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能打得過匈奴人嗎?

2020-12-18 王振二三事

【白登城之戰,劉邦和冒頓單于打成平手。】公元前201年,韓王信反叛漢朝,勾結匈奴冒頓單于,大舉進攻漢朝邊境,企圖攻佔太原。劉邦親率32萬大軍反擊匈奴,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大敗冒頓單于所率30萬騎兵,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在山西平城再次擊敗匈奴。劉邦派婁敬去往匈奴偵察,冒頓單于把精銳部隊隱藏起來,婁敬沒有識破冒頓單于「實則虛之」的計策,婁敬回來向劉邦如實匯報,儒家弟子婁敬滿腦子想的是「和親」,劉邦認為匈奴很虛弱,不知道冒頓單于隱瞞實力,於是產生了輕敵思想,劉邦親率兩萬多車騎追擊匈奴,導致劉邦和先頭部隊被冒頓單于包圍在白登城七天七夜。

白登城之圍,劉邦輕敵冒進被包圍,七天後冒頓單于主動撤圍,劉邦得以突出重圍和漢軍大部隊會合。司馬遷不懂軍事,記載這段歷史時,違背歷史真相,刻意記載說:陳平賄賂了單于閼氏,閼氏給單于吹枕邊風,單于就放跑了劉邦。冒頓單于是傻子嗎,把劉邦包圍在白登城,匈奴騎兵缺乏攻城器械,七天七夜打不下來,不得不撤圍退兵。如果匈奴能短時間打下白登城,冒頓單于怎麼會把這麼大一塊肥肉吐出來。

冒頓單于之所以撤圍白登山,根本原因有兩條,第一,劉邦被困白登城時,樊噲等人率領的30萬漢軍,在匈奴的外圍反包圍了匈奴,由於是山地作戰,匈奴騎兵並不佔優勢。匈奴短時間攻不下白登城,漢軍在外圍不停的攻打匈奴,冒頓單于的處境也很危險。第二,由王黃、趙利、曼丘臣等人率領十幾萬的匈奴援軍,被漢軍阻擊在燕山一帶,未能按照約定到達白登城地區。但是,漢朝的大批援軍在不斷地向白登山地區趕來。

冒頓單于內心也非常恐慌,暗中猜想王黃趙利曼丘臣等人,是不是在欺騙自己,自己的處境也非常不妙。白登城的包圍與反包圍作戰,如果,匈奴不能短時間攻破白登城,那麼匈奴就有可能被漢朝軍隊,裡應外合的給擊破戰敗,匈奴俘虜不了劉邦,自己有可能被劉邦俘虜。冒頓單于撤兵白登城,是基於當時包圍與反包圍的現實,漢軍和匈奴誰都有可能勝利,任何一方也都有可能失敗,繼續打下去勝負難於預料,體面的撤兵收場是最好的結局。白登城之戰,原則上是一場不分勝負的戰爭,表面上看劉邦被圍困顯得狼狽一些。

劉邦三年滅秦、四年滅項羽,尚且不能夠取勝匈奴冒頓單于,原因是秦末長時間的戰爭,嚴重的消耗了華夏的國力,漢朝初年,雖然有近百萬軍隊,但是漢朝的軍隊以步兵為主,車騎兵的數量連10萬都沒有。匈奴在冒頓單于時期,擊敗東胡大月氏統一了草原大漠,擁有「控弦之士三十萬」,精銳的匈奴騎兵30多萬,還有其他民族組成的軍隊十幾萬,冒頓單于擁有總兵力50多萬,而且絕大部分都是精銳騎兵,相對於以步兵為主的漢軍,明顯的具有優勢,劉邦以劣勢軍隊能和冒頓單于打成平手,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項羽連劉邦都打不過,最終戰敗身死,怎麼可能打敗匈奴呢?由於司馬遷為叛徒漢奸李陵脫罪,觸犯了漢朝的刑律,被漢武帝給閹割了,所以司馬遷極其痛恨漢武帝,在司馬遷撰寫後半部《太史公書》時,抹黑和漢武帝有關係的一切人物,尤其大肆抹黑漢高祖劉邦。司馬遷是一個失敗者,司馬遷在《太史公書》中,對項羽、韓信、李廣、李陵等失敗者,大肆的杜撰吹捧。

由於司馬遷偽篡歷史,抹黑漢高祖劉邦,把劉邦抹黑成流氓無賴,在《太史公書》中,對劉邦打的勝仗寥寥數語,或者一筆帶過,甚至把劉邦打的勝仗,都描述為敗仗。司馬遷在《太史公書》中,極度吹捧拔高項羽,對項羽打的勝仗極大的誇張吹捧,對項羽打的敗仗很少描述,甚至描述為勝仗。由於司馬遷歪曲歷史事實,加上後世對項羽的跟風吹捧,人們對項羽有幾個誤區,第一,項羽總是以少勝多;第二,劉邦打不過項羽;第三,項羽就失敗了一次就自殺了。

