村搞產業扶貧,對於板蘭人民來說是第一次,致富帶頭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管理著養殖車間也是第一次,而天資聰慧、勤勞樸實的譚朝敏憑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帶領板蘭村28戶133人於2019年走上脫貧之路。
  • 助力山區教育,落實精準扶貧!
    助力山區教育,落實精準扶貧!20多年來,長城葡萄酒跟隨國家扶貧攻堅政策,在寧夏、山東大力發展葡萄種植產業,緊扣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堅持短能脫貧、長能致富的思路,把產業扶貧作為幫助貧困群眾實現脫貧的根本之舉,不斷完善扶貧產業鏈條。
  • 廣東重點建設的高速公路,投資156億元,粵西貧困山區增添致富路
    在廣東有著這樣一片貧困山區,那就是粵西貧困山區,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建設一條交通扶貧項目,這就是雲茂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全長有129.8km,總投資約有156億元,當通車之後展示在人們面前的是雙向四車道,行車的時速可以達到100km每小時,輻射到這些地區的人口超過了600萬,可以說是廣東省整個十三五期間最重點建設的扶貧高速公路。
  • 網絡扶貧擔使命 甘肅電信打通貧困群眾的「信息致富路」
    信息高速路開啟貧困戶好日子 2020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在這場舉國傾力的戰鬥中,甘肅省以其扶貧任務之重、攻堅難度之大,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除了高原、平川、沙漠、戈壁複雜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等因素造就的人文環境也讓甘肅脫貧攻堅的工作難度提升了一個等級,而「甘肅脫貧看臨夏」則是甘肅人的共識。
  • 【深入開展「三創四建」活動】電力高科技 助力山區人民新生活
    【深入開展「三創四建」活動】電力高科技 助力山區人民新生活 2020-12-20 19: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端公路拓開連片山區致富大門
    10年投入2400餘億元修路雲端公路拓開連片山區致富大門按《湖北省「十三五」交通扶貧規劃》,到今年,我省實現貧困地區所有縣(市)通高速公路,所有建制鄉鎮通二級及以上公路,所有建制村及20戶以上自然村通瀝青(水泥)路,村村通客車通保率達100%的目標任務。眼下,脫貧攻堅戰進入收官階段。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幸福生活的新起點。
  • 專業加持,自然資源部用「地質調查+」走出扶貧和民生保障「特色路」
    找水打井、特色農業、防災減災、地質旅遊、綠色礦業……這些看上去和脫貧似乎沒多大關聯的事情,卻是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特色扶貧之路。比如開展農業地質調查,圈定富硒土地資源,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找水打井,解決貧困地區群眾安全飲水難題;通過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預警技術指導,有效減輕人民生命財產損失。
  • 鋪就全面小康幸福路 建設現代化鐵路強國
    條條鐵路密織成國家經濟發展路、人民幸福出行路、文化交流傳播路。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發布《新時代交通強國鐵路先行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提出,到2035年,率先建成服務安全優質、保障堅強有力、實力國際領先的現代化鐵路強國。
  • 陝西勉縣:消費扶貧助力群眾脫貧致富
    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公司在勉縣的8個對口幫扶村和勉縣溫泉鎮,開辦了扶貧果蔬展銷「夜市」,茶葉、木耳、香菇、臘肉、果酒飲品等40餘種特色農產品齊齊亮相,吸引眾多居民紛紛前來諮詢選購。在廣場一角,由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勉縣縣政府共同開展的「消費扶貧直通車」活動,吸引了南來北往的人們駐足。金秋九月,是陝南漢中稻糧成熟、瓜果蔬菜豐收的好時節。當天,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公司在勉縣的8個對口幫扶村和勉縣溫泉鎮,開辦了扶貧果蔬展銷「夜市」,茶葉、木耳、香菇、臘肉、果酒飲品等40餘種特色農產品齊齊亮相,吸引眾多居民紛紛前來諮詢選購。
  • 洛陽這裡打響「鐵路小鎮」閃亮品牌,走上致富幸福之路!
    打響「鐵路小鎮」閃亮品牌,走上致富幸福路!冬日下的欒川伊河,清麗靜謐,宛如仙境。欒川新南村這的廣場上,停放著一列綠皮火車,這也成了十裡八村、家喻戶曉的「網紅」打卡地!更是深山裡一道格外靚麗的風景線,遠看仿佛即將鳴笛啟程,與這裡的山色、民宿交織在一起,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鐵路小鎮」畫卷。「鐵路小鎮」隨處可見的鐵路元素:車站站牌、列車、紅綠燈、枕木、石砟鋪就的山間小路。
  • 【政協委員風採】楊耀盈:山區「孺子牛」 致富「領頭羊」
    曹村鎮三合村距離縣城40多公裡,屬於山區腹地,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縣政協委員楊耀盈多年來紮根山區,用「孺子牛」的精神,帶領群眾闖出了一條鄉村振興致富路。
  • 地質測繪院「開學第一課」走進山區小學 扶貧點亮理想之燈
    東張小學位於章丘區文祖街道東張村偏遠山區,是一所袖珍小學,共有學生18名,教師8名,孩子大多為留守兒童,家庭貧困,老師則平均年齡53歲,每天需走28公裡山路給學生上課。對於地質測繪院的幫助,東張小學校長劉浩深表感謝:「地質測繪院多年來為章丘區提供了大量的地質服務工作,在礦山復綠、利奇馬災害治理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預防了地質災害,保護了山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 火車引路來 致富歡歌響——廣西鐵路助力脫貧攻堅紀實
    11月20日,三江侗族自治縣等8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脫貧摘帽,標誌著廣西54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三江侗族自治縣的脫貧,是鐵路運輸扶貧的典型代表。近五年來,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有限公司充分發揮優勢,統籌推進建設扶貧、運輸扶貧、定點扶貧,為沿線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力量。
  • 大同天鎮火車站發揮鐵路優勢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位於山西省大同市的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天鎮火車站按照「路地協同、全員參與、市場運作、精準帶貧」思路,圍繞天鎮縣脫貧攻堅總體部署,充分利用鐵路行業優勢,全方位拓展扶貧路徑,全力構建「鐵路+精準扶貧」生態鏈,幫助天鎮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 潮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潮州:發展特色農業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 2020年03月24日 16:35   來源:潮州日報
  • 「中國扶貧第一村」,華麗轉身!
    「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有關人士的關心幫扶下,赤溪村歷經十年『輸血』就地扶貧、十年『換血』搬遷扶貧、十年『造血』產業扶貧,徹底改變貧困面貌,實現華麗轉身!」《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王紹據的來信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了一封讀者來信——《窮山村希望實行特殊政策治窮致富》,反映福建省寧德地區福鼎縣磻溪鎮赤溪村的貧困狀況,並配發評論員文章《關懷貧困地區》。這場來自閩東山區的「蝴蝶振翅」,引起黨中央高度重視。
  • 陵水大裡致富模式:「旅遊+扶貧」 治標又治本
    大裡位於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北部山區,距陵水縣城35公裡,地處吊羅山懷抱中,有巍峨群山、高峽平湖、田園牧歌等美麗的山水景色。由於地處偏遠山區,道路不通且人均土地稀少,黎民百姓也常有吃不飽飯的時候;守著好山好水但窮了大半輩子的大裡村民,在陵水全域旅遊的發展中,迎來了機遇。近幾年,作為陵水首個「旅遊+扶貧」的示範點,該縣大力推進大裡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政府投入大筆資金提升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接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