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戒不掉中國製造

2020-12-21 鋅財經

文/王一冰、鞏方毅

本文來源遠科技評論

印度這幾個月和中國官兵在邊境打了幾次架,結果都輸了,還死了幾十個人。儘管印度官方保持著一定的克制,但印度民間已經爆發了大規模抗議,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商品,卸載中國公司開發的應用。

根據印度社交媒體LocalCircles對全國超過32000人發起的一項民調,大約 97%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停用諸如小米、OPPO、vivo、微信、TikTok、Shein等中國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改用印度國貨。

一些人的確在行動著。今年5月,一款名為「卸載中國應用」(Remove China Apps)的 App在印度廣受歡迎,應用推出後的兩周內,下載量已超過100萬,迅速登頂印度Google應用商店免費應用榜。

另一款旨在代替抖音國際版(TikTok) 的應用Mitron也迅速成為印度網民的心頭好。只不過很快有就有人發現Mitron的原始碼是從一家巴基斯坦公司手裡買來的。眾所周知,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死對頭。

然而,就連印度媒體都不得不承認,抵制中國商品/服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公司對印度進行了大量投資,僅2018年就超過了50億美元。它們涉及無數行業,包括電子產品、金融科技、物流、零售。現在,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控制了印度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印度30家獨角獸企業中有18家是由中國資本扶持起來的。

如果光看科技領域,印度是否能「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而中國公司又是否能接受失去印度市場呢?至少從目前看,雙邊都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脫鉤」。

中國科技投資總額不高,但縱深強

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們一直渴望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在競爭的同時也能進行合作。就目前而言,印度需要中國資本帶動技術進步、創造勞動力。同時中國資本也需要印度市場作為國際化和規模擴大的落腳點。

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 2018 年中國對印度非金融類投資存量是2010年的 9.7倍。其中,科技領域的投資尤為突出,累計投資超過了80億美元。

科技投資數據亮眼一方面得益於中國公司本身的壯大,資本自然有外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印度政府對科技領域的外資引入相對寬容,有點類似中國改開以後「市場換技術」的策略。

印度工業政策與促進總局(DIPP)發布的數據顯示,印度吸引外資最多的三個行業是服務業、計算機軟硬體以及通訊行業。其中,從2000年開始到2020年4月,印度的網際網路軟硬體市場累計吸引外資449億美元。

這些投資不乏亞馬遜、沃爾瑪、Facebook 動輒數十億美元的巨額投資。相比之下,中國公司和中國資本的表現不算搶眼。

比如阿里巴巴領投了電商Snapdeal幾輪融資,總額不超過7億美元;騰訊出現在酒店管理公司Ola股東列表裡,金額不超過5億美元;金融科技公司Paytm得到了阿里集團和螞蟻集團的共同投資,總投資額4億美元上下。

但是就像印度智庫Gateway House總結的那樣,中國對印度科技領域投資的特點是金額不高、但頗具縱深感 —— 「中國向印度科技初創企業提供的資金所產生的影響與其價值不成比例」。

關於這點,看看印度人平常用的中國軟體和手機品牌集中度就知道了。TikTok在印度的滲透率已經超過30%;另一家字節跳動投資的新聞聚合網站Dailyhunt,去年月活就已經超過了1.9億;硬體市場,小米手機在印度的市佔率接近三星的兩倍,再加上OPPO、vivo和Realme,中國手機公司在印度有73%的市佔率。

30 家網際網路獨角獸,18 家有中國股東

全球三大科技創投市場,美國、中國、印度。目前,印度多數創投資金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科技巨頭,以及到處撒幣的軟銀。

美國資本的故事就不展開了,大家知道亞馬遜、蘋果、Facebook、沃爾瑪都在印度有投資就行了。今年Facebook對本土社交和電信獨角獸Jio的57億美元投資創了各種紀錄。

至於中國資本對印度市場的介入和影響力,按照Gateway House的說法,「已經融入到印度社會、經濟和影響它的科技生態系統中」。僅在去年,就有超過90家印度創業公司拿到了來自中國的風投。

而在印度30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裡,18家有中國資本的身影。阿里和螞蟻金服參投了其中5家,騰訊參投了7家。另外,美團點評、高瓴、滴滴、復星、漢庭也參與到了對印度的初創投資。

Globaldata首席分析師Aurojyoti Bose直言不諱的說,過去幾年以來,中國投資者一直在加強他們在印度創業生態系統中的影響力,這也使得這些創業公司能夠成功擴大規模。