【第一條】,項羽從來就沒有打過「以少勝多」的戰役。項羽打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不是「以少勝多」的戰役,都是司馬遷使用春秋筆法,掩蓋了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真相。

鉅鹿之戰時,章邯王離秦軍40多萬,王離率15萬圍攻鉅鹿城,章邯率25萬秦軍為甬道輸送糧草,打擊截殺增援鉅鹿城的諸侯聯軍。被王離包圍在鉅鹿城的趙軍有五六萬,陳餘增援鉅鹿城的常山軍五六萬,張敖率領的援軍有1萬多,燕國、齊國增援兵力有十幾萬,項羽率領的楚軍有16萬(江東軍5萬、蒼頭軍10萬多),鉅鹿城裡城外的諸侯聯軍總兵力將近50萬。項羽16萬楚軍率先向章邯打援的秦軍發動攻擊,帶動了諸侯聯軍向秦軍發動總攻,圍殲了王離圍城的15萬秦軍。

彭城之戰時,劉邦的漢軍有20多萬,支持跟隨劉邦的諸侯王司馬欣、董翳、魏王豹、韓王信、常山王張耳、趙王歇、代王陳餘、齊王田廣共有軍隊30萬,劉邦諸侯聯軍總計56萬。劉邦合五路諸侯兵26萬進攻彭城,韓信會合趙王歇、代王陳餘、齊王田廣兵30萬在商丘。項羽楚軍有40多萬,支持項羽的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燕王臧荼等有軍隊十幾萬,項羽集團的總兵力亦不下50萬。

劉邦進攻彭城,彭城10萬守軍不戰而逃,劉邦進入彭城高歌宴飲。項羽得知老巢彭城失守,在齊國和龍且分兵,自率20萬楚軍救援彭城,龍且率10萬楚軍守齊地,和齊國田廣、田橫和談。項羽沿途收集10萬彭城敗軍,共有楚軍30萬。項羽親率3萬騎兵精銳衝擊劉邦聯軍,司馬遷為了吹捧拔高項羽,只寫項羽3萬精兵,故意忽略項羽楚軍30萬,造成項羽以3萬楚軍擊敗劉邦56萬聯軍的錯覺。

【第二條】,楚漢戰爭近四年,項羽和劉邦打了七八場戰役,司馬遷對項羽勝利的兩場戰役彭城、滎陽之戰,大篇幅詳盡描述拔高吹捧。成皋戰役時,劉邦命令劉賈、盧綰率2萬兵攻佔17城,彭越2萬兵攻佔外黃,兩軍切斷了楚軍的糧草供應線,迫使項羽分兵去打彭越、盧綰、劉賈,楚軍十幾萬被劉邦殲滅,曹咎、司馬欣、董翳自殺。項羽在兩軍對峙的關鍵時刻,脫離成皋主戰場,把指揮權臨時交給大司馬曹咎,成皋戰役失敗的主要責任在項羽。

廣武戰役,打了八個月,劉邦是如何打敗項羽的,項羽到底是怎麼把滎陽、廣武丟失的,司馬遷根本就不交代。鴻溝協議後,劉邦追擊項羽,固陵之戰、陽夏之戰,項羽丟失固陵、陽夏,司馬遷故意把項羽的敗仗描寫成勝仗,劉邦龜縮在固陵、陽夏不出來,那麼,固陵陽夏是怎麼丟失的呢?陳留、彭城戰役,司馬遷也不交代,項羽稀裡糊塗就敗退到垓下,被劉邦漢軍給包圍了。

【第三條】,人們都誤以為項羽僅僅在垓下失敗了一次,無顏見江東父老,在烏江邊自殺了。其實,劉邦和項羽打了八場戰役,項羽只打勝了彭城、滎陽兩場戰役,成皋、廣武、固陵、陽夏、陳彭、垓下六場戰役項羽都失敗了了,把30多萬楚軍打光光,垓下突圍後在東城被漢軍斬殺。用八場戰役失敗六場的史實說話,項羽打仗真的不如劉邦,項羽連劉邦都打不過,劉邦和匈奴冒頓單于打成平手,項羽怎麼可能打的過匈奴呢?

