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瓊:讓傳統水墨成為先鋒藝術的關良

2020-12-15 人民政協網

作者:林雪瓊

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上,關良是難以歸類的異數,繪畫題材、筆墨方式都獨具一格。他的審美意識似比同時代絕大部分人都要超前,也因而,人們對他的理解與追捧遲到了三四十年。

關良的畫時常尺幅不大,逸筆草草,全然不講比例,乍一看像兒童塗鴉,讓人很不以為然。而在學界看來,那些稚拙的形態恰恰流露出一種純樸的趣味,是開一代之風的。他的畫講的是「趣味」二字,一種富於生命力的趣味。

關良誕辰120周年之際,讓我們重新審視他與他的畫。

——編者

齊白石曾在關良的戲劇人物畫冊頁上,揮毫題寫 「關良墨趣」,以示對於後輩的賞識及肯定。而梅蘭芳在觀看了其《別姬》圖後,不禁感慨關良「所畫的戲劇畫自有一種魅人的藝術感染力量……」

「我不識劇情,言是《白水灘》,只覺得比戲好看。不管誰是持矛武小生,不管誰是紅胡青面漢。如聞金鼓聲,紙上大鏖戰。傳神之筆殊可贊!」此為郭沫若對畫家關良《白水灘》畫作的題跋,而在其《晴雯補裘圖》中,郭老又作七絕以贊之:「補裘撕扇逞精神,清白心胸鄙襲人。多少晴雯崇拜者,欲從畫裡喚真真!」,寥寥數筆,卻俱可見關良戲曲筆墨畫之寫意傳神。

有人說,關良的作品雖有天趣,卻顯稚拙,如同兒戲,且多數尺幅較小,相較於傳統大師巨製,似乎難登大雅之堂。而有些人卻推其為「水墨戲畫」的開山鼻祖,更有甚者,從文化傳承及寫意精神而論,認為齊白石之花鳥、黃賓虹之山水、關良之戲曲人物,為近現代畫家難以逾越之高山。

疑者有之,褒揚者亦不乏,然不管嘈雜聲如何,關良先生以其筆墨意趣,題材之純粹,氣韻表現力,以及獨有的個人藝術符號,開闢了迥異於文人畫的藝術新領域。無怪乎,朱屺瞻曾言中國畫壇可以沒有自己,關良卻是不可或缺的大師。

筆者私以為,關良的作品「畫人之不欲畫,畫人之不敢畫」,是當之無愧中國水墨畫的先鋒,其戲曲人物,得意而忘形,兼具點睛之妙,風神獨韻也。

觀其畫作,不拘泥於對象的解剖、透視和比例,老生端方,小生瀟灑,花臉豪邁,丑角靈活,旦角嫋娜,筆風簡樸精煉,盈尺間三兩人物虎步鷹蹦,呼之欲出,演繹著戲劇人生。而傳統文人畫逸筆草草的墨趣,幹淡濃溼的飄逸意象,也融於其中,算是「食洋而化,食古而化」的典範。

以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戲曲人物,自闢蹊徑,成為關良有意識創作的「偏愛」

關良的戲曲人物,可溯源至其少年時那些香菸小畫片的稚子塗鴉,如「武松打虎」「豹子頭林衝」「西遊記」「桃園三結義」等,就是這些可被隨手丟棄的畫片,將他引入色彩、線條、造型的藝術國度,從此影形相隨。

由於對繪畫的喜愛,在東瀛求學之路,關良選擇放棄了投考應用化學專業,轉而進入「川端研究所」學習美術,之後又進入東京太平洋美術學校開始正規學習素描及油畫。

藝海的初探,對於關良而言,除了打好紮實的基本功外,對於各個藝術流派的吸收與探索,衝出國內畫壇傳統的清規戒律,也成了他「解放」自己,培養藝術視野及文化修養的重中之重。