AppAnnie 去年的一份移動生態報告指出,在2016年至2018年間,印度應用商店的下載量增加了165%,最受歡迎的應用裡,一半來自中國,比如 UCBrowser、SHAREit、TikTok和VigoVideo。在印度,TikTok可以跟YouTube放在一起討論,UC有機會跟Chrome競爭。這在其他國際市場是不能想像的事情。

為什麼中國在印度科技領域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其實應該換個問題:為什麼外國資本在印度科技領域取得了如此大的影響力。文章開頭提到的政府對該領域相對放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多數印度風險投資來自個人或者家族辦公室,他們不太能接受創業公司初期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美金的虧損。

這就令得印度所有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都是由外國投資的。

投資者相信印度就是十年前的中國。他們熱情的下注,希望培育出印度的阿里、騰訊、字節、美團。儘管這個念頭已經想了五年了,還沒實現。五年後大概還會這麼想。至於能不能實現,誰知道呢。反正先佔住坑位再說。

中國智慧型手機佔印度有七成市場份額

在印度,中國手機公司市佔率超過70%。三星拿不到20%的市佔率。而印度本土公司的份額只有不到5%。

所以,儘管各路印度民眾抵制、印度商聯呼籲名人停止為中國手機品牌代言,但業內人士基本都覺得這事不太可能發生。

Canalys研究總監Rushabh Doshi在一次電話採訪中告訴本地媒體IndianExpress,「(抵制)短期內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人們不得不購買手機,而市場上的大多數手機都是中國手機。」

他強調,除了三星,幾乎沒有其它品牌能像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那樣,在同一價格領域提供「價值替代品」。IDC的印度研究主管也說,「印度消費者別無選擇,只能繼續購買中國公司的手機」。

不過短期內在印度有實體工廠的中國公司還是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它們在印度投資、建廠、僱傭當地勞動力、並從當地供應商那裡採購零部件,每一項都是實打實發生的成本。基本沒有轉移的可能。

年初以來,不少工廠已經因為新冠疫情停產(一段時間內還在繼續支付員工工資),損失不小,現在剛恢復生產就趕上了國際政治事件。路透這個月月初說,小米和Oppo正從中國調撥產品到印度,以填補產能和需求空缺。

印度本土公司也不是沒想過趁機拿回一點市場。但好像真那麼幹了,也經不住「扒」。比如曾經最大的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正在開發七款機器;在低線城市還有用戶的Intex和Lava也在弄腦筋。但他們要麼用來自中國的供應鏈,要麼乾脆設計都是從中國買的。

所以你看啊,印度民眾罵歸罵、燒歸燒,最後出現在垃圾桶或者乾脆化成灰的還是那些10元貨:電蚊拍、自拍杆、鞋子、書包、兒童玩具之類的。

尾聲

印度對中國科技領域依賴的另一面,就是中國公司在印度市場的掙錢機會。對抗終究不是商業上的明智做法。更何況印度已經開始收緊外資在科技領域的投資,跟印度陸上國土連接的國家再投資印度相關行業,需要得到政府事先批准。

