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三殺朱祁鎮均出意外,英宗命不該絕,還是天意要亡朱祁鈺

2020-12-21 四季文史

文/四季文史

「靖康之恥」之後,中原大地上發生的「土木堡之變」,刷新了大明王朝開國以來的恥辱。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等人的煽動和與挾持下,準備第四次北伐,但朱祁鎮因情報系統失靈兵敗瓦剌被俘。

這次事變,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不但明英宗朱祁鎮被擄,而且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驍勇、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也近乎毀於一旦,財產損失不計其數,另外,鐵騎的肆虐踐踏,導致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京城大廈幾近傾頹,老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千鈞一髮之際,大明重臣于謙力排眾議,為了京城安危,在徵得太后的同意之後,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朱祁鎮尊為太上皇。

然而,朱祁鎮被俘期間,三次被也先誅殺都絕處逢生,這是驚天巧合,還是英宗命不該絕?筆者試從三個角度梳理朱祁鎮、朱祁鈺兄弟上演的歷史大逆轉,撥開歷史迷霧,重現朱祁鎮二次復闢的前前後後。

一、「三殺」英宗均出意外,朱祁鎮命不該絕

「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也先想利用英宗朱祁鎮作為人質而大撈一筆。可惜的是,大明于謙等人擁立新帝,對舊主朱祁鎮「全然不顧」,一時間朱祁鎮變成了燙手山芋,留之無用。於是也先就想殺了朱祁鎮。但我們知道,朱祁鎮最後不但沒有死,反而重回大明做了皇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得從也先「三殺」朱祁鎮說起。

自從朱祁鈺當了皇帝之後,本想借朱祁鎮大撈一把的也先徹底涼涼。既然沒有了利用價值,對於一個俘虜來說,殺他是分分鐘手起刀落的事情,何況朱祁鎮在瓦剌部落的時候,竟然跟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關係搞得非常好,二人稱兄道弟。也先很不爽,沒有撈到錢不說,居然還想把自己的弟弟給策反,也先心想必須殺了這個居心叵測的皇帝,以解心頭之恨。

瓦剌鐵蹄之下的「土木堡之變」,恥辱堪

一殺朱祁鎮:當也先抽出自己多年的佩刀時,這把刀卻意外斷了。多少次橫刀立馬,多少次塞外徵戰,也先自己都不能理解,為什麼在殺朱祁鎮的時候突然斷了,於是也先暫且放過朱祁鎮。

二殺朱祁鎮:也先為了除掉這個俘虜,在第一次沒有成功的情況下,他又想出了新的辦法。他把朱祁鎮捆綁個結實扔進水裡。不曾想,朱祁鎮卻奇蹟般地浮在水面上,英宗並沒有被淹死。

三殺朱祁鎮:既然白天殺他不得,那就選擇夜晚行事。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也先騎馬直奔關押朱祁鎮的地方而去。誰知又一次出現了意外。也先騎馬飛奔時,突然也先頭頂划過一道閃電,閃電不偏不倚正好擊中他的坐騎,馬被閃電劈死了。也先慌了,這差一點自己就給劈死了。

三次殺戮行動都莫名其妙地失敗了,也先心想,莫不是天意要留朱祁鎮?既然天命不可違,朱祁鎮肯定殺不得。既然殺不得又留不得,看來只能送回去。

朱祁鎮大難不死,在瓦剌絕處逢生

二、做個順水人情,送還英宗竟然成了一道難題

兩難之際,也先決定將英宗送還大明。對於這一步也先有自己的考慮。隨著大明實力和勢力的不斷壯大,與其交惡,不如主動示好,而且還能免遭明朝的剿殺。可是,令也先萬萬沒想到的是,當把英宗送到大明城樓門外的時候,明朝的大門卻沒有向這位昔日的皇帝敞開,也先覺得此事不妙。

