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食品是全世界同行的美味,不管是裹上面糊炸出鱗片的雞翅膀,還是水煮冷凍過後直接下鍋的薯條薯片,或者是講究的天婦羅。油炸的食物外酥裡嫩,香氣撲鼻,可以勾起味蕾最原始的美味感受,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
.
而在上海的美食版圖中,「炸物」也是必不可少的經典。焦香四溢的油墩子、香甜軟糯的麻球、外酥裡嫩的炸豬排、早餐必備的油條,還有金黃的餈飯糕……想想是不是就「饞吐水嗒嗒滴」?
在下午的弄堂口,或者中小學的門口,可以經常看到一口被支起的小鐵鍋,老闆麻利地舀起一勺麵糊倒進一個橢圓形的鐵模具中,放入白白淨淨的蘿蔔絲和翠綠的蔥花,再在蘿蔔絲頂端鋪上一層麵糊,隨後面對滿鍋寬油毫不猶豫地將盛滿麵糊的鐵勺放了進去。鐵模具周圍很快就冒起了密集的油泡,不斷翻騰和破裂,麵糊很快被定型,成了一個金燦燦的脆殼。這時候,老闆會把鐵勺掛在鍋邊,開始處理另一勺麵糊。等到另一勺麵糊也下鍋,再拿起剛才的這隻輕輕一倒,就翻進了油鍋。撈出時,一隻香噴噴的油墩子就好了。
油墩子就是「蘿蔔絲餅」,是江浙滬地區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小吃,也是存在於上海人記憶中的溫暖味道。放學後來一隻,解饞又管飽,弄堂口的炸油墩子的阿婆永遠是那麼的和藹可親;有時候也會看到夫妻檔在路邊架著小鐵鍋,動作利索又細心。
「一放學,一幫男同學就擁過去了。大家搶著買。那麼老太來不及做,誰先買了,誰的先做好,大家就搶著吃,你咬一口,我要咬一口。等別的同學的做好了,大家再分著吃,一人吃一口。」已經長大成人,擁有自己的港式餐廳的潘東回憶起學生時代的油墩子,仍然念念不忘。
——上海紀實頻道
《上海故事——花樣點心(下)》
圓圓胖胖的麻球也是上海炸物中的代表,是上海人早餐桌上的常客。一般和油條、粢飯糕一起賣,對於晨起腹中空空的食客來說是快速填飽肚子,喚醒一天的開始的最佳早餐。
誰能想到這個蓬鬆柔軟的麻胖子,在還沒下鍋前是一個嬌小的圓麵團呢?
糯米粉、粘米粉、白糖和水按比例混合,夾上豆沙、芝麻之類的餡料包入其中,搓成像湯圓那樣的小圓球,滾上芝麻,下鍋油炸。
別看麻球的樣子貌不驚人,樸實無華,真的能把麻球炸好是需要功夫的。對油溫火候控制不到位、沒有及時翻轉麵團都有可能導致失敗。八成熱的油溫、讓麵團均勻受熱膨脹,是麻球成功的關鍵。出鍋的麻球口感香脆,內陷軟糯,入口一瞬間層次豐富又油香滿口。表皮芝麻散發出的焦香更是讓人舒服到骨子裡去了。
麻球最早起源於蘇浙皖地區,現在在廣東、四川等地也已很常見。四川飯店比較有名的超大炸煎堆,就是麻球的進階版啦。
作為麻球的黃金搭檔,油條和餈飯糕也是上海早餐炸物的一抹亮色。油條是上海人早飯的「四大金剛」,一口油條一口豆漿是早餐的絕佳組合,也是上海人心中的早飯C位一般的存在。
而餈飯糕和餈飯糰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是是長得完全不一樣的兩個東西。
餈飯糕外皮金黃酥脆,內裡卻雪白軟糯,咬下去滿口糯米香氣。只要咬開它酥脆的外衣,就能用舌尖感受到內裡柔軟、鹹鮮的滋味。
如果說前面三樣是非常有煙火氣的炸物代表,那麼炸豬排的來源就相當「洋氣」了。
1843年,上海開埠。通商和貿易讓上海逐漸變成了十裡洋場的都市,而西餐也在上海流行了起來。1897年,德大西餐社開業,主要製作德國菜品。和中國人一樣,德國人也是吃豬肉的行家,而德大西餐社推出了一款裹著麵包糠的炸豬排,命名為「維也納豬排」,一經面世廣受好評。此後這道菜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上海炸豬排。
上好的豬裡脊用刀背敲松,變成原來面積的兩倍大,浸入黃酒、鹽和胡椒粉醃製入味。隨後裹上蛋液、幹澱粉、麵包糠,如是重複兩次。
在鍋中倒入寬油,待油溫六成熱後將豬排下鍋炸至金黃撈出。和其他炸物不同的是,炸豬排是小火炸制,一次到位,無需復炸。
出鍋的豬排瀝乾油分放入潔白的盤中,用刀橫切成條,輔以辣醬油。一口下去,酥脆的外皮混著顆粒感十足的麵包糠,內部的裡脊肉鮮嫩多汁,有著椒鹽的香氣,但口味並不濃烈。碳水和脂肪蛋白的三倍快樂在口腔內蔓延,配上一口酸酸甜甜的羅宋湯,「哈色一」!
如果說上述炸物是老上海人的情結,那麼炸串就是80後90後小夥伴們的學生記憶。誰還沒經歷過放學後在校門口買炸串兒,或者去夜市擼炸串的童年呢?
劃了花刀的火腿腸、橙紅色的裡脊肉、魚豆腐、素雞、雞柳,香酥雞……一個個生串直接下鍋幹炸,濺起星星點點的油花。下鍋的一剎那,肉香就使勁兒地鑽進鼻子,一邊盯著四周防止被老師家長抓現行,一邊迫不及待地看兩眼鍋裡的串串,這種刺激的感覺也是很難忘了。
炸串出鍋以後,自己把硬幣放在攤頭的盒子裡,一般甜麵醬和辣椒就放在鐵盒子邊上,都是客戶憑個人口味自己刷醬撒辣椒。
和烤串不一樣,炸串直接炸,熟得更快,油香味更重,口感也更厚重一些。雖然總是被長輩說「不健康」,但是炸串的滋味,誰吃誰知道。被寬油浸潤洗滌過的食材才是「有靈魂」的,配上特製的甜麵醬,別提多香了,每家攤頭的甜麵醬味道都有點不一樣,有的是店家自己秘制的。有時候就為了那口特別的醬料,買上兩根裡脊肉解饞。
隨著城市發展和規劃,很多夜市和街邊小攤都漸漸消失在時代的洪流中,取而代之的是整潔的店面和統一的配方口味。那些在街頭巷尾曾經小而美的路邊攤就這樣銷聲匿跡。上海人熟悉的「彭浦第一炸」也以全新的姿態在這座城市存在著,陪伴著。
炸物看似簡單,但做得好吃卻很難。油脂香氣是味覺的享受,外焦裡嫩是口感的巔峰時刻,油炸帶來的是就是最簡單的快樂。對於大部分上海人來說,麻球、油墩子等炸物已經成為了「小辰光」的美味。這些美味,更多的成為了文化象徵,只有在美食節或者古鎮裡才能盡情品嘗。也許對於後來的年輕人來說它不夠精緻,不夠時尚,但對於很多上海人來說,它們是那個物質並不富裕的年代裡最溫馨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