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其實是一種疾病!

2021-12-24 98跑

肥胖和健康,聽起來似乎是一對矛盾的概念,但確實有一些科學家相信健康的胖子是存在的。

這些科學家之所以不遺餘力地試圖在大眾中普及這個概念,肯定不是要鼓勵胖子們自暴自棄,而是在於他們相信一些身體沒毛病的胖子沒必要不惜一切代價地減肥,這樣有可能反而把自己的身體搞垮了。

這個想法當然不錯,也得到了一些研究數據的支持。比如,曾經有人測量了美國胖子們的身體指數,包括血壓、心率、膽固醇含量和胰島素敏感度等等,發現有大約三分之一的胖子各項指標均屬於正常範圍,光看這些指標的話根本分辨不出哪些人是胖子哪些人體重正常。

但是,一項新發現認為,肥胖的人心臟衰竭和中風的風險更高,即使他們看起來很健康,沒有明顯的高血壓和糖尿病症狀。

這項研究發表在葡萄牙波爾圖的歐洲肥胖大會上,過去有一種觀點認為,即使肥胖也可能有健康的代謝,但是這項發現推翻了這個觀點。

過去的一些研究認為,存在「代謝健康型胖子」這個觀點是錯誤的,這是基於小規模得出的研究結論。伯明罕大學的這項研究對350萬人的數據進行了分析,其中61000人患上了冠心病。

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肥胖通常以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衡量。人們認為這個指數並不完美,因為像運動員那樣肌肉密度很高的人也可能與肥胖的人擁有相同的BMI。

BMI是體重/身高的簡便指數,通常用於對成年進行超重和肥胖分類。其定義為體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即kg/㎡。

身體質量指數(BMI)參考圖

根據亞洲人的實際情況,我們定義:

·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於或大於24時為超重;

·身體質量指數(BMI)等於或大於28時為肥胖;

·健身的漢子們請自動忽略,渾身腱子肉的你們不需要考慮BMI什麼的。

科學家對1995-2015年改善健康網絡(Health Improvement Network)中的350萬人的數據進行了分析。這是英國的一個大型通用實踐資料庫。

在研究的最開始,這350萬個胖子並沒有冠心病,科學家們根據BMI、糖尿病狀況、血壓狀況和血脂狀況對他們進行分組,這些症狀都被歸類為代謝異常,而沒有這些症狀的人都被歸類為代謝健康。

該研究發現,看上去健康的肥胖者患冠心病的風險比體重正常的人高出50%,腦血管疾病風險上升7%,這種疾病會引起中風,使心臟衰竭的風險翻倍。

很多人會說,舉重運動員擁有看上去肥胖的BMI,但是他們很健康。其實,BMI很粗糙,它僅是我們目前在臨床上擁有的唯一代表體脂的衡量方法。在全球醫生和醫院診所中使用其他的方法都不現實。

所以,即使BMI很粗糙,但大家也只能使用它。雖然某些人的BMI數據存在誤差,但是這項研究是基於巨大的人口數量,這也就是說能足夠說明,這其中BMI數值大的人大部分都是肥胖的,而說他們的代謝很健康、心臟病風險沒增加這個結論是錯的。

讓人們控制好體重是非常重要的,無論他們是否有代謝異常的狀況。從大量人口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代謝健康型胖子」其實是不成立的,最好不要使用這個詞語來描述肥胖的人,無論他們有多少代謝併發症。

世界肥胖協會在2017年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種疾病,因為它會導致諸多健康問題。

2017年8月,瑞典的一項研究對130萬男性進行了30年的追蹤,該研究發現,在18歲的時候最健康的人相比於這個年齡最不健康的人,過早死亡的風險低51%。但是如果是肥胖的人,那麼他們在年輕時所具有的健康優勢就會被抵消了。

體脂率是人指人體內脂肪重量在人體總體重中所佔比例,又稱體脂百分數(F%)。目前一般採用生物電阻方式測量,一般健身房、醫院、保健品店都會有這種設備,手握一下就能測出體脂,一般情況下還是比較準確的。

男女體脂率參考圖

對於體脂率,我們建議:

·女生正常是20-28%,安全下線為13-15%;

·男生正常是15-18%,安全下線為5%;