話說朱祁鎮來到城門外,本以為朝廷上下會高調掛彩、夾道歡迎,誰知吃了個「閉門羹」。其實朱祁鎮不知道,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自己已經不再是明朝的皇帝,而是太上皇的存在了,城內廟堂之上坐著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弟弟朱祁鈺。

江山易主,同胞怒目。面對家門朱祁鎮卻難以邁入半步,他頓時覺得物是人非、人心薄涼。可即便如此,讓自己回來安度晚年,不至漂泊異族,為什麼也這麼難呢,朱祁鎮來不及細細思量,又被帶回了瓦剌。

明代宗朱祁鈺

三、英宗奇蹟復闢,兄弟命運上演大逆轉

《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也先欲求和,但景泰皇帝朱祁鈺不願意,最後和于謙商量,決定派楊善等人前往瓦剌談和。朱祁鈺本意不想接「太上皇」回朝,誰知楊善竟把朱祁鎮接了回來。然而,到手的江山豈能再有拱手送還之理,這一對同胞兄弟即將上演一場精彩對決。

自古以來,皇家子弟手足相殘已是歷史宮廷裡不變的政治法則,他們為了一統江山,不惜反目成仇,甚至血刃相見,什麼親情、友愛已經變成了水上的浮沫。

關於兄弟倆的見面,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一對奇葩兄弟見面時的假意寒暄

不管是見面寒暄還是冷眼相看,朱祁鎮北狩一年終於回家,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弟弟朱祁鈺怎麼會佔了自己的龍椅,更讓他寒心的是,自己雖然久違回國,不但沒有受到禮遇,反而被朱祁鈺深鎖南宮,而這一關就長達7年時間。

七年間,朱祁鈺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加派錦衣衛嚴加看管,就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更有甚者,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為了貼補家用而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代賣。朱祁鈺的手段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為避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朱祁鎮,他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朱祁鎮被軟禁南宮

然而歷史就是這麼地讓人玩味、百轉千回,猶如時下的電視劇情節似的,充滿了傳奇色彩和故事性。

朱祁鈺為了讓自己獨脈相承,他軟禁兄長,重用大臣于謙等人,甚至廢掉了皇太子朱見深,而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可惜的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朱見濟不久夭折,皇儲之位空置,景泰八年,朱祁鈺又重病不起,大明朝又一次陷入前途未卜的邊緣。

在舊臣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的密謀下,他們決定重新擁立朱祁鎮執掌大明。「奪門之變」讓明朝的政治生態又重新發生驚天逆轉。朱祁鈺拖著病體,自認大勢已去,而只能默默接受「南宮復闢」的事實。此後不久,在位短短8年的朱祁鈺病亡,被他一手提拔的王公大臣也無一倖免。

朱祁鎮「奪門之變」

時運有常,命運無常,不禁為朱祁鈺的「皇帝夢」感到唏噓。也許從朱祁鎮大難不死的那一刻起,利慾薰心的朱祁鈺已被釘在歷史的道德柱上,已註定了其悲慘的結局,不是嗎?

結語:常言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朱祁鎮在明朝二度稱帝,在歷史上是個奇蹟,這更是順天而為。也先「三殺」英宗均有「異相」,這是天意使然嗎,非也,這是時運相濟、國運之需。在朱祁鈺看來,什麼兄弟手足、同胞骨血,「成王敗寇」才是封建王朝不變的法則,有道是自己生不逢時,未能將大明江山穩攥自己手中,只是心有不甘,命中虧欠罷了。不得不說,這又是逆天行事。

突然想起一句民諺:「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可惜的是,朱祁鈺只顧眼前利益,而全然不顧整個大明的氣數,試想,如果朱祁鎮沒有復闢,朱祁鈺又能坐穩江山幾時呢?很難說。

