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東漢讀書(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中華與草原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不只是一部關於漢民族內部自鬥更替的歷史,還是一部關於民族矛盾在戰爭與融合中演進的歷史。自西周犬戎開始,中華大地與草原民族的爭鬥便沒有中斷過。
春秋戰國時秦、趙、燕、齊都要對抗犬戎、山戎、東胡、林胡、婁煩,而到了漢朝,大漢軍隊在霍去病的帶領下「北驅匈奴,封狼居胥」,唐朝打敗突厥徵服草原、宋朝先後遭遇草原大敵契丹、女貞、蒙古,元朝蒙古人主宰中原、明朝推翻蒙古統治、然後明朝的統治又被女真族衍生出的滿族愛新覺羅氏給打敗,來到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朝代--清朝。
俗話說「鐵打的中國,流水的胡人」,資源匱乏、生存環境惡劣的草原不斷淘汰一批又一批的馬上民族,但是存活下來的民族也越來越強大,他們和天鬥、和自己人鬥、和中原人鬥,從來不曾落下任何一堂與中原人爭鬥的歷史課。但是,這些草原民族的祖先是哪裡來的呢?又該如何區分呢?且看下文。
草原各族由來與發展
上文提到,最早參與中華歷史的草原民族是犬戎,又稱獫狁(xian第三聲yu第三聲),也稱西戎,活動於今陝、甘一帶,獫、岐之間。在甘肅靜寧縣威戎(今靜寧威戎鎮)立都。犬戎族就是自稱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並以白犬為圖騰的西北最古老的遊牧民族,屬於西羌族,是炎黃族先祖的近親。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境內,佔領周都城宗周,殺死周幽王,周幽王寵妃褒姒被擄,象徵華夏最高權力和地位的「九鼎」寶器也被犬戎掠往草原,都城豐、鎬西北被犬戎佔領,強盛約三百年的西周覆滅。
西周亡後,晉、鄭、衛、秦等諸侯聯軍又將犬戎軍隊打敗,擁立宜臼為平王,遷都雒(落)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此後,犬戎一直是漢族最可怕的敵人。直到唐朝,中原民族還把一切西北遊牧民族統稱之為「犬戎」和「戎狄」。據《後漢書》記載,至漢朝,在原來犬戎活動範圍內曾出現一個人口眾多的西戎白狼國。白狼王則是犬戎的後人。
在戰國時期,開始有了東胡、林胡、婁煩。東胡因居匈奴(胡)以東而得名。春秋戰國以來,南鄰燕國,後為燕將秦開所破,遷於西遼河的上遊老哈河、西拉木倫河流域。燕築長城以防其侵襲。秦末,東胡強盛,其首領曾向匈奴要求名馬、閼氏和土地,後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烏桓就是後來的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收服烏桓時郭嘉病逝的那個烏桓,而鮮卑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孝文帝出身的民族。這是後話,總之,東胡屬於森林遊牧民族,根據史學家分析是烏桓和鮮卑的鼻祖。而林胡和婁煩事實上是一個民族,也是草原遊牧民族,生活在鄂爾多斯高原,這個民族在漢朝時期,漢將衛青收復部分草原後就「不復為國了」,或融入匈奴,或融入漢族。
到了漢朝,匈奴吸收了秦漢時期敗於中原之手的許多草原民族,變得十分強大。匈奴是古代蒙古高原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他們披髮左衽。公元前215年,匈奴被秦將蒙恬趕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
秦末漢初,匈奴強大起來,屢次進犯,對西漢政權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並控制西域,後為漢武帝所敗,退居漠北分裂為五部。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於姑衍,登臨翰海(今貝加爾湖)"。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領呼韓邪率眾投降西漢。公元前36年,西漢誅滅北匈奴郅支單于。在東漢時匈奴再次分裂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首領醢落尸逐鞮率眾投降光武帝劉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區。而北匈奴還是叛服不定,讓東漢下決心摧毀北匈奴。漢和帝劉肇永元元年即公元89年,竇憲大敗北匈奴,並迫其西遷,班固在燕然山(今蒙古杭愛山)南麓勒石,銘刻《封燕然山銘》紀功。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建立了前趙政權。匈奴與鮮卑的後代鐵弗人建立了胡夏政權。匈奴影響了當時的中國的歷史進程,《史記》《漢書》均有記載。近代西方歷史學家一般認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事實上是一些喜歡以馬徵戰與結盟的混合遊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團而非同種族群。
到了唐朝,草原大敵是突厥,但是,突厥和匈奴一樣,是一個民族集團而非民族。突厥集合了匈奴、鮮卑和柔然,異常龐大,與唐朝爭鬥數十年,最終被打敗,逃到了漠北草原。
上文提到,鮮卑是東胡的後裔,而鮮卑在唐朝作為突厥的一支被打敗後逃到漠北,之後鮮卑柔然部發展壯大,以願意成為「鑌鐵」的契丹作為民族名,建立了契丹族。在唐朝,受唐朝分封和庇護,不斷強大,在唐末五代十國時期崛起,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迭剌部的阿保機被推舉為契丹首領。
雄心壯志的阿保機,北擊室韋,東北討女真,西南徵服奚族,南掠河北、河東。在對中原的掠奪中,阿保機俘獲了許多的漢人,包括韓延徽、康默記、戶文進和韓知古等人。這些人在契丹的漢化進程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連續平定了三次「諸弟之亂」後,阿保機又殺死了反對他的七部首領,徹底一統契丹八部。916年,耶律阿保機在龍化州(今內蒙古昭盟八仙筒)以東的金鈴岡築壇即位,稱「大聖大明天皇帝」,立皇太子,定國號「契丹」,建元神冊。
契丹人建立的大遼比宋政權還早,在大遼建立了200多年後,女真族崛起,擊敗遼國主力並迅速建立金政權,並逐步消滅了遼政權,開始壓迫南宋和其他勢力,而百年之後,金政權又被蒙古族所滅。
根據《史記》記載,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奇源(貶稱乞顏)兩個氏族,他們被其他匈奴(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
《蒙古秘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瀾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包塔赤罕。這裡所說的包【巴】塔赤罕就是蒙古人的始遷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包侕帖赤狼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問題上,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人出自東胡一支。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總結
在東漢讀書看來,草原上的歷史是一部腥風血雨的歷史,資源匱乏、氣候變化無常下,草原上的遊牧民族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為了活下去,就只能彼此搶奪生存資源,民族和部落之間戰鬥不斷,優勝劣汰之下,草原民族不斷強大。
而每一次的草原統一,都意味著中原政權被侵略的開始,在統一之後,草原人已經不滿足在草原上爭奪稀少的資源了,南下中原才是宏圖霸業的開始,但是中原人的文化、教養、軍事指揮、器械、物資遠比草原豐厚強盛,草原對中原的侵略從宏觀上看十戰只有一二勝,所以這麼多的封建王朝只有元朝和清朝兩個草原人建立的朝代。
但是,草原民族的起源和發展跟東亞人、中亞人、高加索人等息息相關,至今仍是需要研究的課題。
【資料文獻:《史記》、《蒙古秘史》、《舊唐書》】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