相關焦點

  • 韓王信投降匈奴,是劉邦逼得嗎?
    張良本來不姓張,是他與朋友們一起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時,秦國官吏追得急切,他才改名換姓,叫張良了。由此可見,韓王信與張良都有共同點,熱愛韓國,光復韓國。當然,韓王信出道比張良要晚得多。二,劉邦碰到張良時,人家張良的名聲已經傳遍天下了所以,張良有了這個名聲,天下還沒有人敢對他無禮。劉邦始終稱呼張良為子房,就說明了這個問題。
  • 歷史上的匈奴是現在什麼地方的人?過得如何?你可能永遠猜不到
    那麼當年中國歷史上的那批匈奴人到底去了哪個地方呢?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呢?今天就來詳細解讀下匈奴人的前世今生。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歷史上匈奴人這個群體。根據《史記》記載:「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獯鬻、燻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獫允、薰粥,居於北邊,隨草畜牧而轉移」。
  • 項羽始終壓著劉邦打,為什麼一次垓下之戰,項羽就要被迫自殺?
    然而項羽剛愎自用,對待十八路諸侯又極為不公,以至於在分封之後不久就立馬起兵反抗項羽,由此四年的楚漢之爭開啟了,在當時項羽是公認的天下第一,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楚漢之爭初期,但凡和項羽的對陣,劉邦是打一次輸一次,彭城之戰項羽更是創造了奇蹟,以3萬騎兵大敗劉邦56萬大軍。
  • 「白登之圍」匈奴單于冒頓為什麼放棄了圍殺劉邦呢?
    劉邦率軍北上阻擊匈奴和韓王信聯軍,現在銅輥大破韓王信的軍隊,隨後又在晉陽打敗匈奴聯軍。劉邦一輩子沒打過這麼順風的戰,就有點浪了,輕兵追擊匈奴至平城,在白登山被圍困。劉邦這一來,對冒頓來說,就是「瞌睡了,遞上來了枕頭」正合他意,在白登山設下埋伏,等劉邦上鉤。然後俘虜劉邦,進行要挾,獲得最大利益。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直到戰國的時期,中原人才正式稱呼他們為「匈奴」,意思是「被驅趕的人」。就是這群「被驅趕的人」,成為了中原王朝的噩夢。匈奴任擅長騎馬,行軍速度要遠遠大於用大腳板子走路的中原士兵。大草原上除了羊肉和羊奶,基本上沒啥能吃的,因此,匈奴人經常南下侵擾中原,搶點吃的,喝的,用的,甚至是女人。
  • 投降匈奴卻被殺的李廣利,臨死前詛咒匈奴,嚇得匈奴為其立祠祭祀
    有意思的是李廣利在被匈奴人殺死之前放出詛咒,竟然有一些"靈驗"的端倪,嚇得匈奴人趕緊為他立祠祭祀。李廣利兄妹李廣利和衛青一樣,也算是西漢外戚。李廣利的妹妹史稱李夫人,她雖然沒有成為皇后,但是卻一直受到漢武帝的寵幸。李夫人在去世的時候,向漢武帝請求蔭庇自己的兄弟,得到漢武帝的同意。
  • 困擾兩漢的匈奴是個怎樣的民族?今天匈奴人在哪?還有這個民族嗎
    匈奴作為一個民族,早已消亡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但是匈奴人其實並未消失,你或者你身邊的人,都有可能是匈奴人的後裔。 從此,匈奴人的後裔,從中亞一直綿延至土耳其、斯拉夫、匈牙利、希臘、義大利、法國。史學界認為,匈牙利馬扎爾人就是匈奴人的後裔,此外保加利亞沙皇和查理曼大帝,都是匈奴後裔。
  •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之貴霜帝國
    要說貴霜帝國,在本子上畫了好多個圈圈和路線圖才覺得能說明白,貴霜的演變好混亂,尤其是沒有太多的文字記載。但現在比較統一的認識是,貴霜帝國是由月氏而來。冒頓就製造了一種響箭,訓練他的部下騎馬射箭的本領,下令說:「凡是我的響箭所射的目標,如果誰不跟著我全力去射擊它,就斬首。」首先射獵鳥獸,有人不射響箭所射的目標,冒頓就把他殺了。不久,冒頓以響箭射擊自己的良馬,左右之人有不敢射擊的,冒頓立即殺了他們。過了些日子,冒頓又用響箭射擊自己的心愛的妻子,左右之人有感到恐懼的,不敢射擊,冒頓又把他們殺了。
  • 被東漢打殘了的北匈奴,一路西逃,最後到底去了哪裡?做了什麼?
    公元91年,大將軍竇憲打得北匈奴作鳥獸散,從那之後,漢朝就再也不知道北單于帶著殘兵跑到哪裡去了。而到了公元347年,在東歐東哥特邊境上突然出現一票匈奴人,成為東哥特人、西哥特人,甚至羅馬人的噩夢。大多數匈奴史研究者已經確認,這兩部分匈奴人的活動是同一歷史運動過程的首尾部分。但是,首、尾之間的部分,則是大片空白,尚未有效銜接。
  • 「匈奴未破,何以家為」:「匈奴」究竟是什麼民族,如今在哪裡?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漢朝霍去病將軍的豪言:「匈奴未破,何以家為?」 作為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傳奇民族的匈奴,一度統治著現在中國的大規模疆域。