·如果你是健身愛好者(男),請把體脂降到10%以下,這樣你的肌肉才能見天日。

一定數量的脂肪對於維持正常生理功能非常必要,尤其是對於女生,育齡女生更要注意。

Peter教授領導的研究發表在《國際流行病學期刊》上,他說:「這些結果表明,從減少過早死亡風險的角度來看,在生命早期BMI值低相比於更高的身體健康程度更加重要。」

雪梨大學Boden研究所專門研究肥胖、營養、運動和飲食紊亂的Timothy Gill教授說:總存在一些雖然肥胖但是健康的人,就像是那些終生吸菸但沒有得肺癌的人。

因為由於風險分布的原因,很可能有些肥胖的人並不會患上這些疾病。

世界癌症基金的高級研究人員Susannah Brown說:這項研究的發現強調了抑制肥胖問題的重要性。肥胖或超重不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還會增加11種常見癌症的風險,包括前列腺癌和肝癌。

如果每個人都保持健康體重,那麼僅在英國,每年能夠少發生25000起癌症病例。

首先要告訴大家一個非常不幸的消息,那就是胖不胖的很大影響因素在於基因,有一種基因可以決定在你吃多了以後是不是會長胖。

有一個這樣的實驗,同樣的老鼠,同樣的吃太多,但是有這個基因的老鼠變胖了,沒有這個基因的老鼠就沒變胖。而前段時間Nature也發表了一篇在營養學界比較有影響力的文章,說生糖指數這個東西要因人而異。

也就是說,有的人喝可樂血糖變化都不會很大,但有的人吃紅薯都會有比較明顯的血糖波動,這可能和胰島素抵抗基因、各種激素受體基因都有關。不得不感慨:在這個不公平的世界上,連胖不胖都要拼爹啊!

1.飲食習慣

1)食慾與總能量攝入過多

肥胖人群在最開始的時候可能只是比別人食慾好一點點,然後每頓飯多吃一點點,別人吃八分飽,你會吃到十分甚至十二分。看起來似乎你沒有比別人吃很多,但長期微小的熱量不平衡,就會給人帶來很大的體重變化。

2)糖類攝入過多

糖類(也就是碳水化合物)攝入太多,由於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相對來說較容易,如果是游離糖的話更容易升高血糖,誘發脂肪積累。所以愛吃甜食、愛喝飲料是肥胖的很大風險因素。

3)高脂食物偏好

脂肪是大部分食物香味的來源,就像脫脂牛奶喝起來就是沒有全脂牛奶好喝,雞腿肉吃起來比雞胸肉嫩滑不少,這些都是脂肪的功勞。它能使食物更可口,不需更多咀嚼,但它引起的較低的胃膨脹作用也讓我們更容易餓。

而且有研究表明,體重較大的人對脂肪的飽足反應降低,他們脂肪氧化能力也降低,也就是說代謝能力是下降的。

2.體力活動太少

體力活動指的可不僅僅是鍛鍊,我們動用骨骼肌的每一個運動都算體力活動。這裡指的體力活動太少就包括長期坐在辦公桌前工作、一直坐在教室上課、總是坐著趴著看電劇打遊戲等等,這樣的生活方式叫做靜態的生活方式。

靜態的生活方式是肥胖和很多代謝疾病的危險因素,而這並不會因為你每天下午跑步半小時而得到很多改善。

3.家庭和社會環境的支持

減肥和健康很大程度地受到家庭和社會的影響。當父母和家人對你的飲食和運動方案都給予極大的支持,那你真正習慣健康飲食和規律運動的可能性就會大很多。

同樣的,當你能更容易地獲取垃圾食品,那你變胖的可能性也會大很多。

不僅是要去健身,要練課程,還要在生活的每一點一滴裡融入動一動的習慣,這樣無形之中消耗會增加很多。

而體力活動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改變基因的表達——就是讓我們最絕望的遺傳因素,是可以通過運動改善的。所以,不運動或許不是你變胖的理由,但運動,一定是你瘦下來的必要條件。

吃東西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種類。當我們吃的蔬菜和薯類粗糧比較多的時候,由於食物體積比較大,自然就可以有比較好的飽腹感。

就像吃飽了逛超市會比較有自制力一樣,每頓飯都能吃飽對於減肥的人來說是決定減肥工程能否持續的決定性因素。

按時吃飯、按時睡覺、按時拉粑粑,這些對於一個人的健康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減肥來說也特別重要。

