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未破,何以家為」:「匈奴」究竟是什麼民族,如今在哪裡?

2020-12-18 騰訊網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漢朝霍去病將軍的豪言:「匈奴未破,何以家為?」

作為一個在中國歷史上如雷貫耳的傳奇民族的匈奴,一度統治著現在中國的大規模疆域。

現在說匈奴,主要認為他們主要生活在蒙古高原上,

早在秦朝,秦始皇就視雄踞北方的匈奴為心腹大患,不惜建立了長城以抵禦匈奴的侵擾,還派蒙恬率領大軍長期駐守邊關。

在漢代,匈奴發動了「白登之圍」這一重大軍事行動,把漢高祖劉邦打得只能獻金投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的一支,赫連勃勃氏族又在陝西建立了名震一時的胡夏帝國。

那麼,這樣一個曾經如此強大的遊牧民族,為何現在似乎銷聲匿跡了?他們還存在子孫後代嗎,又是怎樣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中的?

千年歷史的遊牧民

據史書《史記》所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司馬遷認為,匈奴其實是夏朝開創者,也就是大禹氏族的後代。

其實,不管司馬遷講得對不對,匈奴其實是一個歷史悠久,分支眾多的古老遊牧民族。匈奴與中國人的接觸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比較頻繁了。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西周末年,匈奴中的犬戎襲擊了周王室,西周從此過渡到東周。而犬戎還佔據著西周王朝原來的地盤,也就是鎬京,位於如今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

這時,一個傳奇的諸侯國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秦國的祖先因為給周王室養馬立了大功,所以得到了周天子的賞賜。又因為周天子想派人去構建抵禦犬戎的防線,於是就把秦國的祖先封在了陝西一帶。

此後,匈奴與中華民族多次爆發衝突,像漢朝初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度非常強大。

漢朝開國初年,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內耗嚴重,加上秦王朝對民力的大量徵用,經濟一直沒有得好好的發展。

而漢朝之前天下各方為爭取霸權而進行的戰爭,更加把漢族人打得千瘡百孔。所以漢朝成立之初特別脆弱。

作為遊牧民族的匈奴,掠奪資源,燒殺搶掠是他們生存的重要手段。他們時刻關注著這一切,不斷侵擾著漢朝。

而羸弱的漢王朝無力抵抗,只能向匈奴人屈膝求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漢室不斷地對匈奴進行和親。

這也是漢族和匈奴開始融合的開端。

開始衰落的匈奴

漢武帝時期,漢朝已經積攢了多年力量,具有了打擊匈奴的實力。在傳奇名將霍去病和衛青的指揮下,匈奴的主力被徹底打散掉,大漢王朝的心腹大患總算解決了。

至此,匈奴再也無法直接和中國抗衡,只能打打小規模戰爭。這其中,匈奴的一部分選擇了遠走西方,離開了自己千年來的老窩。

這其中就有一支到了歐洲。當時的歐洲由於陷入長時間的戰爭,輝煌一時的古希臘羅馬文明隕落了,大量的文化和科技的傳承都中斷了,這個時期的歐洲非常落後和脆弱。

公元432年,遷移到歐洲的匈奴人,也就是匈人部落完成了統一,阿提拉在436年奪取了政權,建立了匈奴人的帝國,阿提拉也成為了阿提拉大帝。

在匈奴人的領袖阿提拉大帝的率領下,匈奴人摧毀了歐洲很多國家,一度包圍了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君士坦丁堡,還攻打了當時統治法國地區的高盧人帝國。

歐洲人在阿提拉的鐵蹄下毫無還手之力,充滿畏懼地把他成為「上帝之鞭」。但是在阿提拉死後,他一手建立起來的龐大帝國迅速土崩瓦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現在有研究說,其實土耳其人就是當初來到歐洲的匈奴人的後代。匈奴人與歐洲的許多民族經過長時期的戰爭和衝突,也不斷進行交流,最終又融合為一體。

