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0-2歲半寶寶行走敏感期,學步車看似方便實則危害大
提到孩子行走敏感期,不得不講兒子小時候的故事。記得那個時候孩子剛剛八個月左右,因為在家裡幹個體診所,孩子沒有人照顧,比較省事的辦法就是為孩子準備個學步車,這不但能節約我的時間,孩子也能不那麼拘謹。無拘無束,只要在家裡面設定的範圍就可以自由活動。
我當時為這個想法感到驚喜,但這個決定至今都讓我後悔不已。
想起孩子的那段時光,心裡仍然心疼和愧疚。當時院子裡不是水泥地,是用哪種大大小小的碎磚塊堆排起來的地面,自然不太平整。且不說學步車,在孩子敏感期讓寶寶錯過了那個階段大大小小的自我鍛鍊機會。
學步車這個看似安全的小東西,幾乎家家都有,方便了很多家庭,也給孩子帶來了很多傷害。我們家孩子也不例外,一個人帶孩子幹診所實在忙不過來,學步車就成了孩子的玩伴。孩子看似很輕鬆,坐在學步車裡腳尖一滑就能跑到想去的地方。直到有一次我給病人拿藥聽到兒子撕心裂肺的哭聲,孩子滑倒在一片有石子的角落裡,整個人和車都倒了下去。當時只顧著抱孩子,檢查了孩子的身體,我這個粗心的媽沒有想到摘掉孩子的帽子查看,直到給孩子吃過奶,寶寶睡著,脫去孩子的帽子發現額頭上有個很深的傷口。那個傷口至今印在孩子腦門上,只要稍微皺一下眉頭特別明顯。對這件事我仍然感到愧疚。
最近看了一本《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讓我愛不釋手,作者從寶寶0歲開始探索,把 6歲以前孩子的各個敏感期分析的特別透徹。直到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上天塑造孩子從出生開始就要經歷各種不同的階段,通過各個敏感期學習不同的成長知識。這也是在孩子剛剛出生用哭表達意願,從咿咿呀呀學語到兩三歲就能陪我們聊天的深意。
養育孩子不就是見證他們的成長過程,欣賞並協助他們走過每一個階段的脫變嗎?
曾幾何時,我們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不讓抱著,非要執拗地下來自己走。父母累得腰酸背痛,孩子卻意猶未盡地專注於走路。他那麼的不厭其煩的一遍一遍走在坑坑窪窪的小路,一段那麼看似平常的一段路,他一遍一遍地練習,甚至還津津有味。
《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是一本深入解讀兒童敏感期的教育之術,作者李芷怡通過真實的案例破解孩子的行為秘密,解釋哪些孩子成長路上不可理喻行為背後的深意。她是蒙臺梭利高級教師指導,在美國,洛杉磯,西雅圖等地從事教師培訓工作,具有豐富的育兒知識及經驗,一直置身於嬰幼兒教育及研究工作。
「很多青春期問題不斷的孩子,很很大程度上因為敏感期內沒有得到相應的幫助,導致內在發育受阻,青春期以叛逆的形式表現出來。」
人之所以為稱為高級動物,不但可以直立行走,也能夠動腦思考。孩子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讓我明白了為什麼有段時間孩子特別喜歡把家裡的東西按照他們理解的順序去擺,家長門插手打亂,孩子們哭鬧不止,那是因為我們破壞了他們心理的秩序。
寶寶安全敏感期,很多家長不解,孩子明明睡得好好的,就是不能放手,屏住呼吸把他們放在床上沒有一分鐘就已經哭鬧不止,這是上輩子的仇人嗎?連個上廁所的時間都不給,實際上孩子在建立安全敏感期。寶寶通過認識父母身上的氣味來區分關係,只有經常照顧孩子的人才讓他們感覺到安全。這個時期寶寶以自我為中心,在他的心理什麼都是自己的,感覺失去掌控力就用哭表達焦慮。
敏感期對孩子來說是學習的最佳時期,只有遵循孩子生長發育規律,才能順應孩子身體的需求,獲得成長路上取之不盡的知識。
對行走敏感期一直懵懵懂懂,我想補上這一課,兒子在幼年時期我缺失的那部分養育知識。這篇文章主要根據李芷怡老師本書的觀點來闡述孩子在行走敏感期期間應該給予的支持和鼓勵,以及在養育的路上怎麼避免哪些坑。
欣賞陪伴孩子
作者例舉了女兒小時候學走路的故事,女兒艾米在剛剛會走的時候特別有勇氣。記得有一次帶女兒去走鵝卵石小路,孩子竟然被路邊一片的剛鋪水泥路給吸引,還沒有反應過來孩子已經一腳踏進去,然後跌倒在水泥裡,正當幹活的爺爺想要幫忙時,被作者媽媽制止。她耐心地觀察孩子,孩子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觀察思索著,他開始慢慢地用一條腿支起重力,嘗試著站起來。整個過程中孩子特別的專注,等到她從那片水泥路走出來時滿身沾滿水泥,臉上卻洋溢著知足的笑容,臉上寫滿了自信。
孩子並不是家長心目中的小淘氣,他們通過自身探索,發現行走的奧秘。他們不斷地汲取知識,家長這時候適當的放手,儘量不要去幹涉孩子的探索欲,求知慾。你會發現孩子對越來越自信,對周圍的事物特別感興趣。
路上的一隻螞蟻,坑坑窪窪的小路,我們以為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在孩子心裡都是驚喜。他在不斷地體驗著行走的樂趣,大腦在探索中不斷的刺激腦細胞,使得腦細胞更加成熟。
這不禁讓我回憶起兒子小時候,兒子特別聰明,不滿十一個月已經能邁開腿慢慢走,明明平坦的路不容易摔跤,他偏偏要走那個滿地疙瘩坑坑窪窪的小路。我曾那麼不耐煩地阻止,對於他的行為特別不理解,一次一次地把他從坑坑窪窪的路上抱起來。孩子只有在父母的阻止中哭鬧掙扎。
現在想想不懂育兒知識真可怕,父母用力量控制孩子探索,孩子只能用哭聲表示反抗。有什麼辦法,這方面知識缺乏。他在我一次一次不厭其煩的阻止中哭鬧,現在不哭了,也過了這些重要的敏感期。
作為家長,只有不斷的學習適應孩子的成長,我們才能更好的熟悉孩子的成長規律,不做他們成長的絆腳石,順應身體發展規律。
從爬行到直立,孩子經歷著從四隻腳走路到兩隻腳走路的過程,父母見證了孩子一天天的成長,孩子從行走中學習鍛鍊了身體的腿部肌肉,感知敏感期帶來的變化,從摸索中掌握和協調身體的平衡。
踮著腳走路
作者列舉了朋友孩子的例子,寶寶經過學步車漸漸學會了走路,可令他們疑惑的是孩子只會惦著腳尖走路,腳掌用不上力,這讓他們特別的苦惱。直到通過分析找到原因,他們才恍然大悟。這是孩子在學步車裡常有的行走模式,孩子用腳尖滑行,看著來去自如,不但沒有很好的感知敏感期身體的變化,也錯過了平衡身體及協調四肢的能力的敏感期。
《兒童敏感期成長指南》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第一次做父母難免莽莽撞撞,我們總希望通過最好的養育方式為孩子規避哪些育兒的坑。在眾多的方法中,站在那些過來人的肩旁上,藉助他們的經驗和力量,是避坑育兒的最佳方法。孩子的每個階段都很珍貴,父母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了解孩子成長規律,這本育兒書準父母們及爸爸媽媽們值得一讀。
單選|在育兒中你給孩子用過學步車嗎?你認為有危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