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中國的古代,和親政策是帶著屈辱的,但是那些欺世盜名的人,對這個政策還是非常的推崇的,因為他們覺得以一個人的能力來換取兩個國家的和平相處,這是最好的辦法。他們那個時候並沒有考慮到被和親的這個女孩的命運,其實誰都不願意被送去和親的。這個咱們從漢唐時期送出去和親的那些女孩的身份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們大多數並不是皇帝的女兒或者是親妹妹什麼的,全都是一些宮女假扮的。
如果說這個政策真的是非常好的話,那皇帝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女兒去和親呢?皇帝也不想把自己親生的女兒送去和親,說到底就是因為和親這個政策其實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那些被送去和親的女孩,她的一生過得都非常的悽慘,不只是文化和生活上的差異,還有一些地方的民俗是這些女孩沒有辦法接受的。他們有可能會先後嫁給爺爺,父親孫子,這三代人。有的時候她們見到自己的兒子,從輩分上來論的話,還要喊他兒子一聲叔叔。如果說不合親就能取得和平的生活的話,那沒有一個人願意採取這種方式。
漢武帝那個時候,他就從來沒有和親過,那是因為人家的實力比較強。那劉邦那個時候按理來說實力也是不錯的,那是什麼導致了他會選擇,和親這條路呢?因為劉邦一開始他也是不贊成和親的,畢竟他也是從戰場上走出來的皇帝,而且他以前也對匈奴發起過進攻。但是結局他差一點被匈奴人給殺掉,著名的白登之圍這場戰役,劉邦在裡面被困的餓的都要舔手指頭,要不是後來陳平使用計謀說服了單于的媳婦,那劉邦可能就會死在這場戰役中了。回去之後的劉邦就只能服軟了,打又打不過人家。
所以那個時候,劉邦就打算把自己的閨女嫁到匈奴去。其實劉邦這個人也是非常的偏心的,他對呂雉生下來的這兩個孩子非常的不喜歡,長公主也是呂雉閨女,那她肯定不同意劉邦的這個做法了。所以她就去找劉邦,又哭又鬧,最後沒有辦法劉邦才放棄了。就找了一個宗室裡的女兒,封為了公主,然後嫁給了匈奴的單于。這個也劉邦會落到這樣一個下場,那也完全是他自己造成。以前跟誰在他身邊,跟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那些兄弟們,像韓信那些人幾乎都是戰無不勝的存在。
但是後來劉邦為了能夠坐穩他皇帝的位置,把這些善於打仗的異性王爺全部都除掉了。還有一些僥倖逃脫保住性命的人,他們逃到了匈奴那邊去幫助匈奴帶兵攻打漢朝。這些跑到匈奴的將領們,對漢朝的軍隊,那可都是非常的了解的。但是劉邦對於匈奴的事情卻一點都不了解,所以在劉邦遇到匈奴的軍隊的時候,就只能束手無策了。其實那個時候每一場戰爭都是像做生意一樣的,划算是最重要的。在那些掌權者的眼裡,親情、屈辱,這樣摸不著看不到的東西都是假的,只有得到的利益才是最實在的。
劉邦覺得用一個女人來換取匈奴跟她漢朝的和平相處,是非常划算的一筆交易。至於這個被送去和親的女人和他的家人們是什麼樣的感受,那劉邦就不管了。其實除了和親這個方法以外,劉邦還是有其他的辦法的,比如說跟秦朝學習一下,建一個長城。但是如果說要建立長城的話,那需要花費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每天都要消耗很多的錢財,勞財勞力。如果說真的採取這個方法的話,那就要派十幾萬的大軍前去駐守,如果派去的兵力少的話,那對方也不會害怕。
那劉邦就覺得這個方法實在是太不划算了,用一個女人就可以代替幾十萬大軍,劉邦肯定是選擇後者的。還有一點就是因為劉邦和項羽他們是起義軍,而且那個時候的秦朝確實非常的實力強大,在經歷了十多年的抗戰之後,才建立了新的漢朝,所以那個時候的漢朝是非常弱的別看它跟一個完整的國家是一樣的,但其實國家的內部已經四分五裂了,並且那個時候漢朝的生產能力還沒有得到恢復,而北方又時常遭到強敵的攻打,所以這樣的情況下,劉邦除了妥協他沒有別的辦法了,畢竟漢朝剛剛建立還是需要生養興,休養生息,養兵蓄銳。
其實那個時候的匈奴也是非常的貧窮的,但是它跟漢朝完全是不一樣的,漢朝喜歡建房子,在固定的地方生活,匈奴是遊牧民族走到哪搶到哪,搶完就走了。就算那個時候劉邦打贏了匈奴又有什麼用呢?最多也只能是撈點兵器,什麼好處都得不到。後來漢武帝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那就是就算把自己所有的東西全都打完了,也要把尊嚴給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