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球體機器人獲頂會IROS最佳論文獎,中國內地高校十年首次

2020-12-09 DeepTech深科技

提起機器人,很多人都會直覺地聯想到機械狀的人形,或者是像波士頓動力狗一般的四足仿生機器人。它們模擬人或者其他動物的肌肉和骨骼結構。

其實「機器人」的範疇遠遠不止於此,電影《超能陸戰隊》就展示了另外兩種對於「機器人」的想像,一個是有柔軟皮膚,又會主動安慰人的「大白」;一個是由無數微磁單元組成、任意變形的機器人。

圖|超能陸戰隊片段

這種類型的機器人叫做模塊化自重構機器人(Modularself-reconfigurable robot, MSRR)。這種機器人屬於一種特殊的多機器人系統,由大量同構的機器人模塊組成。相比於形態固定的機器人,這類機器人功能多樣、可擴展性強、也具有更強的魯棒性。

「《超能陸戰隊》裡面這個例子,是我覺得是MSRR最終希望做到的,有點像生物的細胞,幾百億甚至幾千億個小細胞作為單元,組成了一個龐大而且複雜的生命共同體,最終這個共同體能夠根據需求自由地改變形狀及功能。」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理工學院的梁冠琪對 DeepTech 說。

目前,他在該校的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實驗室讀博二,導師是實驗室執行副主任林天麟教授。林天麟教授是IEEE高級會員,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教授。

前不久,梁冠琪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獲得了IEEE智慧機器人與系統國際會議(IROS)的機器人機構設計(Robot Mechanism and Design)最佳論文獎。獲獎的是一種叫做 FreeBOT 的球形機器人系統,它們之間能夠通過磁性自由地連接在一起。

圖| FreeBOT 連接和移動(來源:港中大(深圳))

IROS 是機器人領域在全球範圍內規模最大的兩個頂級會議之一,這是中國內地高校近十年來第一次獲得 IROS 最佳論文獎項。

機器人機制與設計最佳論文獎為今年新增獎項,梁冠琪所在的團隊因此成為首屆獲獎者。而除了這篇論文獲獎,林天麟團隊此次有三篇關於 MSRR 的論文都被 IROS 接收。另外兩篇論文的分別研究了系統中單個模塊的相對定位,以及作為整個系統的機器人快速重構算法

連接不受限制的磁性球體機器人

MSRR 與常見的機器人在形態上有很大的差別,在設計思路上也不同。人形機器人、四足機器人、或者無人機,這些機器人形態固定,在設計時會考慮從某些具體功能出發。

而 MSRR 則是另外一種思路,不針對特定的任務而設計。科學家們希望它能夠隨著任務和環境的不同,迅速改變自身的構型,從而實現更廣泛的功能。

這種思路受到了群居生物的啟發。群居動物組合在一起能夠完成遠超出個體能力的複雜任務。比如螞蟻,在遇到個體難以通過的地形時,能夠彼此銜接身體,組成橋梁等複雜結構。

圖|其它 MSRR 連接方式與 FreeBOTs 的比較(來源:論文)因此, MSRR 設計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模塊間的連接機構。現有的 MSRR 系統的連接方式都存在某些約束,兩個模塊間需要精確地對準才能連接,並且存在特定的連接面,類似太空飛行器的對接方式。

梁冠琪介紹,在思考 FreeBOT 的設計時,林教授希望能夠儘可能地減少對連接的限制,甚至做到能迅速及任意進行連接的效果。現實生活中的巴克球這種智力玩具也給了他們啟發。巴克球是一個帶磁性的小球,一大群巴克球能自由組合成各種各樣的形狀。

FreeBOT也是利用磁力與另一個FreeBOT表面上任意一點進行連接,擺脫了傳統MSRR需要在特定連接點進行連接的約束。

這一性能是如何實現的?FreeBOT 的結構主要分為兩部分:外部一個鐵磁性球殼,以及內部的驅動器。內部驅動器上有輪子、馬達、磁鐵等部件。

圖|FreeBOT內部結構(來源:論文)

驅動器像一個小車帶著磁鐵在球殼內部運動,從而改變FreeBOT的重心分布及磁作用力的方向,一方面賦予FreeBOT獨立移動的能力,另一方面能讓FreeBOT通過磁力在另一個FreeBOT上自由走動。

如圖所示,當驅動器靠近兩個圓球的外在接觸點時,傳導到表面的磁性就能夠讓兩個FreeBOT連接在一起。連接或者斷開連接只需要0.5秒的時間。

圖| FreeBOT 之間的分離和連接(來源:論文)