到了歐洲的匈奴人,就這樣「消失」在世人眼前。

而實際上留在亞洲北部的匈奴人,也不是憑空消失的。之前提到過,直到魏晉南北朝,匈奴人仍然活躍在中國的土地上。

中華民族之融合

漢末到三國時期,由於內部戰爭不斷,漢族人的實力被大大地削弱,這就給了北方的少數民族以發展壯大的機會。

到了晉朝,由於八王之亂的爆發,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晉朝開始支離破碎。統治者司馬氏之間爭權奪利,彼此之間打個不停。

於是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趁火打劫。這次由於遊牧民族對中國的巨大破壞,史稱「五胡亂華」。

而這其中就有匈奴。

匈奴人先後建立了劉淵的劉漢、劉淵的從子的前趙、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政權。這些政權都曾經顯赫一時,而後在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鬥爭中迅速毀滅。

在這個過程中,匈奴人與漢人、其他少族民族相互融合,到最後已經密不可分。隨著最後一個匈奴人建立的大政權——大夏的毀滅,匈奴人就漸漸消失在中國了。

其實剛才也提到了,匈奴人不是突然消失的,時至今日很多少數民族都不復存在。這是因為他們之間彼此通婚,甚至和漢人相互融合,也繼續延續下去。

而之所以不再出現匈奴這一稱呼,一是因為以匈奴種族為最高統治者的王朝已經沒有了。二則是因為完全純正的匈奴人,隨著戰爭的動亂被大量屠殺。

而這些人有相當的一部分選擇與其他民族相融合,因為其他民族比較強勢,所以後來也不再以匈奴這一特定的概念自居。

而最重要的其實還是中國這片土地的特殊性。事實上,從來就沒有什麼純正的漢族人。

中國疆域內的很多民族之間相互融合,而自漢代以為被稱為漢人的種族,也跟這些種族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到後來,你我之間其實已經不存在什麼區別。

