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一冰、鞏方毅
本文來源遠科技評論
印度這幾個月和中國官兵在邊境打了幾次架,結果都輸了,還死了幾十個人。儘管印度官方保持著一定的克制,但印度民間已經爆發了大規模抗議,呼籲抵制中國製造的商品,卸載中國公司開發的應用。
根據印度社交媒體LocalCircles對全國超過32000人發起的一項民調,大約 97%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停用諸如小米、OPPO、vivo、微信、TikTok、Shein等中國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改用印度國貨。
一些人的確在行動著。今年5月,一款名為「卸載中國應用」(Remove China Apps)的 App在印度廣受歡迎,應用推出後的兩周內,下載量已超過100萬,迅速登頂印度Google應用商店免費應用榜。
另一款旨在代替抖音國際版(TikTok) 的應用Mitron也迅速成為印度網民的心頭好。只不過很快有就有人發現Mitron的原始碼是從一家巴基斯坦公司手裡買來的。眾所周知,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死對頭。
然而,就連印度媒體都不得不承認,抵制中國商品/服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公司對印度進行了大量投資,僅2018年就超過了50億美元。它們涉及無數行業,包括電子產品、金融科技、物流、零售。現在,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控制了印度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印度30家獨角獸企業中有18家是由中國資本扶持起來的。
如果光看科技領域,印度是否能「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而中國公司又是否能接受失去印度市場呢?至少從目前看,雙邊都不太能接受這樣的「脫鉤」。
中國科技投資總額不高,但縱深強
幾十年來,經濟學家們一直渴望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在競爭的同時也能進行合作。就目前而言,印度需要中國資本帶動技術進步、創造勞動力。同時中國資本也需要印度市場作為國際化和規模擴大的落腳點。
根據中國商務部公布的數據, 2018 年中國對印度非金融類投資存量是2010年的 9.7倍。其中,科技領域的投資尤為突出,累計投資超過了80億美元。
科技投資數據亮眼一方面得益於中國公司本身的壯大,資本自然有外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得益於印度政府對科技領域的外資引入相對寬容,有點類似中國改開以後「市場換技術」的策略。
印度工業政策與促進總局(DIPP)發布的數據顯示,印度吸引外資最多的三個行業是服務業、計算機軟硬體以及通訊行業。其中,從2000年開始到2020年4月,印度的網際網路軟硬體市場累計吸引外資449億美元。
這些投資不乏亞馬遜、沃爾瑪、Facebook 動輒數十億美元的巨額投資。相比之下,中國公司和中國資本的表現不算搶眼。
比如阿里巴巴領投了電商Snapdeal幾輪融資,總額不超過7億美元;騰訊出現在酒店管理公司Ola股東列表裡,金額不超過5億美元;金融科技公司Paytm得到了阿里集團和螞蟻集團的共同投資,總投資額4億美元上下。
但是就像印度智庫Gateway House總結的那樣,中國對印度科技領域投資的特點是金額不高、但頗具縱深感 —— 「中國向印度科技初創企業提供的資金所產生的影響與其價值不成比例」。
關於這點,看看印度人平常用的中國軟體和手機品牌集中度就知道了。TikTok在印度的滲透率已經超過30%;另一家字節跳動投資的新聞聚合網站Dailyhunt,去年月活就已經超過了1.9億;硬體市場,小米手機在印度的市佔率接近三星的兩倍,再加上OPPO、vivo和Realme,中國手機公司在印度有73%的市佔率。
30 家網際網路獨角獸,18 家有中國股東
全球三大科技創投市場,美國、中國、印度。目前,印度多數創投資金來自美國和中國的科技巨頭,以及到處撒幣的軟銀。
美國資本的故事就不展開了,大家知道亞馬遜、蘋果、Facebook、沃爾瑪都在印度有投資就行了。今年Facebook對本土社交和電信獨角獸Jio的57億美元投資創了各種紀錄。
