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媒日前報導,高雄市投入巨資打造的捷運(簡稱高捷)通車兩年,虧損卻高達70多億(新臺幣,下同)。這條新聞震動臺灣社會之餘,甚至成為大高雄市長選戰話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北捷運(簡稱北捷)不僅營運順暢,還帶動周遭商圈人氣,成為臺北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砝碼。同為「直轄市」,高捷與北捷的營運狀況卻如此天差地別。兩者「一冷一熱」不僅受到當地民眾出行習慣的重要影響,還與捷運的管理建設及運營模式息息相關。
財政惡化高捷爆停運危機
臺「監察院」最近調查發現,高捷飽受載客量不足、財務虧損、資金短缺三大問題困擾。「監委」報告指出,高雄市府1999年招標時預測,到2010年日運量應達56萬人次。不過,今年上半年平均日運量只有12.4萬人次,這和預測運量的差距實在大到誇張地步。
另外,高捷公司財務更是嚴重虧損,至今年6月已累計虧61億元,已達實收資本額102億元的一半,預計年底虧損將超70億元。
高捷狀況不斷危機連連,甚至成為大高雄市長選戰的攻防議題。日前楊秋興陣營乘勢質疑陳菊團隊市長治理能力太差,要求陳菊「說清楚」。國民黨籍候選人黃昭順也親自體驗高捷,批評捷運質量差,車站沿線商圈沒落。雖然陳菊表示有信心保住高雄人打拼20多年才爭取到的「大建設」,但要堵住高捷如此大的漏洞,也沒那麼容易。
城市名片 北捷造就繁華之功
據一位大陸駐臺記者描述,在臺北採訪,出門前都要打聽目的地附近有沒有捷運站,「因為捷運是這裡最便捷且廉價的交通工具」。臺北捷運已成為大多數臺北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日搭乘人次更高達120多萬。
臺北捷運不僅帶動了沿線購物中心、影城、寫字樓、旅館等商業設施的繁榮,還在臺北市掀起了「捷運宅」潮流。根據臺灣信義房屋調查,五年前臺北市居民想買「捷運宅」的比例為63.8%,如今則直線攀升至80.4%,而其中又以退休「銀髮族」所佔比例最高。今年1至8月,臺灣所有捷運線中又以北捷板南線沿線的房價漲幅最多,達到2成,年底即將通車的北捷蘆洲支線沿線的 「捷運宅」則漲了1.5成居次。是否靠近捷運站成為臺北房產保值關鍵。
12年前,馬英九競選臺北市長時提出「翻轉軸線,再造西區」的建議。如今位於臺北市市民大道與華陰街間的臺北交九轉運站,從去年8月運營以來,匯集了捷運、客運、臺鐵、高鐵數種交通線路。不僅立刻改善了原本過於集中的東區交通,也因此帶動了臺北西區的繁榮。北捷與其他交通工具的「完美聯通」,更成為臺灣大眾交通系統運營的經典案例。
捷運不「捷」出行習慣「差很大」
同樣是捷運,為何在臺北是城市競爭力的代表,到了高雄就拖了後腿?「問題出在路網!」高雄市政府捷運局15日以此回應「監委」調查報告。捷運局長陳凱凌表示,依照臺北捷運經驗,路網加密正是提升運量的良方。副局長周德利也強調,以北捷一年加一條捷運線的經驗,營運第三年的路網長度40.1公裡,日運量16.6萬人次,跟目前高捷運量相當,但北捷營運到第五年路網長度62.6公裡,運量就達73.4萬人次。他表示,大高雄已有紅、橘線的初步路網,比其它縣市更值得 「中央」投資,增加後續捷運路網的興建。
據臺媒報導,早上十點半的高捷車廂依舊冷冷清清,其實就因不夠便利,市民寧願騎機車。相比北捷各線與公交車轉乘方便,並有票價優惠,因此市民搭乘意願高,自然不會虧損。其次,臺北停車困難,不少機車族只能舍開車改搭捷運;而高雄停車較臺北容易,機車自有率高,方便性優於捷運。此外也有評論指出,對臺北及高雄市民來說,同樣的薪水,有不一樣的消費水平,高雄市民薪水「相對較高」,薪水結餘多,更有能力買汽車,加上捷運路網沒形成,自然不會改搭捷運。
捷運不「捷」,高雄居民難以改變傳統的出行習慣。這些因素讓高捷「先天不良、後天失調」,不虧損恐怕也難。
多元化營運 高捷盼出頭天
北捷在人們眼中已不僅僅是交通渠道,甚至成為繁華世界的代表。據了解,2008年年底臺北南港捷運通車啟用,許多臺北的捷運迷前往搶坐第一班車,並把捷運站大樓拍了個夠。捷運站裡有完善的無障礙系統,包括導盲磚、專用驗票閘門、電梯及車廂內的輪椅專用區等。候車月臺還設有夜間婦女候車區,以保障夜歸婦女搭乘捷運列車的安全。不管等車的隊伍有多長,當車門要關時仍留在外面的人不會著急地硬擠進去,因為只要再等4分鐘,下一班列車就會準時到來。
此外,捷運站裡有便利店、時裝店、銀行提款機,還有供人小憩的星巴克咖啡店等,出口處有各種印刷精美的旅遊交通信息手冊和文化活動廣告供人免費索取,按圖索驥,你將會知道,在捷運站的地面出口外,有哪些美食店、大商場、旅遊景點、文化娛樂活動在等著你,這樣的捷運,確實是服務到家了。
儘管高雄市捷運局強調,高捷的興建營運採BOT方式(指私人資本參與建設,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投資方式),與北捷由政府自辦不同,財務制度也不一樣,不能粗暴地相提並論。若因此做出高捷財務虧損、營運有問題的結論,「這種比較方式對高捷非常不公平!」但難題擺在眼前,高雄捷運必須儘快找尋出路,除了完善路網之外,多元化營運模式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