這也是匈奴和很多古老民族在中國消失的重要原因。如今如果要追究匈奴人在哪裡,其實說不定很多中國漢族人就是匈奴的後代。

相關焦點

  • 古代的「匈奴」是如今的哪個民族?他們現在大都居住在什麼地方?
    霍去病與匈奴作戰時說的一句話:「匈奴未滅,何如家?何謂霍去病?漢武帝時期與匈奴作戰的英雄。透過霍去病的話,可以感覺到匈奴曾經是大漢王朝的隱患,令人十分頭痛。但是,在我國歷史上,匈奴除了令人頭痛之外,還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早在先秦時期,就有關於匈奴的傳說,他們是北方遊牧民族,一直困擾著中原王朝。
  •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兩個人的傳奇一生,鑄就了大漢軍魂
    亡者被追諡為「景桓侯」,並安葬於正在修建的武帝陵寢旁邊。這一切的一切,只為紀念少年英雄霍去病。談起歷史上的匈奴,我們總能想到漢武帝。昔日秦王朝為了抵禦匈奴,不得不修建了萬裡長城。而到了漢武帝時,情況大有轉折,他不僅要打匈奴,還要求匈奴臣服於大漢。漢武帝說到做到,他把匈奴打到了今日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畔,成功擊潰了囂張跋扈的匈奴帝國。
  • 力壓大漢幾十年,讓古代王朝頭疼的匈奴,如今是什麼民族?
    匈奴這個民族,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們能徵善戰,在漢朝發展至巔峰後,力壓大漢幾十年。比如,在漢文帝的時候,為了來個下馬威,冒頓單于派軍破關直逼長安,燒殺搶掠一個多月後揚長而去。事後還給漢文帝寫了封信,把漢文帝給氣得不輕,差點就想出兵北伐。可想了想,覺得可能打不過,就認了下來。
  • 封建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如今成了哪個民族?你一定想不到
    古代封建王朝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以來就是各朝各代最為頭疼的一個問題。從最早的周朝開始,就有犬戎破了西周的首都鎬京,周王朝被迫遷都。到了戰國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正式形成,這也是最早的匈奴。秦國時候,為了抵禦匈奴。
  • 匈奴未滅何以為家之貴霜帝國
    這樣一來秦國沒有了「背後捅刀的人」(請自行補腦普京大帝說土耳其)開始了稱霸戰國的時代。其實之前在秦穆公的時候,西戎的八個國家就都服從秦國。但百年後,這些國家就都變成了秦國的領土。之後始皇嬴政滅六國,連接長城抵禦匈奴,還修了直通大道(現在的秦直道),始皇派大將蒙恬帶領十萬大軍攻打匈奴,收復了黃河以南。匈奴此時就不敢侵犯秦,蒙恬在的十餘年,匈奴是備受欺壓的小國。
  • 曾經讓秦始皇都頭疼不已的匈奴,如今是哪個民族,後代在何方?
    曾經最讓秦始皇頭疼的就是「匈奴」,但如今我們卻很少聽到或者看到這個民族的存在,如今他們到底是什麼民族?後代又在哪兒呢?  匈奴最早期是來自於蒙古地區的遊牧民族,曾經一度因為他們的擅長騎射而讓歷朝歷代的皇帝感到害怕,最早期和匈奴之間有壓倒性勝利的人就是秦始皇。
  • 古代讓人頭痛的「匈奴」,是如今的哪個民族?你可能想不到
    現在55個少數民族當中並沒有匈奴族的存在,這個曾經叱吒中國幾百年,一度讓中原王朝很頭痛的「匈奴」民族,是屬於現在55個少數民族中的哪一個?我不說你可能想不到。
  • 困擾兩漢的匈奴是個怎樣的民族?今天匈奴人在哪?還有這個民族嗎
    漢宣帝時期,漢帝國經略西域,徹底斷絕了匈奴聯合西域夾擊漢境的局面。不久匈奴南北分裂,南匈奴投降西漢,而北匈奴在漢帝國和南匈奴的打擊下滅亡。 東漢時期,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二部。這也標誌著匈奴帝國,步入滅亡的倒計時。 漢和帝時期,漢軍在稽落山和金微山,兩次擊敗北匈奴,其殘部被迫西遷康居。
  • 令古人頭疼的匈奴人,到今天是哪個民族?哪個國家有匈奴後裔?
    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在今天已經不復存在了。匈奴人大約出現在公元前三世紀,屬於蒙古種族的一支。匈奴在發展過程中,與其他民族混雜生活。匈奴這個國家滅亡後,同化於其他民族,歷時久遠,其民族特徵也逐漸消失,現在已經很難再找出一個典型的匈奴人。
  • 古代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哪裡去了?
    目前,我國56個民族,可為什麼沒有匈奴族、鮮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等歷史上著名民族呢? 兩漢時期的昭君出塞,飛將軍李廣的故事就反映的是與匈奴關係的史實。秦漢時一部分西遷至歐洲,後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現代匈牙利的先民;一部分內遷,南北朝時建立過前趙、夏、北涼等政權,逐步與漢族及少數民族融合。所以,南北朝以後史冊不再有匈奴之名。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匈奴,這個曾經強大的中國北方霸主已經不復存在了,在歷史的長河中,他不斷的分裂,通婚,遷移,雜居,已經融合到世界的各個民族當中。目前在中國,真沒有哪個民族算是匈奴的後代。有人說蒙古,有人說滿族,其實都不是,蒙古的祖先是東胡,居住在大興安嶺附近,是和匈奴同時代的一支部落,滿族的祖先是肅慎,生活在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一代。
  • 威壓中原數百年,攪亂歐洲政局的的匈奴是何來歷?現在是什麼民族
