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專業多、雜、深,幹部如何帶訓組訓?
裝甲車突發故障,第77集團軍某旅合成二營裝甲技師汪利江直抓腦袋,也想不通問題究竟出在哪兒。無奈之下,他趕到勤務保障營的修理工間求助。
「連長,幫忙看看我的車吧……」汪利江沒有找別人,直接「堵」住了修理一連連長肖朝陽。
面對眼前這位年輕的上尉連長,汪利江很客氣。因為他知道,「找肖連長準沒錯」。
果然,肖朝陽查問了裝甲車故障情況,大體猜出可能的幾種原因,便安排2名裝甲底盤維修技師去「支援」汪利江。
這件事,讓肖朝陽有點「小得意」——老班長汪利江能夠在專業上如此信任他,說明自己這2年來的努力沒有白費。
2年前,肖朝陽到修理一連當連長,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就是專業能力不夠。
「連裡骨幹們討論專業訓練,我有時連話都插不上。」肖朝陽說,「外行咋能指導內行?」
強烈的本領恐慌,讓肖朝陽迅速行動起來,什麼專業不會就學什麼專業,什麼是短板就補什麼。
可翻開連隊專業編制表一看,他剛堅定的信心又動搖了:「全連12個大專業、16個工種,這咋學?」
在肖朝陽叫苦不迭的時候,修理二連連長王玉鵬遇到的挑戰更大。他需要面對的是幾十個方向完全不同的修理專業。
專業多、雜、深,幹部如何帶訓組訓?這個問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勤務保障營各級幹部的頭疼事。況且,如此複雜的專業訓練情況,全旅找不到第二家,根本沒有可借鑑的經驗。
為此,該營營黨委多次組織召開專題議訓會,研究解決辦法。在專題議訓會上,他們特意邀請「汽修能手」李周全、裝甲維修技師王宏濤等各專業技術骨幹參加。經過多方探討,營黨委決定,讓幹部與士官技術骨幹互幫互學,並為每名幹部制訂學習任務清單。
「不學不行,全學也不行——專業太多太雜了,幹部精力根本不夠用。」該營營長楊增告訴記者,在學專業過程中,他們引導營裡幹部突出重點專業深入學、兼顧小專業了解學。
作為一支全新的保障力量,勤務保障營的建設自始至終都在該旅首長機關的具體指導和幫建下進行。
在該旅「學理論、熟裝備」活動中,勤務保障營得到了旅衛生科、裝備維修科、彈藥科等眾多科室的直接指導培訓。旅黨委最大限度確保勤務保障營的幹部任職配屬專業對口,並常態組織勤務保障營幹部開展「營裡小培訓、機關大培訓」活動,為他們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足夠的「養分」。
隨即,該旅勤務保障營掀起了幹部專業大練兵的熱潮,並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年初,在該旅組織的分隊軍官主戰裝備操作比武中,勤務保障營的幹部技壓群雄,奪得了第一名。
如今,在訓練場,面對初學的修理工,修理一連連長肖朝陽自信地講述自己的領悟:「裝備修理跟醫生治病一樣。醫生是給人治病,我們是給裝備治『病』……」
二問:「獨苗」專業訓練困難重重,如何「破土發芽」?
每當部隊正常展開訓練時,勤務保障營訓練場的角落裡,總有零零散散的幾支隊伍,被「隔離」在熱火朝天的訓練氛圍之外。
這些隊伍,就是營長楊增所說的「獨苗」專業。
「這些專業編制崗位只有幾個人,有的甚至就一個人。」對照辦公桌上的那份營專業編制表,楊增向記者介紹。
實際上,這些小專業組訓的最大困難不在於人太少,而在於目前旅裡處於無教案、無教練員、無裝備的「三無」困境。
營長的話在修理二連連長王玉鵬那裡得到了印證。修理二連的「獨苗」專業數量居全營之最。王玉鵬坦言,連裡有好幾個專業長期無法「開工」,像無人機修理技師周潛每天訓練「從頭到尾都是他一個人」——自己備課、自己訓練……
「這些專業大多都是改革之後新增的,我們完全沒有基礎。」王玉鵬介紹,「獨苗」專業大多是新型保障力量,涉及到光電、飛彈、電子信息等領域,基層部隊目前既沒有這類人才儲備,也不具備培養這類人才的條件。
「獨苗」專業人很少,但這些人對於戰鬥力建設必不可少。營長楊增心裡很清楚這些新型保障力量的重要性,「困難再多也要想辦法解決」。
外送學習是目前「獨苗」專業常用的培養方法。近2年來,勤務保障營每年被外送學習的官兵,數量居全旅之首。這無形中已經成為該營人才培養的一個特色。
「培養這些專業人才『火力』要集中,『種子』很重要。」楊增指出,「獨苗」專業有其特殊性,大多是技術密集型崗位,人才培養周期長、文化知識水平要求高,很多專業課程甚至達到了大學本科水平。
從實際情況來看,「獨苗」專業尤其要精心挑選學習對象,力爭培養出一兩個好苗子。盲目地大範圍送學培訓,反而會導致這些「獨苗」專業人才多而不精,專業訓練始終在低水平徘徊。
讓楊增感到欣慰的是,旅裡的大力支持讓他們能夠挑選更多更優秀的「種子」。該旅創造條件,使勤務保障營能夠在全旅範圍內挑選那些喜歡鑽研且願意長期留在部隊幹的戰士,最大限度挖掘和保留這類特殊人才。
同時,對於勤務保障營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該旅機關更是「傾囊相助」。為了分到更多的培訓學習名額,旅裡相關科室千方百計向上級爭取。
這種「上下合力」共同培養人才的模式,帶來的效果是明顯的。修理二連指揮與控制系統修理工官運便是最先「破土發芽」的「種子」之一。
組建之初,該旅無人能夠勝任裝甲車指揮與控制系統修理技師這一崗位,每次裝備指控系統出現故障,他們只能千裡迢迢返廠維修。
最近,經過2年多的培訓學習,修理工官運學成歸來,填補了該旅在裝甲車指揮與控制系統維修領域的人才空白。一時間,官運成為部隊炙手可熱的「寶貝疙瘩」。
更可貴的是,官運目前帶出了幾名徒弟,這一「獨苗」專業正由「從無到有」向「從弱到強」轉變。
三問:動態分散的「新常態」下,「以工代訓」如何保質保量?
