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古代民族今何在?

2020-12-26 中式大美生活

我國各民族的遠祖先民,有的遠在舜禹時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時出現,而藏族的先民室韋是南北朝時才出現的。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2000多年。

各民族的直接族源,則多在唐宋期間,相隔不久。如蒙古族源自室韋,維吾爾族源於回紇,哈薩克族起源於突厥,藏族源於吐蕃,彝族源於烏蠻等等。

其中有些民族,形成以後,活動的地域範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如藏族、彝族、黎族、壯族、侗族等。

有的民族則變化較大,比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這些古代民族,有些地域範圍變了,有的乾脆消失了。我們具體了解一下。

匈奴

前3世紀,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黃河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

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後為漢武帝所敗。

公元前53年,南匈奴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北匈奴被西漢誅滅。

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

其中南匈奴被漢族同化,北匈奴大致是現在的匈牙利。

初到歐洲時,北匈奴所向無敵,甚至打敗當時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

鮮卑

繼匈奴之後,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遊牧民族,興起於大興安嶺。是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遊牧民族。

鮮卑起源於東胡族,秦漢之際,被匈奴打敗,分為兩部,形成烏桓族和鮮卑族,受匈奴奴役。

公元45年,鮮卑跟隨匈奴侵擾邊境,開始作為民族實體被中原王朝所知。

匈奴分裂後,鮮卑族逐漸擺脫匈奴控制,後佔據蒙古草原,同中央王朝時和時戰。

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亂不堪,建立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國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並在439年統一北方。

另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由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併。

到了隋唐時期,鮮卑作為民族實體和政權實體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漸消亡。

柔然

是公元4世紀後期至6世紀中葉,在蒙古草原上繼匈奴、鮮卑等之後崛起的部落制汗國。

柔然來源的說法,有東胡之裔、鮮卑一支、匈奴別種之說,皆有一定的合理因素。而就柔然統治者的世襲貴族而言,他們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來的一支。

東晉十六國後期、南北朝紛爭對峙時,柔然與北魏和南朝形成了長期的並立。

遷居內地後,通過雜居,通婚等,大多先融合於鮮卑,最終被同化於中原漢族之中。

河南洛陽、山西雁門、代郡等地閭氏、鬱久閭氏、茹茹氏、茹氏等一些姓氏,他們的先祖就是柔然人。

突厥

突厥是歷史上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的民族集團統稱。

540年,突厥這個詞開始在中國史冊出現。630年突厥可汗被俘,東突厥亡國。657年西突厥為唐所滅。

唐高宗682年,原東突厥叛國,建立後突厥。695年,後突厥投降並歸屬武周,武則天封其可汗為「歸國公」。

後來東突厥又叛國,直到745年被唐與回鶻聯軍攻滅,東突厥諸部或在戰爭中消亡,或融入回鶻,或融入唐朝。

唐朝滅西突厥以後,原西突厥汗國所屬突騎施、烏古斯、葛邏祿、欽察、卡拉吉、樣磨、處月等部落在中亞地區活躍。

如今的「突厥」並不是一個單一民族,而是語言屬於突厥語族的各個民族的統稱,遍布多個國家和地區。

有土耳其人、土庫曼人、哈薩克人、韃靼人(塔塔爾人)、雅庫特人、吉爾吉斯人(柯爾克孜人)、撒拉爾人(撒拉人)、亞塞拜然人、烏茲別克人、巴什基爾人、楚瓦什人、圖瓦人、阿爾泰人等。

契丹

古代遊牧民族,發源於中國東北地區。

唐初形成了統一的大賀氏聯盟,瓦解後,先後依附於後突厥、回紇。

唐末,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於916年稱帝,國號契丹。947年改國號為遼。

1125年,在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的進攻下,遼朝滅亡。

1132年,耶律大石稱帝,史稱「西遼」,成為當時中亞地區的強國,不到百年為蒙古所滅。

隨著遼國的滅亡,契丹人逐漸融入了其他各民族,還有少部分演變為今日的達斡爾族和雲南的本人。

女真

今稱滿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女真」一名最早見於唐初,基本形成民族形態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

