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人的面貌如何,是否真的醜陋,為什麼漢代和親只嫁不娶

2020-12-26 華叔歷史講堂

匈奴,一個已經消失了的民族。這個民族雖然消失了,但是這個民族對世界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而這個民族到底是什麼樣的,到現在仍然有很多的爭議,比如這個民族到底是什麼人種,是黃種人還是白種人,最後她們是怎麼消失的,到底融入了那些民族,他們的相貌到底是什麼樣的?

對於匈奴的相貌如何,東西方的歷史記載也是不同的。我國歷史上描寫匈奴大多用「小眼睛,大臉盤,小個子」這樣不是很好聽的詞彙描述他們,這也正常,中國人是看不起匈奴的,所以這麼寫他們。而西方人的描述一般都是「身體強壯,兩眼炯炯有神,頭大而圓,高顴骨,耳朵很大……」西方人被匈奴打敗過,所以這麼描寫。

其實,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對匈奴的相貌的描述,都感覺很醜,那麼匈奴人到底是美還是醜呢?其實,無論哪個民族,都會有美女的,當然肯定也有醜八怪的,這個真的不能因為人種或者民族而論的。而且,每一種文化的審美也是不一樣的,而且會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比如說眼鏡這個器官,我國古代就認為丹鳳眼比較好看,現在的審美則認為越大越好。那麼,既然匈奴有美女,那麼為什麼漢朝的皇帝不娶一個匈奴美女做老婆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沒有能力首先我們要知道和親政策的初衷是什麼,那就是為了和平,要不然就不能叫和親了。最開始的時候,匈奴還是非常的強大的,漢朝的軍隊根本不是匈奴人的對手。漢高祖劉邦就差點沒死在匈奴人的手下,於是才有了和親這個「套路」。和親「套路」的基本想法是,漢朝把公主嫁給匈奴了,匈奴就和漢朝就是親戚了,不是姐夫妹夫,就是女婿。這樣一來,匈奴就不好意思攻打漢朝了,漢朝就能夠一心一意的發展經濟了!既然技不如人,只有犧牲自己女人的份了,怎麼覬覦別人的女人呢?

二、真的不喜歡要知道古人傳統美女的是什麼樣子的,我國古代,除了唐朝以外,似乎都比較中意那些比較嬌小的女子。嬌小到什麼程度呢,嬌小到能在手掌上跳舞,對就是像趙飛燕那樣的。這大概就是漢朝的審美,畢竟趙飛燕是漢成帝寵幸的女人。而匈奴,作為一個由白種人和黃種人混合的民族(匈奴應該是多民族的合稱),想要挑選出「趙飛燕式」的女子來,恐怕非常的困難吧。而且,光一個「膚若凝脂」,就能難為死這些在草原上放牧的女人們吧!

三、來自內心的鄙視古代的中國,對於外族有不同的稱呼,無論是胡、夷、狄、戎,都是一種蔑稱。古代中國是看不上其他的少數民族的,所以,如果皇帝想要娶一個匈奴女人做老婆的話,可能先被大臣們的唾沫淹死了!

