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國際女性藝術特展「她們」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匯聚了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105位女性藝術家,跨越千年的108件作品。展覽以歷史脈絡展開,涵蓋宋、明、清、近現代和當代的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從古至今,女性究竟是作為一個被觀看的客體還是創造者?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歷史上首位女館長弗朗西斯·莫裡斯(Frances Morris)、藝術家向京、珍妮·薩維爾(Jenny Saville)、麗莎·約斯卡瓦吉(Lisa Yuskavage)在展覽開幕前的論壇上從作為女性藝術家的個體經歷和不同的社會語境展開了探討。《藝術新聞/中文版》也就此話題對部分中國參展藝術家進行了採訪。
▲ 肖魯,《對話》(1989),現場
▲ 珍妮·薩維爾,《轉變》(Shift)(1996-1997)
▲ 莫娜·哈透姆,《懸浮》(Suspended)(2011),現場
上海。國際女性藝術特展「她們」的作品跨度近千年,從一幅南宋時期女畫家楊妹子的《楷書清涼境界七絕》到匯集了中國各個時期的當代女性藝術家:肖魯、段建宇、向京、喻紅、尹秀珍、林天苗、崔岫聞、曹斐、關小、劉詩園等等,以及數位全球藝術界重要的女性藝術家,瓊·米契爾(Joan Mitchell), 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小野洋子(Yoko Ono)、馬琳·杜馬斯(Marlene Dumas),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莫納·哈特姆(Mona Hatoum)、田中敦子等。
▲ 瓊·米歇爾,《午後》(Afternoon)(1969—1970)
▲ 奇奇·史密斯,《曠野》(Field)(2006)
▲ 向京,《異境——這個世界會好嗎?》(2011),現場
2008年,向京曾以女性身體為主題創作了一系列巨型尺度的雕塑,當時的出發點是想好好面對所謂「女性藝術家」這一標籤化的身份問題,以此來終結對藝術家性別問題的討論,但之後卻被扣上了「以身體說話的女藝術家」的帽子。
當被問及在事業發展過程中是否有過關於性別的焦慮時,向京在接受《藝術新聞/中文版》的採訪時說:「我認為女性方式創作是個偽問題。藝術創作歸根結底是探索主體性和完成自我建構,而不是性別問題。主體性是任何一個創作、任何一種性別都要面對的問題。性別問題只是自我意識裡面的一部分。此外,外部環境和語境也是自我建構條件的重要因素。因此從這一點來看,探索主體性並自我內化的過程就是藝術創作的過程,無關男性還是女性。藝術家應該把「我」放在文化和權利系統上去理解並切入實質問題,提出一些有意思的話題。
▲ 姜傑,《現在開始》(2009),現場
▲ 林天苗,《凸起的文樣》(2014),現場
林天苗對《藝術新聞/中文版》說:「就整個社會結構而言,如果你長時間在中國生活,會發現女性仍然比較邊緣,話語權仍然較少,男性和女性的話語產生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在方方面面、時時刻刻都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與創作。我大概花了10年左右的時間去思考女性身份這個問題,通過不同的作品來解決自己的思考與想法。如今,我決定不去管它,而是很自信地去審視自己、審視別人及審視歷史,往前走就是了。對我來說,這樣可能是最佳的解決方案或解決態度。」
▲ 喻紅,《我們倆 No.2》(2007)
喻紅回憶起她上大學的時候,一屆油畫專業十幾個學生中只有一個女生。而現在,可能女生的比例已經達到甚至超過半數。有了這個基數,成長起來的女性藝術家肯定比她們那個時代要多得多。另外,人的自覺意識、平等意識越來越強,女性也不願意把自己限於家庭生活和小我當中,有了更多表達的意願。「從藝術家個人來講,藝術家特別不願意談性別,藝術的好壞才是最重要的標準。當然,從媒體和社會的角度來說,如果提女性藝術家可能會受到更多的關注,會成為一個話題,這也是現實的問題。」
英國藝術家珍妮·薩維爾(Jenny Saville)認為,女性藝術家在現代社會上扮演的多重角色,甚至是承擔的壓力從另一方面來講可以成為多元文化的貢獻者。就她個人而言,母親的角色和經歷激發了她的創造力。
▲ 麗莎·約斯卡瓦吉,《光譜》(Spectral)(2016)
美國藝術家麗莎·約斯卡瓦吉(Lisa Yuskavage)回憶起她19歲時斷然拒絕她的作品入選一個專門為女性舉辦的畫展的逸事。在她看來,很多女性藝術家創作的時候其實並沒有考慮自己的性別問題,更多的是把藝術創作視為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面對自古以來女性在男權社會面臨的種種限制,她認為與其把它作為假想敵,不如將它視作一個討論的話題,以藝術創作的方式來展開對話。
▲ 草間彌生,《Chii-chan&Chin》(2004)
▲ 路易絲·布爾喬亞,《潛伏的蜘蛛》(2003)
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新任館長弗朗西斯·莫裡斯(Frances Morris)曾策划過多位重要女性藝術家的個展,如:草間彌生、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和艾格內斯·馬丁(Agnes Martin)。今年,泰特現代美術館又陸續舉辦了莫納·哈特姆(Mona Hatoum)和喬治婭·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的個展。值得一提的是,草間彌生、路易斯·布爾喬亞和莫納·哈特姆的作品均出現在此次展覽中。
莫裡斯認為女性無論在哪個領域確實比男性面臨更大的局限性,從歷史上來看也缺少強大的參照典範。跟西方相比,中國女性在這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但同時,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也提供了女性更多自我表達的空間。因此,在莫裡斯也將把推廣全球範圍內優秀的女性藝術家作為任期內的重要目標。論壇上,當被問及一位獨立工作的女性藝術家是否應該像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的書中描繪的那樣,在泰特美術館也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展示空間時,莫裡斯認為,女性恰恰不應該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應當在觀念、創作媒介和視野上融入一個與男性平等的全球語境之下。
▲ 馬琳·杜馬斯, 《愛你的鄰居》(Love Your Neighbor)(1994)
本次展覽中的數件作品均為龍美術館新近購入的收藏,如馬琳·杜馬斯的《愛你的鄰居》、麗莎·約斯卡瓦吉的《光譜》和珍妮·薩維爾的《轉變》。卓納畫廊(David Zwirner)的畫廊主大衛·卓納(David Zwirner),豪思·沃斯(Haus & Wirth)畫廊倫敦部高級總監尼爾·溫曼(Neil Wenman),以及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均悉數到場。據龍美術館館長王薇介紹,該展覽之後還將巡展至龍美術館重慶館和即將於2018年底建成的龍美術館武漢館。
她們-國際女性藝術特展
龍美術館(西岸館) | 7月23日至10月20日
*本文圖片來自龍美術館(西岸館)和TANC
Copyright © 2016 The Art Newspaper. All Rights Reserved.
《藝術新聞/中文版》為The Art Newspaper獨家授權現代傳播集團的出版物,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轉載和翻譯,否則權利人將根據智慧財產權法追究法律責任。
《藝術新聞/中文版》
主編:葉瀅
編輯部主任:陸曉凡
編輯:徐丹羽、蔣立言、李葉萌
編輯助理:劉晨琛
-
執行出版人:曹丹
助理執行出版人:安娜
-
聯繫相關編輯,可以電郵至:
編輯名字拼音@modernmedia.com.cn
-
theartnewspaper@modernmedia.com.cn
www.tanchin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