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德國啤酒,在《啤酒純淨法》的「框架」下顯得那麼另類:加乳酸菌發酵,喝時還需勾兌果汁。然而,它卻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瘋狂迷戀、甚至要求佩特烈大帝學會釀造的啤酒,還被拿破崙大帝命名為北方香檳(Champagne of the North),它就是柏林白啤/小麥(Berliner Weisse)。
在德國,每個地區都有著各自獨特的啤酒種類。自普魯士王國便作為首都的柏林,最為著名的便是柏林白啤。在柏林地區,這種酒最早的正式釀酒記錄出現於1572年,自從出現便開始大紅大紫。
柏林白啤的特點
這種啤酒的特點在於:非常清淡、爽口、酒精度很低(約 3% ABV),加入了50%左右的小麥,帶來麵包香甜的味道。由於乳酸菌的存在,喝起來純淨的乳酸味道佔據主導,帶有非常高的沙口感。飲用時,通常會加入果汁。
具體來說:
1. 所有原料的烘烤程度很低,盡最大程度保證顏色的純正(白啤),啤酒的麥芽味也呈現清爽乾脆的特點;
2. 在發酵過程中,除了常規啤酒酵母,必須加入乳酸菌消耗掉多餘的糖分。加入方式可以在發酵末期,也可以在二次發酵或瓶中發酵時。這為啤酒帶來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呈現高度沙口感。同時,乳酸的存在、較低的酒精度、超高發酵程度,使得柏林白啤呈現顯著且純粹的乳酸味。
3. 傳統的柏林白啤酒精度在3度上下,自每年三月左右開始發酵,大部分養分消耗掉後便將酒桶深埋進地下,度過整個炎熱的夏天。長期窖藏使得啤酒的發酵程度進一步提升,乳酸味和麥芽味變得更加純粹。
4. 飲用時,由於不少人無法接受這麼明顯的酸味,所以柏林本地開發了一種碗狀的平口杯,與糖漿或果汁混合後中和酸味,插入吸管飲用。由於它的度數偏低,近些年也有開發柏林小麥做雞尾酒的趨勢。
柏林白啤的歷史
關於柏林白啤的起源,一者說源自德國北部漢堡地區的特色酸啤,但目前已無蹤跡可循無法提供有力支撐;第二種說法貌似更加可靠:在1559年的巴黎宗教會議後,受加爾文主義的影響,號稱「法國新教」的雨格諾派(Huguenot)受到了巨大打擊,尤其是聖巴託洛繆大屠殺後,大量的雨格諾派開始離開法國和北部的法蘭德斯地區。他們在北遷德國的過程中,也將法蘭德斯地區特色的紅色艾爾和棕色艾爾兩種經典酸啤風格帶到柏林,並本土化改良成為柏林白啤。
柏林白啤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普魯士國王弗雷德裡克·威廉(Frederick Wilhelm)的大力推廣。他曾公開宣布柏林白啤是適合普魯士氣候、適合普魯士所有人民的啤酒,他甚至要求自己的兒子、德國著名的腓特烈大帝學會釀造這種啤酒才能繼承王位!自此柏林人仿佛著了魔一般瘋狂擁躉柏林白啤。
著名的法蘭西帝國皇帝拿破崙所領導的軍隊曾於1809年抵達柏林,痴迷於香檳起泡酒的法國人偶然間嘗試到了柏林白啤後便一發不可收,認為這種啤酒是種獨特的來自北部歐洲的香檳,便起了個非常酷炫的名字「北方香檳」(Champagne of the North)。這使得柏林白啤擁有了更多文化與歷史意味,甚至成為了一種處於歐洲原產地保護條例下的啤酒(參考紅酒產地保護)。
在18世紀,柏林本地有超過700家酒廠釀造這種啤酒,在當地的產量屬於壟斷地位。然而,由於德國處於歐洲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和快速增長的國家實力,德國、尤其是柏林所在的東部德國成為四戰之地。柏林長期處於物資短缺和政府管制狀態,加上人們對啤酒審美的變化,柏林白啤在急速的衰落。到了本世紀初,僅僅兩家酒廠依然在生產(推薦大家嘗試這兩家最正宗的柏林酒廠):
Berliner Kindl 酒廠,始建於1872年,至今仍在生產;Schultheiss酒廠;目前,很多復古啤酒,尤其是柏林白啤的快速崛起速度讓人震驚,尤其是美國各大精釀酒廠的複製版本。據說,但凡進入一個美式酒吧,基本都有一個龍頭留給柏林白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