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義大利敢死隊為剪斷奧匈帝國鐵絲網,專門發明了鋼鐵防彈衣

2020-12-16 世界歷史那點事兒

1915年5月23日,義大利對奧匈帝國宣戰,在隨後兩年多的時間裡,雙方在伊松佐河沿岸爆發了一系列多達12次血腥的戰役。交戰雙方很快在前線陷入陣地戰。在奧匈帝國的陣地上,有一層層帶刺的鐵絲網保護著戰壕,義大利人很快意識到,這會給他們的進攻士兵帶來巨大的麻煩。

伊松佐河前線上戰壕密布。

1915年6月16日,義大利人組成了一支「敢死隊」——即所謂的「死亡連隊」,他們的艱巨任務是用鋼絲鉗切斷敵人的鐵絲網,在步兵大軍進攻之前佔領敵人的戰壕。

鐵絲網給義大利人的進攻帶來了巨大麻煩

可以想像,就像他們的名字所彰顯的那樣,這支「死亡連隊」在努力切斷那些令人生厭的鐵絲網的過程中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但也遭受了敵軍頑強的阻擊,並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許多人慘死在帶刺的鐵絲網上。這一切,只是為了他們的戰友們不再遭受同樣的命運。

為了給這支「死亡連隊」提供更多的保護,法裡納防彈衣被開發出來,以其創造者費魯喬·法裡納的名字命名。

身穿法裡納防彈衣的義大利軍人。

法裡納防彈衣由一個胸甲和兩個墊肩組成,每個墊肩由1.5毫米的鋼板製成,重達9公斤。一個4釐米厚的鋼盔也被開發出來,根據它的大小,重量在1.6-2.8公斤之間。裝甲測試顯示,該防彈衣能夠承受125米開外6.5毫米口徑的卡爾卡諾來復槍的攻擊。

法裡納防彈衣相配的頭盔。

與德國為狙擊手和機關槍等固定位置的士兵製造的防彈裝甲相反,法裡納防彈衣是為了讓部隊在前進和進攻中的防護而製造的。

法裡納防彈衣的護肩和胸甲。

雖然從理論上來看,法裡納防彈衣的表現已經足夠優秀,但實戰表明,這幅全身裝甲實際上減慢了「死亡連隊」的行進速度,而且雪上加霜的是,他們在敵軍的炮火面前依然不堪一擊。一旦這些敢死隊員進入到奧匈帝國的戰壕裡,法裡納防彈衣在抵抗敵軍的子彈攻擊方面,也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展示在博物館中的法裡納防彈衣。

到了1916年,義大利人解散了「死亡連隊」。他們和盟軍一起,在進攻前用大炮炸掉了帶刺的鐵絲網。法裡納防彈衣最終被分發給了阿迪提突擊部隊,但他們也很少在戰鬥中穿戴過。如今,這種防彈衣被展示在博物館裡,默默地向世人展示那段慘烈的歷史。(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