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朝。

金朝滅遼、滅北宋,佔領中原地區後,遷徙到燕山一帶,以後定居在華北地區。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逐漸與漢族融合。

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改族名女真為滿州族。1644年,入主中原。

清政府被推翻,滿洲族改稱「滿族」,今天主要聚居於中國東北、華北一帶,散居全國。

| 圖自網絡,侵刪 |

相關焦點

  • 匈奴、契丹、柔然、突厥、女真、韃靼,到底是什麼意思?
    中國歷史從有記載開始到今天一共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在這五千多年之中中國共經歷了二十四個王朝的更替,中華民族內部也變成了56個民族,從民族融合的角度觀察中國歷史,那麼中國的數千年歷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在中國的歷史中,少數民族也建立過多個民族政權,特別是在中國北方就出現了許多強大的少數民族政權,但這些少數民族政權存在的時間卻不算太長,雖然這些少數民族都是遊牧民族但卻戰爭不斷,同一個地區政權頻繁更替。中國人對北方古代的少數民族記憶比較深刻,因為這些少數民族時常侵犯中原地區,可每次前來侵犯的民族卻不同,比如突厥、匈奴等等。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何關係?他們是同一民族,不同稱呼嗎?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何關係?他們是同一民族,不同稱呼嗎?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歷朝歷代當中,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脅,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朝的契丹等等,那麼這些遊牧民族之間有什麼聯繫嗎?
  • 古代匈奴、蒙古、回鶻和突厥四個民族的血緣關係如何?
    北亞草原各政權與聯盟的登場順序:1、匈奴。2、鮮卑。3、柔然。4、突厥。5、漠北回鶻、八部契丹。6、遼、九姓韃靼。7、金、蒙古高原諸部。8、蒙古。匈奴政權:提要:匈奴是東亞第一個馬背上的遊牧帝國(黃帝部族可能也是遊牧族群,但不一定是馬背部族)。匈奴被土耳其、蒙古追認為直系祖先。匈奴降服了東胡與大月氏及西域諸族。首領:冒頓單于及其後裔。種族:以東亞、北亞種族為主,兼有中亞種族。發源地:內蒙古陰山。
  •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傻傻分不清楚?今天讓你全部弄懂
    烏桓就是後來的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收服烏桓時郭嘉病逝的那個烏桓,而鮮卑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孝文帝出身的民族。這是後話,總之,東胡屬於森林遊牧民族,根據史學家分析是烏桓和鮮卑的鼻祖。而林胡和婁煩事實上是一個民族,也是草原遊牧民族,生活在鄂爾多斯高原,這個民族在漢朝時期,漢將衛青收復部分草原後就「不復為國了」,或融入匈奴,或融入漢族。
  • 探索中國歷史上最鮮為人知的柔然部族
    柔然汗國從我國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之間的糾葛就從未間斷,而地處北方的遊牧民族也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變遷,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匈奴、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部族。但有一個北方遊牧民族曾經縱橫漠北,但卻在後世鮮為人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歷史上名聲不顯的柔然部落。柔然部族活躍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其先祖為東胡,從4世紀中葉開始附屬於鮮卑拓跋部,是繼匈奴、鮮卑之後活動在中國大漠南北和西北廣大地區的遊牧民族。