這樣的規律作息可以讓身體避免無謂的應激狀態,所有的代謝過程也能比較順暢地進行。

有最新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在決定我們是不是會變胖以及是不是會不開心、情緒暴躁上面有比較大的作用。

所以,每天吃足夠的膳食纖維,對於給腸道菌群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有比較大的作用;喝酸奶也是可以改善腸道菌群種類和數量的。腸道菌群健康了,我們自然也就更容易保持比較健康的體重。

相關焦點

  • 肥胖會導致哪些疾病
    核心提示: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的提高,從而導致肥胖的發生率也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大家都知道,肥胖不僅會影響到大家的外在形象,最關鍵的是還有可能會傷害到大家的身體健康,甚至誘發不少疾病,究竟,肥胖會導致哪些疾病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總結下肥胖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肥胖會導致哪些疾病?
  • 哪些疾病會導致肥胖?
    有很多人在臨床上問我,怎樣控制體重,什麼樣的人愛胖,哪些疾病會導致肥胖,那我都會問患者,你想知道肥胖是怎麼一回事,你先藥知道自己是否患有肥胖症,那,醫學上所講的肥胖,是用BMI
  • 肥胖十大慢性疾病之一 肥胖症易引發這些疾病
    肥胖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十大慢性疾病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身邊的肥胖者越來越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我國體重超重人群達2億,肥胖人群超9000萬,因超重和肥胖引發的代謝症候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逐年增加,已成為當今社會危害人類健康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肥胖所導致的各種疾病醫藥費的投入已造成沉重的社會經濟負擔。
  • 喝酒會導致肥胖,會導致代謝症候群,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
    長期喝酒,尤其是酗酒,會導致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腦血管疾病、肝癌、消化道疾病等等疾病風險明顯增加。2019年《柳葉刀》有一篇文章,入選2800萬人,研究觀察喝酒到底有好處還是有壞處,最終的結論是:沒有所謂的適量飲酒有益健康一說,也就是喝多少酒都是有害的!
  • 女生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女生肥胖容易引起哪些疾病損害
    核心提示:肥胖作為一種國際健康問題,但是很多人對肥胖卻不以為然,說起肥胖的危害,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可能是不好買衣服、身形不好看,然而肥胖的危害遠不止這些,因為肥胖也有可能會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一系列的風險損害。
  • 腹式肥胖的危害不僅僅是醜,還會帶來各種疾病
    腹式肥胖的危害不僅僅是醜,還會帶來各種疾病 2020-12-18 1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專家:肥胖可引發多種疾病 應注重科學減重
    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李亞南)國際醫學雜誌《柳葉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有9000萬肥胖人群,其中1200萬屬於重度肥胖。在「世界防治肥胖日」來臨之際,專家指出,肥胖可以造成心血管問題,甚至消化系統問題、中樞神經系統問題、心理問題等。
  • 為什麼小兒肥胖也是脾虛的一種表現?
    這一點,很多家長可能還沒有意識到,其實這也是孩子脾虛的一種表現。如果小時候瘦,長大了胖,那麼這種肥胖是可以減的,因為脂肪細胞數量不多。如果小時候肥胖,整個脂肪細胞的數量多了,長大了以後細胞會膨脹,變得越來越胖,這種情況就很難減下去了,所以小兒肥胖危害很大。現在的小胖墩兒特別多,據北京市統計,大概每五個孩子裡面,就有一個小胖墩兒。
  • 導致脂肪肝和其他代謝疾病……都是肥胖先動的手!
    近日,發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和以色列Sheba醫學中心的研究團隊發現,導致脂肪肝和其他代謝疾病的原因,都是「肥胖」先動的手:飲食誘導的肥胖導致了內質網應激,進而增加了一種連接蛋白的水平和活性。肥胖給肝細胞帶來的壓力,會在細胞間傳遞,從而導致健康細胞功能失調,促進肝脂肪變性,損害葡萄糖代謝。
  • 直播預告:肥胖與代謝疾病息息相關,減重手術如何減肥
