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城之戰,劉邦和冒頓單于打成平手。】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叛漢朝,勾結匈奴冒頓單于,大舉進攻漢朝邊境,企圖攻佔太原。劉邦親率32萬大軍反擊匈奴,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大敗冒頓單于所率30萬騎兵,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在山西平城再次擊敗匈奴。劉邦派婁敬去往匈奴偵察,冒頓單于把精銳部隊隱藏起來,婁敬沒有識破冒頓單于「實則虛之」的計策,婁敬回來向劉邦如實匯報,儒家弟子婁敬滿腦子想的是「和親」,劉邦認為匈奴很虛弱,不知道冒頓單于隱瞞實力,於是產生了輕敵思想,劉邦親率兩萬多車騎追擊匈奴,導致劉邦和先頭部隊被冒頓單于包圍在白登城七天七夜。
白登城之圍,劉邦輕敵冒進被包圍,七天後冒頓單于主動撤圍,劉邦得以突出重圍和漢軍大部隊會合。司馬遷不懂軍事,記載這段歷史時,違背歷史真相,刻意記載說:陳平賄賂了單于閼氏,閼氏給單于吹枕邊風,單于就放跑了劉邦。冒頓單于是傻子嗎,把劉邦包圍在白登城,匈奴騎兵缺乏攻城器械,七天七夜打不下來,不得不撤圍退兵。如果匈奴能短時間打下白登城,冒頓單于怎麼會把這麼大一塊肥肉吐出來。
冒頓單于之所以撤圍白登山,根本原因有兩條,第一,劉邦被困白登城時,樊噲等人率領的30萬漢軍,在匈奴的外圍反包圍了匈奴,由於是山地作戰,匈奴騎兵並不佔優勢。匈奴短時間攻不下白登城,漢軍在外圍不停的攻打匈奴,冒頓單于的處境也很危險。第二,由王黃、趙利、曼丘臣等人率領十幾萬的匈奴援軍,被漢軍阻擊在燕山一帶,未能按照約定到達白登城地區。但是,漢朝的大批援軍在不斷地向白登山地區趕來。
冒頓單于內心也非常恐慌,暗中猜想王黃趙利曼丘臣等人,是不是在欺騙自己,自己的處境也非常不妙。白登城的包圍與反包圍作戰,如果,匈奴不能短時間攻破白登城,那麼匈奴就有可能被漢朝軍隊,裡應外合的給擊破戰敗,匈奴俘虜不了劉邦,自己有可能被劉邦俘虜。冒頓單于撤兵白登城,是基於當時包圍與反包圍的現實,漢軍和匈奴誰都有可能勝利,任何一方也都有可能失敗,繼續打下去勝負難於預料,體面的撤兵收場是最好的結局。白登城之戰,原則上是一場不分勝負的戰爭,表面上看劉邦被圍困顯得狼狽一些。
劉邦三年滅秦、四年滅項羽,尚且不能夠取勝匈奴冒頓單于,原因是秦末長時間的戰爭,嚴重的消耗了華夏的國力,漢朝初年,雖然有近百萬軍隊,但是漢朝的軍隊以步兵為主,車騎兵的數量連10萬都沒有。匈奴在冒頓單于時期,擊敗東胡大月氏統一了草原大漠,擁有「控弦之士三十萬」,精銳的匈奴騎兵30多萬,還有其他民族組成的軍隊十幾萬,冒頓單于擁有總兵力50多萬,而且絕大部分都是精銳騎兵,相對於以步兵為主的漢軍,明顯的具有優勢,劉邦以劣勢軍隊能和冒頓單于打成平手,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項羽連劉邦都打不過,最終戰敗身死,怎麼可能打敗匈奴呢?由於司馬遷為叛徒漢奸李陵脫罪,觸犯了漢朝的刑律,被漢武帝給閹割了,所以司馬遷極其痛恨漢武帝,在司馬遷撰寫後半部《太史公書》時,抹黑和漢武帝有關係的一切人物,尤其大肆抹黑漢高祖劉邦。司馬遷是一個失敗者,司馬遷在《太史公書》中,對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失敗者,大肆的杜撰吹捧。