朱祁鎮VS朱祁鈺

相關焦點

  • 土木堡之變後,楊善自掏腰包迎回英宗朱祁鎮,他得到怎樣回報?
    太監王振雖然有著小皇帝的寵信,也不得不夾起尾巴做人。但精明的張太皇太后還是時不時地找王振的茬,藉機警告王振,不要幹預國事,否則要掉腦袋的。但是,在正統七年(1442年),張太皇太后去世。英宗朱祁鎮被也先俘虜。也先俘虜朱祁鎮後,認為朱祁鎮是一張很有價值的肉票,挾帶著朱祁鎮騙點明朝贖金什麼的。可是在正統十四年九月六日,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即皇帝位,朱祁鎮被尊為太上皇。這下也先的這張肉票不好使了,貶值了。
  • 朱祁鈺當皇帝7年,為何仍被朱祁鎮反殺?沒子嗣,身體又亮紅燈
    朱祁鈺真的是一個被時代玩弄的悲劇。朱祁鈺的即位就是一個意外。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母親吳氏出身低下,不過是朱瞻基做皇太孫時候的侍女,生下孩子後才獲封賢妃。這種非嫡非長的出身,在大哥朱祁鎮沒病沒災的情況下,註定只能做個王爺。7歲那年,父親駕崩,哥哥朱祁鎮即位,朱祁鈺獲封郕王。
  • 朱祁鎮奪門復闢之時,朱祁鈺登基已有八年,為何身邊無人救駕?
    朱祁鈺從嗓子裡硬擠了出來:「好,好,」兩聲,便不再作聲。一月後,宮中傳出朱祁鈺逝世的消息。此時此刻,龍椅上的易主屬於反常的更替,但讓人難以理解的是,在位八年的朱祁鈺為何身邊沒有人救駕,朱祁鎮也沒有人阻止他發動政變?所有這些都要從他意外地成為了皇帝開始。在歷史上,朱祁鈺生母吳氏,並非高門貴女,而是漢王府中的小宮女。
  • 朱祁鈺能力遠超朱祁鎮,為何朱祁鎮能輕鬆復位?這一原因至關重要
    該書還特意提及,「傳統的歷史學家也判定,與前十年邪惡無能的宦官不幸地把國事搞得一團糟的情況相比,它(明代宗時期)的政府要受到讚譽」。朱祁鈺之所以能夠在土木堡之變後,安定社稷,開創治世,自然是因為他能力突出,至少遠在朱祁鎮之上。
  • 明代宗朱祁鈺在政治和經濟上有所成就,為何落了一個身敗名裂?
    明朝皇帝朱祁鈺是明朝的一位偉大的大師。然而,朱祁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甚至被明朝英宗朱祁鎮封為「戾」。這就導致了歷史對明朝不公平的觀點。朱祁鈺,明宣宗之子,英宗之弟,明朝第七位皇帝。朱祁鈺也是明朝遷都後唯一一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朱祁鈺的生活並不完美。
  • 朱祁鎮復位後,身邊美女如雲,為何要復立殘疾又無子的錢皇后?
    歷史上對於朱祁鎮這位明朝皇帝,評價壓根算不上高。他繼位後不久,就開始寵信宦官王振,甚至還在他的蠱惑下,不顧朝臣反對親自率軍徵討瓦剌。然而,養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朱祁鎮,不僅自己不通兵事,還將20萬大軍的總指揮權,交給了同樣對軍事指揮一竅不通的王振。這倆人還真是一個敢給一個敢要。
  • 朱祁鎮被俘之後,于謙為什麼不擁立太子朱見深,卻擁立朱祁鈺?
    朱祁鎮被俘之後,明朝的士大夫頓時就慌了。朱祁鎮是君,到底救不救呢?如果想要救朱祁鎮的話,不僅會損失一大筆錢財,還可能會讓他們也陷入危險。於是,很大一部分士大夫就選擇了不救,或者說是在救朱祁鎮之前,也想辦法保護好自家的權力和財富。
  • 明英宗在土木之變被俘後,于謙為什麼選擇了朱祁鈺?
