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黃花敗醬、龍芽敗醬、黃花龍牙
來源
本品為敗醬草科植物黃花龍芽Patrinia scabiosaefolia Fisch. ex Link.,白花敗醬(苦齋)P. villosa (Thunb.) Juss.,以根狀莖和根、全草入藥。根春秋季節採挖,去掉莖葉洗淨,曬乾。全草夏秋採割,洗淨曬乾。
性狀
白花敗醬的乾燥全株,長短不等;根莖有節,上生須狀細根。莖圓柱形,外表黃棕色或黃綠色,有縱向紋理,被有粗毛。質脆,易拆斷,斷面中空,白色。葉多皺縮、破碎,或已脫落。全株有陳腐的豆醬氣,味苦。以乾燥、葉多、氣濃、無泥沙雜草者為佳。
炮製
洗淨,曬乾,切碎用。
性味
辛、苦,涼。
歸經
入胃、大腸、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消癰排膿,活血行瘀。用於腸癰、肺癰及瘡癰腫毒,實熱瘀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產後瘀滯腹痛等症。
用法用量
內服0.5~1兩,鮮全草2~4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備註
(1)用於腸癰、肺癰及瘡癰腫毒。
本品辛能散結,寒可洩熱。臨床上常與紅藤、苡仁、桃仁、丹皮、大黃等配伍,用治腸癰(急性闌尾炎);與魚腥草、桔梗、苡仁、冬瓜子、蘆根等配伍,用治肺癰(肺膿瘍);與銀花、連翹等配伍,用治瘡癰腫毒,同時用本品鮮草搗爛外敷。
2.用於實熱瘀滯所致的胸腹疼痛,產後瘀滯腹痛等症。
敗醬草又有活血行瘀的功效,配紅花、山楂等藥,治產後瘀血,腹中刺痛等症。
近年來本品在臨床上又常配蒲公英、金銀花,用治急性結膜炎、結膜充血腫痛;配茵陳、梔子等治急性黃疸性肝炎。
(2)本品藥材來源較複雜,屬於敗醬科的敗醬草,僅在民間應用,不見市售。據《中藥志》說:「今市售敗醬草主要有兩種:北方習慣使用菊科植物苣蒔菜的帶根全草;南方習慣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帶草全果。」又說:「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苣蒔菜,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即稱作苣蒔菜,並非作為敗醬草的別名,但未述及其效用;南方多數地區作敗醬草用的菥蓂,亦為另一種藥物,《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主治明目、目痛、淚出等病;敗醬草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等病,二者效用不同。」這說明現在市上出售的敗醬草恐非古代所用的敗醬草,原植物即為菥蓂,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一兩,煎服。菥蓂一藥在臨床上應用時常與清熱解毒藥與活血祛瘀藥配伍同用,不作單味藥使用,故菥蓂是否具消癰排膿的功效,有待進一研究。
複方
①治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仁十分,附子二分,敗醬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便當下。(《金匱要略》薏苡附子敗醬散)
②治產後惡露七、八日不止:敗醬、當歸各六分,續斷、芍藥各八分,芎藭、竹茹各四分,生地黃(炒)十二分。水二升,煮取八合,空心服。(《外臺》)
③治產後腰痛,乃氣血流入腰腿,痛不可轉者:敗醬、當歸各八分,芎藭、芍藥、桂心各六分。水二升,煮八合,分二服。忌蔥。(《廣濟方》)
