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南方曰蠻,雕題交趾、西方曰戎,被發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禮記·王制》。
在中國幾千年文明發展中,遊牧民族始終都威脅著古代王朝,從商、西周起,古人一直都在討伐外患,商王武丁平定鬼方,《易·既濟》: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
鬼方戰敗後,大多數人都加入了其餘的遊牧民族,西周時期,又出現了蠻夷狄戎,春秋戰國時期,趙國邊境有胡人、秦國有匈奴,漢代依舊以匈奴為主,隋唐有鮮卑、契丹族、女真族也慢慢崛起。
宋朝亡於外患,明朝是「天子守國民,君王死社稷」,提起明朝的外患,建立大清的女真一族常常被提起,其實除了女真,明朝還有一支名為瓦剌的敵人。
瓦剌自稱是衛拉特,在蒙元時期,瓦剌一直保持跟吉思汗部落聯姻,也是其附屬部落,蒙古部落稱他們為「蒙古和衛拉特」,元朝滅亡後,瓦剌也選擇了獨立,四處出徵,擴大自己的勢力。
明朝初年,瓦剌一直韃靼爭奪地盤,但他們卻忽略了大明,明成祖朱棣登基後,派兵北徵西部蒙古,同瓦剌打了一仗,結果可想而知,戰敗的瓦剌選擇俯首稱臣,朱棣也需要他們統轄邊關,就封他們首領馬哈木、太平、把禿孛羅為順寧王、賢義王、安樂王。
受封的三大部落,先後爭奪可汗之位,韃靼在常年徵戰中,逐漸走向衰微,瓦剌越來也強盛,他們覬覦中原之地,也開始南下,明成祖在世時,兵強馬壯,瓦剌也掀不起什麼風浪。
朱棣去世後,傳位給長子朱高熾,為宣德皇帝,雖然他多次隨朱棣出徵,但是在位這10年並沒有遏制瓦剌,這一時期,瓦剌部吞併韃靼部,脫歡又殺賢義、安樂兩王,統一了瓦剌各部。
脫歡死後,其子繼位,稱太師準王,瓦剌進入了強盛時期,至於明朝明英宗繼位了,他任用宦官,結果大明衰落,瓦剌也討伐大明,明英宗御駕親徵,結果被瓦剌俘虜。
一個皇帝被遊牧民族擄走,別說在大明歷史,在封建王朝歷史上都極為少見,瓦剌想將他當成人質,不曾想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新帝,明英宗也在瓦剌過得還算不錯,甚至跟瓦剌人成為了朋友。
重新跟明交好後,瓦剌內部的一些矛盾也出現了,脫脫不花雖然是可漢,但大權都在也先手裡,雙方都想除掉對方,一直明爭暗鬥,也先自立為元朝可汗,上書大明,希望能得到認可,但大明只認可他瓦剌可汗,也先在混亂當中被殺。
也先死後,瓦剌部落也分散了,各自發展,一部分前往了西方、一部分則向青海、甘州發展,還有一部分加入女真一族,原瓦剌領土也被先後被女真吞併,如今的瓦剌族分的很散,滿族人、蒙古人都有瓦剌血統。
還有一支瓦剌部後裔,你可能永遠都不會相信,17世紀30年代,瓦剌部跟準噶爾部起了一個衝突,他們根本不是對手,只能西遷,他們翻山越嶺抵達了俄羅斯西北部,建立了土爾扈特汗國。
上世紀沙皇俄國開疆擴土時,也將其吞併,女王葉卡特琳娜二世徵服他們後,成立了卡爾梅克管理處。如今屬於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
瓦剌沒有被大明所滅,反而見證了大明滅亡,而在幾千年當中,遊牧民族總能崛起,哪怕是清兵入關,也要愁外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