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炸這種烹調方式,遠遠晚於煮和蒸,這主要是由於——古代人吃口油實在太不容易了!
但是,相比其他烹製手法,油炸能夠在短時間內,讓食物表面吸收大量熱而變得焦化酥脆,內部則因為相對水分損失少而口感軟嫩——外焦裡嫩,就是這麼回事。
好像在我們的記憶裡,萬物皆可油炸。只要裹上麵粉,就會化身金黃黃的炸貨,誘人的程度立馬蹭蹭蹭的往上漲。這段時間尤其懷念小時候,更懷念各種美味炸物,在這陰晴不定的天氣裡,太需要來點炸物促進多巴胺了。幾乎每個居民區的早點攤都有一口正在沸騰的油鍋,剛炸好的油條金黃蓬鬆,趁新鮮吃一口,酥脆噴香。空口吃油條的快樂是有限的,添一碗豆漿,無論甜鹹,二者一相逢,油香酥韌中立刻多了一抹溫潤的豆香,幸福指數瞬間翻倍!當油條被卷進蒸飯時,便又是不一樣的滋味了。帶著草本香氣的烏飯裹上油條肉鬆之後瞬間擁有靈魂,一口下去酥香滿溢。雞蛋餅裡加個油條的吃法在我們本地也很常見,扎紮實實一個餅吃下去中午都不會餓。鍋貼,焦酥在外,多汁於心。
傾斜一定的角度,不斷地旋轉鐵盤,時刻用小鏟調整好鍋貼的間隙。等待約6、7分鐘,掀開鍋蓋的一霎那,油鍋發出的滋滋聲,能讓人的口水流一地!
筋道的麵皮、新月狀的身材、酥軟的「腰」、焦脆的「臀」,豐盈卻不油膩的湯汁,缺一不可。
鍋貼和煎餃還有人傻傻分不清楚嗎?這兩者可是大大的不同,煎餃做完是煮熟之後下鍋煎。而鍋貼是萬萬不能煮的,要生胚下鍋,期間要不斷地加水和轉動鍋子,確保最大限度保持麵皮良好的口感。
一碗酸辣湯配上一份鍋貼也是不少老無錫人愛的陳年舊味。
捏著酸痛僵硬的脖子從寫字樓匆匆趕回家的工作黨,只要聽見那炸串在油鍋裡「滋啦滋啦」的響聲,便足以調動起全身的多巴胺。即便颳風下雨,也願意為著這麼口吃的多在路邊等上個一刻鐘。
無錫的老牌炸串店有很多,開在學校旁邊的各種炸串店是很多學生讀書時的美好回憶,好吃解饞又不貴。
記得你吃的第一口炸雞嗎?是爸爸給你帶回來裝在紙袋裡的老北京炸雞,還是和小夥伴們一起排隊買的美式原味雞,抑或是學校對面的「臺灣鹽酥雞排」?
美式炸雞,是完全不醃製的,它秉承了美國人簡單粗暴的優良傳統,直接裹糊炸,調料全在麵糊裡。
韓式炸雞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要炸兩次,第一次出鍋後靜置幾分鐘然後再下鍋,這樣可以確保表皮鬆脆;之後,常常會澆上各種醬汁。
裹著麵粉的雞腿雞翅放入翻滾的油裡,炸至金黃撈起 撒上孜然、辣椒粉,香味隔著幾條街就傳出來,這就是典型的的中式炸雞!
沒有無錫人能拒絕油炸。
這種經過高溫洗禮的食物,帶著熱量與油脂,融匯萬千食材,趟過盛夏的熱浪,最後落盡飢餓的胃裡,漫出一重重人間歡愉。當然,最後小編還是要叮囑一句,炸物帶來的滿足感雖妙,但一定要控制攝入,身體健康才是第一位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