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競賽單元外,柏林電影節還包括:國際新電影論壇、電影大觀等,它們常常被冷落,卻構成了電影節最張揚藝術個性的部分。
電影節主席考斯裡克在頒獎典禮上
柏林電影節蒙太奇
早在柏林電影節開幕之前一個月,記者專場就開始了,放映了除競賽單元外的所有電影。由於各個環節同步進行,電影院東一個、西一個,主題也五花八門,一時讓人覺得懵懵的。電影節頭幾天,競賽片和隨後的記者發布緊鑼密鼓,佔盡風頭。漸漸地,我才開始了解非競賽單元影片的精妙所在。除了競賽單元外,柏林電影節還包括:國際新電影論壇、電影大觀等,它們常常被冷落,卻構成了電影節最張揚藝術個性的部分。
進入競賽單元的電影在各方面堪稱技藝成熟,其投資也夠競賽的規模,所以競賽電影大都既要立場,還兼顧市場,這也在情理之中。強調「獨立」對於大片而言多半出於姿態。一次發布會上,一位上海記者批評本次柏林電影節有「好萊塢」化傾向。今年的美國影片佔了參賽電影的1/4:包括愛情片《日落之前》、西部片《失蹤》、科幻倫理片《最後的剪接》、有女性主義風格的《女魔頭》、關於移民和文化差異的《美麗鄉村》(與挪威合拍)和《瑪利亞》(與哥倫比亞合拍);除此之外,還有三部非競賽的參展片:有妮可·基曼出演的《冷山》、南希·麥耶斯執導的演員陣容強大的《愛是妥協》、以及安東尼·福庫的《瓶中閃電》。柏林電影節每年的預算是1000萬歐元,與其他電影節相比已經算是個樸素的盛會了。德國經濟今年不景氣,不得已要借好萊塢的財大氣粗壯壯自己的人氣。另外,雖然美國電影的數量比重大,但是並沒有影響到柏林電影節的風格:一如既往的支持政治立場和藝術電影。這種雙贏戰略如今也很時髦:藝術沾商業的財氣;商業沾藝術的才氣。
大觀單元的重點是政治和邊緣人群:今年共有來自32個國家的34部劇情片、16部紀錄片、26部短片。大觀單元的影片小部分來自競賽單元的漏網之魚,但大部分都是自己選片,「主題先行」,注重內容的衝擊力,歷來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的聲音,所以有很多關於同性戀、女性,以及少年與老人的孤獨生活的電影。在技術上大觀兼容DV和數碼。在採訪中,大觀單元的主席預言「膠片」必將滅亡。「膠片」的龐大開支、物質和生態耗費都帶著大工業的壟斷痕跡,當然膠片到目前為止還有其不可被替代的質感和美感,不會很快淡出影像藝術,但是新貴數碼「DV」將掀起更民主和多元化的電影敘述。
國際新電影論壇(曾譯青年論壇)是柏林電影節的一個獨立單元,是西方最重要的展出獨立電影、非主流電影、非商業電影和發展中國家電影的電影節。上世紀60年代末,柏林電影節的參展影片無視當時的局勢,依舊事不關己,風花雪月,在這種情況下,格利高爾夫婦和德國電影資料館之友協會創立了帶有68風格的國際新電影論壇。它強調紀實性、政治性、實驗性。後來柏林電影節進行改革,為了避免內耗,將論壇單元融為電影節,並保持其獨立性。如果說柏林電影節和坎城電影節是競爭對手的話,那麼國際新電影論壇就和鹿特丹電影節志趣相通。
自1971年誕生以來,國際新電影論壇為許多作者導演提供了平臺和跳板,許多通過論壇起步的導演如今已經成為電影王國的大師:包括即將來華的文德斯、法斯賓德、奇斯洛夫斯基、塔可夫斯基、肯·洛奇、安哲洛普羅斯、大島渚、麥可·摩爾、昆廷·塔倫蒂諾。華語導演中李安、侯孝賢、楊德昌、王家衛、陳凱歌、吳文光、賈樟柯等也是通過論壇獲得了世界的關注。從1971年至2001年擔任論壇主席的格利高爾對中國很有感情,聽說他能說一口流利的粵語,邀請幾乎所有來柏林的中國導演到動物園附近的「老友記」吃中餐。
論壇每年都有側重,派專人前往選片。前年的重點推介是中國,一共有13部中國電影入選參展。今年入選論壇的有來自23個國家的65部影片,重點是種族隔離前後的南非,包括10部專題片。此外,論壇用對話代替發布,讓導演和觀眾直接交流。考慮到非主流電影的「小眾」特點,論壇在電影節後幫助參展影片及其導演解決發行問題。主持論壇工作的德國電影資料館之友協會還管理著「軍火庫」(Arsenal)電影院,這家電影院緊挨著電影博物館,定期播放專題電影,最近剛剛舉辦了瑞典導演伯格曼的回顧展。一個拍紀錄片的朋友說,她的電影教育是在「軍火庫」完成的。電影觀眾無法生而知之,需要培育,在一個僅有商業電影和美國大片的環境裡,電影只可能是商品,而無法成為作品;觀眾也只能以消遣找樂為主。
入選論壇的影片應是未在歐洲放映過的新片,申請入選的方式簡單,形式不限。不論35毫米、16毫米膠片電影,還是錄像或數碼均可。申請表可從網上下載(www.fdk-berlin.de),報名截止日期是每年的11月1日,充分體現了論壇的開放和透明。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網絡編輯:薛芃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燃Ran」、「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