對於各個來東京展覽的作品,無論印象派、後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學院派,關良皆朝夕揣摩,虛心求教,以期窺得「曲高和寡」的奧秘所在。正是這種「兼容並濟,海納百川」的藝術胸懷,他逐漸領悟印象派色彩中所強調的大自然奇光異彩,如莫奈的《草垛》《教堂》,抑或後印象派中高更那富有裝飾性的圖式語言,梵谷誇張又情緒化的造型構圖,以及野獸派馬蒂斯狂野扭曲的人物,幾何化的物體形態等藝術概念追求。

此後,國內突然爆發北伐戰爭,關良在郭沫若的影響下,攜筆從戎。「滿腔熱血報國志,不負丹心鑄忠魂」,在這股巨大的革命洪流中,他以一支畫筆,風餐露宿,繪製宣傳壁畫,開展革命宣傳工作。

而在戰火逐漸平息後,關良輾轉於廣州、上海、重慶等地的藝術院校任教,繼續自己的藝術生涯。這時,如何將西洋畫與民族特色結合,成為他對傳統繪畫的思考。

在這浩如煙瀚的藝術海洋中,關良猶如初生牛犢,努力跨越東方與西方藝術的界限,取長補短,他用獨立思考與藝術實踐,探索著屬於自己的具有民族氣派和個性特色的藝術畫風。

而從小痴愛的京劇戲曲,不正如日本浮世繪一般,是寫著當世風俗的舞臺人生,以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戲曲人物,自闢蹊徑,從此成為關良有意識創作的「偏愛」。

「近乎此,美在其中」,他開始學習京劇唱戲,每日吊嗓,熟悉唱腔,以至於這位資深票友,連雲步、醉步、蹀步、眼神、手勢、身段、乃至於招式等,也瞭然於胸,信手拈來。

「藝術源於生活」,京劇的學習對於關良的戲曲人物畫創作,大有助益,其以「繁簡對比」「寫實與誇張」,包括國畫中的多角透視等技法,既講究造型的刻意傳神,又追求拙中帶巧的「以少少許勝多多許」,如石濤所言「君子唯借古以開今也」,作品別開生面,獨具一格,成為畫壇新意佳話。

文壇巨擘茅盾、老舍、葉聖陶、鄭振鐸等,也紛紛題詞盛讚,畫壇前輩潘天壽在《聽天閣詩存》中亦賦詩相贈。

「凡事有常必有變。常,承也;變,革也。承易而革難,然常從非常來,變從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關良在自己鍥而不捨的堅持中,擺脫了古法「十八描」程式束縛,開創了美術界一片新的天地。

關良的戲畫尤擅「畫龍點睛」,令人觀之如畫在戲中,恰到好處,進而嘆為觀止

藝無止境,已有大名的關良在觀戲之餘,仍隨身攜帶筆記本,不斷捕捉記錄戲臺上的瞬間畫面,以至於累積有成百上千張各種戲劇中人物神態的速寫。可見其畫技之精湛,誠乃「厚積而薄發,博觀以約取。」

而關良與人稱「活武松」的著名京劇表演家蓋叫天的交往,也大有知音相惜,相見恨晚之意。蓋叫天的京劇,有「武戲文唱」的獨特風格,在數十年的演出中,早已是爐火純青,二人多次交流京劇的表演技巧,如何更為傳神,更具動勢,讓觀眾身臨其境,流連其中。蓋叫天也時常擺出架勢,示範各種身段和動作,讓關良攫取入畫最美的瞬息。

京劇的情景連貫,人物的情感在不同時刻、場景下也並不一致,因此只有準確描繪出特定「動勢」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心理狀態,才能避免如同「劇照」或「廣告畫」般的千篇一律或單薄沒有生氣,也才能在一幅靜止、有限的宣紙中,以藝術的手法,使作品更為耐人尋味。

因此,關良極為在意瞬間的動勢,氣氛的營造。而「傳神首在眼睛」,六朝畫家張僧繇曾有「畫龍不點睛,惟恐龍飛去」的美談,在與蓋叫天抱膝談戲時,他也一再言明眼神的精髓,如其「鬥雞眼」「對眼白」等絕技,對於戲臺效果的烘託。