相關焦點

  • 漢朝與匈奴和親,為什麼寧願讓公主外嫁,卻不願娶匈奴女人?
    漢高祖劉邦在建立大漢王朝的時候,因為經過多次戰爭已經沒有太多的能力再維持戰爭了,而且匈奴也比較強大,因此為了讓匈奴不再侵擾漢朝邊境以及百姓能夠休養生息,所以漢高祖不得不選擇與匈奴聯姻,雖然獲得了短期的和平,無疑也助長了匈奴的氣焰,所以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一直沒有中斷,而兩國之間的和親也一直持續。
  • 百年嫁六位公主,西漢和親:打不贏的仗,化作和親公主的眼淚?
    她是在漢元帝時期,西漢和匈奴國力扭轉的形勢下,嫁給匈奴人,趕趟和倒貼的成分更低。她是匈奴人主動求娶的,意義不一樣。漢初立國百年,其基本思想就是把自家女兒嫁給敵人,通過聯姻把敵人變成親戚,再配上無數的糧食和財物,換取邊境的安寧。就效果來說,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是失敗的。
  • 直播回顧丨漢代和親公主:魯元、細君、解憂、王昭君......
    女子出嫁、公主和親,漢代和親之路的故事,5月21日晚,由4位優雅的書香女性娓娓道來。由西安出版社聯合曲江書城共同打造的文化講堂直播欄目,第三期以《和親之路——從長安出發》(漢上、漢下)為核心內容,特邀本書作者張豔茜、齊安瑾兩位老師,與編輯吳革、閱讀推廣人王婷一起,齊聚曲江書城的直播間,講述漢代和親之路、和親公主的故事
  • 匈奴女子很漂亮,為何漢朝皇帝不娶一個做老婆
    而這位風姿綽約的女子就不能是匈奴人嗎?所以可以想像得到,匈奴女人在妝扮方面之精緻、用心,絲毫不遜色於中原女子。而她們的美,更素有一種大自然的親切感。那麼,既然匈奴女人很漂亮,同匈奴和親,漢朝皇帝為什麼不願意娶匈奴老婆呢?一、這是一個邏輯錯誤,不是願不願意娶的問題,而是娶上娶不上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漢朝為什麼同匈奴和親。
  • 王昭君被迫和親,嫁父子二人命運太悲慘?不,其實是匈奴人救了她
    她的美貌吸引了許多人,然而,人們在同情昭君的同時,是否也設身處地為昭君想過,這也許是她最想要的呢?比在孤獨寒冷的深宮裡孤獨地老吧。大沙漠至少還能與外界聯繫,所以不必為自己的命運哀嘆,也許這就是她最好的結局吧。昭君天生麗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選入宮中後,憑姿色便可衣食無憂,為何還要遠走高飛?
  • 張騫被匈奴扣留後,曾娶胡女為妻。他的匈奴妻子結局如何?
    漢朝的多位使節和將領,在被匈奴扣留或俘獲後,都曾被匈奴強迫娶胡女為妻。我們熟知的在北海牧羊,留居匈奴十九年的漢使蘇武,就曾娶胡女為妻並生子。在蘇武返漢後,由於蘇武的兒子蘇元參與謀反被誅,漢宣帝體恤年老的蘇武,把蘇武在匈奴生下的兒子蘇通國接回來了漢朝。而漢將李陵在兵敗投降匈奴後,也曾娶匈奴公主為妻。
  • 「間諜女王」解憂公主:和親的苦難與輝煌
    [摘要]一般人印象中,和親公主的形象是悽慘而悲傷的。遠嫁到烏孫的解憂公主卻展開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故事,折射了漢代兒女堅韌高遠的人格品行。 漢武帝時期制定了聯合烏孫以左右夾擊匈奴的戰略,為此,除了加強對河西走廊地區的行政建設和兵力屯駐,還對烏孫展開了和親外交。這位名叫解憂的公主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接替已去世的前任公主,在公元前101年被嫁到烏孫。一般人印象中,和親公主的形象是悽慘而悲傷的,為了國家的需要被當作物品賞賜給蠻族首領;遠嫁的她們除了為蠻王生兒育女,只能心念美好故國,悲傷一生。這一形象有歷史的根據,卻遠不能反映歷史的真實。
  • 匈奴人到底去了哪裡,蒙古是匈奴的後裔嗎?
    歷史上,中原王朝多次與匈奴之間展開戰鬥,那次數多到我用手指頭加腳指頭都數不過來,我們就撿幾個主要的來說吧。比如,秦始皇曾經派蒙括大將軍北擊匈奴,雖然匈奴吃了敗仗,但是他們好像是打不死的小強一樣,經常死灰復燃。秦始皇一看,這經常打仗也不是辦法,於是就開始修長城,拒敵於國門之外。
  • 王昭君:她為何自薦和親?又如何維持和平西漢、匈奴和平六十年?
    王昭君:她為何自薦和親?又如何維持和平西漢、匈奴和平六十年?她的哀傷雁聽了也悲鳴,提起王昭君,想來大家都不會陌生,這個用柔弱的肩膀承起漢、匈六十年的和平的女子,自古以來便被無數文人墨客爭先稱讚,直至今天的影視劇中仍有她的倩影。歷經千載而不褪色。今天全齊在這裡要為大家介紹的便是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有著「落雁」」美名的王昭君。王昭君,又名王墻,乳名皓月。
  • 唐朝和親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發現,影響國與國關係嗎?