相關焦點

  • 一戰前的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並不是大灰狼欺負了小白兔
    講一下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恩怨情仇歷史上,有很多大灰狼欺負小白兔的故事。這就叫弱肉強食。而實際上,有些小白兔並非那麼柔弱可欺,甚至完全罪有應得。一戰是一場雪崩,大國矛盾是越堆越厚的雪花。而塞爾維亞這隻小白兔,就是喊崩雪山的罪魁禍首。
  • 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曾經的歐洲霸主,卻總是被新崛起強國打崩!
    單從名字就能看出,奧匈帝國包含奧地利和匈牙利,又被稱為雙元帝國。但大家也許不知道的是,奧匈帝國正式的稱呼應是「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皇室領地以及匈牙利聖史蒂芬王冠領地」,超級長。一戰時期的奧匈帝國有多強大?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弄明白奧匈帝國是怎麼形成的。
  • 一戰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
    人們把各種先進的武器作為屠殺自己的利器,並以此為榮。不過,說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兩大陣營,其中的同盟國陣營卻相當的有趣,它們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 說起來這三個國家當中有兩個極其倒黴的角色,一個是奧匈帝國,一個是保加利亞,這兩位兩次世界大戰都跟著德國站在了大傢伙兒的對立面,兩次都被打得一塌糊塗。一戰後,奧匈帝國到底分裂成了多少個國家?可能比你想像中還要多。 不過,其中的奧匈帝國其實也不是無名之輩,相反,它在歐洲歷史上是個「厲害角色」。首先,咱們還是稍微區分一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 曾經歐洲強國之一奧匈帝國為何解體,分裂出來的國家多到你想不到
    旁邊的巨無霸亞洲僅僅只有48個國家,兩者幾乎是持平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個僅僅存在52年的帝國,「奧匈帝國」解體。 1859年義大利獨立戰爭,讓奧地利失去了在義大利的所有非奧的歷史領土,1866年普奧戰爭讓奧地利被排除了德意志聯邦。國內也因為1848年俄羅斯帝國支持奧地利鎮壓匈牙利革命,很多地區出現了民族主義思想,造成了空前的叛亂。為了安撫國內第二民族匈牙利,1867年通過和貴族的談判折中建議,建立了奧匈帝國。
  • 奧匈帝國:曾與英法俄齊名的歐洲強國,為何51年內就分崩離析了?
    以至於在一戰中,許多少數民族士兵敵視德意志軍官,違抗軍令,掀起叛亂。這種頑疾深入奧匈帝國的骨髓中,使其內部矛盾叢生。而這個問題的根源就深埋在帝國歷史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九世紀,神聖羅馬帝國時期。1868年後,匈牙利獲得了自治權,奧匈帝國內部分化為由原屬奧地利人統治的內萊塔尼亞和由匈牙利貴族統治的外萊塔尼亞。基於這樣的組成,帝國境內也分化為兩個政治經濟區域。▲深色為奧地利主導的內萊塔尼亞,淺色為外萊塔尼亞奧地利主導的內萊塔尼亞地區佔全國人口57%,並佔據主要的經濟資源。
  • 一戰期間的義大利士兵、二戰中的墨索裡尼等
    (一戰時義大利山地兵。) (一戰時義大利的摩託化部隊。) 一戰中,義大利主要對戰奧匈帝國,雖然一戰中義大利軍隊不像在二戰中象是搞笑的,甚至拉德國人的後腿,但戰績同樣乏善可陳。義大利人勇武之氣,可能不被羅馬帝國使用光了。
  • 防彈衣的迭代史:從絲綢到高分子化學纖維
    實際上,兇手所用的左輪手槍威力相當小,如果總統當時身著齊格林的防彈衣,可能就會逃過一劫了。總統的意外遇刺讓齊格林獲得政府高層援助的希望就此破滅。隨後的十餘年時間,齊格林和他的合作夥伴不斷向西方世界的達官貴人推銷自己的產品,其中就包括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然而,命運的捉弄讓齊格林又一次遭遇了重大挫敗。
  • 一戰前後的義大利為何經常「左右橫跳」,背叛盟友
    很多人喜歡說二戰中的義大利拖了德國的後腿,是「豬隊友」,不過實際上這種說法已經被證明是不靠譜的,二戰的義大利雖然很菜,但是絕對稱不上豬隊友,更不是那種「一觸即潰」的菜鳥。不過一戰中的義大利,那可不是「豬隊友」能形容的了。準確來說,是徹頭徹尾的「二五仔」,開戰之前義大利是「三頭同盟」,開戰之後直接加入協約國對著昔日盟友猛捅。
  • 看看一戰前後,義大利幹的那些事,用什麼詞來形容比較合適呢?
    一直沒有統一的義大利國,即使是歷史上所謂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大部分的領土和義大利人還在奧匈的統治範圍。一直到1861年,才建立了義大利王國,並且還沒有全部統一,威尼斯還被奧匈帝國佔領著。而義大利也隨時都會背叛他們。首先是奧匈帝國吞併波赫,引起了義大利的強烈不滿,雖然實力不濟,但對巴爾幹西部也有野心,並不願意看到奧匈帝國在這一地區的擴張,雖然在名義上奧匈帝國還是它的盟友。
  • 義大利在一戰時背棄德國,為什麼二戰德國還要與其結盟
