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靖康之恥」之後,中原大地上發生的「土木堡之變」,刷新了大明王朝開國以來的恥辱。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等人的煽動和與挾持下,準備第四次北伐,但朱祁鎮因情報系統失靈兵敗瓦剌被俘。
這次事變,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不但明英宗朱祁鎮被擄,而且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驍勇、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也近乎毀於一旦,財產損失不計其數,另外,鐵騎的肆虐踐踏,導致京城的門戶亦已洞開,京城大廈幾近傾頹,老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千鈞一髮之際,大明重臣于謙力排眾議,為了京城安危,在徵得太后的同意之後,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朱祁鎮尊為太上皇。
然而,朱祁鎮被俘期間,三次被也先誅殺都絕處逢生,這是驚天巧合,還是英宗命不該絕?筆者試從三個角度梳理朱祁鎮、朱祁鈺兄弟上演的歷史大逆轉,撥開歷史迷霧,重現朱祁鎮二次復闢的前前後後。
一、「三殺」英宗均出意外,朱祁鎮命不該絕
「土木堡之變」以後,瓦剌也先想利用英宗朱祁鎮作為人質而大撈一筆。可惜的是,大明于謙等人擁立新帝,對舊主朱祁鎮「全然不顧」,一時間朱祁鎮變成了燙手山芋,留之無用。於是也先就想殺了朱祁鎮。但我們知道,朱祁鎮最後不但沒有死,反而重回大明做了皇帝,這又是怎麼回事呢。這得從也先「三殺」朱祁鎮說起。
自從朱祁鈺當了皇帝之後,本想借朱祁鎮大撈一把的也先徹底涼涼。既然沒有了利用價值,對於一個俘虜來說,殺他是分分鐘手起刀落的事情,何況朱祁鎮在瓦剌部落的時候,竟然跟也先的弟弟伯顏帖木兒關係搞得非常好,二人稱兄道弟。也先很不爽,沒有撈到錢不說,居然還想把自己的弟弟給策反,也先心想必須殺了這個居心叵測的皇帝,以解心頭之恨。
一殺朱祁鎮:當也先抽出自己多年的佩刀時,這把刀卻意外斷了。多少次橫刀立馬,多少次塞外徵戰,也先自己都不能理解,為什麼在殺朱祁鎮的時候突然斷了,於是也先暫且放過朱祁鎮。
二殺朱祁鎮:也先為了除掉這個俘虜,在第一次沒有成功的情況下,他又想出了新的辦法。他把朱祁鎮捆綁個結實扔進水裡。不曾想,朱祁鎮卻奇蹟般地浮在水面上,英宗並沒有被淹死。
三殺朱祁鎮:既然白天殺他不得,那就選擇夜晚行事。在一個漆黑的夜晚,也先騎馬直奔關押朱祁鎮的地方而去。誰知又一次出現了意外。也先騎馬飛奔時,突然也先頭頂划過一道閃電,閃電不偏不倚正好擊中他的坐騎,馬被閃電劈死了。也先慌了,這差一點自己就給劈死了。
三次殺戮行動都莫名其妙地失敗了,也先心想,莫不是天意要留朱祁鎮?既然天命不可違,朱祁鎮肯定殺不得。既然殺不得又留不得,看來只能送回去。
二、做個順水人情,送還英宗竟然成了一道難題
兩難之際,也先決定將英宗送還大明。對於這一步也先有自己的考慮。隨著大明實力和勢力的不斷壯大,與其交惡,不如主動示好,而且還能免遭明朝的剿殺。可是,令也先萬萬沒想到的是,當把英宗送到大明城樓門外的時候,明朝的大門卻沒有向這位昔日的皇帝敞開,也先覺得此事不妙。
話說朱祁鎮來到城門外,本以為朝廷上下會高調掛彩、夾道歡迎,誰知吃了個「閉門羹」。其實朱祁鎮不知道,此時的大明王朝已經是另外一番景象了,自己已經不再是明朝的皇帝,而是太上皇的存在了,城內廟堂之上坐著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弟弟朱祁鈺。