如其作《悟空戲虎》,畫中老虎眼神裡透著驚悚,全然不見山中猛獸的威武,而悟空眼裡那一瞟的自信及戲謔,流露無疑。

「畫龍點睛」,對於關良而言,或飛筆直戳,或橫筆帶拖,或方,或圓,或尖稜,或偏斜,無不令人觀之,如畫在戲中,恰到好處,進而嘆為觀止。

在《石秀探莊》中,老者瞳仁中的緊張,水滸英雄石秀的怒瞪,關良以筆墨形式宣洩而出,躍然於紙上,而石秀一身黑衣,又頓增一份壓迫感,予人以「戲」入畫又以畫「品」戲的情趣。

而無論《悟空戲虎》或《石秀探莊》,關良的管形線條中,飄逸輕盈,又有濃淡、高低、起伏的筆墨變化,相較於文人畫講究的「一波三折」,更有戲曲的動態節奏感。

線條直指本心的一幅幅經典,同他筆下的戲曲人物,演繹著人生百態

朱新建即曾言「關良先生作品表面看是堅持傳統的文人畫觀念,但實際他的用筆已不是傳統的『一波三折』的書法用筆。線條更加直率、執著,更加『直指本心』」。齊白石亦曾在關良的戲劇人物畫冊頁上,揮毫題寫「關良墨趣」,以示對於後輩的賞識及肯定。而梅蘭芳在觀看了其《別姬》圖後,不禁感慨關良「所畫的戲劇畫自有一種魅人的藝術感染力量……」

新中國成立後,關良與李可染等畫家作為文化代表,應邀赴德國柏林參觀、訪問以及交流經驗。當時柏林藝術科學院,正在展出莫索林奈的版畫作品,而且該院的展覽日程本來早已密集安排,並無空暇檔期挪出為關良、李可染等安排畫展。

不過,基於對中華文化作品的喜愛,幾經研究,藝術科學院決定將其他畫展都延後推遲,而關良他們的畫展卻以最快速度被「特殊安排」。

畫展十分成功,求畫者絡繹不絕,而作品卻猶如杯水車薪,以至於關良不得不請示大使館,出面應對這些接踵而至的購畫人。萊比錫「伊姆茵採爾」出版公司也為他出版畫冊紀念。

因為特定的歷史原因,從小喜歡戲曲鐘鼓,又以戲曲人物畫聞名的關良,遭受衝擊並沉寂了很長一段時間。待大地春回,綠柳正茂,關良湮滅多年的創作欲望再度復燃,其飲了幾口平日裡並不沾邊的白酒,重執畫筆,並一揮而就,畫了幅《三打白骨精》,宣洩心中許久的陰霾與憤慨。葉聖陶見而題詩「不辭反覆繪三打,想見興懷玉宇清。石窟飛天堪媲美,如斯藝事倍精英。」

「老牛明知夕陽短,不待揚鞭自奮蹄」。關良以古稀之年在藝途中繼續創作那些久違的戲曲人物,豹子頭林衝、黑旋風李逵、行者武松、美猴王孫悟空……一幅幅經典,同他筆下的人物,演繹著驚心動魄、千迴百轉的人生百態。