    雖然這幾天一直預感不妙,在第一時間得知英宗被俘的消息還是讓孫太后悲痛不已。聞訊趕來的錢皇后獲悉,婆媳二人抱在一起號啕慟哭。明宣宗孝恭皇后孫氏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孫太后 10歲進宮,為宣宗生下皇長子朱祁鎮英宗朱祁鎮被俘後,讓身邊的錦衣衛校尉袁彬寫了一封信,敘述被俘情況,要朝廷以珍寶金銀把他贖回來。
  • 朱祁鎮復位後,朱祁鈺卻連說三聲「好」,是發自內心嗎?
    英宗朱祁鎮和景泰朱祁鈺是明宣宗僅有的兩個兒子,英宗被俘前由於兩人嫡庶有別,名分已定,也沒什麼好爭的。兩兄弟自幼感情就很好,英宗御駕親徵瓦剌時力排眾議讓景泰監國,他對唯一的弟弟是很信任的。土木堡一戰葬送了大明的精銳,英宗本人也被俘。景泰在群臣擁護下即位,但只能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這放誰身上也很難受,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只是一個的工具。他不甘心,迎回英宗後,將其拘禁於南宮,權利穩固後廢除朱見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唯一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但朱見濟沒活幾年就死了,兒子的去世對景泰打擊很大。
  • 朱祁鎮為何殺張太后?
    返師途中,八月十五(1449年9月1日)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太師也先所敗,明軍「死者數十萬」,英宗被俘虜,王振被亂軍所殺,史稱土木堡之變。隨後,也先挾持英宗南下進攻北京,皇太后孫氏命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國,不久郕王即帝位,是為明景帝,改次年為景泰元年,尊英宗為太上皇。于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勝利後,瓦剌倡議和談,欲送還英宗。代宗不欲英宗還鑾。
  • 比起《大明風華》,歷史上孫太后與朱祁鈺的宮鬥和反擊要更加精彩
    敕文中命朱祁鈺 「暫總百官 , 理其事」,這就明顯地告訴朱祁鈺和百官,如今,明英宗朱祁鎮仍是皇帝 , 而朱祁鈺只能按照英宗先前的安排 , 暫時代理國政 , 不能有其他 「非份之念」 。自己能做的都做了,接下來就看老天爺了,能不能保佑自己兒子渡過這個難關了,然而,她實在是想得太幼稚了。
  • 歷史謎題:明英宗朱祁鎮到底是不是孫太后所生?
    隨著電視劇《大明風華》的熱播,明宣宗朱瞻基的妻子,明英宗朱祁鎮的母親孫氏,從一個不為眾人知曉的人物,成了一位大家熱議的對象。電視劇中的孫氏有了新名字:孫若微,也有了新出身:靖難遺孤。當朱瞻基登基做了皇帝後,孫氏為了排擠皇后胡善祥,想出一條偷梁換棟的計策,她派人在宮中四處打探看哪位宮女被皇帝臨幸後懷有了身孕,隨後將找到的宮女藏在密室之中,與外界隔絕。同時,孫氏又買通御醫,對外號稱懷孕,並偽裝了許多懷孕的跡象。十月期滿,孫氏把宮女誕下的兒子抱到身邊,稱為己子。
  • 明十六帝之英宗朱祁鎮,他的一生太狗血,最終卻依然善終
    他耗盡一生、精心打造的「朱氏集團」,竟然會出這麼一位嚴重不靠譜的董事長,他就是大明第6位和第8位帝王——明英宗朱祁鎮。 年紀輕輕帶領著如此龐大的集團公司,這讓朱祁鎮有點飄,他覺得自己要是不幹出一番事業太浪費大好青春了。於是乎,他整日摩拳擦掌,就等著大展宏圖的機會了。
  • 為朱祁鈺翻案,無異於打父親朱祁鎮的臉,朱見深為什麼這麼做?