    普通大眾減肥的目的可能只關心體型的胖瘦,然而大部分人仍然不知道肥胖的危害是什麼?肥胖是滋生許多疾病的溫床,由肥胖而引起的疾病可謂遍及全身各個系統,但是尤以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與肥胖關係更為密切。
  • 美國等最新國際研究: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關
    關於腸道菌群對健康的影響是國際熱門的研究內容,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與2型糖尿病、肥胖、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動脈粥樣硬化、部分免疫疾病、心理疾病等等密切相關,其實這樣與中醫的「脾是後天之本」非常符合的,說明消化系統不僅僅是消化食物這麼簡單,對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 肥胖也有分類,看看你屬於哪一種?
    但是我們生活中看到,有的肥胖的人大肚子,有的胖的比較勻稱,有的雖然胖但是肉很結實,有的則是虛胖,是怎麼回事?肥胖也是分類型的。一 、虛胖---喝水都長肉朋友們看我比較胖,我就是屬於虛胖類型的,喝水都長肉的。虛胖,也就是水腫型肥胖,就是身感覺囤積了很多水分排不出去,胳膊,腿,脖子,肚子,腰等位置都長肉。
  • 處於肥胖狀態的時間越長,患心血管代謝疾病的風險就越高
    日前,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PLoS Medicine上題為「Duration of obesity exposure between ages 10 and 40 year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risk factors: A cohort study」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拉夫堡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機體較長的肥胖持續時間或與所有心血管代謝疾病因子的值越低直接相關
  • 你以為是肥胖,其實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身邊年紀大的人群,很多都四肢纖細,但肚子卻很大,是由於飲食不健康造成的內臟脂肪增厚,這種情況其實是脂肪浸潤。很多人都認為脂肪浸潤只會發生在胖人身上,但不然,肥胖發病率在12.2%左右,向心性肥胖率約為27.1%,14.2%的瘦人也有內臟脂肪!
  • 各國肥胖人口越來越多,你知道肥胖的危害嗎?
    什麼是肥胖?肥胖是一種脂肪在體內聚集過多或分布異常的疾病,是由於遺傳和環境因素所導致的攝入大於消耗造成的結果。肥胖算疾病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肥胖是一種疾病,它包括肥胖本身對患者的損害,也包括肥胖所伴隨的與其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怎樣知道自己是否肥胖呢?
  • 別把病理性肥胖當單純性肥胖
    可病理性肥胖卻不簡單!大家好,今天我們要探討的是關於「肥胖」的話題。 很多人都被「肥胖」這個名詞所欺騙。很多人對「肥」、「胖」、「強壯」的誤解非常深。其實,「肥」與「胖」,還有我們真正需要的「強壯」這三者有著本質上的差別。另外,我們得把以下這幾個基本概念搞明白——俗語中的「肥胖」、醫學上的「肥胖症」以及我們所期待的「強壯」三者有什麼區別?
  • 央視肥胖紀錄片《向「肥胖」宣戰》詳述:胖是一種病
    摘自《中國肥胖預防和控制藍皮書》 肥胖的快速增加和廣泛流行已經構成威脅全球健康的嚴重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裡,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數量在世界範圍內已經達到驚人的水平,目前全球範圍內約40%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 肥胖有哪幾種類型
    核心提示:肥胖有哪幾種類型?肥胖是危害人體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但是有很多患者並沒有意識到其危害性,而且肥胖可以分為很多種類型,不同類型其臨床表現各不相同,而且減肥方法也不同,究竟,肥胖有哪幾種類型呢?帶著疑問,大家一起來看下面的介紹。 肥胖有哪幾種類型?
  • 肥胖
    非重大的消耗性疾病,諸如外傷、節育手術、闌尾切除、子宮切除、卵巢切除等術後,若養得時間過久,飲食過剩,活動鍛鍊過少,體態便會豐滿起來。其實,吃好休息好只是康復的基本條件,絕非惟一條件,切不可忽視運動對康復的積極作用,而且它也是病後防肥胖的有效途徑。病後,食慾特強之時,應注意控制飲食。
  • 餓其實也是養生,「餓」一下這8大疾病全趕跑
    餓」其實是一種養生,高血壓、高血糖、冠心病等8大疾病,「餓」一下全趕跑! 現在人均收入水平與日俱增,早已不滿足於吃飽飯,每餐也是魚肉皆有。 嘴癮過了,肚子餵飽了,但是血管裡的膽固醇、血糖、血壓也都蹭蹭地往上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