    和親派出的公主不是皇帝親生女兒,甚至跟皇帝沒有半點血緣關係,這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實際上,和親這種事,只涉及政治,無關血緣。雙方都有心照不宣的默契,只要彼此都承認,究竟是不是皇帝的女兒,一點都不重要。
  • 史上最悲慘的和親公主,遠嫁西域,一習俗讓人聽後全身發麻!
    但其中有一類公主卻十分悲慘,那就是和親的公主!由於國家需要,你就得上,沒得商量。而對於和親公主來說,生活環境巨大的改變,會讓她們痛苦萬分。但最重要的是道德倫理上的顛覆,更讓她們陷入絕望!所以,歷史上的和親公主壽命往往都不長,而在歷史長河中,要數漢朝的細君公主,命運最為悲慘。細君公主的父親是一位荒淫無道的諸侯王,名叫劉建,不僅濫殺無辜,強搶民女人格上又有些癲狂,整天美女作伴, 並酷愛折磨自己的妻妾。
  • 劉邦為何要跟匈奴和親,是怕了冒頓單于,還是另有什麼特殊圖謀?
    漢初,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將家人子封為公主,送到匈奴去,嫁給匈奴雄主冒頓單于為妻,這便是中原大一統王國和草原霸主之間的首次和親。為什麼劉邦要派家人子去匈奴和親呢?是劉邦害怕了冒頓單于嗎?還是另有特殊企圖嗎?
  • 古時候,最有豔福的匈奴部落首領,娶了美人王昭君做老婆!
    有因為他們身體強壯,性情彪悍被稱之「匈奴」。起初匈奴人只是在北方草原茂盛的北方四處放牧,居無定所,經常搬家,因為那個季節哪裡的草好他們就帶著牲畜到哪裡居住,每年往返遷徙,但是也不能越界,因為每個部落有自己的地盤。
  • 西漢初年和親政策之新論:「青史碑」亦或是「美人冢」?
    可以看出和親的直接目的就是穩定邊境局勢,暫時緩解匈奴的猛烈攻勢。然而,策略的選定真的正確而有效嗎? 1.首先:筆者以為,劉邦應對匈奴之策存在不足,這種策略失敗直接推動了和親政策的提出。他在任用人才時懷有疑心,欠缺周全考慮。
  • 漢高祖把和親當做了買賣,投入最少,受益最大
    他們那個時候並沒有考慮到被和親的這個女孩的命運,其實誰都不願意被送去和親的。這個咱們從漢唐時期送出去和親的那些女孩的身份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大多數並不是皇帝的女兒或者是親妹妹什麼的,全都是一些宮女假扮的。              如果說這個政策真的是非常好的話,那皇帝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女兒去和親呢?
  • 漢武帝的殘酷一面:對匈奴狠對子民也狠,一項酷制唐太宗也不敢學
    至於這句話為什麼會安排在漢武帝身上,可能還要追溯到漢武帝北擊匈奴的功績。昭君出塞雖然是美談,但跟匈奴和親在歷史上卻是屈辱性的舉措。而漢武帝是第一個不跟匈奴和親的帝王,提出要讓北方遊牧民族臣服於中原王朝。僅憑這一願景,就足以將之推上千古帝王的位置。
  • 漢代流行陪葬的「胡人舉燈」俑,為什麼後來在墓葬中就消失了?
    在文物界,曾經於一些漢代墓葬中出現了少量的胡人燈,後來神秘消失,實際上這背後有些歷史的原因。漢代,燈的發展已十分成熟,類型多樣,目前國內多數博物館中藏有的燈基本上都來自墓葬出土,有的是墓主人生前原本就用過的,也有一部分乾脆就是陪葬品,並沒有實用價值。
  • 揮戈誓飲匈奴血:西漢前期對匈奴戰史梳理
    樊噲說:「臣願得十萬眾,橫行匈奴。」季布說: 匈奴人的話不足為信,而且漢軍此時遠徵匈奴,不僅沒有武力優勢,而且反而容易因為後勤壓力而陷入巨大的被東臺市。季布給呂后解了圍。匈奴既如禽獸,何必與他計較呢?於是就讓張澤給冒頓寫了封回信,並只好與匈奴屈辱和親。漢朝派遣諸侯王翁主冒充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約為兄弟,並向匈奴贈送絮繒酒食等物以求邊境和平。匈奴雖接受和親及絮繒等物,但侵擾如故,邊境仍得不到安寧。
  • 古人為何說「寧窮死,別娶生妻」?「生妻」是什麼意思?
    民間流傳有俗語,下面例舉幾句如下:不種道邊地,不娶活人妻。種地不種河灘地,娶妻不娶活人妻。好男不娶活人妻,好女不嫁寡婆公。從這俗語可看出,其中的語言風格和採用的比興手法,均是舊時鄉土語言。因受「生妻」被曲解為「再後來(至今)更多的專指被老公(婆家)『休妻』的女子」,現在一些人依葫蘆畫瓢地按照這種說法。
  • 王昭君把帶去的珍貴禮物贈給匈奴同胞,受到了人民的歡迎和愛戴
    當時的王昭君要遠嫁匈奴的時候,可是那個時代西漢王朝和匈奴人之間的一件驚天大事。所以當王昭君挺身而出決定要遠嫁匈奴的時候,當時的漢元帝是非常重視這件事情的,但是面對王昭君這麼一位美人,漢元帝的心中也是多有不舍。但是為了不對匈奴單于失信,所以漢元帝只好忍痛割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