郭沫若曾言:「舊劇臉譜及裝束,本身已富有畫意。良公取此以為畫材,為國畫別開一生面,甚覺新穎可喜。其筆意簡勁,使氣魄聲容活現紙上,尤足驚異」。

相關焦點

  • 關良創作的繪畫作品,像小孩塗鴉一般,卻被專家推崇備至
    01印象派畫家關良出生於廣東的關良,從小便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1917年的時候,關良特意來到了日本留學,專心研習印象派繪畫創作,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也正是在日本的這段時間裡面,關良拜藤島武二為師,無論是由他創作的油畫作品,或者是素描畫,均有了長足的進步。
  • 如何才能畫好水墨漫畫
    毋庸置疑,「詩書畫印」的結合已成為無法拆分的專用詞語,一如「琴棋書畫」般,成為了一種藝術符號,而它在水墨漫畫中的布局尤為講究。或許在觀摩並體會老一輩漫畫家的精妙作品時,領悟一些道理,找到畫好水墨漫畫的鑰匙。
  • 水墨藝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元素,還是……
    水墨藝術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元素,當前更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來自畫家李華弌的作品,他的藝術創作已經不僅僅是對傳統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對藝術話語的重建與再創。尤其是在概念、主題、技術或媒材使用上,其都表現出極大的包容性和適應性。
  • 水墨藝術運用策略!中國風
    在創作過程中,借鑑水墨藝術中似與不似、虛實結合、天人合一的意境思想,可以更容易達到設計目標,使設計作品得到畫面外的延伸,體現傳統藝術思想中的含蓄美。通過意境的營造,讓觀賞者體會到畫外之音,由想像產生思考,更深入地體會設計要傳達的思想情感。
  • 從徐生翁關良看到朱豹卿,藝術裡的清涼
    夏季悶熱,但總有一些展覽讓人心生清涼之意,無論是上海博物館的賞石展,還是見證近現代文人畫變遷一脈的上海中國畫院「謝之光、林風眠、關良誕辰120周年作品展」、紹興博物館徐生翁精品展與義烏市春及草廬美術館的朱豹卿書畫精品展。此外,山西博物院的「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將延展至6月底。
  • 南陽子 : 水墨藝術的歷史演變
    水墨繪畫,無論藉助毛筆或手指,在使用工具實現心靈軌跡的過程,暗合了徐在其琴論中的觀點。其師法自然和妙道自然的規律表明,中國古人在窮究天地萬物並抱以肯定姿態的同時,在物理和智識調和融通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個人觀和世界觀。這樣的脈絡一旦疏通之後,旁系糅雜的哲學和美學觀念就有可能倚傍這個脈絡匯入水墨藝術的大河。
  • 150平新中式,以黑白灰精緻的美展現傳統中式的水墨藝術
    客戶是一對中年夫婦,工作繁忙,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追求生活質量和品位,夫妻二人都喜愛水墨畫,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熱情。新中式風格很適合他們,精細的設計擯棄掉多餘的配飾,正好把空間充分利用好。用質感高端的軟裝,使空間看上去更加飽滿,再融入客戶喜愛的元素,一個獨一無二的設計創意。
  • 當代水墨 | 戴光鬱:關於書寫在當代藝術創作中的前景
    在水墨畫創作中,「書寫性」作為一種表現特徵,成為繪畫肌質主體部分而倍受重視,大體因為是,它來自於命管施墨從藝者長期藝術實踐中手與心的審美感應認知經驗。它是心靈與身體互動,在審美活動深層體驗中獲得的表現形式。
  • 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水墨為媒,表達當下感受
    2020年12月25日,「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辦。
  • 劉驍純:什麼樣的水墨畫和水墨藝術最能代表我們正處的時代?
    中國大陸的現當代水墨藝術1980年代中期興起後便一直受到學術的關注,批評、研究、展覽、出版的波浪起伏一直伴隨著現當代水墨藝術發展的波浪起伏。從這個角度看,常被稱為「邊緣水墨」的現當代水墨藝術現象始終就沒有被邊緣化。中國現當代水墨藝術的大潮正在湧起。
  • 美術研究|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的發展思考!
    摘要:傳統中國畫藝術是繪畫藝術領域中的一朵奇葩。數千年來,中國畫形成的繪畫技法、意境等在當前藝術語境下遇到了新的挑戰。如何認識當前藝術語境對傳統中國畫藝術的審美需求,如何讓傳統中國畫藝術與時代結合產生新的藝術境界,這是傳統中國畫藝術在當前藝術語境下發展面臨的問題。