這樣,內部的驅動器,既實現了對單個 FreeBOT 運動的控制,同時也能夠控制球外部的磁性傳導。

憑藉內部的強大磁體,單個的 FreeBOT 就可以爬上有磁性的斜坡甚至牆面。論文還展示了兩個 FreeBOT 合作完成一些超越個體能力的任務。

視頻|FreeBOT運動演示(來源:港中大(深圳))

磁鐵在驅動器的底部,它就會對外殼始終保持磁力,讓靠近它的球殼表面具有磁性;同時,磁鐵與球殼的內面又非直接接觸,而是橡膠輪與球殼內面接觸,這樣可以通過控制橡膠輪,讓磁鐵在球殼內部旋轉方向。

要實現自由迅速的連接,磁鐵的選型以及其距離外部鐵殼的距離需要恰到好處,梁冠琪介紹,試驗中間經歷過很多次失敗。

磁性會隨著距離而衰減,因此要儘可能靠近球殼內壁,但是如果太近,也會出現問題。「太近的話,由於磁鐵的吸力很大,會導致小車變形甚至把小車直接吸在了球殼上,就沒有辦法讓小車在球殼內自由運動。」梁冠琪回憶他在實驗中得到的經驗。

獲獎論文所展示的是第一代版本,梁冠琪介紹,他們目前正在研究結構設計上的細節優化。

林天麒團隊此次三篇文章入選IROS

林天麟所指導的三篇關於多機器人系統的論文同時入選 IROS ,展現了團隊在這一方向上的探索。

林天麟教授是IEEE高級會員,師從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揚生教授。他在機器人和自動化系統的研發方面擁有豐富的成果,大部分論文均發表於機器人和自動化領域的頂級國際期刊及國際會議,如T-RO,JFR,T-MECH,ICRA和IROS等。除了模塊化機器人系統,軟體機器人、多機器人系統、人機協作都是團隊的研究方向。

他也是深圳市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的成員。這個研究院依託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深圳市政府設立的十大基礎研究機構之一。

圖|林天麟(來源:AIRS)

此次入選 IROS 的另外兩篇論文,分別研究了系統中單個機器人的相對定位,以及作為整個系統的機器人快速重構算法

系統中單個機器人的相對定位是指,系統中任意一部機器人實時確定出其他機器人相對於自身的位置和方位。這是一個由多個機器人組成的系統正常工作的前提。

整個系統的快速重構算法則是幫助一個機器人系統識別環境並且改變整體構型。比如多個 FreeBOT 組成的機器人系統,需要夠根據路面情況的不同,連續調整隊列,持續前進。

針對這個問題,一篇論文進行了算法設計。在仿真實驗中,一個 FreeBOT 系統能夠快速適應複雜的表面,通過「變換隊形」上臺階,翻越障礙物。

視頻 | FreeBOT 系統快速重構算法演示(來源:AIRS)

用MSRR進行非結構化環境探索

《超能陸戰隊》中,小宏設計的微磁機器人系統能夠組成一隻巨大的手掌,並做出招手的姿勢。這樣一個動作看起來簡單,在設計上卻非常困難。「這要求最下面的模塊,能夠提供強大自由度,這裡還存在一些物理學上的瓶頸。」梁冠琪介紹。

這是長遠的目標。不過短期內,科學家們希望 MSRR 能夠幫助人類進行非結構的環境探索,尤其是地震、火災等環境中完成探索、越障、抓取等任務。如在災後的廢墟現場。現在也有一些探勘環境的機器人,比如蛇形機器人可以探索一些狹窄的縫隙,不過遇到斷橋或者高樓這樣的結構,運動依舊會受限,而一個 MSRR 系統 就能夠更靈活地適應各種地形。

假設災後現場有一個很小的隧道,而生還者在隧道的另一頭,這時候機械臂的功能無法施展開, MSRR 就可以用小模塊的方式通過隧道,到另一端再重新構型,並且實現機械臂的功能。

要實現這樣的功能,就需要比較大規模的系統。梁冠琪介紹,目前FreeBOT只是驗證了一種能實現迅速並任意連接的機構設計。

而未來,團隊希望能夠在機器人上部署傳感器及控制器,使其成為分布式的自主系統。此外,當更多的FreeBOT構成一個系統的時候,就需要定位和運動規劃的算法指導其移動。更大的系統也對傳感器部署、增強FreeBOT的機械性能、更長時間的續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FreeBOT 是梁冠琪科研道路上的第一個作品,他告訴 DeepTech ,在導師手把手的指導下,他開始慢慢領悟如何去設計機器人。「我從老師身上學到一點,是觀察身邊會動的東西,然後去思考聯繫。」

