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歷史第25篇:遠古中國之漢武帝。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公元前87年在位)登基為帝時才十六歲,年輕而有大志,躍躍欲試。他決定採用董仲舒的建議,採用儒術治國,並進行變革。當時的太皇太后也就是漢文帝的竇皇后卻不同意,極力阻止。等到六年後竇太后薨,漢武帝終於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治理國家,於是罷黜先秦百家思想,獨尊孔子,從此儒學成為中國正統的政治思想。
漢武帝為了要實施中央集權,將漢景帝時晁錯的主張再拿來用,先後巧取豪奪數十個諸侯國。他有採納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使諸侯分割封地給子弟,諸侯的封地自然越封越小。同時漢武帝引入了刺史、太守官職,從監督諸侯到實際掌權,接管了諸侯的行政、司法大權。大漢帝國因而從郡國並行制度漸漸變成郡縣制度,成了真正的帝王專制,中央集權。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可以說前無古人,他一共使用了是一個年號,數目之多則可以說後無來者。可見他的喜於創新和善變,非同一般。漢武帝親政後不久,發生一件大事,大漢帝國與北方匈奴決裂,兩國從此捲入無休止的戰爭。說到此,就不得不先說說匈奴,咱們來回顧一下匈奴崛起的歷史。
還在秦朝時代,秦始皇命令蒙恬將先前各國的長城連接起來,長城外面就稱為「塞外」。匈奴的頭曼單于不是蒙恬的對手,只得率領族人向北遷徙。秦始皇死後,蒙恬被迫自殺,中國大亂,頭曼單于又遷回塞外。頭曼單于有個兒子叫冒(mo)頓(du),有勇有謀。頭曼給冒頓一萬騎兵。冒頓訓練騎兵騎射,紀律森嚴、忠心不貳,族人無不畏懼。
一天冒頓竟然命令他的騎兵射殺了他父親頭曼單于,自立為單于。冒頓單于擊滅東方的強敵東胡及西方的月氏,有併吞四鄰的其他遊牧部族。東胡有一部分殘餘部族向南遷徙到達遼河以西,長城以北的地區,稱為「烏桓」。另有一部分東胡餘部向東北遷移到達大興安嶺附近,稱為「鮮卑」。到了劉邦建立漢朝時,匈奴已經成為塞外唯一的強盛部族。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劉邦第一次與冒頓對陣,結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白登山被冒頓大軍圍困七天七夜。劉邦幸而脫險平安歸來,決定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和」是和平相處;「親」是結親,也就是派宗室公主下嫁匈奴單于,結為姻親。
漢文帝認為匈奴所居的塞外沙漠,地理環境和生活條件與中原相差太大,就算打敗匈奴,漢族人也不可能搬遷到塞外居住,所以不值得殊死拼命。文帝因而派使者攜帶書信給匈奴單于,再次表達和親之意。匈奴侵擾的目的原本就是為了糧食財貨,文帝命令以贈與和互市的辦法,儘量滿足,因此雙方免去兵連禍結。這一切,到了漢武帝發生了大轉變,下文將講述漢武帝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