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心理學簡報》本期內容簡介
你願意為了讓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選擇與伴侶分離嗎?在婚姻中,孩子重要還是伴侶重要?家庭中的第一關係到底是親子關係還是夫妻關係?
在不同的家庭中,對上述問題的答案可能並不一致。但專注研究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心理學家們幾乎一致認為:在優秀的婚姻關係中,孩子的地位始終不會超越夫妻關係,家庭裡的第一關係應該是夫妻關係;只有當夫妻雙方構建了完整、和諧、幸福的婚姻關係後,親子關係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
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為讀者們整理歸納出關於婚姻關係和親子關係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大家分享近期心理學界最新的觀點和科研進展。
貝勒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孩子的後天基因
2020年9月9日,專注於研究兒童發展與家庭關係的美國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Maria Boccia在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期刊上發表了她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該實驗中,Maria Boccia教授對128名年齡在18-62歲的研究對象進行心理學研究時發現:夫妻的恩愛程度會改變子女的後天基因,通過影響催產素(Oxytocin)在體內的表達程度從而改變孩子成年後的親密能力;特別地,在童年早期經歷過父母婚姻關係破裂的孩子,在成年後體內催產素含量水平會顯著降低,因此表現出缺乏社交能力和情感依戀需求[1]。
實驗結論:經歷過夫妻關係破裂後的孩子,在成年後的行為舉止有異於常人在Maria Boccia教授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對128名實驗對象現階段的心理狀態及行為進行了測試和評估後發現:那些曾經在童年早期經歷過父母婚姻關係破裂的孩子,在18歲之後的行為表現有異於常人,他們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得更為冷漠,缺乏自信,恐懼與他人產生親密關係,在與人相處時缺乏對他人的關懷意識,在自己的婚姻關係中會產生更多不穩定變數[1]。
原因分析:夫妻婚姻關係破裂將降低孩子在成年後的催產素表達水平究竟為什麼父母的婚姻關係破裂會嚴重影響孩子在成年後的種種表現呢?Maria Boccia教授分析這與催產素有關。
催產素(Oxytocin)被稱為是「愛的荷爾蒙」(love hormone),是一種由大腦分泌的神經激素,在調節人類行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在產生親密關係時釋放。多項研究證實催產素的分泌量將影響人類的社交行為、情感依戀、親密關係、親子關係、情緒等。
Maria Boccia教授認為,父母的恩愛程度影響孩子催產素的表達水平。在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經歷過父母婚姻關係破裂的孩子催產素分泌量要比父母婚姻幸福的孩子低得多,並且在多項依戀行為的心理測試中展現出了明顯偏低的親密能力[1]。
Maria Boccia教授在研究中追溯催產素表達水平發生變化的原因時認為:父母婚姻關係破裂改變了孩子後天的基因,導致催產素表達水平異常;同時,父母在婚姻關係不和諧的情況下對孩子的態度會出現變化,如冷漠、缺乏關懷等一系列負面行為,這些情緒化的行為在孩子童年早期會抑制催產素的活性,而且,催產素活性降低的改變會一直持續到孩子成年之後[1]。
紐約大學心理學家最新研究:婚姻幸福的夫妻,其孩子遭受暴力或對他人施暴的可能性都將降低
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Laura Grunin博士在2020年9月2日發表的研究中發現:來自幸福婚姻原生家庭的孩子在青春期遭受欺凌、暴力以及對他人施暴的可能性顯著降低[2]。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於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llying Prevention期刊上。
實驗結論1:父母相愛的孩子遭受欺凌和暴力的可能性降低
在該項研究中,12642名青少年(11-15歲)參與了實驗調查。研究人員發現,在婚姻幸福的家庭中,夫妻雙方能夠給孩子更多的情感支持,而這些情感支持是避免孩子受到欺凌和暴力的重要因素。特別地,生活在夫妻關係和諧家庭中的孩子受到網絡欺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2]。
實驗結論2:父母相愛的孩子施暴可能性大大降低研究人員還發現:認為父母相愛程度越高的孩子,對他人施暴(如對他人實施網絡欺凌)的可能性就越小[2]。
實驗結果顯示:當實驗對象被問及父母是否相愛時,認為父母不再相愛的青少年從事網絡欺凌的可能性是回答父母相愛的人的六倍以上;其他類型的情感支持,包括青少年感受到父母的幫助和了解的程度,也影響了青少年是否從事網絡欺凌行為的可能性[2]。
原因分析:孩子如何看待父母的婚姻關係將影響其暴力傾向Laura Grunin博士認為,相比親子關係中父母給予孩子的情感支持,父母的婚姻關係更為重要,因為孩子如何看待父母的婚姻關係將影響其暴力傾向[2]。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相愛、婚姻關係和諧,那麼孩子對他人施暴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相應地,在為人處事中這樣的孩子會避免衝突的發生,因此自己遭受暴力的可能性也將顯著降低。相反,如果孩子認為父母的婚姻充滿矛盾和不確定性,孩子的情緒、行為、心理將受到影響,在自己的人際圈裡捲入矛盾的可能性會升高,同時也增加了對他人施暴可能性。
在婚姻不和諧的家庭中,父母的矛盾和情感暴力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孩子由此可能產生極端心理,如偏執型人格障礙(Paranoid Personality Disorder)和輕度狂躁(Hypomania),導致孩子習慣性地將自己設置在矛盾的生活環境,並在平靜的生活中渴望矛盾和暴力的發生,因此主動製造暴力事件的可能性將升高。
綜上所述,相比親子關係,夫妻的婚姻質量在更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對待暴力的認知。
總結: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中的第一關係
通過上述的兩個心理學最新研究可以發現:只有生活在夫妻關係和諧的家庭中,孩子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呵護,才能最大程度地從父母身上獲得情感支持;孩子如何看待父母的夫妻關係也將影響孩子本身的行為方式和認知發展。
所以,夫妻關係才是家庭關係中的第一關係,健康的親子關係是建立在和諧的夫妻關係上。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極為重要,一個家庭中夫妻的婚姻關係質量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早期生活,還會對其在成年後的一生都帶來不可磨滅的印記。
只有相愛的夫妻,才能培養出能懂得愛和給予愛的孩子。
參考文獻
[1] Maria L. Boccia, Christopher Cook, Lesley Marson, Cort Pedersen. Parental divorce in childhood is related to lower urinary oxytocin concentrations in adulthood.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sychology, 2020.
[2] Laura Grunin, Gary Yu, Sally S. Co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outh Cyberbullying Behavior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Emotional Supp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llying Prevention, 2020.
《心理學簡報》原創|禁止轉載
原創作者|吉夕心 (《心理學簡報》總編輯)
審稿|心上田 (《心理學簡報》審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