他會去留意身邊各種會動的東西,觀察他們是為什麼能動,比如商場裡常見的鼓風機充氣玩偶,會受到氣流的影響一直搖擺,也有設計成機器人的潛力。「新穎機器人的設計,無非是通過一些新穎的結構和方法為機器人提供自由度。而這些自由度是怎麼來的,大自然和日常生活往往會告訴我們一些有趣的答案。」

-End-

相關焦點

  • 機器人也能「甩筆」,擁有觸覺分析能力,上交&MIT獲IROS 2020最佳...
    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也會擁有觸覺分析能力。在剛剛結束的機器人頂會 IROS 2020 上,上海交大 & MIT 聯合項目 SwingBot 為我們展示了如何讓機器人通過觸覺傳感器來學習感知物體複雜的物理特性(tactile exploration),從而完成一個高難度的甩筆任務(in-hand object swing-up)。該工作也摘得此次大會的最佳論文獎項。
  • 快訊|上交&MIT能「甩筆」的機器人獲IROS 2020最佳論文獎;藉助AI...
    機器人也能「甩筆」,擁有觸覺分析能力,上交&MIT獲IROS 2020最佳論文獎  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也會擁有觸覺分析能力。在剛剛結束的機器人頂會 IROS 2020 上,上海交大 & MIT 聯合項目 SwingBot 為我們展示了如何讓機器人通過觸覺傳感器來學習感知物體複雜的物理特性(tactileexploration),從而完成一個高難度的甩筆任務(in-hand object swing-up)。
  • 甩筆機器人獲IROS 2020最佳論文獎;UW實時高解析度背景摳圖
    在不遠的將來,機器人也會擁有觸覺分析能力。在剛剛結束的機器人頂會 IROS 2020 上,上海交大 & MIT 聯合項目 SwingBot 為我們展示了如何讓機器人通過觸覺傳感器來學習感知物體複雜的物理特性(tactile exploration),從而完成一個高難度的甩筆任務(in-hand object swing-up)。
  • KDD 2020最佳論文揭曉!杜克大學陳怡然組獲最佳學生論文獎
    【新智元導讀】KDD 2020最佳論文新鮮出爐!最佳學生論文、最佳論文亞軍均被華人學生(一作)摘得,來看看這些論文出自誰之手吧!KDD Best Paper 終於來了!受疫情影響,今年第26屆國際數據挖掘頂會 ACM SIGKDD 於8月23日-27日以虛擬線上方式召開。
  • 10月份喜訊~211之太原理工大學斬獲一二三等獎及優秀獎最佳論文獎
    2項/煉鐵單項獎三等獎5項、2020年度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高校、第5屆維護工程國際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獎/主旨演講獎、第五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工科組二等獎/思政組三等獎、4項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等。
  • 2020年8月中國內地高校Nature&Science論文統計
    本月12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發文 2020年8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50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69篇。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首獲2020中國高校「就業最佳典範獎」
    11月28日,「內生力量,重塑新生」2020中國年度最佳僱主頒獎盛典暨中國人力資本國際管理論壇在無錫舉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26所高校獲得2020年度中國高校數位化就業最佳典範獎,這是西電首次獲得此項榮譽。
  • ACCV 2020最佳論文等三項大獎出爐!華為諾亞獲最佳學生論文獎
    ACCV 2020 共錄用論文 255 篇,官方提供所有論文開放下載。官網連結:http://accv2020.kyoto/截止目前,大會已經公布了最佳論文獎、最佳學生論文獎、最佳應用論文獎等三項大獎,其中帝國理工和華為諾亞方舟合作獲得了最佳學生論文獎。以下AI科技評論就帶大家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三項大獎吧 !
  • 邵陽學院教師獲英國皇家昆蟲學會最佳論文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1月23日訊(通訊員 劉運喜)近日,從英國皇家昆蟲學會(Royal Entomological Society)獲悉,邵陽學院城鄉建設學院園林專業教師李曉紅副教授發表於《Agricultural and Forest Entomology》(《農業與森林昆蟲學》)的論文《Domestication of
  • 7所高校「上雙」!11月內地高校Nature & Science統計!
    本月9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2020年11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42篇,其中Nature刊出81篇,Science刊出61篇。
  • 杭州師範大學李勇進教授獲第十四屆馮新德高分子獎!
