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片長70分鐘的紀錄片是由已故的曾獲得過奧斯卡獎提名的冰島作曲家約翰·詹森(Johann Johannsson,1969-2018)執導,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作為旁白進行講述。
影像上的參考是比利時攝影師Jan Kempenaers的著名作品「紀念碑」(Spomeniks),劇本旁白的來源則是由蒂爾達·斯文頓朗誦的同名科幻小說《人類向何處去》。雖然影片基本就是一個配樂詩朗誦(16mm+8mm黑白影像,以及製作的數字影像)或者音樂專輯的大型MV,但依然讓人感到無比的震撼!
Spomenik的紀念碑直指天空,配合蒂爾達·斯文頓氣韻悠長地吟誦原著同名科幻小說的選段,加之詹森自己的配樂,哲學、詩意、未來、無限,是一場平靜又洶湧的視聽體驗。
它最初是在曼徹斯特國際電影節上與BBC現場樂隊進行交響樂表演,並以柏林電影節特別片的形式正式上映。
儘管該劇本基於科幻經典作品,並且可能會吸引某些類型的歌迷,但詹森的優美文字和配樂,以及純黑和灰色的圖像,都被指定為音樂節和博物館作品,供音樂會觀眾等有文化的觀眾和現代藝術愛好者使用。
敘述基於著名的英國科幻小說家奧拉夫·斯塔普爾頓(Olaf Stapledon)於1930年創作的開創性小說,講述了自20億年以來人類將如何進化超過18種不同的人類物種。來自第18個物種的聲音(可視化為綠色光線)針對我們自己的第一個物種。
蒂爾達·斯文頓(Tilda Swinton)在急迫的畫外音中描述了她和其他在遙遠的未來中的人類如何以「集體思維」將他們的心靈感應大腦凝聚在一起。這是他們為解決天文學家的驚人發現而做出的最後努力,因為他們發現地球上的生命即將滅絕。儘管這個結果令人敬畏害怕,團隊最終還是得出沒有解決之法的結論。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呼喚他們的遙遠祖先——我們——作為他們智慧的繼承者仍然是具有價值的。
不管是小說還是紀錄片,《人類向何處去》都是一部關於人類末日的有遠見的作品,它使觀眾的想像力不僅拓展到數十億年的巨大時限,還有這些人類進化的巨大步驟。電影中沒有人,沒有演員。取而代之的是,紀念碑靜默地蹲在地上。影片從超現實的角度拍攝了巨像,並伴有約翰森的催眠管弦樂配樂。
這些巨大的鋼筋混凝土紀念碑在巴爾幹地區被槍擊。它們是在南斯拉夫總統狄托時期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遊擊隊戰士而設立的。這些巨大的貢物(位於山的深處,現在已被人們廣泛遺忘)再也不能代表紀念人類的虛榮心。它們無聲的抽象和普遍的醜陋似乎是個壞笑話,它們已成為毫無意義的象徵。
在我們的太陽與氣體雲層融為一體並消滅所有有機生命之後,它們將仍然是人類文明的最後蹤跡。相機慢慢繞著它們旋轉,因為難以理解的聲音在背景中唱歌和吟。其中最有趣的也許是齊夫科維奇的《蘇捷斯卡紀念碑》的雙爆炸形式。
Sturla Brandth Grovlen的攝影在淺灰色的天空上大膽地切出了幾何形狀的混凝土,給了他們超然的,幾乎是精神的維度。斯文頓清晰、輕鬆的英語是一種真正的聆聽樂趣。她未來的智慧面向的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們,是那些能夠朝著偉大的真理前進並改變歷史進程的「過去思想」。
她提醒我們,人類在我們宇宙的一生中只是光輝,我們最好從哲學的角度進入那個美好的夜晚:「恆星偉大,人類對他們不重要。」
(資料整理來源網絡,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