    朱見深給叔叔朱祁鈺和于謙平冤昭雪這件事,倒是值得稱讚。對於這件事,《明史》也說朱見深即位之後能夠「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是「恢恢有人君之度」。可是,朱祁鈺和于謙是先皇朱祁鎮欽定的罪人,朱見深為什麼卻非要為朱祁鈺和于謙平冤昭雪?
  • 年少鬼搞與太監廝混 成年愛民如子的明英宗朱祁鎮是個怎樣的皇帝
    一、朱祁鎮是個歷經磨難的皇帝朱祁鎮是個怎樣的皇帝,在電視劇中看的很清楚。年少的朱祁鎮非常叛逆,不聽老太后(爺爺朱高熾的皇后)的話,受太監王振蠱惑,御駕親徵。之後朱祁鎮就被瓦剌俘虜了。在經歷幾年困苦艱難後,朱祁鎮頓悟了,迅速的成為了一個穩重愛明的好皇帝。
  • 襄憲王:土木之變,被大臣推薦主持大局;景泰末年,被傳聞要登基
    襄王與宣宗朱瞻基同輩,明英宗朱祁鎮與景泰帝朱祁鈺都要喊他一聲叔父。襄王一生都很被動,總是莫名其妙地成為朝野上下及皇帝、太后議論或者憎恨的對象。朱祁鎮的母親孫太后很不高興,她覺得要是讓襄王進京登基,皇位在宣宗一脈的傳承將會斷絕,轉向襄王一脈。她認為襄王畢竟與宣宗是同輩,一旦讓他登上皇位,便很難再要回來,大權必將旁落。她擔心大臣們擅作決定,提前命人將襄國的金符放入後宮藏起來。沒有金符便不能召藩王入京。可是她沒想到的是朱祁鈺登基後,皇位同樣很難要回來。
  • 朱祁鈺是明君嗎?為何朱見深要恢復他的名譽?豈不是忤逆了朱祁鎮
    明代宗朱祁鈺,不僅不是昏君,相反還是一位不錯的明君。可惜我說了不算啊,皇帝說話才算數。朱祁鈺的哥哥朱祁鎮重新上臺以後,把朱祁鈺一擼到底,不僅牌位從宗廟給撤掉了,連皇陵都不給他進去。等於是否定了朱祁鈺在位8年的事實。
  • 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已當了8年皇帝的朱祁鈺,為何無人相助?
    在組織長安保衛戰之前出現了一個問題,如果對方拿著朱祁鎮的名頭來威脅京城怎麼辦?如果不投降,則是不忠,如果投降了,大明王朝就毀於一旦。皇太后毅然決然立朱祁鈺為皇帝,並且下了一道非常狠的旨意,京城危急,完全是由皇帝朱祁鎮造成,如果他因為在保衛戰而死,那他就是為國捐軀,彌補了自己的過失。
  • 意外登基,朱祁鈺保住大明江山,為何他卻無力鎮壓奪門之變?
    明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後,就確定了一套嚴格的繼承制度,要想讓江山變得更加穩定,也就需要保證皇位的正常傳承。這樣一來確實保證了皇位的傳承,可對於很多人來說,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因為像一些庶出的皇子,就沒辦法繼承皇位,除非前面嫡出的子女都死得差不多,否則他們根本沒有繼位的機會。
  • 明朝最悲催的皇后,生前不受寵史家不承認,死後墳墓被毀屍骨無存
    不過子淵今天要敘說的卻不是這些皇帝們的故事,而是其中一位後宮之主——景泰帝繼後杭氏的故事。 由於英宗子嗣年幼,為避免主少國疑,兵部尚書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宣宗孝恭孫皇后)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為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郕王朱祁鈺稱帝,次年改年號為景泰,史稱代宗。代宗即位,先立郕王妃汪氏為後,汪氏立後方三年,因反對景帝廢黜英宗之子朱見深的太子位而被廢為庶人,史稱「汪廢后」,皇妃杭氏以子為貴繼任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