  • 樊哲旺讀歷史 | 項羽是貴族嗎?(之一:誅殺諫議者)
    英國思想家培根的名言:「讀史使人聰明」,在中國流傳甚廣。但一個人是不是讀了很多歷史故事,就變得聰明了呢?其實對歷史的理解本身也會產生很多爭議。這幾年來,很多自媒體作者創作或轉發一類文章:認為中國現在的很多問題是貴族打不過沒有底線的流氓,地痞混混開始的,具體來說就是指貴族出身的項羽輸給了小地痞小流氓劉邦。這個觀點能成立嗎?
  • 吃過苦的人,才有的三個特徵,看似不起眼,實則是狠人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很多人渾渾噩噩過著自己的生活,對於苦難也是一樣,來了就接著,過去了也許就忘記了,過不去也就生扛著,因此雖然說苦難是成功者的磨礪,不過經受苦難的人那麼多,成功者卻是寥寥無幾的,因此對於「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話,很多人不以為然。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何關係?他們是同一民族,不同稱呼嗎?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何關係?他們是同一民族,不同稱呼嗎?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歷朝歷代當中,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朝的契丹等等,那麼這些遊牧民族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 為了打匈奴,漢武帝變身理財高手,用四大法寶掙錢,手段堪稱一絕
    看著錢堆在國庫裡發黴,漢武帝難受得抓心撓肺,正巧這時老鄰居匈奴又來犯邊,漢武帝一看興奮了,爺現在有的是錢,再也不慣著你了,又給你送公主又給你送珠寶的,這回我非得滅了你,讓你知道我的厲害。於是匈奴鬱悶了,我就是常規搶點東西而已,你咋還追著我非要我命呢?大家都不容易,坐下來好好談談不香嗎?
  • 李廣毒辣詭計帶100人打敗萬人匈奴,並斬首領,匈奴兵卻大聲叫好
    李廣毒辣詭計帶100人打敗萬人匈奴,並斬首領,匈奴兵卻高興吹口哨,大聲叫好,匈奴兵打了敗仗,為何會如此高興?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進軍蕭關,漢代需要更多人從軍以對抗匈奴,李廣登上了歷史舞臺。匈奴與漢朝的衝突越來越嚴重,有一次李廣帶100人去山中打獵,在路上遇到萬人匈奴騎兵,首領看到李廣帶著少數人,懷疑李廣在這裡是作為誘餌,便退到山上不敢妄動。匈奴有萬騎兵,李廣只有一百騎兵,軍營裡沒有人知道他去了哪裡,不可能去救他。
  • 項羽封英布九江王,劉邦沒有給予封王,為何英布卻叛楚投漢
    然而,漢使遊說英布,只是給了一個封王的空頭支票,劉邦能不能奪取天下還在兩可之間,尤其公元204年劉邦屢戰屢敗,項羽優勢還很大時,為何英布卻叛楚投漢?公元前204年,楚漢爭霸第三年,劉邦又一次攻打項羽失敗,失利後從梁地撤退來到虞縣,非常生氣的劉邦對身邊的人出口成髒:「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
  • 周通:我用一生致敬項羽
    由於出身不好,就很嚮往項羽那樣酣暢淋漓的生活,希望自己也能闖出一番事業。所以給自己取了個「小霸王」的綽號,好賴也學得幾路功夫。一來是個人愛好,二來是走江湖防身,二來是致敬項羽。畢竟項羽武力值有三四層樓那麼高,你不會個踢襠插眼啥的,咋好意思說自己是項羽鐵粉。
  • 劉邦與項羽|性格與命運的關係
    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裡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
  • 項羽的貴族氣是好還是壞?婦人之仁與匹夫之勇的矛盾
    對於西楚霸王項羽,最為後人耳熟能詳的是同時代的韓信的評價:婦人之仁,匹夫之勇。那麼這個被太史公特別寫入本紀記載的非帝王之人、被後世推崇寫詩詞歌頌的猛士真的只是這有勇無謀、頭腦簡單之人嗎?隨後的一場著名飯局,被很多人稱為仿佛「降智」一般,結合其季父項伯的反應行為,本人不太贊同這個說法。鴻門宴劉邦先入關後,派人把守函谷關。這哪裡抵擋得住項羽破關遂入的步伐。再加上曹無傷因畏懼而偷偷打小報告站隊項羽,然後項羽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 秦始皇重用的那些名將,在劉邦項羽滅秦時,為何沒有出手幫助秦國
    至於王翦的孫子,也就是王賁的兒子王離,是在秦朝末年出現過的。不過王離的下場就比較慘了,在巨鹿之戰中,王離和章邯一起,都被項羽擊敗,此後去向不明,有史料表明,這位大兄弟被項羽給宰了。二、蒙武、蒙恬父子,秦二世時期都已經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