    材化學院李勇進教授獲第十四屆馮新德高分子獎日前,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院李勇進教授團隊發表在Polymer上的學術論文「Copolymers containing two types of reactive groups: New compatibilizer
  • UC伯克利摘最佳論文、HuggingFace獲最佳demo,EMNLP2020獎項公布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魔王、杜偉、小舟剛剛,正在進行中的 EMNLP 2020 大會公布了一系列獎項,其中最佳論文獎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者獲得,愛丁堡大學華人博士生 Yanpeng Zhao 為一作的論文獲得了最佳論文榮譽提名獎(共 4 篇論文獲此獎項)。另外,本屆大會的最佳 Demo 獎由大家非常熟悉的 Hugging Face 團隊摘得。
  • 共青團中央「點名」、斬獲多個全國冠軍,這群青年來自河南同所高校
    曾獲2019年度"寶鋼教育獎"優秀學生特等獎、第24屆"河南青年五四獎章"、獲得第十四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稱號,受到《人民日報》專題報導。在科技創新上,曾獲2018年中國機器人大賽全國冠軍(水下機器人項目打破賽會得分紀錄)、第十二屆iCAN國際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特等獎、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二等獎、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大賽特等獎等國家級獎項22項;在創新創業上,合夥完成了數百萬元的種子輪融資,且已產生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現已保送至清華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 中國科研人員研發磁性噴霧,可快速製造微型磁控機器人
    受此演化啟發,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由聚乙烯醇(PVA)、谷蛋白(Gluten)和鐵粉(Iron particles)混合而成的膠質磁性噴霧,通過對目標物體表面噴塗的方式,給它穿上一層磁性外衣(約100-200um厚度),將無生命物體變成可以磁驅的微型機器人智能體。
  • 北野武作品首次內地公映!《菊次郎的夏天》確認引進內地夏末重逢
    北野武執導、久石讓配樂的經典電影《菊次郎的夏天》確認引進中國內地,具體檔期待定,中文海報上標示「2020夏末重逢」。這也將是北野武作品首次在中國內地公映。電影《菊次郎的夏天》是由日本知名導演北野武自編自導自演的清新溫情傑作,1999年在日本上映,此前內地未曾引進,不過已經有許多中國影迷在小螢屏上觀看過這部名作了,該片也成為不少中國影迷心中的經典。
  • 53年來國內唯三,華為MindSpore論文獲國際頂會最佳論文提名
    最近,來自鄭州數學工程與先進計算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趙捷老師與華為MindSpore團隊合作,憑藉著在基礎數學上的能力,解決了一個AI晶片優化的重要問題,獲得了頂級學術會議MICRO 2020的最佳論文提名,MICRO是計算機體系結構領域的國際頂級會議,這也是中國團隊53年第3次入圍該大會的最佳論文提名。
  • ACL 最佳論文開獎在即,華人頂起候選名單的半邊天
    雷鋒網AI科技評論按:自然語言處理最大頂會今天,ACL 2019 官方網站公布了入圍論文獎項的候選名單。其中有17篇入圍最佳長文獎候選者,11篇入圍最佳短文獎候選者,4篇入圍最佳演示獎。最佳論文獎將於7月31日(星期三,義大利時間17:50-18:20)的會議閉幕環節上公布。
  • 2020年7月內地高校再添17篇Nature & Science發文!
    本月15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 Science發文2020年7月,Nature和Science(後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
  • 我校參加第十二屆大創年會獲「最佳創業項目」獎並直接晉級2020年...
    經過層層選拔與激烈角逐,我校推薦的2項創新訓練項目、1項創業實踐項目入圍本次年會參展,其中 「小型水面清潔機器人」的項目獲得本屆大創年會「最佳創業項目」獎,並直接晉級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大創年會是依託「國創計劃」開展的一項重要年度性展示交流活動,是全國高校本科教學改革中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學生參與最多、水平最高的盛會之一。
  • 中國內地91所高校赫然在列!
    根據2021年度THE世界大學學科排名數據顯示,中國內地91所高校共有468個學科入圍榜單,中國內地高校共有29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其中,北京師範大學總上榜數位居全國內地高校並列第四位,有9個學科上榜,其中教育學學科排名世界第29名,位居全國內地高校第三名;心理學學科位居全國內地高校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