江山易主,同胞怒目。面對家門朱祁鎮卻難以邁入半步,他頓時覺得物是人非、人心薄涼。可即便如此,讓自己回來安度晚年,不至漂泊異族,為什麼也這麼難呢,朱祁鎮來不及細細思量,又被帶回了瓦剌。
三、英宗奇蹟復闢,兄弟命運上演大逆轉
《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北京保衛戰勝利之後,也先欲求和,但景泰皇帝朱祁鈺不願意,最後和于謙商量,決定派楊善等人前往瓦剌談和。朱祁鈺本意不想接「太上皇」回朝,誰知楊善竟把朱祁鎮接了回來。然而,到手的江山豈能再有拱手送還之理,這一對同胞兄弟即將上演一場精彩對決。
自古以來,皇家子弟手足相殘已是歷史宮廷裡不變的政治法則,他們為了一統江山,不惜反目成仇,甚至血刃相見,什麼親情、友愛已經變成了水上的浮沫。
關於兄弟倆的見面,歷史上也有不同的說法。《明史紀事本末》渲染說二人噓寒問暖,彼此謙讓了一番。《明實錄》則只有一句「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
不管是見面寒暄還是冷眼相看,朱祁鎮北狩一年終於回家,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弟弟朱祁鈺怎麼會佔了自己的龍椅,更讓他寒心的是,自己雖然久違回國,不但沒有受到禮遇,反而被朱祁鈺深鎖南宮,而這一關就長達7年時間。
七年間,朱祁鈺不但將南宮大門上鎖灌鉛,加派錦衣衛嚴加看管,就連食物都只能通過小洞遞入。更有甚者,太上皇的原配錢皇后為了貼補家用而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紅代賣。朱祁鈺的手段也是無所不用其極,為避免有人聯絡被軟禁的朱祁鎮,他甚至把南宮附近的樹木砍伐殆盡,讓人無法藏匿。
然而歷史就是這麼地讓人玩味、百轉千回,猶如時下的電視劇情節似的,充滿了傳奇色彩和故事性。
朱祁鈺為了讓自己獨脈相承,他軟禁兄長,重用大臣于謙等人,甚至廢掉了皇太子朱見深,而換上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可惜的是,「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朱見濟不久夭折,皇儲之位空置,景泰八年,朱祁鈺又重病不起,大明朝又一次陷入前途未卜的邊緣。
在舊臣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以及原王振門下太監曹吉祥等人的密謀下,他們決定重新擁立朱祁鎮執掌大明。「奪門之變」讓明朝的政治生態又重新發生驚天逆轉。朱祁鈺拖著病體,自認大勢已去,而只能默默接受「南宮復闢」的事實。此後不久,在位短短8年的朱祁鈺病亡,被他一手提拔的王公大臣也無一倖免。
時運有常,命運無常,不禁為朱祁鈺的「皇帝夢」感到唏噓。也許從朱祁鎮大難不死的那一刻起,利慾薰心的朱祁鈺已被釘在歷史的道德柱上,已註定了其悲慘的結局,不是嗎?
結語:常言道:順天者昌,逆天者亡。朱祁鎮在明朝二度稱帝,在歷史上是個奇蹟,這更是順天而為。也先「三殺」英宗均有「異相」,這是天意使然嗎,非也,這是時運相濟、國運之需。在朱祁鈺看來,什麼兄弟手足、同胞骨血,「成王敗寇」才是封建王朝不變的法則,有道是自己生不逢時,未能將大明江山穩攥自己手中,只是心有不甘,命中虧欠罷了。不得不說,這又是逆天行事。
突然想起一句民諺:「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可惜的是,朱祁鈺只顧眼前利益,而全然不顧整個大明的氣數,試想,如果朱祁鎮沒有復闢,朱祁鈺又能坐穩江山幾時呢?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