  • 柔然:中國歷史上存在感最低的北方遊牧民族,是怎麼發展消亡的?
    中國古代,在以農耕為生中原華夏族眼中,北方的遼闊草原=不適合生存的苦寒之地,對於向這裡移民、開發,向來毫無興趣;因此,這些地區也就游離於高度發達中原文明之外,客觀上成了遊牧民族繁衍生息德溫床。與中原的頻繁朝代更迭一樣,北方草原也呈現後浪推前浪、新舊霸主不斷更替的狀態:在兩漢的打擊下,匈奴西遷、南融,鮮卑人成了這裡的新主人;而當鮮卑入主中原並逐漸漢化時,強勢崛起的柔然佔領了這一空白地帶;到了南北朝末期,柔然消亡,突厥崛起;其後則陸續是契丹、女真、蒙古在這裡唱主角。
  • 古代的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民族哪裡去了?
    目前,我國56個民族,可為什麼沒有匈奴族、鮮卑族、突厥族、契丹族、女真族等歷史上著名民族呢? 匈奴族是我國歷史上與中原民族在「和」「戰」關係方面呈現較早的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曾遊牧與蒙古高原一帶,戰國時趨於強大。秦始皇時曾派蒙恬北擊過匈奴,築長城。
  • 講突厥語族語言的幾個國家的人是一個民族嗎?有血緣關係嗎?
    突厥語是由關係密切的諸語言組成的語族,屬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族諸語言的顯著特點是結構一致,彼此相似,有元音協和現象,突厥語作為語言學術語使用,為阿爾泰語系一個語族的名稱,使用這個語族的諸民族被稱作突厥語族。
  • 突厥人的古代極簡史
    突厥,並非一個單一的種族概念,而是一個操突厥語的各個族群的統稱。這一點,與漢民族相似。突厥沒有消亡,突厥語民族至今仍是世界上一支有影響力的群體。主要分布在從中亞經高加索地區,到小亞細亞的六個國家:土耳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亞塞拜然。
  • 五代十國時期,西域霸主柔然是如何興起的?最後又是因何而亡的?
    柔然,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曾給這個民族起了一個十分屈辱的別稱—蠕蠕,太武帝認為柔然部落的人智力都很低下,所以嘲諷他們是不會思考的蟲子,故而下令北魏上下軍民改稱「柔然」為「蠕蠕」。關於這個民族的起源,現在尚未有定論,有東胡、鮮卑、匈奴、塞外雜胡諸說,如《魏書蠕蠕傳》說柔然是「東胡之苗裔」;《宋書索虜傳》說柔然是「匈奴別種」;《南齊書芮芮虜傳》說柔然是「塞外雜胡」。
  • 柔然汗國的興亡:曾稱霸亞歐草原,可就是打不過同族的北魏王朝
    提到曾經稱霸草原的民族,大家可能會想到匈奴、鮮卑族、突厥以及契丹、蒙古等,但是很少能夠想起柔然。在5世紀,柔然曾經統一了蒙古高原,並且徵服西域,成為了當時亞歐草原上最強大的勢力。柔然強盛,成為了北魏最大的對手之一,北朝著名的民歌——《木蘭辭》就是以北魏和柔然的戰爭而創作的。北魏和柔然都是鮮卑後裔,但是卻來回徵戰了幾十年。最終柔然在北魏的打擊下走向了衰亡。
  • 生不逢時的柔然:本以為自己是草原狼,在中原眼中卻淪為了蠕蟲
    柔然是主要活躍於南北朝時期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它的角色,跟漢代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差不多; 但相對於這兩位同行,柔然的存在感可就低得多。我相信,如果沒有《花木蘭》,估計絕大多數朋友都壓根沒聽說過柔然的大名。
  • 鼎盛時期的柔然,是一個怎樣強大的存在?
