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紐西蘭奶粉裝在美國產的奶瓶裡餵養孩子,再用日本洗滌液清洗餐具,出門散步把孩子裝進德國產的童車裡,洗澡時幫孩子擦上來自法國的沐浴露……曾有人如此描述一些中國年輕媽媽的日常習慣。對此,我們或不陌生。
中國製造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為何在外的名聲這麼差?甚至連自己的國人都不敢用?
一位印度中產階級眼裡的「中國製造」:價格便宜,但以犧牲質量為代價
新德裡旅遊公司Trance Holingbays的導遊林飛(印度名Mafis),是德裡經濟政治學院經濟社會學博士,畢業於印度一流的大學,有了好的學歷背景,林飛一個月的收入可以達到7000~8000美元。在日常的導遊工作中,林飛能遇到很多中國企業家。
林飛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現在中國品牌在印度老百姓中還是挺流行的,因為特別便宜,從通訊產品到日常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中國產品頗受歡迎。但中國品牌在印度的印象似乎只停留在價格優勢上。儘管華為、小米、聯想等中國通訊品牌也在加積極擴大印度市場,目前印度手機銷量排在前列仍然是三星以及印度本土品牌Micromax、Lava等。
作為印度中等收入人群中的一員,林飛也坦言,中國製造雖然價格便宜,但是質量卻不是很好,價格是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比如一些品牌手機,用兩三個月就壞了。」林飛說,雖然印度普通老百姓喜歡低價的中國產品,但是他本人幾乎很少使用中國品牌。
印企稱中國製造劣質產品太多,將被印度製造趕超
印度總理莫迪2014年9月啟動了「印度製造」計劃後,一批印度企業就擠入了「印度製造」大潮。
據參考消息網報導,位於新德裡郊區的諾伊達區的英特克斯技術公司的智慧型手機組裝工廠就是這樣的一家企業。西班牙《國家報》網站文章稱,工廠每月生產170萬部手機,如今英特克斯手機已經成為印度銷量最大的本土品牌智慧型手機,手機銷量僅次於三星。
英特克斯技術公司總裁凱沙夫·班薩爾說,「就在一年前,我們所有的手機還都是在中國生產,現在我們已經吸引了60%的手機產量,希望今年能夠實現100%在印度製造」。
班薩爾同時表示,「印度製造」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它的聲譽。他說,「我們認為這個標籤的聲譽好於『中國製造』,『中國製造』在國外仍給人劣質產品的印象。此外就我們公司而言,因為全球經濟危機,本土生產為我們帶來了進入更先進市場的機會,因為電子產品用戶對性價比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這個方面,印度企業做得無懈可擊。
「中國製造」,質量這一課必須補上!
從「連原子筆頭上的筆芯鋼珠,我們都生產不了」,到「中國遊客出國搶購,幾乎成了『會走路的錢包』,甚至連印度企業都看不上我們的產品……一幕幕場景,生動勾勒了國貨所面臨的質量問題的現實,也帶給我們不少尷尬。國貨品質欠佳的背後,與缺乏「工匠精神」有關。沒有「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工匠精神」,就沒有精緻產品,就沒有中國質造。
中國製造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把質量這一課補上,涵養「工匠精神」,生產出高品質、人性化的產品。從大的方面講,中國經濟需要實現轉型升級,矢志不移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到底。從小的方面講,則需要企業以消費者為本,最大程度尊重消費者的高質量生活需求和消費體驗。
唯有摒棄浮躁,一絲不苟,敬畏職業、對產品全力負責,才能將中國製造的質量給補上,讓國人對外能挺直腰板,不再尷尬。
(本文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