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事情的解釋風格會決定你是樂觀還是悲觀
什麼是解釋風格?就是對一件事情為什麼會發生的習慣性解釋。這個解釋風格,也就是腦海中對一件事情的看法會直接導致樂觀或者悲觀的情緒。悲觀的來源是習得性無助,也就是從習慣性的失敗中獲得了一種絕望的認知,認為即便再怎麼努力,也不可能成功,從而導致消極的情緒。這樣消極的興趣思維方式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行為。
而解釋風格就是習得性無助的調節器,對一件事情樂觀的解釋,就可以阻止習得性無助的思維慣性,對同一件事悲觀的解釋,就會散播習得性無助。解釋風格也就是一種思維方式,如同你心中的一個天平,是朝著樂觀傾斜還是悲觀傾斜。它決定了你遇到挫折或是困難時會有多麼的無助抑或是多麼的鬥志昂揚。
一個女孩正在控制飲食減肥,但是有一天加班沒有經受住同事的誘惑,去吃了炸雞薯條。回到家後立刻變得後悔不已,對自己的行為感到特別沮喪,認為今天晚上的錯誤,導致了整個減肥計劃全部泡湯,前面所做的努力也都白費了。認為自己太軟弱了,經受不起大吃大喝的誘惑。最後得出自己是一個笨蛋的結論,也放棄了減肥的目標與計劃,然後把冰箱裡的巧克力蛋糕也吃了。
因為一個晚上的破例,否定了整個前期努力以及減肥計劃;覺得總經不起誘惑,認為自己任何事情都堅持不下來;認為是自己的軟弱和意志力不夠堅定導致整個計劃失控。這就是典型的悲觀性解釋,認為發生在周圍的壞事會永久地影響生活,從而將無助感無限延伸到未來。
其實樂觀者之所以能夠一直充滿希望,並不是他們的生活中沒有糟糕的事情,也不是生活要比其他人更加美好,甚至所遇到的挫折或是不如意還要比其他人多得多。只是因為樂觀者處理得更好,在遭受打擊後能夠快速地調整自己的狀態,經歷的多了,所以才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事情,當然也會做得越來越好。
樂觀是可以學會的
很多人認為學會樂觀,不就是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嗎?其實並不是,大家也應該早就發現,嘗試著對自己說很多肯定的話語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要學會的,是習得性樂觀,是一種「非消極」的思考方式。跟平時所說的積極肯定的話語不同,習得性樂觀的重點在於,讓人們在失敗的情境中,改變具有破壞性的想法,增強自身的控制力。
習得性無助是悲傷的來源,過度過多的悲傷會導致抑鬱症的發生。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發現了一種叫做「認知療法」的心理治療方法。要讓一個悲觀者看到自己的行為有效果,能夠帶來他所想要的東西。這樣的做法才能夠讓悲觀者創造出樂觀的解釋風格,糾正習得性無助的思維方式,這個技巧是能夠通過學習來獲得的,並且學會了就會一直伴隨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