「隊伍都在哪兒?」面對記者的疑問,勤務保障營供應保障隊隊長楊有偉把目光投向了廣闊的營區——「到處都有」。
水電工劉金旺正在機關某科室維修電路,油庫保管員譚建瀟正在加油站為駕駛員復訓所需的車輛補充油料,車場保管員施建飛正在為繁重的裝備換季保養工作忙碌……
「這就是我們的特色,聚起來一大片,撒出去不見人。」楊有偉對記者說,他這個隊長想把全隊集合起來都困難。
與此同時,勤務保障營其他分隊的官兵也在上演著同樣的情景:駕駛員駕車外出執行運輸任務,軍醫衛生員分赴各個點位進行衛生消毒作業,各專業修理工正在全旅各營巡檢巡修裝備……
在這種情況下,「以工代訓」就成了勤務保障營組織專業訓練的基本方式。
「以工代訓」這4個字看似簡單,但對於負責全旅日常保障任務、且需要不斷提升專業保障能力的勤務保障營來說,卻是個大難題。
「越是動態分散,越要強調堅持訓練高標準。」營長楊增說,保障分隊在以往執行保障任務過程中,經常因為點多人散,影響專業整體訓練進程,導致專業訓練水平參差不齊。
在各專業「以工代訓」過程中,該營大膽探索,採取以強帶弱、交叉配屬、定期更換的模式。
以運輸連為例,連長劉世峰按駕駛技術水平,將駕駛員劃分為5個等級,精準施訓、因材施教。每次出車執行運輸任務,該連都採取以老帶新、新老交替的方式進行精準幫帶。
對於勤務保障營來說,面對難以調和的工訓矛盾,「以工代訓」並不完全是一種妥協。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也是理論聯繫實踐、快速增長專業技能的一個良好平臺。
「訓練大綱只是標準『課本』,要練就實戰硬功夫還需要豐富的實踐作為『輔導資料』。」衛生連連長高天介紹,他們全連大專業有10多個,共計170多個訓練課目,都必須在實踐中去學習,而「以工代訓」就是一個「在幹中學、在學中幹」的好機會。
去年赴高原演習期間,衛生連軍醫惠崗帶著衛生員們,跋涉在海拔4000多米的演習場為官兵巡診。他們向嘴唇發紫的戰友詢問病情,給喘著粗氣的戰友發放抗高原反應藥品,積累了寶貴的高原救護經驗。
修理一連則實現了「以工代訓」與專業訓練的緊密契合,使兩者相輔相成。他們把每次成功排除裝備故障的方法、跟著廠家巡修學習的案例錄入電腦資料庫,並作為參考,不斷細化和完善訓練內容。最終,專業訓練水平的提升又促進了日常保障任務的順利完成。
營長楊增告訴記者,動態分散是他們勤務保障營的「新常態」。事實上,這也是當前許多新組建、新整編部隊轉型建設的一個大趨勢。部隊專業分工不斷細化,任務類型逐漸多樣化,而保障分隊自然成為這一矛盾問題集中發生的窗口。
要想忙而不亂,新組建、新整編部隊就必須去適應這個「新常態」,並建立合理的訓練、工作新秩序。
「動態分散的『新常態』,客觀上也在倒逼著部隊去學習動中抓建、散中抓建。」該旅領導對勤務保障營在專業訓練方面的探索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他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值得借鑑。
目前,該旅在全旅範圍內倡導各級指揮員圍繞工作進行「自我巡查」,激勵幹部骨幹積極動起來,不怕麻煩、不怕折騰,以保證軍事訓練有序高效進行。
版式設計:梁 晨