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鴿子的眼睛與鷹的眼睛一樣敏銳,鴿眼幾乎與它的大腦一般大,這是經過幾千萬年的緩慢演變而形成的。鴿子具有一雙遠視的眼睛,這是因為它在看地面上的物體時,往往要從高空往下俯視,這就需要它具有更大的焦點和準確的眼力。鴿子是穀食性動物,吃穀粒、豆粒、玉米這些很小的食物,如果我們從百米高空不藉助任何工具,像鴿子一樣用肉眼去發現地上的穀粒,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可是鴿子卻能輕而易舉地找到,憑藉的就是它那雙敏銳的眼睛。
鴿子的眼睛長在頭部兩側的上方,鴿子的頭部形狀向嘴喙收縮,這樣更方便於它觀察前方。每個眼睛都能獨立地接受它們各自看到的圖像,我們稱此為單眼視力。在往前方看的時候,鴿子的雙眼也可以同時注意同一畫面,我們稱此為雙眼視力。人類的眼睛長在頭部的一個面上,所以只能看到一個方向,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單眼視力,除非頭向兩邊轉,不然就無法看到兩旁的物體。
鴿子的眼睛與人類的眼睛大不相同:人眼在地平線上的視線作用是在有限的距離內,曲線要比直線視野大,因為地平線的兩邊被我們的視野截掉了,但是鴿子用它的單眼視力可以把地平線看成一整個圓周;另外人眼短視把地平線看成直線,而鴿子看到的地平線都成曲線,因此鴿子在飛行中時時修正著呈圓弧型的地平線的中心位置。
人類視線的最大地平範圍從海平面上看大約為五公裡,可是鴿子在飛行時這個視野卻能夠擴展到相當大的程度。人類一般用不著擔心五公裡以外發生的事情,但是鴿子卻必須清楚地看到遠處的物體,鴿子視線的最大地平範圍從海平面上看大約為一百二十五公裡。它用敏銳的視力來觀察遙遠的距離,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長焦點,所以說鴿子的生命特徵和生活方式無不體現在妙不可言的眼睛裡。
把一隻鴿眼橫切時,外表面是眼角膜(玻璃體),它是一層透明的覆蓋物,蓋住了彩虹(面砂)以及水晶體(瞳孔)和底砂。水晶體在鴿眼機制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那麼什麼形狀的水晶體最為理想呢?筆者認為最好的水晶體為橢圓形,其位置方向以朝嘴喙前下方為好。相反,如果水晶體通過光線反射呈正圓形則不太理想了;同時,水晶體不宜過大或者過小。
鴿眼攝取畫面的作用與照相機的作用相似,從顯像反射出來的光線經水晶體進入眼睛後面的網膜,網膜由很多纖維狀和杆狀的視細胞組成,與各個神經有關,這些神經屬於光神經,直接與腦部相連。把水晶體的鏡頭與照相機的鏡頭相比較,先把鏡子解開「像」加以處理,然後由視網膜接受,把焦點放在像上,這時成像必須在畫面進入網膜之前調節清楚。反射出來的像,必須加以控制,不可太強,也不可太弱,依靠光敏感細胞而定,這與照相機鏡片相類似,就是「停住」空隙,防止光線進入照相機。
鴿眼水晶體有如下三個作用:其一是控制像反射向眼睛的光線,再讓像經大腦做出相應處理;其二是將眼睛實用範圍內的遠距離圖像變成清楚的畫面,這個作用完全由水晶體來完成;其三是水晶體通過收縮與擴張使焦點放在物體上攝取清晰圖像,同時使視網膜的視細胞散出極微小的電流,電流作用下鴿眼中的底砂和面砂發生摩擦(底砂為陰極,面砂為陽極)產生電波與光波,這種「波」的產生使鴿子具備了千裡歸巢的能力,通常認為這種「波」越長越好,反之則差。
水晶體的三大作用是每位養鴿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同時還需了解水晶體在光線反射下產生的收縮與擴張,速度不應過快或者過慢,過快容易導致辨別方向的盲目性,過慢則容易造成辨別方向的遲鈍,也就是靈敏度低。大家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水晶體是由多種色素組成的,那麼究竟哪種顏色的水晶體好呢?其實水晶體的好壞並不應該以顏色來區分,而應該以它的密度和厚度來鑑別,看上去厚而深、像無底洞一樣的水晶體實為上品。
鴿子在飛行中水晶體的顏色發揮著重要作用,如果光的顏色與它相同,那麼其辨別方向的能力就強,靈敏度就高,否則就相反。當然就本身來講光的顏色是不變的,但當它受到各種氣候與外界條件的影響時顏色就會發生變化,因此鴿眼的水晶體顏色與飛翔中的光線顏色是有關係的。
一般來講水晶體內有「內線扣」的就是鴿中極品,「內線扣」有很多種類型和結構,我們可以從它的形態、色澤、輪廓、波紋、寬度、厚度以及生長位置上進行鑑別。「內線扣」的生長隨著鴿齡的增長而變化,一般一至六個月的幼鴿屬於生長發育期,這段時期不容易觀察到;六至十二個月屬於生長成熟期,這段時期就容易觀察到;一年至兩年屬於完全成熟期,這段時間觀察的就很清楚了。觀察「內線扣」時必須藉助十倍以上的放大鏡,只憑藉肉眼是看不清楚的。水晶體內有「內線扣」的信鴿數量不多,具有特殊「內線扣」的信鴿就更少了,具有「內線扣」的信鴿可以作為賽鴿,當然如果用作種鴿就更為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