至於中國資本對印度市場的介入和影響力,按照Gateway House的說法,「已經融入到印度社會、經濟和影響它的科技生態系統中」。僅在去年,就有超過90家印度創業公司拿到了來自中國的風投。
而在印度30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裡,18家有中國資本的身影。阿里和螞蟻金服參投了其中5家,騰訊參投了7家。另外,美團點評、高瓴、滴滴、復星、漢庭也參與到了對印度的初創投資。
Globaldata首席分析師Aurojyoti Bose直言不諱的說,過去幾年以來,中國投資者一直在加強他們在印度創業生態系統中的影響力,這也使得這些創業公司能夠成功擴大規模。
AppAnnie 去年的一份移動生態報告指出,在2016年至2018年間,印度應用商店的下載量增加了165%,最受歡迎的應用裡,一半來自中國,比如 UCBrowser、SHAREit、TikTok和VigoVideo。在印度,TikTok可以跟YouTube放在一起討論,UC有機會跟Chrome競爭。這在其他國際市場是不能想像的事情。
為什麼中國在印度科技領域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功?其實應該換個問題:為什麼外國資本在印度科技領域取得了如此大的影響力。文章開頭提到的政府對該領域相對放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大多數印度風險投資來自個人或者家族辦公室,他們不太能接受創業公司初期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美金的虧損。
這就令得印度所有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都是由外國投資的。
投資者相信印度就是十年前的中國。他們熱情的下注,希望培育出印度的阿里、騰訊、字節、美團。儘管這個念頭已經想了五年了,還沒實現。五年後大概還會這麼想。至於能不能實現,誰知道呢。反正先佔住坑位再說。
中國智慧型手機佔印度有七成市場份額
在印度,中國手機公司市佔率超過70%。三星拿不到20%的市佔率。而印度本土公司的份額只有不到5%。
所以,儘管各路印度民眾抵制、印度商聯呼籲名人停止為中國手機品牌代言,但業內人士基本都覺得這事不太可能發生。
Canalys研究總監Rushabh Doshi在一次電話採訪中告訴本地媒體IndianExpress,「(抵制)短期內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人們不得不購買手機,而市場上的大多數手機都是中國手機。」
他強調,除了三星,幾乎沒有其它品牌能像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那樣,在同一價格領域提供「價值替代品」。IDC的印度研究主管也說,「印度消費者別無選擇,只能繼續購買中國公司的手機」。
不過短期內在印度有實體工廠的中國公司還是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它們在印度投資、建廠、僱傭當地勞動力、並從當地供應商那裡採購零部件,每一項都是實打實發生的成本。基本沒有轉移的可能。
年初以來,不少工廠已經因為新冠疫情停產(一段時間內還在繼續支付員工工資),損失不小,現在剛恢復生產就趕上了國際政治事件。路透這個月月初說,小米和Oppo正從中國調撥產品到印度,以填補產能和需求空缺。
印度本土公司也不是沒想過趁機拿回一點市場。但好像真那麼幹了,也經不住「扒」。比如曾經最大的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正在開發七款機器;在低線城市還有用戶的Intex和Lava也在弄腦筋。但他們要麼用來自中國的供應鏈,要麼乾脆設計都是從中國買的。
所以你看啊,印度民眾罵歸罵、燒歸燒,最後出現在垃圾桶或者乾脆化成灰的還是那些10元貨:電蚊拍、自拍杆、鞋子、書包、兒童玩具之類的。
尾聲
印度對中國科技領域依賴的另一面,就是中國公司在印度市場的掙錢機會。對抗終究不是商業上的明智做法。更何況印度已經開始收緊外資在科技領域的投資,跟印度陸上國土連接的國家再投資印度相關行業,需要得到政府事先批准。
壓力之下,中國公司在印度現在要麼不說話,要麼強調對印度勞動力和產業鏈的貢獻。不過,就像《日經亞洲評論》說的那樣,緊張局勢可能也會令中印關係更加緊密。
畢竟,對雙邊貿易近900億美元的兩個鄰國來說,衝突大概是最不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