    據說,在鮮卑汗國時期(北魏的前身),有個拓跋部的奴隸,因為是個禿頭的髮型,被叫做禿子。姓氏什麼的就根本沒有。這個禿子之後立了戰功,帶著一百多個同樣身份的奴隸逃離拓跋部。結果,過了一代人之後,這個禿子的後代成事兒了,發展出了自己的部落。然後這個部落首領就要給自己取個姓氏。因為第一代首領叫禿子,在鮮卑語中是「木骨閭」。於是,這個小部落就叫做木骨閭,時間久了,叫成了鬱久閭氏。
  • 從匈奴到準噶爾,草原帝國曆時二千年的傳奇
    ,分別為鮮卑母匈奴父的鐵弗匈奴和鮮卑父匈奴母的禿髮鮮卑;鐵弗匈奴建立了赫連氏的胡夏帝國;後被拓跋鮮卑的北魏帝國攻滅。南匈奴投降漢王朝,南遷河東,後來建立了胡漢/前趙帝國;後被羯人的後趙帝國攻滅。匈奴支系盧水胡的沮渠蒙遜,篡奪了北涼王國,後被北魏帝國攻滅。其餘部遷高昌復國,後被柔然帝國攻滅。柔然人立當地大族闞氏為高昌王。高昌王國歷經闞氏、張氏、馬氏、胡氏,至麴氏時,被唐王朝所滅。
  • 匈奴與突厥的西遷,為何能看出中國古代的強大?
    在漢唐之時,中國北方興起了兩個強大的遊牧民族,他們是匈奴和突厥,不過在漢唐名將的連續打擊之下,匈奴和突厥都西遷到中亞一帶甚至更遠的歐洲地區,因此如今就有很多人認為,從這兩隻遊牧民族的西遷就可以看出古代中國的強大,筆者深有同感,下面試著分析一二。
  • 柔然後裔曾與法蘭克帝國爭雄?攪動歐亞的阿瓦爾人究竟是什麼人?
    而對古代世界史感興趣的朋友,對東羅馬帝國的千年歷史也肯定看過許多。但可能許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在公元6世紀下半葉,突厥和東羅馬之間曾經兵戎相見。而突厥和東羅馬之間衝突的根源,正是我們今天的主角——阿瓦爾人。
  • 淺析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區分
    按照中國的史書上,中國北方少數民族主要分為北狄、匈奴、東胡、東夷、突厥等北狄,西周、春秋時期,中國北方少數族群匈奴,戰國、西漢東漢時期生活在蒙古草原的遊牧部落聯盟。東胡,指的是匈奴東部的胡人,鮮卑、烏桓、契丹、室韋、蒙古,都屬於東胡。東夷,包括東北地區及朝鮮半島的高句麗、扶餘、挹婁、勿吉、沃沮、辰韓、馬韓、弁韓、穢人、貊人、倭人(日本)。《後漢書》《三國志》中有東夷傳,將以上部落族群歸為東夷。
  • 柔然:一個曾經稱霸蒙古草原一百餘年的帝國,如今都去哪兒了?
    稱霸草原柔然,一個並不熟悉,卻在史冊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王朝。不同於突厥、鮮卑等少數民族,柔然幾乎是名聲不顯。柔然第三代——社侖攻破敕勒眾部,佔據了水草豐富的鄂爾渾河、土拉河等地區,實力越發強盛。之後又攻破蒙古高原的匈奴餘部,此時蒙古草原和周圍諸多民族紛紛歸附。此時柔然勢力範圍所及:東起大興安嶺,南臨大漠,與北魏相峙,西逾阿爾泰山,佔有準噶爾盆地,與天山以南的焉耆接界,北至今貝加爾湖。
  • 威壓中原數百年,攪亂歐洲政局的的匈奴是何來歷?現在是什麼民族
    「匈奴」,是中國古代歷史繞不過去的話題,它伴隨著中國原始文明而生,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可深遠的影響,關於它的典故遺蹟隨處都是,如長城就是為防禦匈奴而建,再如蒙恬、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還有著名的的「昭君出塞」都與匈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奇怪的是,匈奴自南北朝之後,就再無聲息,這個民族真的從歷史上消失了嗎?
  • 柔然與北魏跨世紀的恩怨情仇,到底誰是草原狼,誰是待宰羊
    相信大家都讀過或者看過《花木蘭》的相關作品,要不是這不部作品,相信大家對於外族侵略中原,只熟悉突厥或者匈奴,但對柔然這個族群可能一知半解。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這個主要活躍在南北朝時期的北方草原遊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