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茶傳媒說茶ShowCha
「獅江婦女趁新茶,鬢影衣香笑語譁。齊向莊客分小票,春蔥纖剔凍雷茶。」 這正是清人程鴻益在《河口竹枝詞》中描繪出的一幅鉛山採茶時的歡樂圖景。
趁著夏日來到這裡,鉛山「茶的家園」雲生霧繞,茶意盎然。踏入其中,就好像是踏入了一個自帶空氣清新功能的天然空調裡,實在涼爽。
鉛山,建縣於南唐(公元953年),明清時期與上海的松江、江浙的蘇杭、安徽的蕪湖、江西的景德鎮並稱「江南五大手工業中心」,是優質茶葉種植生產的理想之地,已被相關部門劃入國家茶葉產業發展優勢區域。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早在數個世紀之前,中國的茶便帶著中國的文化遠銷海外,而讓中國茶走向世界的「使者」正是河紅茶。
這鉛山自古以來就是產茶的聖地,其制茶歷史悠久,早在宋代鉛山的周山茶、白水團茶、小龍鳳團茶等茶類就是貢品。明清兩代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武夷山脈兩坡十幾個縣的紅毛茶全部集中到鉛山縣河口鎮精加工。
河口鎮在歷史上曾與景德鎮、樟樹鎮、吳城鎮並稱為江西四大名鎮,目前河口鎮還保存著較完整的明清古街及大量贛派建築。
明清古街,層樓綿延,鱗次櫛比,古老而典雅;青石板路面上的道道車轍,記錄下當年小鎮的繁榮。鎮內小河蜿蜓迥轉,一座座青石橋橫跨兩岸,增添了小鎮的水鄉情調。
離開河口鎮——去到武夷山鎮的西坑村。在村裡品一杯老人手泡的河紅茶。
村裡的人會告訴你,在那個時候,鉛山出產的10多種極品茶暢銷全國,並率先出口歐洲。其所加工的「小種河紅茶」即是我國早期的紅茶,也是早期出口西方的中國茶,它成為英國王室傳統茶飲。
河紅茶製作師傅足跡也遍布全國的紅茶產區,在這裡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河紅茶市通四海,河幫茶師走天下」。
趁著傍晚太陽落山的時間,就可以出門尋找茶樹。只是,你可能找不到心心念念的茶園。原來,在西坑,茶樹都是見縫插針地生長在自然所造就的野生茶園——它們長在竹林旁,或是石頭縫間,滿眼看去似乎找不到茶樹,卻又無處不在。
這些茶樹看不出樹齡,或許真的只能從村裡老人的記憶裡,或是那包裹著茶樹的青苔中,翻找一點線索。
西坑村不大,看上去不過百戶人家而已,可這裡有山有水也有茶,確是個理想的休憩放鬆之所。
是時候離開——從西坑村再出發,去參觀一下鉛山桐木關。幾百年前,茶幫們從福建崇安縣(今武夷山市)出發,踏上翻越武夷山脈的閩贛古道,過關進入江西鉛山縣境內。
在這「萬裡茶道第一關」之後,就能去參觀龍嶺景區旅遊觀光茶廠,遊覽生態茶園了。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這裡,就有機會在現場觀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河紅茶純手工古法制茶手工技藝。跟著師傅們,大家都能有親自動手的機會。
制茶之術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學會,但是學習用茶葉製作香料,挑選合適的香囊,卻也足以讓人激動。將河紅茶的自然清香隨身帶走。來時的一身暑氣,盡可消除。
最後,等師傅們再泡上一杯曾貢在皇帝王室案頭的紅茶。試想,在炎炎夏日裡,品上這麼一杯「貢品紅茶」,是何等的享受啊!
撰文 / 欒雅婷責編 / 汪長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