壓力之下,中國公司在印度現在要麼不說話,要麼強調對印度勞動力和產業鏈的貢獻。不過,就像《日經亞洲評論》說的那樣,緊張局勢可能也會令中印關係更加緊密。

畢竟,對雙邊貿易近900億美元的兩個鄰國來說,衝突大概是最不需要的。

相關焦點

  • 一位印度中產階級眼裡的「中國製造」
    對此,我們或不陌生。中國製造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在外的名聲這麼差?甚至連自己的國人都不敢用?作為印度中等收入人群中的一員,林飛也坦言,中國製造雖然價格便宜,但是質量卻不是很好,價格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比如一些品牌手機,用兩三個月就壞了。」林飛說,雖然印度普通老百姓喜歡低價的中國產品,但是他本人幾乎很少使用中國品牌。
  • 讓英國人「苦惱」的中國食物,兩天不吃想得流口水,戒也戒不掉
    說到我們中國的話,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是一個美食大國,在我們中國美食種類多到數不勝數,同樣的時代經過不同的方法烹飪出來的味道也是完全不一樣的,而且現在隨著飲食文化的不斷交流,我們中國美食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讓很多老外也是非常喜歡的,甚至有一些老外為了能夠品嘗到更多的中國美食,不圓萬裡來到我們中國
  • 在中國為什麼很少看到「印度製造」的出現?
    以至於很多外國企業雖然很看好印度市場,但卻不敢把賭注都壓在印度,都是根據市場的發展而定,沒有確定的發展方向,無法帶動整個印度的發展。所以印度的主要是能否突破自身的硬體限制,進行一場徹底的改革,從而打消外企的顧慮,促進本國的全面發展,這才是「印度製造」的關鍵所在。
  • 印度正在製造國產軍裝,這麼多年穿的是「中國製造」?
    中印兩國之間的矛盾如此巨大,本以為已經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境界了,但筆者最近卻發現,印度身上穿的軍服也許來自中國?當然,這件事情也令印度方面十分不滿,和印度總理莫迪想要自力更生的要求相左,所以,近期印度正在大力發展其自己紡織工業。
  • 印度人疑惑:為什麼進口貨倒逼中國製造成長,卻難成就印度製造?
    隨著中國的發展,中國製造的光芒在世界上越發閃耀。在國人高興的同時,也招來了很多國家的嫉妒。美國,印度就是最明顯的,這兩個國家都曾經限制中國商品的進口。但是印度網友對此就非常疑惑,為什麼中國製造怎麼打壓都無法阻止它的成長,反而印度製造卻難成氣候?
  • 戒不掉陳偉霆的聲音劉雯的笑 戒不掉COCO CRUSH
    「戒不掉」,意味著無法被時間磨滅的痴迷與熱愛,意味著對所愛之物的堅持與偏執,可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小習慣,可能是一件愛不釋手的小玩意。而Chanel讓我們戒不掉的,大概是一枚或者兩枚COCO CRUSH。
  • 印度全民抵制中國製造,國貨小米霸氣反擊,印度消費者自食其果
    文/JING 審核/子揚 校正/知秋本文首發於百家號,禁止抄襲轉載近期,印度與中國的關係不斷惡化,不少印度居民開始在抵制中國製造,從日用品到電子設備,凡是印有中國製造標籤的設備可以說是無一倖免,甚至連來自中國的軟體應用,都在印度遭到下架。
  • 在梅城,你們最戒不掉的居然是?!
    在梅州最戒不掉的?想都不用想,肯定是每天早上的醃面三及第搭配,吃了10幾年怎麼吃都吃不膩,戒根本是戒不掉的,3天沒吃想的不行,5天不吃渾身沒力,10天不吃感覺人生都不完整了!反正我根本不會放棄這個!……戒不掉每一個梅州美食每一口帶給我的驚豔……回味的就是最想念的?
  • 印度有世界最大雕像,花費上千噸青銅,印度專家:全是中國製造
    但是,一位印度專家就對此表示不滿,並且公開的說:這個雕像的是全是中國製造。為什麼這位印度專家會這麼說呢? 原來,這位印度專家是印度當地的一名議員,他對這個雕像不滿,主要是因為打造這個雕像的1700噸青銅,完全是從中國進口的中國製造的產品。
  • 戒不掉的菱格紋
    香奈兒高級珠寶COCO CRUSH系列,將經典菱格美學重新演繹,化作讓人#戒不掉#的「Crush Moment」,怎能不令人一見傾心?4月19至22日,香奈兒戒不掉 COCO CRUSH體驗展將登陸北京嘉德藝術中心,點擊閱讀原文,感受更多#戒不掉#的菱格美學。
  • 抖音習慣不習慣的習慣戒了戒不掉的香菸是什麼歌 歌詞完整版
