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競賽單元外,柏林電影節還包括:國際新電影論壇、電影大觀等,它們常常被冷落,卻構成了電影節最張揚藝術個性的部分。
妮可·基曼出演的《冷山》
電影節的迷人與政治
今年的柏林電影節雖然沒有提出具體口號,但是依然立場鮮明。電影節主席考斯裡克在《電影節手冊》中開宗明義,引用了南非消除種族隔離後的一句口號:「真理傷人;但沉默殺人。」關注政治一向是柏林電影節的特徵,但是考斯裡克另外強調要兼顧電影的「政治」和「迷人」。如何理解「迷人」呢?每部電影都希望以不同的方式迷人。或許這個「迷人」不過是個臺階,給那些不大觸及「憂國憂民」題目的電影以空間,這樣,商業的「利」、藝術的「非利」、政治的「義」與「不義」和異端的「非議」都被照顧到了。
《日落之前》(BeforeSunset)是本屆電影節「迷人」影片的代表。9年前,導演林克拉特(RichardLinklater)憑藉小成本獨立影片《日出之前》奪得最佳導演銀熊獎,《日落之前》是續貂之作。9年後,有過露水情緣的戀人在巴黎再次相遇,傑西很快就要乘機離開法國,80分鐘的電影就悠然地講述80分鐘的見面,兩個演員從頭到尾都在說話,狡黠而溫情,行雲流水。兩人在巴黎街頭和塞納河的渡船上,背景在他們身後不斷變化,長達數分鐘的長鏡頭,如影隨形地跟隨這對戀人;中間穿插著咖啡館和家中的環境,使得背景亦動亦靜,一張一弛。對話前後矛盾,將若即若離、模稜兩可、時過情遷和真摯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時而張揚,時而收斂,典型的「戀人絮語」。
《親密陌生人》由勒貢特(PatriceLeconte)執導,帶著法式幽默,細膩,不痛不癢的變態。也是「迷人」電影的又一代表,除了明朗的電影外,競賽單元還有比較「藍調」的片子。義大利《初戀》探討了女人與身體、愛與佔有的問題;《女魔頭》也是一部很女性的電影,講述女主人公從妓女演變成連環殺手的歷程,這裡不渲染謀殺,而是探究動機、起因。女主演塞隆憑藉這一角色和《瑪利亞》女主演莫雷諾共同獲得最佳女演員獎。
非競賽單元也有很多堪稱「迷人」的影片。論壇單元的《建築與地面》(BuildingsandGrounds)片長只有45分鐘,由五段組成:影像的油畫質感很強,似乎展現了抽象派、印象派、表現主義、野獸派的架上繪畫。音樂、影像和對白之間的聯繫也是若即若離。五段對話分別來自小津安二郎、塔科夫斯基、伯格曼、費裡尼、以及一個美國大學教授關於《德希達和結構》的演講,日語、俄語、瑞典語、義大利語和英語交織在一起。有一段完全是豬肉倉庫的唯美的拍攝,同時播放的是柴科夫斯基的《四隻小天鵝》,頗有視覺藝術的實驗風格。
再值得一提的就是柏林電影節的短片,想像力豐富得讓人驚嘆。題材包羅萬象:從政治諷刺、社會批判、到愛滋病宣傳片,從成長的煩惱到家庭軼事。長長的演職員表說明雖然影片短小,但是製作陣容並沒有縮水。
至於柏林電影節的政治,可以先從電影節外圍的柏林大學生裸奔開始,這種荷爾蒙旺盛的抗議形式在開幕式和閉幕式上都亮了相,以反對政府消減教育預算和收繳學費的計劃。電影節對待學生的克制與容納的方式就是一種政治態度的表達。
在帶有政治意味的電影中,希臘的電影大師安哲洛普羅斯的《哭泣的草地》受到媒體的一致好評,這是三部曲中的首部。整個故事始於1910年的希臘,止於今天的紐約,一個希臘家庭的際遇濃縮了一個世紀的悲歡。第一部講述到20世紀40年代的希臘內戰。影片的畫面充滿水的元素,美術的龐大投入讓人驚嘆,影像充滿詩意,讓人聯想到塔科夫斯基,具有史詩一樣的敘述,沉重的象徵,荒原、戰爭、水的意象反覆出現,也有巨著的長度——180分鐘。我在被電影折磨了若干天之後,終於在中場昏昏入睡,最後被女演員的「蒙克」似的吶喊驚醒。在快餐盛行的時代,觀眾極易審美疲勞,或許《哭泣的草地》只能供小眾細細玩味。
克羅埃西亞導演維柯·布瑞安的《見證》用多角度敘述的方法描述了波赫戰爭。除此之外,還有關於戰爭的紀錄片,大觀單元的《控制室》(ControlRoom)講述了美國侵略伊拉克戰爭期間媒體大戰,立體介紹了阿拉伯世界半島電視臺、英美以及其他國家媒體對戰爭的報導。這是美國和埃及的聯合製作:美國不缺少具有批評意識的人,這裡的悖論在於人們兜了一大圈,還是在為大資產效力:如黑槍文化(TheawfulTruth)的導演麥可·摩爾說自己片子的買主就是自己整天罵的人。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網絡編輯:薛芃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燃Ran」、「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