    #二戰德國#我們都知道,一戰時期,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組成了三國同盟。倫敦條約》並對奧匈帝國宣戰。而正是義大利的背叛導致一戰交戰雙方力量對比發生巨大變化,使得戰爭天平倒向了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最終德國戰敗,德國人民背負了巨額的戰爭賠款,為二戰埋下了禍根。時間來到二戰,德國還是與義大利籤訂了同盟條約,確定了同盟關係。這不禁讓人心生好奇,德國為什麼還願意和一戰時拋棄自己的義大利結盟呢?
  •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的時間,一戰結束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持續了四年的時間,一戰結束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7月,是由同盟國挑起的非正義性的戰爭。一戰雖然是1914年正式爆發的,但是同盟國集團和協約國集團卻是很早就成立的。1882年,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在維也納籤訂合約,同盟國就此成立。
  • 奧地利大公確診,原來奧匈帝國瓦解後,皇室還有後人
    作為曾經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退位後的歷程受到不少人的關注,奧匈帝國怎麼瓦解的,哈布斯堡家族退位後情況如何呢? 圖-奧匈帝國地形圖 一、一戰後奧匈帝國瓦解,哈布斯堡家族失去王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 最講武德義大利!設計畫風讓人啼笑皆非,還造步行坦克,腦洞太大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義大利本來是「三國同盟」之一,也就是說與德國、奧匈帝國是一個戰壕的。但是戰爭爆發後義大利卻選擇了中立,其實是待價而沽,看著德國和奧匈帝國在前面拼死拼活。1915年,準備已久的義大利終於參戰了,不過不是為了幫助自己的盟友,而是在後面捅他們一刀。
  • 這位波蘭老奶奶偶然發明了凱夫拉材料,從此防彈設備發生質的飛躍
    凱夫拉具有極佳的抗撕拉性能,其強度為同等質量鋼鐵的5倍,而密度僅為鋼鐵的五分之一左右(凱芙拉密度為每立方釐米1.44克;鋼鐵密度為每立方釐米7.859克)。鑑於此,它也被用於製造可以承受高衝擊的鼓面。當作為一種編織材料使用時,凱夫拉又可以作為水下系泊纜繩使用或用於其他水下作業。
  • 百年一戰,摧毀四大帝國,犧牲毫無榮譽,沙俄:我們唯一的過剩物資就...
    先說說戰爭的導火索,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本有活命機會,但他在遭遇炸彈襲擊後仍繼續在塞拉耶佛的敞篷車行程,結果成全了塞爾維亞殺手。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隨後,塞爾維亞的老大沙皇俄國向奧匈帝國宣戰,德國向沙俄、法國宣戰,英國向德國、奧匈帝國宣戰,大戰就這樣全面爆發了。
  • 巨人的隕落:強大的奧匈帝國在塞爾維亞的「滑鐵盧」之戰
    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奧匈帝國也就是現在的奧地利,那在當時可是世界列強之一,不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遠高於塞爾維亞,所以,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接下來的這場戰爭,就等於是關公打未成年人~實力懸殊。經歷了塞拉耶佛事件,奧匈帝國準備向塞爾維亞宣戰,奧匈帝國作為歐洲列強,它曾經是歐洲一個強大的帝國。雖然享國時間不長,但卻控制著東歐和南歐地區的一些小國被納入奧匈版圖。
  • 一戰和二戰兩次臨陣倒戈的國家,就怕豬一樣的隊友啊
    一戰期間,大約有6500萬人參加了戰爭,1000萬人死亡,無論是西方國家,還是美洲都出現了一定的經濟損失。二戰期間一共有7000萬人在戰火中犧牲,75個國家捲入了戰爭,可以說這兩次世界大戰都是非常恐怖的,它們給世界帶來的影響以及損失是無法估計的。 但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一個國家非常特別,因為它參加了兩次的世界大戰,卻又在期間臨陣倒戈,以至於讓其他國家對其投向了異樣的眼光,那就是義大利。
  • 刺殺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引發世界大戰的青年,結局怎麼樣?
    眾所周知,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正是這一次轟動世界的刺殺行動,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視察塞拉耶佛途中,被一位叫加夫裡若.普林西普的塞爾維亞熱血青年刺殺了,斐迪南大公的死,使得早就火藥味十足的歐洲大陸戰火四起,進而蔓延成一場世界大戰。
  • 照片中的一戰|法國兵為什麼頭頂「小鐵鍋」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日,一名塞爾維亞族青年暗殺了奧匈帝國皇位繼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婦,使得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