  • 看點 | 她水墨——中國當代水墨女藝術家大系(第一輯)
    自80 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西方多樣的藝術思想湧入,國內藝術創作思想與形式呈現多元化趨向,在過去的30 多年藝術發展歷程裡,女性藝術家們逐漸在探索中,由起初的對傳統一味傳承或者對西方藝術的照搬、模仿,逐漸形成了繼承與突破傳統、吸收與借鑑西方藝術、具有較成熟多樣的自我畫風的總體特徵,而女性藝術家亦成為了一個不可小覷的群體,她們有專職的藝術家也有就職於各類學校或者藝術研究機構者,以女性特有的審美意識和創作精神影響著當代中國繪畫的發展
  • 太極神鳥穆凱水墨中國藝術發展戰略話語錄散記之一
    12、人類文藝大復興運動的總設計師太極神鳥的大戰略大布局:北京冬奧會組委會的石景山老首鋼舊址極有可能成為"人類文藝大復興運動研究院"的辦公樓,她將面向全球整合人類文藝,走人類文藝大復興,藝術市場大開發的國際化新道路,打造人類精品文藝大市場的全球第一品牌!另外,"水墨中國文化藝術大觀園"、"水墨中國開天大師集團"也在策劃中。
  • 範治斌水墨藝術作品欣賞
    範治斌1972年12月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1995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中國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02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中國人物畫工作室,獲碩士學位;2013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獲博士學位。
  • 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標示出水墨發展的新高度
    「中國當代藝術轉型期的水墨探索-第一回展:2020水墨藝術實驗研究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舉辦。本次展覽由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市閔行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當代水墨研究中心、上海西區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協辦。
  • 節點——2014明圓水墨藝術年度邀請展 ┃ 李桐
    參展2011 春雨江南——長三角中國畫名家提名展 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 中國北京學院新方陣 上海美術館 中國上海身體意象(第二回) 徐匯藝術館 中國上海2012 水墨傳承——浙派中國畫邀請展 唐雲藝術館 中國杭州三清為上——新浙派中國書畫名家作品展
  • 中國是著名的藝術之鄉,就像水墨畫江南古鎮,名字卻鮮為人知
    甌江與古堰和繪畫村相連,船是古村唯一的運輸工具,河兩岸的景色盡收眼底,雨後是甌江,遠處蜿蜒的群山在霧中顯得很神秘,河岸上的古村落就像一幅自然的水墨畫,風景不在灕江湖畔。將甌江的自然風光與古堰繪畫村的古老氣息相結合,是一幅典型的中國水墨山水畫,他不僅是一道不可複製的風景,更是藝術創作者的天堂,在古村,古街,古代梅樹,在古橋上,江岸邊的許多藝術素描都在這裡創作,現在,我們可以看到水塘古鎮的繪畫藝術創作,油畫生產基地和攝影創作基地已經成為中國著名的藝術之鄉,被稱為「油畫之鄉」!
  • 「中國最美的書」《水墨戲劇》引發閱讀熱潮
    浙江的戲劇藝術底蘊豐厚,既是中國古老南戲的誕生地,又是全國第二大劇種越劇的故鄉。如果說浙江著名學者洛地與其子洛齊合著的《水墨戲劇》,已成為藝術文脈在兩代藝術家之間傳承的見證,那麼12月10日下午,在《水墨戲劇》榮膺「中國最美的書」獎項之際,此書在鍾書閣杭州星光大道店的籤售活動,則堪稱「最美書店」裡最美的閱讀。
  • 人體佳作欣賞:論傳統水墨畫與現代油畫創作關係,世界名畫裡婀娜多姿的美女欣賞
    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組成的一部分,經過數千年的洗禮,中國傳統水墨繪畫已深深融入了中華民族文化,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美學理念和審美標準,而油畫作為近百年來傳入中國的新式藝術門類,從早期的西畫東漸到現代油畫的本土化,也必然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