    抖音習慣不習慣的習慣戒了戒不掉的香菸是什麼歌?據了解,這首歌歌名叫《不甘心的甘願》,是歌手解憂邵帥唱的,下面來看一下。習慣不習慣的習慣戒了戒不掉的香菸什麼歌  歌名:不甘心的甘願  歌手:解憂邵帥  解憂邵帥的這首《不甘心的甘願》,彰顯了在愛情中的情非得已,無奈,孤獨與無助。縱使極力挽回,也逃不脫時光的腳步。終於是「敬往事一杯酒,讓往事隨風走。」對愛情結束的不甘心,卻又迫於事實的難以改變,只好甘願接受如此的現實。
  • 忽視的印度製造實力,身邊常見的三件印度產品,更有「印度神油」
    Made in China(中國製造)早已遍布世界的每個地方,給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據美國的測算,中國製造近幾年裡僅為美國的消費者減少了7000億美元的支出。如果放大到全世界,中國製造為全世界人民節省的支出更是難以估量。
  • 郭臺銘響應印度製造,再投22億,富士康把中國經驗在印度複製?
    近年來,印度總理莫迪向全世界的企業發出「在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號召。2015年,郭臺銘與莫迪進行會面後,富士康就宣布要投入20億美元在印度建立工廠的計劃。現在又有最新消息指出,富士康已提出在印度的擴廠計劃,未來6年內在印度投資250億盧比(約22億人民幣)建立新廠區,準備生產更高端的蘋果手機。
  • 超過這個年齡還不戒奶瓶危害很多,寶寶就是戒不掉怎麼辦?
    我家孩子不用奶瓶不喝奶啊,為了戒奶瓶天天和孩子置氣!聽說 1 歲以後吃奶瓶會造成牙齒畸形,真的假的?我家現在 3 歲了還習慣睡前奶用奶瓶喝,有那麼嚴重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媽媽們心目中的「奶瓶之惑」。
  • 抵制「中國製造」,印度沒給自己留後路,商家道出一個扎心現實
    近段時間,印度本土掀起了一波民族情緒,由於雙方在邊境上發生了一些衝突,部分印度民眾開始打砸、焚燒中國製造的商品,抵制中國製造,而印度政府也接連對華出手,先是宣布對中國商品採取嚴格的質量管控與提升關稅,接著在6月29日,印度電子信息技術部也宣布,將禁止包括TikTok、微信、微博、UC
  • 富士康們的印度「世界工廠」夢碎,「中國製造」真的受威脅嗎?
    據了解緯創一直遵守當地的勞動法規,緯創官方回應這次發生在印度卡納塔卡(Karnataka)的iPhone製造工廠的事情並不是簡單的罷工事件,而是有預謀的犯罪事件,如果說的是真的話,真是細思極恐。 印度勞動力雖然便宜但是勞動力質量卻乏善可陳,印度至今都還是種姓制度,工人大部分是低種姓人,很多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很難學習複雜的新技術,就連最基本的拼裝工作,也看不懂說明。而且印度官方語言有很多種,就算你的手把手教工人他未必聽得懂你說的話,沒法適應現代製造大有人在。
  • 印度製造要翻身?新德裡一錘定音,軍用不選好的只選「對的」?
    莫迪極力鼓吹印度製造13億人口大國近些年來一直想要複製東方大國的崛起模式,極力鼓吹印度製造,試圖摘掉自己「萬國裝備」的帽子,將本國徹底從軍火進口國變成出口商。但是新德裡卻苦於沒有能拿得出手的作品,種種自詡「王炸」的裝備也乏人問津。
  • 印度製造或失敗,印度或成「香蕉經濟國家」,事情又有新進展
    有印度網友稱,印度不可能在製造業領域領先,印度政府不該讓肥皂製造商去運營機場、汽車製造商運營醫院、製藥公司生產紡織品。印度正在慢慢變成香蕉經濟國家。那麼,什麼是香蕉經濟國家呢?所謂"香蕉經濟國家」是指一個經濟體系屬於單一經濟(通常是經濟作物如香蕉、可可、咖啡等)、擁有不穩定的經濟環。
  • 59歲「中國辣王」李永志,曾挑戰印度「魔鬼辣」,現在戒辣了?
    但是你們知道當年被稱為「中國辣王」的李永志是出生河南嗎?他是正宗的河南鄭州人,他對於自己能吃辣也是在一次偶然中發現的,當年他到一家飯店吃飯,但是由於餓極了等不了那麼久,就用桌上的辣椒麵充飢,沒想到被老闆誤會他偷了辣椒麵,直到他再次吃下一碗辣椒麵才相信,那個時候也讓李永志發現自己原來那麼能吃辣。
  • 軼聞|被「印度製造」盯上了,美國海軍怕是要瑟瑟發抖
    不是小冰故意要黑印度,而是因為在國際軍火界,「印度製造」的口碑,實在是不敢恭維。今年3月9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2015年至2019年全球武器貿易情況報告。這款從2002年開始服役的印度直升機,在國內國外都創下了臭名昭著的墜機紀錄。▲厄瓜多慶典上墜毀的「北極星」直升機南美洲國家厄瓜多膽子大、不信邪,購買了7架「北極星」,本來有1架作為厄瓜多總統座機使用。結果,總統大人還沒怎麼體驗,「印度製造」的奇葩就開始發作,前前後後摔掉了4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