④治產後腹痛如錐刺者:敗醬草五兩,水四升,煮二升,每服二合,日三服。(《衛生易簡方》)
⑤治赤眼、障痛並胬肉攀睛:敗醬一握,荊芥、草決明、木賊草各二錢,白蒺藜一錢五分。水煎服。(《碩虎齋省醫語》)
⑥治癰疽腫毒,無論已潰未潰:鮮敗醬草四兩,地瓜酒四兩。開水適量衝燉服。將渣搗爛,冬蜜調敷患處。
⑦治吐血:敗醬草煎湯服。
⑧治赤白痢疾:鮮敗醬草二兩,冰糖五錢。開水燉服。
⑨治蛇咬:敗醬草半斤,煎湯頓服。另用鮮敗醬草杵細外敷。(⑥方以下出《閩東本草》)
現代臨床
①治闌尾炎(腸癰):敗醬草15克,薏苡仁30克,地丁草15克,紅藤15克,桃仁10克,水煎服。
②治肺膿腫(肺癰):敗醬草15克,魚腥草15克,金銀花15克,蘆根15克,桔梗10克,水煎服。
③治盆腔炎症:敗醬草15克,菝葜15克,乳香5克,沒藥5克,水煎服。
④治扁桃體炎:敗醬草30克,大青葉30克,均用鮮品,絞汁加水煎,分兩次服。
⑤治流行性腮腺炎:鮮敗醬草30克,生石膏15克,共搗如泥,加雞蛋清調和外敷。
⑥治頑固性失眠:黃花敗醬膠囊,每粒含揮髮油20毫克,每次兩粒,每日服1~2次。
⑦治毒蛇咬傷:敗醬草250克,煎湯頓服;另以鮮草搗爛外敷。
文獻摘錄
1.《證類本草》
味苦、鹹,平、微寒,無毒。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痺不足,產後疾痛。一名鹿腸,一名鹿首,一名馬草,一名澤敗。生江夏川谷。八月採根,曝幹。
2.《新修本草》
味苦、鹹,平、微寒,無毒。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除癰腫,浮腫,結疾痛。一名鹿腸,一名鹿首,一名馬草,一名澤敗。生江夏川谷。八月採根,曝幹。
出近道,葉似 ,根形似柴胡,氣如敗豆醬,故以為名。
〔謹案〕此藥不出近道,多生崗嶺間。葉似水莨及薇銜,叢生,花黃,根紫,作陳醬色,其葉殊不似 也。
3.《神農本草經》
味苦平。主暴熱火創,赤氣,疥搔,疸痔,馬鞍,熱氣。一名鹿腸。生川谷。
4.《名醫別錄》
味鹹,微寒,無毒.主除癰腫,浮腫,結熱,風痺,不足,產後疾痛.一名鹿首,名馬草,一名澤敗.生江夏.八月採根,曝幹.
5.《本經逢原》
敗醬乃手陽明、厥陰藥。善除暴熱火瘡,皆取苦寒散毒之用。其治疽痔馬鞍熱氣,以其性專下洩也。《金匱》薏苡附子敗醬散,治腸癰固結未潰,故取薏苡下達,敗醬苦降,附子開結,而為熱因熱用之嚮導,深得《本經》之旨。若膿成熱毒勢脹不可用也。而婦人下部疽蝕,方中亦恆用之。近世醫師罕有識者,惟徽人採取笮幹,曰苦笮菜,惜乎,不知治療之功用也。
5.《本草易讀》
辛,苦,微寒,無毒。入足厥陰肝。調產後之惡露,解帶下之赤白,止吐衄之血逆,卻心腹之瘀痛。兼排癰膿,最破瘀血。
處處原野有之。春生苗葉布地,夏秋莖高一二尺而柔弱。數寸一節,節間生葉四散。頂開白似柴胡。
產後腰疼,同芎、歸、肉桂服。(驗方第一。)
產後腹痛如刺,水煎四兩服。(第二。)
6.《本草撮要》
味苦.入手足陽明厥陰經.功專破血排膿.得四物治惡露不止.得當歸、川芎、桂心治產後腰痛.一名苦菜.用根苗.
7.《本草崇原》
氣味苦平,無毒。主治暴熱火瘡赤氣,疥瘙,疽痔,馬鞍熱氣。
(敗醬俗名苦菜,處處原野皆有。春初生苗,深冬始凋,野人多食之。)
敗醬味苦性寒,故主治暴熱火瘡赤氣,而疥瘙疽痔,馬鞍熱氣,皆為火熱之病。馬者,火之畜也。《金匱》方有薏苡附子敗醬散,亦主腸癰而消熱毒。
8.《本草便讀》
排膿消腫.腸癰藉辛苦之功.達胃行肝.瘀熱仗鹹寒之力.(敗醬辛苦鹹微寒.一名苦菜.葉如芥.其色青紫.能入血分.散血中瘀留結熱.入手足陽明厥陰.金匱用之治腸癰.亦取其排膿破血之意.)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