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雜談胡侃,不繞圈子,直接說答案。匈奴並不是指一個單一的民族,而是對整個中原以北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遊牧民族的統稱。匈奴後人的去向,大概分為四個方向:第一個朝西方遷移,並在歐洲開枝散葉,融入到歐洲各民族中;第二個遷徙進入中原,融入漢族當中;第三個在河西走廊,與羌族和羯族之類的少數民族融合;第四個融入鮮卑族,在鮮卑族漢化過程中,併入漢族。簡而言之,今天的很多漢人,都有匈奴人的血統。
匈奴人的起源
對於匈奴人的起源,就連紀傳體大佬司馬遷都是引用匈奴人的說法: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也就是說他們是夏桀兒子淳維的後裔。匈奴人在我國歷史上比較活躍的時期是周朝到東漢。只不過在各個朝代叫法不一,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xūn yù),周朝時的獫狁(xiǎn yǔn),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稱的匈奴。
戰國時期天下大亂,各路諸侯連年徵伐,只剩下稍微強大一點的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其中秦、趙、燕三國與胡人相鄰。當時的北方匈奴部落逐漸壯大,兵力以騎兵為主,妥妥的精銳之師,每次匈奴騎兵南下,趙國總是首當其衝,趙國軍隊基本不是匈奴人對手,趙國名將李牧權衡時事利弊,對匈奴採取預防為主的策略,慢慢讓匈奴人覺得趙國軍隊好欺負,每次匈奴大軍到來,李牧總是率部下堅壁清野,匈奴人每次都是無功而返,趙國人畜幾乎沒有傷亡,後來李牧膽怯的行為傳到趙王耳朵裡,趙王一怒之下,撤了他的職。
李牧劇照
結果後來接替李牧位置的趙國將領每次都與匈奴硬剛,次次大敗而歸,損失慘重,此時趙王又才想起原來李牧手段高明,再次請他出山,李牧佯裝生病進行推脫,趙王心急之際多次懇請,李牧無奈,趙國是趙王的,也是天下百姓的,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他的推辭只不過是為了讓趙王依他一件事——要我上任可以,必須得按我的法子。趙王應允,李牧故伎重施。
李牧劇照
他暗中訓練軍隊,但匈奴大軍到來之時卻深藏堅堡,慢慢的,匈奴對這隻趙軍毫無戒心,士兵天天操練,但不得殺敵,早就憋了一肚子火了。見時機成熟,李牧讓百姓出城放羊,看見漫山遍野的牛羊,匈奴人大呼,這次大發了,隨後小股騎兵襲來,不費吹灰之力就抓了趙國許多牲畜,匈奴單于聞訊,調遣大軍南下,企圖直入趙國。見敵人上當,李牧指揮大軍從兩側包抄,趙軍把多日積累的怒火,全都撒在匈奴人身上,敵軍頓時大亂,這一戰,進犯的十萬匈奴騎兵全軍覆沒,導致匈奴十多年不敢犯邊。
在歷史上,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匈奴一直是一股比較強大威脅勢力,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還派過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徵討匈奴,最終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作為皇帝,劉邦也曾討伐過匈奴,在漢朝境內勝績滿滿,只是當時大漢剛建立,國力和軍力疲憊多時,出於國家戰略層面才採取和親政策。
匈奴的遷移史
到了漢武帝時期,匈奴則被打成了兩半,南匈奴向劉秀投降,到漢和帝時期,北匈奴向西遷移到達康居(今天的中亞地區)。建安7年,曹操分南匈奴為五部,設置都尉官,以漢人出任,至此,匈奴政權完全退出中原歷史舞臺。
被迫遷移到中亞(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塔等地)的北匈奴又在這些地方恢復元氣,從戰爭中磨礪出來的匈奴軍隊在中亞兩百多年後出現了一位軍事天才——阿拉提。
他帶著騎兵,以中亞為起點,一路向西,徵服巴爾幹半島,進入君士坦丁堡,攻佔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致使其滅國。從此匈奴人的後裔散布在土耳其、斯拉夫、匈牙利、希臘、義大利、法國的土地上。
進入中原的一支,則是劉邦與匈奴和親時期漢朝公主的後代劉淵在長安登基建立漢趙政權這一脈,那時候中國進入到五胡十六國的戰亂時期。
與羌聯姻的一支則是光武帝劉秀的一個兒子六世孫劉進伯攻打匈奴時兵敗被俘,後在匈奴娶妻生子,被尊為正皇帝的劉去卑就是劉進伯的孫子,赫連勃勃的五世祖。公元407年,赫連勃勃聯合羌人在涼州建立大夏政權,後被北魏所滅。
第四支則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匈奴人,慢慢融入到強盛的鮮卑部落,這兩個部落中姓氏以宇文和慕容為主。
現如今的大部分匈奴後人在後來的民族大融合中成了新的民族,像賀蘭、賀、賀、赫、金、伏、韓、公孫、姚、蓋、宇文、呼延、慕容,甚至李、陳、趙、王、徐這些大姓,都有匈奴人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