    「匈奴」,是中國古代歷史繞不過去的話題,它伴隨著中國原始文明而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可深遠的影響,關於它的典故遺蹟隨處都是,如長城就是為防禦匈奴而建,再如蒙恬、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還有著名的的「昭君出塞」都與匈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奇怪的是,匈奴自南北朝之後,就再無聲息,這個民族真的從歷史上消失了嗎?
  • 匈奴是否還有後裔?專家:只要是這五姓之一,或許就是匈奴後代
    在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受到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侵擾,其中最令中原王朝頭疼的就是匈奴。關於匈奴一族的起源,司馬遷在《史記》中認為「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而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則認為匈奴其實就是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等部族,到周朝時改稱獫狁,春秋時稱戎、狄,戰國時稱胡,後世則統稱為匈奴。從商朝時期開始,每當匈奴一族強大到一定程度時,都會南下侵擾中原地區。比如與匈奴接壤的趙國,為了抵禦匈奴的侵擾,就修建了一條長達數千裡的長城,這也是中國最古老的長城。
  • 飢餐渴飲匈奴血,西漢和東漢都擊敗匈奴問題,為何不佔領匈奴故地
    東漢竇憲破北匈奴,此後北匈奴西遷到東無論是西漢和東漢都曾解決了匈奴外患的問題,但是為什麼對於匈奴人控制塞外沒有佔領呢?其實很好理解。首先我國古代漢民族的對外戰爭都是以防禦為目的,秦始皇擊匈奴,還是兩漢進攻匈奴,乃至是後來雖然對突厥的戰爭,漢民族的對外戰爭,顯然為了防止異族和胡人的侵略,而打擊他們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他們來搶劫我們。
  • 被中國打跑的匈奴人,最後都去了哪裡?歐洲有個民族跟他們很相似
    ——《匈奴歌》 說起匈奴,相信大家對它並不陌生。 這是一個隨牧而居的民族,一共經歷了十八任單于,直到公元前36年,才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每當季節更替、水源地發生改變時,匈奴人便遷徙到適宜居住的地方以維持生活。
  • 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古代民族今何在?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黃河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後為漢武帝所敗。公元前53年,南匈奴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北匈奴被西漢誅滅。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其中南匈奴被漢族同化,北匈奴大致是現在的匈牙利。初到歐洲時,北匈奴所向無敵,甚至打敗當時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鮮卑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是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
  • 令古人頭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個民族?
    匈奴並不是指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對整個中原以北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遊牧民族的統稱。匈奴後人的去向,大概分為四個方向:第一個朝西方遷移,並在歐洲開枝散葉,融入到歐洲各民族中;第二個遷徙進入中原,融入漢族當中;第三個在河西走廊,與羌族和羯族之類的少數民族融合;第四個融入鮮卑族,在鮮卑族漢化過程中,併入漢族。簡而言之,今天的很多漢人,都有匈奴人的血統。
  • 作為華夏民族的後裔,匈奴一族究竟是如何遷徙和變化的
    在我國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存在過許多的民族,而匈奴就是其中的一個。接下來,我們一同走近並了解匈奴。中國的疆域廣闊,幾乎沒有真正的大一統時期,多呈現出南北分治的格局。中國的中南部地區基本以漢族為主,建立並維繫著兩千多年的農耕文明,而中國的北部卻基本上以遊牧文明為主。
  • 匈奴的後裔今天在哪裡?陝北的匈奴人去哪了?
    稽胡正是黃帝的後裔,商周時被稱作鬼方、獫狁、獯鬻、薰育、葷粥等,這些名稱是中原民族在不同時期對稽胡的稱呼,或是稽胡的一支。 狄,又叫北狄,分很多種,主要有白狄、赤狄、長狄,生活在陝北的是白狄。神木發現的石峁遺址、清澗發現的李家崖遺址、佳縣發現的石摞摞山遺址,都是龍山晚期、商周時期陝北先民留下來的生活遺址。
  • 投降匈奴卻被殺的李廣利,臨死前詛咒匈奴,嚇得匈奴為其立祠祭祀
    有意思的是李廣利在被匈奴人殺死之前放出詛咒,竟然有一些"靈驗"的端倪,嚇得匈奴人趕緊為他立祠祭祀。李廣利兄妹李廣利和衛青一樣,也算是西漢外戚。李廣利的妹妹史稱李夫人,她雖然沒有成為皇后,但是卻一直受到漢武帝的寵幸。李夫人在去世的時候,向漢武帝請求蔭庇自己的兄弟,得到漢武帝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