由於司馬遷偽篡歷史,抹黑漢高祖劉邦,把劉邦抹黑成流氓無賴,在《太史公書》中,對劉邦打的勝仗寥寥數語,或者一筆帶過,甚至把劉邦打的勝仗,都描述為敗仗。司馬遷在《太史公書》中,極度吹捧拔高項羽,對項羽打的勝仗極大的誇張吹捧,對項羽打的敗仗很少描述,甚至描述為勝仗。由於司馬遷歪曲歷史事實,加上後世對項羽的跟風吹捧,人們對項羽有幾個誤區,第一,項羽總是以少勝多;第二,劉邦打不過項羽;第三,項羽就失敗了一次就自殺了。
【第一條】,項羽從來就沒有打過「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打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不是「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司馬遷使用春秋筆法,掩蓋了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真相。
鉅鹿之戰時,章邯王離秦軍40多萬,王離率15萬圍攻鉅鹿城,章邯率25萬秦軍為甬道輸送糧草,打擊截殺增援鉅鹿城的諸侯聯軍。被王離包圍在鉅鹿城的趙軍有五六萬,陳餘增援鉅鹿城的常山軍五六萬,張敖率領的援軍有1萬多,燕國、齊國增援兵力有十幾萬,項羽率領的楚軍有16萬(江東軍5萬、蒼頭軍10萬多),鉅鹿城裡城外的諸侯聯軍總兵力將近50萬。項羽16萬楚軍率先向章邯打援的秦軍發動攻擊,帶動了諸侯聯軍向秦軍發動總攻,圍殲了王離圍城的15萬秦軍。
彭城之戰時,劉邦的漢軍有20多萬,支持跟隨劉邦的諸侯王司馬欣、董翳、魏王豹、韓王信、常山王張耳、趙王歇、代王陳餘、齊王田廣共有軍隊30萬,劉邦諸侯聯軍總計56萬。劉邦合五路諸侯兵26萬進攻彭城,韓信會合趙王歇、代王陳餘、齊王田廣兵30萬在商丘。項羽楚軍有40多萬,支持項羽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燕王臧荼等有軍隊十幾萬,項羽集團的總兵力亦不下50萬。
劉邦進攻彭城,彭城10萬守軍不戰而逃,劉邦進入彭城高歌宴飲。項羽得知老巢彭城失守,在齊國和龍且分兵,自率20萬楚軍救援彭城,龍且率10萬楚軍守齊地,和齊國田廣、田橫和談。項羽沿途收集10萬彭城敗軍,共有楚軍30萬。項羽親率3萬騎兵精銳衝擊劉邦聯軍,司馬遷為了吹捧拔高項羽,只寫項羽3萬精兵,故意忽略項羽楚軍30萬,造成項羽以3萬楚軍擊敗劉邦56萬聯軍的錯覺。
【第二條】,楚漢戰爭近四年,項羽和劉邦打了七八場戰役,司馬遷對項羽勝利的兩場戰役彭城、滎陽之戰,大篇幅詳盡描述拔高吹捧。成皋戰役時,劉邦命令劉賈、盧綰率2萬兵攻佔17城,彭越2萬兵攻佔外黃,兩軍切斷了楚軍的糧草供應線,迫使項羽分兵去打彭越、盧綰、劉賈,楚軍十幾萬被劉邦殲滅,曹咎、司馬欣、董翳自殺。項羽在兩軍對峙的關鍵時刻,脫離成皋主戰場,把指揮權臨時交給大司馬曹咎,成皋戰役失敗的主要責任在項羽。
廣武戰役,打了八個月,劉邦是如何打敗項羽的,項羽到底是怎麼把滎陽、廣武丟失的,司馬遷根本就不交代。鴻溝協議後,劉邦追擊項羽,固陵之戰、陽夏之戰,項羽丟失固陵、陽夏,司馬遷故意把項羽的敗仗描寫成勝仗,劉邦龜縮在固陵、陽夏不出來,那麼,固陵陽夏是怎麼丟失的呢?陳留、彭城戰役,司馬遷也不交代,項羽稀裡糊塗就敗退到垓下,被劉邦漢軍給包圍了。
【第三條】,人們都誤以為項羽僅僅在垓下失敗了一次,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自殺了。其實,劉邦和項羽打了八場戰役,項羽只打勝了彭城、滎陽兩場戰役,成皋、廣武、固陵、陽夏、陳彭、垓下六場戰役項羽都失敗了了,把30多萬楚軍打光光,垓下突圍後在東城被漢軍斬殺。用八場戰役失敗六場的史實說話,項羽打仗真的不如劉邦,項羽連劉邦都打不過,劉邦和匈奴冒頓單于打成平手,項羽怎麼可能打的過匈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